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思辨升格精准审题三关注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思辨升格精准审题三关注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6 20:3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精准审题三关注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审题,明确作文题目“要我说什么”;立意,确定命题人“要我写什么”。“要我说什么”是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我要说什么”是丰富多彩的,更是有高下的。立意只可列举,无法穷尽。学生要学会深入解读材料,根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思想积淀确定立意方向。因此,学生只有勤思考,审好题,多积累,才能与作文题产生高层次的对话和共鸣,写出独特又精彩的考场作文。
检视知识缺漏
关注点一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由三部分组成:
①所给材料(或单则或多则);
②写作导引;
③写作要求(“三自”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四不”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里重点分析“所给材料”部分,也会涉及“写作导引”。
1.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如果材料中有关键词句,就可以考虑将其作为审题、立意的抓手与突破口。
[典例剖析]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借围棋学习中的三个概念术语“本手、妙手、俗手”,通过巧妙类比,引导学生遵循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素养的基本规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创新,鲜明地突出应用性、情境性和任务性。具体审题时,可按以下三个步骤:
审题思维
抓住材料关键词句 关键词 材料开篇就点出“本手、妙手、俗手”,这是材料的关键词。
关键句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强化了“本手”与“妙手”的辩证关系。
抓住写作导引关键词 写作导引中“启示意义”“感悟与思考”指出写作的重点与感情,也是审读的关键词。 由此及彼,确定立意 从本手抓起,夯实基础,能力才能提高。 在本手基础上,求变求新,妙手自来。 沉静心性,固守本手,减少俗手。   对于思辨类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一些热点事件或诸多热点人物,要求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事件或人物之间的关联,然后构思成文。这类作文题侧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
2.思辨切入法
[典例剖析]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两个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两个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该题的材料以《红楼梦》中相关情节介入,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多重的思维效应。首先以《红楼梦》为材料给学生展示了何为借用,何为化用,何为创新;其次在写作任务中为抽象话题作了相对形象的解读,有一个引导思考的思维路径,使审题立意更准确。
审题思维
思辨话题 众人取“翼然”两个字,是为“直接移用”;贾政主张取“泻”,是为“借鉴化用”;贾宝玉取“沁芳”,是为“独创”。因此,“移用”“化用”“独创”形成思辨性话题。
话题内涵 引导语部分直接凝练出第一段体现的关键信息,“移用”“化用”“独创”三者实为文学艺术的三种境界,各有其艺术效果。立意应围绕这一信息展开,思考三种境界的关系及高下之分,并能够运用至其他领域。
确定立意 移用、化用不可取,根据情境独创才是正道。
移用与化用齐飞,独创共佳境一色。
只有跳出框架的人,才能识时务,知所进,知所适。
  对于有些层次感比较强的作文材料,可以采用切片法进行审题立意。先通读材料,根据选材思路,划分出若干层次,再对这些层次逐一加以审读,概括出内容要点,从中找出可作为切入口的立意点,最后加以综合,得出相应的写作角度。
3.材料切片法
[典例剖析]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是毛泽东的一段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材料的核心是“强弱转化”,考查的是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审题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审题思维
材料切片(四个层次) 对应分析
①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材料在谈及强弱转化时,先从体育说起,体育可使人的身体发生变化,耳聪目明,这是人自身有意愿要变化,是人类求生的本能决定的。
②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这句话是论述的核心所在,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强弱可以相互转化,饱含着对滥用其强者的批判和对弱者自强的赞扬。
③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紧承上面的强弱转化而得出结论,指出所谓“强者”和所谓“弱者”对自己应有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
④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这句话有很强的使命意识,告诉生而弱者要自我精进、奋发图强。
①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②强者如果滥用其强,最终也许会转为弱。
③弱者如果不断努力,久之也会变强。
④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当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⑤强弱变化或转化的关键是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而不是等待机缘。
⑥青年当自强,为国做栋梁。
参考立意
关注点二 
情境任务作文的审题立意
情境任务作文是近几年高考较为青睐的一种命题样式。它由所给材料、情境任务、写作要求(“三自”“四不”)三部分组成。所谓审题,就是既审材料,又审情境任务,而且后者是重点。
[典例剖析]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属于情境任务作文,作文材料加入了当下众多热点话题,以“北斗”为代表的科技元素,“双奥”以来热度不减的“文化认同”,还有始终不变的青年人的理想和精神,加上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宏大背景,可谓材料“多元化”。具体审题时,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考虑。
审题思维
区域 审题要点
材料区 材料提供了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等三个行业的代表的认识和做法,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题目通过对“选择·创造·未来”三元关系的思考,在思辨中考查价值观。
情境区 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各行各业奋发有为的人物,这些人有这样的共性:选择热爱的行业,选择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材料引导学生应在此基础上思考,作为新时代青年,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时代发展相结合,选择既能发展自身,又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职业,因热爱创造,进而实现人生理想价值,开启新未来。
任务区 “复兴中学团委”组织的活动,限定了学生的身份为时代青年学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限制了写作内容,必须谈青年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选择,如何在选择的岗位上创造性发展,走向未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学生要写出自己对主题中三个元素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关注点三 
图表、漫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年来,图表、漫画类作文成为全国卷高考作文的新宠,2022年全国乙卷引入图表,2021年新高考Ⅱ卷、2019年全国Ⅲ卷引入漫画,这些都给作文命题注入了新鲜血液,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图表较为直观,漫画较为抽象,对于这两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图表类作文
所谓“图表”,是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图表类材料主要有表格、柱状图、曲线图等。高考中以图表作为命题材料来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情况还比较少,2022年全国乙卷应该说是有益的尝试。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典例剖析] (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图表类作文,材料聚焦两届奥运会14年间中国的发展变化,以“跨越,再跨越”为核心立意主题,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以民族振兴激励当代青年担当作为,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迸发青春能量。具体审题时,要注意从图表对比中确定立意角度。
审题思维
数据比较 材料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等角度,展现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与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基本情况。从数据来看,2022年的体育盛会比2008年有了跨越式发展。
结论分析 命题所给表格体现出中国体育和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更彰显了大国力量、民族自信。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时,要充分体现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现家国情怀。
立意角度 角度1:跨越国家新时代,铸就青春新高峰。
角度2:跨越永无止境,民族生生不息。
角度3:中国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是众志成城的中国心。
2.漫画类作文
漫画类作文要求学生对漫画表达的含意、目的、价值取向等作出全面分析,学生要精准审视画面,把握画面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话题”,从关系中找“情节”,从而弄懂画面的显性主题。同时,还要认真观察画面,重点关注那些经过夸张、变形手法处理过的画面元素,敏锐捕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或具有时代意义的细节内容。
[典例剖析] 
 (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审题思维
漫画构成 漫画材料包括图和文字两个部分,图分为四张小图片,可细分为两类,前三张图片为一类,讲解书写要领;第四张图片单独一类,介绍描红,两者构成分总关系,即前三张图片组合起来才有第四张图片中的“人”字,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写成完整的“人”字。
内涵分析 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描红”等尽管是对运笔章法的解释,但如果对应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只要学生展开合理的迁移与联想,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可以给出独辟蹊径的角度和丰富多彩的材料。例如,同样是“藏头”,可以是“立志”的角度,可以是“修身”的角度,可以是“做事”的角度,亦可以是“向善”的角度……只要是可以体现由“写字”到“立人”的主题要求,尽可以揽之入文。
立意角度 角度一:为人要逆锋起笔,藏锋守拙,低调为人,不可盛气凌人。
角度二:为人要守正持重,公正客观,不偏不倚。
角度三:做人要善于回首反思,总结回顾。
角度四:人的成长犹如写书法,也需要“描红”,需要向好的榜样学习。
【范文参考】1
《撇捺为人,堂堂正正》
一方红砚,一页宣纸,一只毛笔,提按顿挫间,尽是中华艺术。单看这漫画中一“人”字,简洁,明快。(概述+分析材料)可莫小瞧这寥寥二笔,一撇一捺,所谓逆锋起笔,中锋行笔,顿笔迂回,随处可见为人之要义。(亮明观点)
首画藏锋,乃喻收敛锋芒,以退为进。(分论点1)
“逆锋起笔,最能得势”,中国书法多以逆锋起笔。从书法意义上说,藏锋的字看起来浑厚有力,里在内,不外泄,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审美意蕴。“人”字首画藏锋,藏而不漏,作为开宗明义的第一笔,恰如架梁之椽,负栋之柱,奠定了整字的形态。(阐释观点,分析深刻)做人如是,中华民族素来讲究以和为贵,讲求仁义,谦和温婉,无论儒学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弘一法师的“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无不强调收敛锋芒的重要。(事例)逆锋起笔,其意在人际,故为做人之第一要义。(总结句)
捺画行笔,中锋而下,乃喻正直,不偏不倚。(分论点2)
姜白石“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也”即写中锋行笔的意义。执笔者垂直握笔,行笔于墨画正中,线条两边齐平,圆浑饱满。(阐释句)书法中以中锋为千古不变的准则,学书者不可逾越。中华上下五千年,对修身方正的追求从未停止。(过渡句)人活一世,当如中锋行笔一般刚正信然,像苏东坡一样历千难而不易志,迎万涛而不改颜(句式学习。如: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像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坚定地选择自己向往的世界。(事例)中锋行笔,其意在修身,故为做人之第二要义。(总结句,紧扣关键词)
文末提笔,停滞迂回,乃喻克制,收放有度。(分论点3)
作为“人”字最后一笔,提笔迂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稍有不慎即前功尽弃。故书法中多以提笔兼缓行结尾,为整字画上完整的句号。(阐释句)这其中,“克制”二字即尤为重要。“小不忍则乱大谋”,更何况在这样的最后关头?我们做人也是这般。(过渡句)勾践面对夫差侮辱,选择了卧薪尝胆,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成功;韩信面对胯下之辱,选择了克制愤怒,才有了“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神话。迂回缓笔,其意在养性,故为做人之第三要义。(总结句,紧扣关键词)
漫画中的笔画拆解,将一个大写的“人”展现在众人眼前,辅以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文明视野下的为人之道。“言为心声,字为心画。”在中华延绵的历史长河中,书法承载了华夏文明的精髓。而所谓“人”之要义,皆藏于一撇一捺之中。它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似无数先贤的警语,时刻告诫我们,炎黄子孙,当如是人。(总结全文,提出告诫,体现作文的现实意义)
【范文参考】2
持国之青年,当从书法中领悟做人领悟人生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递者,简易的笔画勾勒出博大精深。一撇一捺,这是“人”字的笔画。简简单单的两笔,绰绰有余,柔韧有度。逆风起笔藏而不露的撇,不偏不倚中锋用笔的捺,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的勾,一个坚韧的字被完美地描摹出来。(概述+分析材料)老一辈人时刻教导我们,写字要端正心态,做人要如字一般,一笔一笔地临摹做人的本质。(点题,亮明观点)
撇——逆境奋勇,淡泊名利(标题式·分论点1)
①写字要提笔而落,干净利落,逆流而上。做人就要藏功与名,淡泊名利,正如诸葛亮所说“不求闻达与诸侯”。(阐释句又形成过渡句)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坎坷困难时刻昭示功成的艰辛。“90后”吴应普夫妇在执行任务中不幸离世,他妻子肚子里还有一个新生命。他们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
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即使失去生命,也依旧心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中有30名为国献躯的消防员们,其中还有“00后”“90后”,他们身处逆境逆流而上,在充满恐惧和挑战中,毅然为了集体而牺牲自我,成就社会。(例证+分析:一例一析)他们用坚强的身躯临摹出逆风起笔,藏而不露。(总结句,紧扣关键词)
捺——中通外直,刚正不阿(标题式·分论点2)
②写字要端正身子,坐要有坐相,挺胸昂首。做人要正直,不同流合污,赤心做事,正如陶渊明所描绘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阐释句又形成过渡句)周恩来总理一生廉洁从政,清贫节俭。他时刻教育着党的工作者要时刻警醒自己要公正廉洁,刚正做人,不能与世俗同流合污。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巡查河南时,绝不收百姓的钱财,为人处事不包庇奸贼,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例证+分析:一例一析)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他们用不屈的赤心临摹出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总结句,紧扣关键词)
勾——勇争先锋,青出于蓝(标题式·分论点3)
③写字要静心专注,笔画要坚韧挺拔,有起有落。做人要勇于亮剑,不被世俗所打扰,斩荆棘,厚积薄发。(阐释句又形成过渡句)新时代青年需要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相比于缓缓出头,我们更需要的就是敢于拼搏的精神。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颜宁,作为结构生物学家,在生物学装备研究领域成功攻克多项世界顶尖技术,在2016年被英国《自然》杂志列为中国科学之星。她打破世俗的规矩,敢于尝试,长江后浪推前浪,为新时代青年赋予榜样的作用。
新时代的青年不必拘泥于描红的模子。锋芒毕露,勇于亮剑,才能劈波斩浪,扬帆远航。青年怎么样,国家就会是怎样的。青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国之青年,当逆境奋勇,困境蛰伏;国之青年,当中通外直,淡泊名利;国之青年,当勇争先锋,逆流而上。“人”一撇一捺勾勒出做人的原则与道理,新时代青年从书法中领悟做人,从实践中领悟人生。(再扣材料,总结全文,呼吁青年,体现现实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