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6 19:1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2018年3月17日上午10时40分,习近平主席左手抚按宪法(第四部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代表宣读誓词:“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而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是(  )
A.1952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2.如图为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景,这次大会(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诗歌和图片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图片与对应诗歌描述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由此可知(  )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
C.轻工业 D.培养建设人才
5.如表是《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标题(部分年份)。1956年的元旦社论标题是(  )
1956年  
1980年 《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
1992年 《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发展》
2024年 《满怀信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
C.《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6.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关于这部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制定了发展国家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 阅读下面我国1952﹣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使我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贯彻
C.一五计划促使新中国工农业全力提升
D.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8. 数据统计是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重要依据。如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  )
部门 工业 水利农林 文教卫生 交通运输 其他
占比 58% 7.6% 7.4% 19.2% 7.8%
A.我国经济均衡发展 B.只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C.重视全面发展同时又有所侧重 D.各行各业成就显著
9.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
A.改善了人民生话 B.完善了工业布局
C.清灭了地主阶级 D.忽视了经济规律
10.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笔记中出现了“深圳”“南通”“长三角”“重庆”等关键词。他可能在研究真题模拟分类(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1.“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 排,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
A.推动了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实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是通过缩减文教卫生的投资实现的
13.1954年,毛泽东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说:“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是(  )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4.1952年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高等院校进行全面院系调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新建钢铁、地质、航空、水利、土木建筑等11所专门工科院校。这一调整(  )
A.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C.提高了国民的文化水平 D.为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人才
15.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样的起点上,我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纺织业 B.畜牧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16.成都东郊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还是一片人口稀少的寂静原野。1953年起,国营锦江电机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等一大批工厂在此陆续开建,拉开了成都现代工业发展的序幕。成都东郊首批工厂的开建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
材料二:将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是学习苏联的结果,另一方面,以重工业为重点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时,中国共产党吸取了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在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的同时,规定了要使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从而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摘编自赵凌云等《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将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写在横线上。从中任选一历史事件,仿照示例,说明其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
【示例】图④: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2)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如何体现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4年9月)毛泽东……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材料一两幅图的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共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基本任务?
(2)根据材料一说明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所制定.的宪法”的名称。为什么称“这次会议”是“里程碑”?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①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②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注:《英雄赞歌》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
从材料一的歌词①②中,选出你感悟最深刻的一句歌词(写出序号即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抗美援朝战争的知识,概述你选择该句歌词的原因。
(2)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结合材料二指出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成就(写出和江西有关的)并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3)下图为“共和国足迹年代尺”,材料一、二属于哪个阶段(写序号),并写出其历史阶段特征。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行业变化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兴建了156个核心项目,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
有1万多个,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起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从材料二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3)材料三概述了我国为改变落后面貌所采取的措施所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的大桥及形成的工业基地的名称。
答案
1.C
2.A
3.D
4.A
5.C
6.C
7.C
8.C
9.A
10.D
11.A
12.C
13.B
14.D
15.D
16.A
17.(1)事件:①土地改革;②第一个五年计划;③抗美援朝。关系: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2)特点:以重工业为重点;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平衡发展。说明:在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确定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十分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我国重工业相对轻工业来说基础过于薄弱,尽管轻工业的利润高、投资回收快,但是它的发展却受到原料和能源不足的制约,如果把公私企业和手工业加在一起,其生产能力是过剩的。所以加大对重工业投资比例的安排是合理的。当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十分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对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银行贸易、文化教育等部门都安排了适当比例的投资,同时十分注意市场的稳定,强调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18.(1)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选择歌词序号:①。原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英勇顽强、舍生忘死,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选择歌词序号:②。原因: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充分展示了不畏强暴、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将士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安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成就:鹰厦铁路。
作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3)阶段:①。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0.(1)经济状况:工业水平落后,尤其是重工业。原因: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
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
(3)武汉长江大桥。东北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