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1)》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分析
本课程围绕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通过“装蛋黄酥”“运菠萝”等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进一法”,同时对比不同情境下余数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舍余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至少”“最多”等实际问题,理解“进一法”的含义,并能准确计算。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至少”“最多”等实际问题,理解“进一法”的应用原理,能准确计算并得出合理结果,如解决装蛋黄酥、运菠萝这类问题时,正确确定所需盒子数或运输次数。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地取舍与安排,准确区分不同情境下余数处理方式的差异。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判断是该“进一”还是直接舍去余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情境,理解其中的数学逻辑,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活动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
“烘焙小组做了 22 块蛋黄酥,要装到盒子里。每个盒子最多装 4 块,他们至少要准备多少个盒子?”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答案。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烘焙装盒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同时为后续探究活动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理解题意:引导学生仔细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提问学生:“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总结:知道蛋黄酥有 22 块,每个盒子最多装 4 块,要求至少要准备多少个盒子。
讨论解答方法
方法一:直观画图法:
教师在黑板上或借助课件,用简单图形代表蛋黄酥和盒子,一个一个地将蛋黄酥放进盒子,每 4 个放一盒,放满 5 盒后还剩 2 块。向学生展示剩余的 2 块也需要一个盒子,所以一共需要 6 个盒子。
方法二:除法计算法:
引导学生思考,求要准备几个盒子,就是求 22 里有几个 4,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22÷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之后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22÷4 = 5(个)……2(块)。教师提问:“这里的商 5 和余数 2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商 5 表示能装满 5 个盒子,余数 2 表示装完 5 盒后还剩下 2 块蛋黄酥。接着追问:“剩下的 2 块怎么办?”引导学生得出剩下的 2 块也需要 1 个盒子,所以至少要准备 5 + 1 = 6 个盒子。
检验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提问:“我们算出至少要准备 6 个盒子,对不对呢?”引导学生从每盒最多装 4 块的角度思考,5 盒最多装 20 块,6 盒肯定能装 22 块,所以解答正确。
归纳总结:教师总结像这样的情况,余下的不管是多少,都要给商加上 1,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并强调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用“进一法”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进一法”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检验答案,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深化理解
教材 P65 做一做第 1 题:展示题目
“有 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 8 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请学生汇报解题过程:27÷8 = 3(次)……3(箱),3 + 1 = 4(次)。教师提问:“为什么这里要加 1 呢?”引导学生回答因为剩下的 3 箱也需要运 1 次。
教材 P65 做一做第 2 题
第(1)小题:展示题目
“小丽有 10 元钱,买 3 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多少个?”学生独立完成,列式为 10÷3 = 3(个)……1(元)。教师提问:“这里剩下的 1 元钱怎么办?为什么不加 1 呢?”引导学生回答剩下的 1 元钱不够再买一个面包,所以最多能买 3 个。
第(2)小题:展示题目“用这些钱能买多少个 4 元一个的面包?”学生独立计算,10÷4 = 2(个)……2(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剩下的 2 元钱不够买一个面包,所以最多能买 2 个。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这两道题,提问:“这两道题都是有余数的除法问题,为什么第 1 题余数要加 1,第 2 题余数不用加 1 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在实际生活中,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地取舍与安排,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余数不同处理方式,加深学生对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余数的理解。
(四)拓展练习
教材 P68 练习十五第 8 题:展示题目
“用上面的花扎花束。如果 7 枝郁金香、3 枝月季花和 2 枝百合花扎成一束,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多少束?”同时展示花的数量:郁金香 10 枝、月季花 22 枝、百合花 16 枝。引导学生分别计算每种花能扎成的束数:郁金香 10÷7 = 1(束)……3(枝);月季花 22÷3 = 7(束)……1(枝);百合花 16÷2 = 8(束)。提问学生:“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多少束呢?”引导学生思考因为要按要求扎成完整的花束,所以应以能扎成束数最少的花为准,即最多可以扎成 1 束。
备选练习:展示备选练习题目
如“状状拿 19 元钱去购物。(1)状状想买 3 元一个的乒乓球,最多能买几个?(2)用这些钱最多能买几个毽子(毽子 4 元 / 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汇报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引导回顾: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法”的含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根据余数合理取舍等。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的问题,要仔细分析题意,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余数。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发现更多可以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反思意识。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问题导入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对“进一法”有了较好的理解。但在对比不同余数处理方式时,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后续应增加更多生活实例进行练习,强化学生对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余数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