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5.守株待兔 课时安排 1
内容 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则文言文。讲有一个宋朝的种田人,因为在自己田里捡到一只触木桩而死的野兔,就整日坐在木桩旁守着,等候兔子再一次撞死。因而被本国人耻笑。告诉我们不能白日做梦,不劳无获的道理。 本文出自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寓言故事中的教育意义或深刻的道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 思维能力:比较“阅读链接”的《南辕北辙》与《守株待兔》两则寓言的异同。 审美创造:品味寓言故事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收获,不能心存侥幸、不劳而获;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意见,避免一意孤行的品质。
重点 难点 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 目标 1.认读“宋、耕”等4个生字,正确书写“守、株”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停顿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插图,读懂句子意思,理解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4.和同学交流学习“南辕北辙”,理解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环节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有趣的游戏,叫做看图猜故事。(出示相关图片)大家仔细瞧瞧,能猜出这都是什么故事吗?(引导学生猜出郑人买履、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没错,这些可都是寓言故事。那大家想一想,寓言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单元导读页,从这里找找答案。(引导学生观察单元导读页,思考并回答寓言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2. 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四则寓言故事还有一个共同点,有同学发现了吗?(引导学生发现都出自《韩非子》) 3.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作者韩非。韩非,又称韩非子,他可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出身于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还曾师承荀子呢。后人把他的著作整理编纂成了《韩非子》。 4.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用文言文写成的寓言故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 ——《守株待兔》。(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写一写 “守” 和 “株” 这两个字。大家看黑板,注意它们的笔画和结构。(示范书写并讲解)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思考并猜出故事名称。 2. 观察单元导读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3. 了解作者韩非。 4. 齐读课题,学习 “守”“株” 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介绍作者和单元知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了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音,试着把课文完整地读出来。读完之后,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一下这个故事大概讲了什么,再试着总结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好啦,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出示生字)大家一起读准字音,这里要重点注意 “耒” 这个字,它和 “耕” 有些不同之处,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还有 “冀” 字,和 “翼” 也不一样,大家对比着记一记。(讲解生字的不同点) 3. 接下来,我们学习这几个会写字。(出示 “耕” 字演变图)看,“待” 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长横要压在横中线上,点要压在竖中线上;“耕” 字是左略窄右略宽,“耒” 最后一笔要变成 “、”;“其” 字的两竖分别在竖中线左右,左边的低一点,右边的高一点,中间的两横分别在横中线上下。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注意书写规范。(巡视指导书写) 4. 现在,老师来给大家范读课文,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教师范读,课件出示停顿)宋人 / 有耕者。田中 / 有株。兔走 / 触株,折颈 / 而死。因 / 释其耒 / 而守株,冀 / 复得兔。兔 / 不可 / 复得,而 / 身为 / 宋国笑。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指名朗读,引导评价)故事不仅要读,还要会讲。来,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学生活动】 1. 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大意,总结起因、经过、结果。 2. 认读生字,对比 “耒” 与 “耕”、“冀” 与 “翼” 的不同。 3. 练习书写生字。 4. 听老师范读,感受文言文读法,尝试朗读课文,参与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和字词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朗读能力。
环节三:细读课文,了解文意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有很多好办法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比如看注释、用组词法、看插图等等。现在,大家就用这些方法来读一读课文,理解一下每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2. 我们先来看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回答宋国有一个农夫,田里有一个树桩)对啦,这就是 “宋” 字,上下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上收下放。上部 “宀” 头稍抗肩,不要写得太宽。那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呢?“走”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引导学生理解 “走” 是跑的意思)那兔子当时是怎样跑的呢?还有哪些词也表示快的意思呢?大家想一想,野兔为什么这样拼命地跑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农夫看到撞死的野兔是什么心情呢?还有哪些词也表示高兴的意思?他会怎样处理这只野兔呢?(引导学生回答)这就是 “触” 和 “颈” 两个字,大家看,“触” 左右等宽……(讲解 “触”“颈” 的写法) 3.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农夫把野兔捡回家后,他有什么想法?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回答)这就是 “释” 字,左窄右宽……(讲解 “释” 的写法)大家说一说此时农夫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出示 PPT 题目引导思考) 4. 最后一句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他为什么会被宋国人嘲笑呢?他错在哪儿呢?(引导学生回答,总结寓意)现在,大家看着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个故事,还可以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哦。(巡视指导讲述) 5.大家讨论一下,你想对故事中的农夫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表看法) 6.好啦,现在我们一起齐读《守株待兔》,然后试着和同桌互相背一背吧。(引导背诵)大家看,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寓言故事,我们既能收获有趣的小故事,又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学生活动】 1. 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逐句理解课文意思。 2. 学习 “宋”“触”“颈”“释” 等字的写法。 3. 思考问题,回答兔子奔跑原因、农夫心情及处理方式等。 4. 看着插图讲述故事。 5. 讨论并发表对农夫的看法。 6. 齐读、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生字写法,分析人物心理和行为,领悟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环节四:阅读链接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守株待兔》,现在来默读一下《南辕北辙》,然后和同桌用自己的话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巡视指导默读和讲述) 2. 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指名讲述)那故事中的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答一意孤行,不听别人劝告)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儿呢?(引导小组讨论,总结错误原因) 3. 故事中的人因为不听别人劝告犯下了错误,那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呢?(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互相分享) 4. 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那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课件出示道理,引导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1. 默读《南辕北辙》,和同桌互相讲述故事。 2. 思考并回答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3. 小组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 4. 分享生活中类似的经历。 5. 理解《南辕北辙》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拓展故事,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故事道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还阅读了《南辕北辙》。在《守株待兔》里,我们知道了不能心存侥幸、不劳而获;在《南辕北辙》中,我们明白了做事要先看准方向。 2. 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也可以自己收集更多的寓言故事,去感悟其中的道理。这就是今天的作业,大家要认真完成哦!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课后完成作业,讲述故事,收集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5守株待兔 起因: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经过:放下农具 守株待兔 结果:兔不复得 被人嘲笑 心存侥幸 一无所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生字学习、课文朗读和理解文意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寓言故事的寓意有了较好的理解。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可能是讲解方式不够生动,没有充分结合生活实例;在组织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有序,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阅读链接部分有些仓促,学生对拓展故事的讨论不够深入。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词句,采用更生动的讲解方式,如播放动画、讲述故事等,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优化小组讨论的组织,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学生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阅读链接和讨论留出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