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昆虫备忘录》朗读单(3.7班)
姓名:___________ 我读了( )遍 家长签字:___________
听写词语
顺顺溜溜 严丝合缝
会认字组词
录:(记录)(目录)(录音)(录像) 凡:(平凡)(凡是)(凡夫俗子)
敏:(敏感)(灵敏)(敏捷)(机敏) 距:(差距)(距离)(边距)
款:(款式)(款待)(付款)(存款) 绸:(丝绸)(绸缎)(未雨绸缪)
膜:(耳膜)(薄膜)(贴膜)(膜拜) 瞎:(瞎说)(瞎忙)(瞎话)
益:(益虫)(利益)(公益)(效益) 约:(大约)(节约)(约定)
蚂:(蚂蚱) 斑:(斑点)(黑斑)(斑马)
形近字
距:(间距)(行距)(相距) 拒:(拒绝)(婉拒)(抗拒)
绸:(绫罗绸缎)(棉绸) 稠:(粘稠)(稠密)
斑:(雀斑)(光斑)(斑驳) 班:(班级)(班长)(班风)
膜:(耳膜)(鼓膜)(眼角膜) 模:(规模)(模式)(模范)
多音字
mǎ(蚂蚁)(蚂蟥)
蚂
mà(蚂蚱)
近义词
琢磨——揣摩/推敲 灵敏——机敏 收拢——合拢
合成——组成 款款——缓缓 顺顺溜溜——顺顺当当
反义词
灵敏——迟钝/笨拙 完整——残缺 收拢——张开/展开
嫩——老 益——害 顺顺溜溜——别别扭扭
词语解释
备忘录:能够帮助我们记忆的图片、表格或者文字等。
琢磨:思考;考虑。
3.复眼:甲壳类、昆虫类等节肢动物的视觉器官,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构成。复眼能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4.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5.款款:慢慢地。
6.膜翅:昆虫中最常见的一种翅,膜质翅,其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蝉和蜻蜓的前后翅。
7.严丝合缝:缝隙密合,形容合拢得很严实,也用来形容言行周密,没有一点儿漏洞。
课文重点(昆虫都有秘密,大自然真有趣)
主题:课文由《复眼》《花大姐》《独角仙》《蚂蚱》四篇短文组成,作者以轻松随意的笔调,描写了昆虫的复眼和花大姐、独角仙、蚂蚱的外形、习性、活动等,写得情趣盎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昆虫的喜爱之情,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所作小说以短篇为主,代表作有《受戒》《端午的鸭蛋》《晚饭花集》等。
标题由来
《复眼》:是根据蜻蜓和苍蝇的特点拟写的;
《花大姐》:是根据瓢虫的别名拟写的;
《独角仙》:是根据昆虫的名字拟写的;
《蚂蚱》:是根据昆虫的名字拟写的。
总结:取小标题时既可以用昆虫名,又可以用昆虫的典型特点来命名。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瓢虫的外形、分类、食性。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独角仙的外形和莽撞、力气大的特点。
第四部分(第11-14自然段):写尖头蚂蚱和土蚂蚱的特点。
5.这份备忘录记录了哪些昆虫?记录了昆虫的哪些秘密?
昆虫名称 秘密(特征)
蜻蜓、苍蝇 有复眼、视觉灵敏
瓢虫 (花大姐) 黑色膜翅,朱红色的、瓷漆似的硬翅,翅膀上有小圆点,圆点有定数。
独角仙 个头大、壳多为深色、壳硬、头的尖端有犀牛一样的角、动作笨拙力气大
蚂蚱 尖头蚂蚱 (挂大扁儿) 动作:飞起来咯咯作响
外形:尖头、绿色、膜翅是淡淡的桃红色
土蚂蚱 外形: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
动作:被抓时吐褐色口水
6.《复眼》
①“一直在琢磨”说明作者琢磨了很长时间,表明作者对昆虫的复眼兴趣浓厚,想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②“那它怎么看东西呢?……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连续的三个疑问既大胆又有意思,表明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人。
③“噌——飞走了。”
“噌”是拟声词,突出了复眼昆虫的机警与视觉的灵敏,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花大姐》
(1)“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动作描写)动作优雅
①“——”在这里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②这句话细致贴切地描写了瓢虫膜翅的美丽,以及瓢虫款款落下时的优雅姿势,细致贴切,很有画面感,并透露着作者对花大姐的喜爱之情。
③能把“款款”换成“慢慢”吗?
不能,因为“款款”表现了瓢虫落下时的优雅与美丽,如同一位高贵的公主。换成“慢慢”则体现不出瓢虫动作的优雅。
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大姐的膜翅比作了黑绸衬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瓢虫的膜翅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花大姐的喜爱之情。
“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外形漂亮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瓢虫翅膀的色泽和质感。
“圆点是有定数的……星点不同”:写瓢虫的种类及命名依据。种类多样
“有的瓢虫吃蚜虫……是害虫”:不同瓢虫吃的食物不一样。习性不一
《独角仙》
(1)“呜——扑!”
①“呜——扑!”是拟声词,仿佛让人看到独角仙呜地响着,横行霸道地飞来,然后扑的一声,重重地摔在灯下的滑稽情景,表现了独角仙的笨拙莽撞,意外转变,充满童真童趣。
②“——”在这里表示声音的延续。
“从头到脚,约有两寸”点明了独角仙的大小,显示了文字语言的准确性。
“它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这句话抓住独角仙的壳和角的特点进行描写,从颜色、质地、形状三个方面写出了独角仙的外形特点。
作者为什么说独角仙是昆虫里的“霸王”。
①独角仙个头很大,从头到脚约有两寸。
②独角仙壳挺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③独角仙力气很大。
《蚂蚱》
“顶讨厌”:以儿童化的口吻,透露出作者的童真童趣。
我为什么讨厌“土蚂蚱”?
“土蚂蚱”相貌丑陋,爱吐口水。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
一是能抓住昆虫的外形特点。比如,“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形象地写出了瓢虫翅膀的色泽和质感;“它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犀牛一样的角”,形象地写出了独角仙的样子。
二是动作描写细致贴切,很有画面感。比如,“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小瓢虫优雅降落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是使用“噌——”等拟声词来表现复眼昆虫的机警和独角仙的莽撞笨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语言亲切自然,充满童真童趣。比如:“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那成什么样子!”“我说,吃马铃薯……也吃蚜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