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解析:上海、天津等地区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成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但这些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建设项目集中在东北地区,因而上海、天津等地的工业产值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
答案:C
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A
3.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社的农户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C.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D.加速了农村贫富分化
解析:材料反映了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D项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A
4.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是( )
解析: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之后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仅经营权有所变化,故选C项。
答案:C
5.右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
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依据图片中“公私合营”的信息可判断出C项正确。
答案:C
6.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解析: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善,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反映工业体系,A项错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B项错误;1958年以后才出现严重的冒进倾向,D项错误。
答案:C
7.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
B.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C.改革开放的成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
解析:图中反映了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私有制经济占有很大比重;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A、C、D三项错误。
答案:B
8.下图是一张黄亚祝同志的奖状,他获奖的原因是参加了(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炼钢铁”运动
解析:奖状的时间是“1958年”即“大跃进”时期,奖状的主要内容是“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干劲冲天,日夜奋战”。由此可知他参加的是“大炼钢铁”运动。
答案:D
9.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农民在争相表决心的场面,图中反映的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中的文字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当时“浮夸风”泛滥,夸大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C
10.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
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解析: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扩大公有制的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的水平,这使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保留的一部分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只是扩大了公有制的规模,并没有改变其性质,B项错误;这一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C项错误;农业生产的停滞削弱了工业化的基础,D项错误。
答案:A
11.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携带通用粮票”“1963年”可以判断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A项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之一;C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B
12.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解析:从图表中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1957年到1960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缓慢,农业发展出现倒退。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大跃进”运动造成的结果,故A项正确。
答案:A
13.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B.国民经济的调整
C.正确认识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D.吸取了苏联失误的教训
解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等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以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题干体现的正是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B
14.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
1966—
1967
1967—
1968
1972—
1973
1974—
1975
比上年增长
-9.6%
-4.2%
9.2%
11.9%
A.“文化大革命”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B.当“文化大革命”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C.“文化大革命”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D.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没有回升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这是利用“小、土、群”在炼钢。
材料三
“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一个萝卜
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四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9年
17000
3000
1960年
14350
2650
1961年
14750
材料五 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到处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如果说这些地方的缺点和错误只是三个指头,成绩还有七个指头,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不能说服人的。……全国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说缺点和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
——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结果如何?有什么教训?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五中刘少奇的讲话反映出刘少奇怎样的一种认识?
参考答案:(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结果:浪费了资源和人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教训:不能单纯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问题:我国粮食产量下降。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伤害;自然灾害严重等。
(3)应正视“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指导思想错误造成的危害与损失不可低估。
1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下面是一幅“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下面是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3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4%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材料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作简要评价。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4)我们应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教训?
解析: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出“左”倾错误是造成“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下滑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危害。第(2)问观察图片,分析“大跃进”运动及评价。第(3)问根据时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联系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措施进行回答。第(4)问综合材料可得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论。
参考答案:(1)根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极“左”错误。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评价:是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胜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