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课时安排 2
内容 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我国当代童话作家顾鹰。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所有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另一个奇妙想象的世界,也表明了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本文将人与动物、植物的相遇与相处,描绘的如同一种真实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世间的和谐与美好。全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文中“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世界的神奇有趣。教师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让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大胆想象并说说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思维能力: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与乐趣。
思政 元素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对生活和未知的探索欲望。
重点 难点 1.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痒、鳄”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2个字,会写“形状、狐狸”等16个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神话故事吧!故事里的孙悟空可厉害啦,他能随心所欲地变化,一会儿变成小鸟,一会儿变成小鱼。要是你们也有这样神奇的变身能力,你们想变成什么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呀,我们要认识一个叫英英的小朋友,她和大家一样充满奇思妙想,她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还发生了好多奇妙的事儿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板书:我变成了一棵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引导学生提问,如 “我” 为什么想变成树、会变成怎样的树、变成树后会发生什么等)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老师关于变身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2. 思考课题,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课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教师活动】 1.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按照老师出示的要求来初读课文。(出示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标注自然段序号,读通句子;试着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大家开始吧!(巡视指导学生初读) 2. 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形 弯 丁 力 香 头 麻 鱼 猫 糖排骨 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吗?先自己读一读。(巡视学生自读情况)老师来带读,大家跟着老师读,注意读准翘舌音 “状、肠、馋”,平舌音 “醋”,后鼻音 “零、痒”,“丁零” 中的 “零” 读轻声。(带读生字词)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单独读一读,再开火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最后,我们去掉拼音,看看大家还能不能读准。(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3. 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些生字的识记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熟字换偏旁、联系生活经验、听音猜词等方法识记生字)比如,“痒”“狸”“抬” 可以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肠” 可以通过熟字换偏旁变成 “场”“汤”“杨” 来记;像 “痒痒”“抬头”“小鳄鱼”“巧克力”“香肠”“糖醋排骨”,我们可以联系生活经验,图文结合来记;“丁零”“嗵嗵咕噜噜” 可以通过发出类似声音来理解,这是拟声词哦。 4. 现在,大家带着之前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巡视学生阅读情况)读完后,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交流,借助问题答案,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我” 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愿望实现以后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
【学生活动】 1. 按照要求初读课文,圈画字词,标注序号,尝试回答问题。 2. 自读、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3. 参与讨论生字识记方法。 4.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参与交流讨论,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识字能力。
环节三:再读课文,体会有趣
【教师活动】 1. 下面,我们再来读课文,这次聚焦有趣的部分。(出示要求:默读课文 1 - 4 自然段,了解 “我” 变成树的原因及经过;用 “____” 画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小组内和同学交流感受)大家开始吧!(巡视学生默读和圈画情况) 2. 谁来说说 “我” 为什么要变成一棵树呢?(引导学生回答: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板书:不想吃饭 我变成了树) 3. 那 “我” 是怎么变成一棵树的呢?(引导学生回答: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大家觉得这过程中哪些词语很有趣呢?(引导学生分享,如 “痒痒的”“冒出来” 等)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身体冒出树枝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哪个身体部位感觉痒痒的,然后读出句子。(引导学生体验想象并朗读)“痒痒的” 和 “冒出来” 把 “我” 变成树的感觉写得多生动呀! 4. 现在,如果你们也能像英英一样变身,试着模仿英英变成树的片段说一说。(引导学生模仿表达,如 “我真希望变成 (一只鸟),(想去哪儿就能飞到哪儿)。我心里想着,(觉得手臂变重了), 低头一看,(我的脚变成了一对鸟的脚趾,手臂生出了一双翅膀)。呀,我真的变成了 (一只鸟)!”) 5. 最后,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 1 - 4 自然段,然后大家一起齐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活动】 1. 默读 1 - 4 自然段,圈画有趣的地方,小组内交流感受。 2. 思考并回答 “我” 变成树的原因。 3. 找出 “我” 变成树的经过,分享有趣词语,体验想象并朗读。 4. 模仿写变身片段。 5. 参与朗读 1 - 4 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课文部分段落,引导学生感受 “我” 变成树过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四:指导书写,以练促学
【教师活动】 1. (依次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同学们,我们来学习写这些生字。大家先读准字音,再仔细观察它们的字形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2. 大家交流一下,觉得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注意些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3. 老师重点给大家讲讲容易写错的字。“狐狸” 两个字的左边都是反犬旁,“狐” 的右边是 “瓜”,可别写成 “爪” 啦。“零” 字下面的 “令”,撇、捺要写伸展,最后一点可别遗漏了。“继续” 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绞丝旁,“续” 的 “十” 字横短竖长,“头” 字的两点要相互呼应。(示范书写) 4. 现在,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练写,写完后,我们互相评价修改。(巡视指导学生书写)
【学生活动】 1. 读准字音,观察字形结构。 2. 交流易错字及注意点。 3.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记住要点。 4. 练写生字,接受评价并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写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英英的奇妙世界,认识了生字词,了解了 “我” 变成树的原因和经过,还感受了想象的有趣。大家在课堂上都很积极,表现得非常棒! 2. 课后,请大家把今天学的生字每个写 5 遍,加强记忆;再把课文认真读 2 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总结,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课后任务。 2. 课后完成作业,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 1 课时)
生字:(展示生字及书写要点)
“我” 变成树:不想吃饭 - 身上痒痒 - 树枝冒出
想象表达:(学生模仿变身示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在识字写字、初读课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感受到了想象的有趣。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 “我” 变成树过程中语句的趣味性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在识字教学中,对个别生字的记忆方法讲解不够透彻,学生可能记忆不牢;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写字指导时间有些紧张,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更生动的引导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生字时,增加记忆方法的示例和练习,加强对易错字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写字指导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重点) 2.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难点)
环节一:趣味导入,温故知新
【教师活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陪着英英一起经历了奇妙的变身,她因为贪玩不想吃饭,结果变成了一棵树。大家是不是特别好奇,变成树后的英英又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儿呢?今天,我们就接着走进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 在开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先一起大声齐读,然后老师请几位同学单独读一读。
【学生活动】 1. 回忆上节课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2. 齐读、指名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内容和生字词,巩固旧知,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边读边想,重点感悟
【教师活动】 1. 现在,请大家默读 5 - 8 自然段,找一找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感受一下作者想象的神奇和有趣。(巡视学生默读情况) 2. (出示第 6、7 自然段)我们先来看看这部分内容,“我” 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呢?(引导学生回答:树上长满了奇形怪状的鸟窝,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来舞)大家想一想,除了文中提到的,还有其他形状的鸟窝吗?(引导学生想象并回答)对啦,还有梯形、葫芦形、星形、心形等等,这里写不完,所以用了省略号。那 “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鸟窝真的能跳舞吗?(引导学生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这两段,老师给大家出示树上鸟窝的图片,大家边读边想象鸟窝在枝头跳舞的样子。 3. (出示第 8 自然段)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呢?(引导学生回答)大家选择一种动物,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是怎么跳到或爬到大树上来的。(引导学生描述)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有趣的想象来朗读这一段,感受感受。 4. 接下来,默读 9 - 20 自然段,看看 “我” 的鸟窝中发生了什么,注意体会 “我” 的情感变化。(巡视学生默读情况)文中最神奇的是妈妈来到了树上,还带来好吃的和大家分享。那 “我” 面对妈妈的到来,心情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学生朗读 9 - 11 段,体会情感变化) 5. (学习 12 - 20 自然段)“我” 看到小动物们吃零食时,有什么反应呢?(引导学生回答)咕噜噜的声音和嘴巴里流出水珠,说明了什么?小动物们把水珠当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里小动物们的对话很有意思,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从 “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这段话中,大家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 “我” 的心理) 6. (出示第 21 自然段)学到这里,大家认为妈妈真的没有发现 “我” 变成了大树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分析妈妈的语言、动作,体会妈妈的爱)此时此刻,如果你是 “我”,会和妈妈说什么呢? 7. (出示第 22、23 自然段)作者想象的这个故事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两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明确朗读语气)
【学生活动】 1. 默读 5 - 8 自然段,圈画有意思的部分,思考并分享。 2. 分析 “我” 变成树的奇特之处,想象鸟窝形状,理解拟人手法,齐读段落。 3. 描述动物住进鸟窝的方式,朗读第 8 自然段。 4. 默读 9 - 20 自然段,体会 “我” 的情感变化,参与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5. 分析妈妈是否发现 “我” 变成树,交流想法。 6. 思考故事主旨,明确朗读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我” 变成树后的奇妙经历,感受作者的想象和妈妈的爱,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情感体会能力。
环节三:想象训练,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英英变成树的经历是不是很有趣?如果你们也会变,想变成什么呢?变了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并填写学习卡。(出示学习卡模板,巡视指导学生填写) 想变成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发生的奇妙事情小蜗牛小鸟、青蛙、乌龟飞行,睡觉,比赛跑步彩笔画纸,哥哥画画,环游世界………………
2. (学生填写完后)大家对照学习卡,和同桌说说自己想象的故事。(巡视学生交流情况) 3. 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和全班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指名交流,引导师生评价) 4. 大家说得都很棒!现在,我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按照学习卡的提示,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巡视指导学生写作)
【学生活动】 1. 思考自己的变身想象,填写学习卡。 2. 与同桌交流想象的故事。 3. 指名分享故事,参与评价。 4. 按照要求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英英充满想象的世界,感受了她变成树后的奇妙经历,也体会到了妈妈对她的爱。同时,大家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妙故事。老师为大家的奇思妙想点赞! 2. 课后,请大家把自己写的故事认真修改一下,让它更精彩;再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人听,和他们分享这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总结,回顾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后完成作业,修改故事、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不想吃饭 变成树 妈妈带来了很多好吃的 请小动物一起吃 我馋得直流口水 妈妈最了解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感受想象和表达想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体会到了妈妈的爱。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表达时,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生动,可能是引导不够细致,缺乏示例;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写作时间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完成写作;在指导学生体会妈妈的爱时,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多样化。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想象表达的指导,提供更多优秀示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写作时间;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感讨论等,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妈妈的爱,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