人教版七年级下单元双基双测AB卷
期中考试之基础测试卷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确凿(zháo) 桑葚(shèn) 斑蝥(máo) 地窖(gào)
B、秕谷( bī) 宿儒(shù) 蝉蜕(tuì) 跻身(jī)
C、殷红(yīn) 遴选(lín) 剔透(tī) 恣情(zì)
D、摩挲(suō) 颓唐(tuí) 诅咒(zǔ) 踌躇(chú)
2、请用正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2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4分)
相得益彰 当之无愧 人声鼎沸 融于一炉 人迹罕至
变幻莫测 轻装淡抹 著作等身 不堪设想 相辅相成
( )改为( ) (2) ( )改为( )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在生活中极具责任心的言行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B.他和卖青菜的小贩讨价还价,一毛钱也要算得清楚,可真是锱铢必较。
C.王老师工作认真,经常对同学指手画脚。
D.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语文学习中,审美趣味的培养是不可忽略的。
B.她银铃般的笑声总在我眼前浮现。
C.事隔多年,使我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D.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6、名著填空(5分)
(1)《童年》是以___________的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这本书是《 》这本书被誉为“ ”。
7、对《木兰诗》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8、下面是某旅游公司为出境游写的一则广告,有一些毛病。仔细阅读,然后写出修改意见。(5分)
东京拥有历史悠久的许多赏樱场所,我们熟悉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上野公园了,这里樱树密集,超过了1300株左右。在千鸟之渊赏樱为日本人所推崇,湖边的山坡上,片片樱林,与碧水相映成趣,宛若云霞,恰似一副水墨画,而迷人的隅田公园自古就有“长堤十里花如云”的美誉。
修改意见:(1) (2) (3) (4) (5)
9、诗文默写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10分)
(1)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一切都是瞬息,___________________;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际见来烟, 。(吴均《山中杂诗》)
(7)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8)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二、语文综合实践(6分)
请你为社区布置一期主题橱窗,下面是两则已有材料。?
材料一:77岁的姜彩莲和85岁的金水清是一对空巢老人。几天前,金水清发病,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就一直未上医院。老人所在街道的居家养老院服务中心接到姜彩莲老人的求助电话,即派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陪老人去看了病。该中心主要为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
材料二:1980年—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统计表?
年?份
老年人占总数人口百分比
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比
1980年
4%
?? 1:30?
2000年
7%
? 1: 10?
2010年
10%
? 1:8?
(当老年人口占总比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
10、下列补充材料中,你认为对布置橱窗用处不大的一项是(???)(2分)?
A.新闻:《2012年世界卫生日主题:“老龄化与健康”》
?B.通讯:《香港人如何养老》
?C.调查报告:《教育专家谈隔代教育的隐忧》
?D.图片:“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在行动?
11、请指出社区居民对材料二的解读有误的一项(???)(2分)?
A.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
B.我国于198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C.近年,我国养老问题非常严峻,平均每年8个劳动力就要要活1个老人。?
D.30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变老,当年的财富创造者现在需要全社会来关爱。
12、根据材料一拟写的两条新闻标题,你决定用哪一条,为什么?(2分)?
A.空巢老人:谁来陪我看病——养老服务中心和志愿者来相助?
B.居家养老中心与志愿者送空巢老人看病?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12分)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3、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若干有趣画面,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4分)
(1) 请教“怪哉”的传说——不得要领 (2)
(3)大家一起读书——人声鼎沸 (4)
14、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分)
15、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4分)
(1) 作者用排比句列出了同学课上所读的内容,试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2) 找出描写先生读书神情、动作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妙处。(2分)
16、说说选段末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流露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
(二)阅读《最后一课》,回答问题。(11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17、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哽住了”?(2分)
18、“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2分)
19、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运用 、 、______描写,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表达韩麦尔先生心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2分)
(三)《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2、翻译“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分)
23、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4分)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25、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四、写作(40分)
踏进初中校门,来到新的学校,你一定接触到许多新的朋友,遇到许多新鲜事物,心中涌起许多新的感受:新奇、欣喜、兴奋、幸福,也许还会有不安、紧张、烦躁、焦虑等。
26、请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以“新感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总分:120分 时间: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确凿(zháo) 桑葚(shèn) 斑蝥(máo) 地窖(gào)
B、秕谷( bī) 宿儒(shù) 蝉蜕(tuì) 跻身(jī)
C、殷红(yīn) 遴选(lín) 剔透(tī) 恣情(zì)
D、摩挲(suō) 颓唐(tuí) 诅咒(zǔ) 踌躇(chú)
【答案】D
【解析】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请用正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2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4分)
相得益彰 当之无愧 人声鼎沸 融于一炉 人迹罕至
变幻莫测 轻装淡抹 著作等身 不堪设想 相辅相成
( )改为( ) (2) ( )改为( )
【答案】 “装”为“妆”,“融”为“熔”。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在生活中极具责任心的言行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B.他和卖青菜的小贩讨价还价,一毛钱也要算得清楚,可真是锱铢必较。
C.王老师工作认真,经常对同学指手画脚。
D.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C句“指手画脚”为贬义词,不符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语文学习中,审美趣味的培养是不可忽略的。
B.她银铃般的笑声总在我眼前浮现。
C.事隔多年,使我还在怀念这段快乐的时光。
D.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名著填空(5分)
(1)《童年》是以___________的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国有一个人耗尽了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昆虫,并专为昆虫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个人是;这本书是《 》这本书被誉为“ ”。
【答案】(1)高尔基 《在人间》《我的大学》(2)《昆虫记》 昆虫的史诗
【解析】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对《木兰诗》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中应是“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下面是某旅游公司为出境游写的一则广告,有一些毛病。仔细阅读,然后写出修改意见。(5分)
东京拥有历史悠久的许多赏樱场所,我们熟悉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上野公园了,这里樱树密集,超过了1300株左右。在千鸟之渊赏樱为日本人所推崇,湖边的山坡上,片片樱林,与碧水相映成趣,宛若云霞,恰似一副水墨画,而迷人的隅田公园自古就有“长堤十里花如云”的美誉。
修改意见:(1) (2) (3) (4) (5)
【答案】(1)“许多”调到“历史悠久”前面; (2) 删除“超过了1300株左右”中的“左右”或将“超过了”改为“有”;(3)“推崇”中的“祟”改为“崇”;(4)“ 与碧水相映成趣”与“宛若云霞”对调;(5)“一副水墨画”中的“副”改为“幅”;(共4分。改对1处得1分,得满4分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要求修改病句。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阅读本段文字,先凭借语感找同明显有错的句子根据病句的类型来判断,再判断其它句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诗文默写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10分)
(1)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一切都是瞬息,___________________;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际见来烟, 。(吴均《山中杂诗》)
(7)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8)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一句诗文。
【答案】(1)马上相逢无纸笔 (2)影入平羌江水流(3)朔气传金柝 (4)此夜曲中闻折柳 (5)一切都将会过去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6)竹中窥落日 (7)明月来相照(8)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解析】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语文综合实践(6分)
请你为社区布置一期主题橱窗,下面是两则已有材料。?
材料一:77岁的姜彩莲和85岁的金水清是一对空巢老人。几天前,金水清发病,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就一直未上医院。老人所在街道的居家养老院服务中心接到姜彩莲老人的求助电话,即派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陪老人去看了病。该中心主要为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服务。?
材料二:1980年—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统计表?
年?份
老年人占总数人口百分比
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比
1980年
4%
?? 1:30?
2000年
7%
? 1: 10?
2010年
10%
? 1:8?
(当老年人口占总比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
10、下列补充材料中,你认为对布置橱窗用处不大的一项是(???)(2分)?
A.新闻:《2012年世界卫生日主题:“老龄化与健康”》
?B.通讯:《香港人如何养老》
?C.调查报告:《教育专家谈隔代教育的隐忧》
?D.图片:“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在行动?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请指出社区居民对材料二的解读有误的一项(???)(2分)?
A.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及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
B.我国于198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C.近年,我国养老问题非常严峻,平均每年8个劳动力就要要活1个老人。?
D.30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变老,当年的财富创造者现在需要全社会来关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看表下的注释“当老年人口占总比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就从“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再看表中的数据,1980年我国老年人占总数人口百分比4%,不到7%,所以B句的判断是错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根据材料一拟写的两条新闻标题,你决定用哪一条,为什么?(2分)?
A.空巢老人:谁来陪我看病——养老服务中心和志愿者来相助?
B.居家养老中心与志愿者送空巢老人看病?
【答案】选A,因为这个标题更感人,以空巢老人的口吻发出求助,既打动人心,也引人深思。选B,因为这个标题更简洁,概括了主要事件,让人一目了然。(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12分)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3、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若干有趣画面,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4分)
(1) 请教“怪哉”的传说——不得要领 (2)
(3)大家一起读书——人声鼎沸 (4)
【答案】(4分)答案示例:(2)到后园玩耍——悄无声息 (4)课上偷偷描绣像——乐在其中(每小题2分,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案】(2分)答案示例: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宽容仁慈的心,因为他虽然有惩戒学生的规定和工具,但是很少使用。(人物特点两个方面各1分,结合具体内容1分,表达意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第一段中“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句,从文中举例说明。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4分)
(1) 作者用排比句列出了同学课上所读的内容,试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2) 找出描写先生读书神情、动作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妙处。(2分)
【答案】(4分)(1) (2分)渲染课堂上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表明学生所读的都是一些杂乱、难懂、无趣的内容/含蓄地批判儿时所接受教育方式的陈腐/(答出任意一个方面、意对即可) (2) (2分) 微笑、仰起、摇着、拗过去(1分),写出了先生读书时投入的样子(1分),表现先生迂腐可爱的一面/蕴含着作者回忆老师时的温情(1分)。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说说选段末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流露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分)
【答案】(2分)失去心爱物品的痛惜,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时光逝去的伤感(答出任意一方面得1分,答出两方面得2分。意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本段所写内容,描“绣像”是作者儿时在课堂上所喜爱的活动,据此即可理解最后一句作者对此物对那段生活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最后一课》,回答问题。(11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17、文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哽住了”?(2分)
【答案】(2分)因为祖国被占领,自己不能教法语而极度悲痛(悲愤)。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要特别注意,这里紧扣祖国被占领,自己不能教法语而极度悲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2分)
【答案】(2分)最后一课结束。德语要代替法语。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运用 、 、______描写,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______的思想感情。文中最能表达韩麦尔先生心声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答案】(5分)动作 、语言 、神态(表情) 、 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 、 法兰西万岁。
【解析】
试题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2分)
【答案】(3分) 一是表达了对祖国土地被占领的痛苦(悲愤),二是坚信法兰西必胜。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孙权劝学》,回答问题。(13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翻译“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分)
【答案】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
【解析】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孤”“以为”“益”,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4分)
【答案】(1)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期望。(2)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不是要求翻译句子。将句子放在文中去根据语境来理解,分析句子的语气,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B(正面)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5、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参考答案: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解析】
试题分析:回顾两文的内容,根据其表达的思想结合自己的学习来谈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写作(40分)
踏进初中校门,来到新的学校,你一定接触到许多新的朋友,遇到许多新鲜事物,心中涌起许多新的感受:新奇、欣喜、兴奋、幸福,也许还会有不安、紧张、烦躁、焦虑等。
26、请选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以“新感觉”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新感觉
一个人的生命是被不断更新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次开始和结束。每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甚至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新的开始。面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注定要用新的面貌,来适应它。当然,我也迎来了我新的开始——新学期即将开始。
刚从小学升上初中时的我,对中学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了新的科目,有了新的老师,也有了新的同学……
但是,有些同学却认为,上初中不是一件不太好的事。在临上初中时,在我们班,有的同学哭了出来。和自己相处了6年的小学同学分别,是有些不舍,在情在义,难过是有的。但是我却认为,上初中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上了初中反而还可以认识多些朋友,学习更多知识,是应该高兴才对,就更谈不上悲伤了。
虽然上了初中包袱重了,作业也多了,科目也增加了,但其实,初中生活还是非常多姿多彩的:初中的班主任非常“民主”,考虑问题会以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而不会像小学的班主任一样“独裁”;初中的老师也不会偏心,对成绩优劣的同学,态度始终如一,也对每个同学给予相同的支持和信任;初中的班长不是像小学一样只会整顿课间纪律了,而是班中不可少的人,是带领整个班级前进的人,也是同学们的好领导。同学们不会再像小学时调皮捣蛋了。在中学,可以吸取更多知识和经验,欣赏更为优美的文章,钻研越发神奇的数学,领略中国广袤的版图,研究奇妙的微生物。还可以训练课外实践能力,学习礼仪,同学们又怎么觉得上初中不好呢?
在中学里,小学时候不怎么热爱学习的我,总觉得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指引我、推动我去努力学习,努力拼搏,让我能更加自觉地做课外练习,阅读课外书籍,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在中学里,总是让人感到有无形的压力,人人都不敢怠慢学习,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学习,在中学往往显得有意思多了。人对学习有兴趣,自然就学得更好了。
“是金子就会发光。”中学的班主任不会因为一点点瑕疵就埋没一个人才。同学们,亮出你最好的一面迎接新生活!
【解析】
试题分析:七年级,刚进初中,肯定有很多新鲜事,新感觉。抓住文题中“新”字,写写进入初中学习后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