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09: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时安排 2
内容 分析 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那些场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在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体会。如“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
素养 目标 文化自信: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语言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思维能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思政 元素 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重点 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课前 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卡。 老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 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积累“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溪边》诗句中的内容,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出题目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有关童年趣事的图片)看到这些图片,是不是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呀?童年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里面藏着许多有趣的回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歌,去感受不一样的童年快乐。(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2. 我们先来看看课题中的这个 “墨” 字。大家齐读课题,然后仔细观察它的字形,猜猜它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图片,启发学生猜想)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其实呀,“墨” 的本义是古人写字用的墨汁,它上面是 “黑”,下面是 “土”,因为墨是用木头燃烧后的灰烬制成的。现在,我们来写好这个 “墨” 字。(出示 “墨” 字图片,指导书写)大家注意,“墨” 上半部分笔画多,要写得紧凑些,“黑” 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这可是这个字最宽的部分哦,“土” 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大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写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价修改。 3. 那什么是 “水墨画” 呢?(引导提问,出示 “水墨画” 图片)“水墨画” 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了解了这些,我们对课题就有了更深的认识啦。
【学生活动】 1. 观察图片,回忆童年趣事。 2. 齐读课题,猜测 “墨” 字意思,练习书写并接受评价。 3. 观看图片,了解 “水墨画” 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随题识字帮助学生理解课题,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全文,学习字词
【教师活动】 1.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件上的初读要求来放声朗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童年的水墨画》和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说说这三首儿童诗有什么共同点。)大家开始吧!(巡视指导学生朗读) 2. (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巡视学生自读情况)老师来带读,大家跟着老师读,注意 “碎” 是平舌音,“爽” 是翘舌音,“染、竿、溅” 是前鼻音,“腾、浪” 是后鼻音,“菇” 在这里读轻声。(带读生字词)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单独读一读,再开火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最后,我们去掉拼音,看看大家还能不能读准。 3. 读完了生字词,大家思考一下,《童年的水墨画》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回答)没错,《童年的水墨画》同一诗题下面有几首小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 “组诗”。 4. 现在,请大家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三首儿童诗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板书:溪边垂钓 江上戏水 林中采蘑菇)
【学生活动】 1. 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2. 自读、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生字词。 3. 思考并回答关于诗歌形式和共同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形式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环节三: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教师活动】 1. 我们已经知道这三首小诗各写了一个场景,现在让我们先走进第一幅 “水墨画”——《溪边》。如果让你把《溪边》画下来,你会画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要是给这些景物和人影涂上颜色,你会怎么涂呢?(引导学生想象补充)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 3. (出示诗歌和图片)现在,大家仔细看,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引导学生找出并回答)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美妙的画面呢?大家画出课文中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然后和同桌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巡视指导学生交流) 4. 我们来深入理解一下这些诗句。(出示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回答)说得很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出示语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回答并进一步分析填空)(出示语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为什么说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出示语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大家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示语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为什么说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
【学生活动】 1. 思考并回答画画相关问题。 2. 想象补充颜色,交流想法。 3. 找出景物,诵读精彩句子并交流好处。 4. 思考并回答关于诗句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分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和语言美。
环节四:完成填空,背诵指导
【教师活动】 1. 现在,老师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一下这首诗前四行和后两行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朗读诗歌)大家来说说,前四行和后两行分别应该怎么读呢?(引导学生回答) 2. 接下来,我们进行背诵指导。大家看,抓住这些关键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背诵。(展示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鱼儿)大家试着根据这些关键词来背诵。(引导学生背诵)
【学生活动】 1. 闭眼听老师朗读,感受诗歌节奏变化。 2. 回答朗读节奏问题。 3. 借助关键词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诗歌节奏和抓关键词,帮助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五: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1. (依次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同学们,我们来学习写这些生字。大家先读准字音,再仔细观察它们的字形。(引导学生观察) 2. 老师给大家讲讲这些字的结构特点。“墨、染、竿、葫、蘑、菇” 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墨” 字上长下短,“染” 字上下等长,竿、葫、蘑、菇都是上窄下宽的字。“腾、碎、拨、浪” 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只有 “爽” 比较特殊,是镶嵌结构。 3. (重点范写强调)“染、碎、爽、蘑” 这些字容易写错,大家要特别注意。“染” 上半部分三点水与 “九” 高矮一致,下半部分的 “木” 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碎”“卒” 字中两个 “人” 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 “十” 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爽” 注意笔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四个撇点要收紧,最后写竖撇和捺;“蘑” 上面的 “艹”,横画要长,两竖往内收,中间部分,“广” 横不宜长,“林” 左小右大,最后 “石” 要写稳,“口” 要扁,横画托住上面部分。 4. 大家在练习本上练写,写完后互相评价修改。(巡视指导学生书写)
【学生活动】 1. 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 了解字的结构特点。 3. 观察老师示范书写,记住要点。 4. 练写生字,接受评价并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写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六: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溪边》这幅童年水墨画,品味了诗中有趣的语言。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两幅画。 2. 课后,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溪边》,并且把它背诵下来。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总结,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课后任务。 2. 课后完成作业,朗读并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18 童年的水墨画(第 1 课时)
生字:(展示生字及书写要点)
诗歌内容:溪边垂钓
诗句理解:(重点语句及分析)
背诵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鱼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在识字写字、初读诗歌和理解《溪边》诗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背诵,对诗歌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诗句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多样化,缺乏生活实例的引入;在识字教学中,对个别生字的记忆方法讲解不够透彻,学生可能记忆不牢;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写字指导时间有些紧张,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诗句,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如联系生活实际、播放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在讲解生字时,增加记忆方法的示例和练习,加强对易错字的指导;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写字指导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 目标 1.能展开想象,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江上、林中的画面。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环节一:检查背诵,引出下文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溪边》这首小诗,还要求大家背诵下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引导学生背诵《溪边》)大家背得都很熟练,看来上节课学得很不错! 2.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在溪边感受到了乡村孩子垂钓的快乐,其实呀,江上也藏着很多快乐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江上找找快乐。(引出《江上》)
【学生活动】 1. 背诵《溪边》。 2. 对学习《江上》充满期待。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背诵,巩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环节二: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教师活动】 1. 溪边钓鱼的快乐我们已经感受过了,江上的快乐在哪里呢?现在,请大家细读《江上》,把孩子们戏水快乐的动作画出来。(巡视学生阅读和圈画情况) 2. (总结学生圈画的内容)大家都找得很准确,像 “拍水”“拨动”“你拨我溅”“钻入” 这些关键词,就能让我们体会到小朋友的快乐。现在,同学们来演一演一群小朋友在江中玩耍,不停地拨动浪花,十分快乐的情景。(组织学生表演)表演得真棒!大家带着这种欢乐的感觉,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读出一群人在水中嬉戏的欢乐情景。(指导学生朗读) 3. (出示语句: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这里的 “戏耍” 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回答,预设:“戏耍” 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那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一群小孩比作 “鸭群”,小孩的胳膊比作 “翅膀”,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4. (出示语句:一双双小手扇动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读到这里,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手在水中不停地挥动,溅起一片片浪花。预设 2: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水中互相追逐,互相泼水。预设 3:我仿佛听到了水花和水花撞击在一起的声音。预设 4: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清脆的笑声。) 5. (出示语句:是哪个 “水葫芦” 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水葫芦” 是什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呢?(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引导学生回答,预设:“水葫芦” 本意是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 “水葫芦” 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那 “两排银牙” 实际上写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两排银牙” 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6. (引导提问)“江上” 这幅画给大家怎样的感觉呢?刚刚大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前两个小节中不理解的诗句的呢?(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预设:读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联系学过的知识理解,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来理解。) 7. 我们在溪边感受了垂钓的乐趣,在江上看到了孩子们嬉戏的欢乐。现在,我们漫步到雨后的林中,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呢?大家自由朗读《林中》。(巡视学生朗读情况)读完后,说说同作者一起漫步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引导学生回答,预设 1:林中有松树、松针、小蘑菇。预设 2:这首诗中描写了孩子们在林中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8. (出示语句: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这里有两个词很有特点,大家发现了吗?(引导学生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这两个叠词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有童趣。) 9. (出示语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从这句话中,大家读懂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预设 1:句子把蘑菇当做人来写,“戴着斗笠” 写出了蘑菇的形状。预设 2:“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这是个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10. (出示语句: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轻声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写到的 “斗笠” 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这里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 11. 这真的是一幅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现在,我们边读边想象,把对童年生活的热爱融入到朗读中,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活动】 1. 细读《江上》,圈画孩子们戏水的动作。 2. 表演江中玩耍情景,朗读诗歌。 3. 思考并回答关于诗句的问题,想象画面。 4. 总结学习诗句的方法。 5. 朗读《林中》,回答看到的景物。 6. 分析诗句,感受叠词效果,对比朗读。 7. 理解诗句,观察图片。 8. 想象画面,区分 “斗笠” 的不同含义。 9.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拓展阅读,感受趣味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童年的水墨画》其实还有其他三首,分别是《街头》《花前》《树下》。现在,请大家阅读这三首诗歌,想一想它们又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景、怎样的事呢?给每首诗拟个小标题,写在小诗的旁边。(明确阅读要求,巡视学生阅读和拟标题情况)
2. 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三首诗?(指名读诗) 3. 大家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拟的小标题。(引导学生交流,相机概括:街头看书、花前作画、树下阳光) 4. (小结)读了《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我们发现作者用很独特的方式,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有趣场景,用特别的语言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穷趣味。希望大家以后也能像作者一样,多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学生活动】 1. 阅读《街头》《花前》《树下》,拟小标题。 2. 指名读诗。 3. 交流小标题。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1. 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童年的水墨画》,感受了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快乐,还读了其他有趣的小诗。大家在课堂上都表现得很棒! 2. 课后,请大家选择《江上》或《林中》其中一首诗,把它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再找一找其他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读一读,和同学分享。
【学生活动】 1. 倾听老师总结,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和课后任务。 2. 课后完成作业,描述画面、阅读并分享诗歌。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江上》《林中》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想象画面、理解诗句和拓展阅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引导方式不够生动形象;在拓展阅读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够贴近学生兴趣;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课堂总结有些仓促,对学生作业的指导不够细致。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生动形象的引导方式,如播放视频、展示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精心选择拓展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课堂总结和作业指导留出充足时间,详细说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指导,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