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新华社1949年10月1日报道:“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宜布典礼开始……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报道描述了(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开国大典
C.中共七大 D.香港回归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签名册留下了644位代表的珍贵签名,其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约占44%,各民主党派代表约占30%,无党派代表约占26%。该签名册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各界民主人士聚会共商建国大计的珍贵见证。下列选项中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认识正确的是( )
①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②充分体现代表的广泛性
③中国的民主政治开新篇 ④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下列“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的英雄( )
A.黄继光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邱少云
4.“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这段话意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B.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使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
5.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是( )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集体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6.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B.廉价收购 C.赎买政策 D.无偿没收
8.下图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图片:“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以下关于漫画表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该时期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 D.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实现
9.全面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建设成就的是( )
A.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D.大庆油田建成
10.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从今以后,(全党)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这个中心工作是指
A.拨乱反正 B.经济建设 C.阶级斗争 D.解放思想
11.“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全面领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依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有权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以及作出各项经营管理中的决策”。这说明1984年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 )
A.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B.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式
C.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12.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表数据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
行业 重工业 轻工业 农林水利 运输邮电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投资比例 65% 8% 10% 2% 9% 5% 1%
A.农、轻、重工业均衡发展 B.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C.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3.“近代中国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中国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下列属于我国现代第一批对外主动开放城市的是( )
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B.深圳、珠海、广州、厦门
C.深圳、上海、汕头、厦门 D.深圳、珠海、汕头、宁波
14.“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5.“1953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43%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
A.土地改革成果需要巩固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文化大革命”急需人才 D.改革开放企业人才招聘火热
1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 D.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17.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写道:“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当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是我国( )
A.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D.已经实现小康水平
18.《安徽日报》在《从“泥路草房”到美丽乡村——三代小岗人谈四十年变化》一文中提到“曾经泥路草房、民生凋敝的小岗村,大包干后日子越过越好”。文中“大包干”指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
二、材料题
19.实现民族独立并进行国家建设是中国人民重要的历史任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一次肩负着建国使命的时代盛会。毛泽东在大会上致词:“这一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宣布自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建国初期,党根据实际情况,颁布法律,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并集中力量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荆江分洪、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项目,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各地还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进行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后……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4万吨增加到16393.1万吨,增长44.8%。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为尽快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保卫国家的安全,在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正式开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材料四 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会议?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会议有何特点?结合材料说说“我们的工作”将推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2)根据材料二,说说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是如何“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的?材料二中,国家还进行了哪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材料分析,这些工程建设起到什么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迅速展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目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开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四,指出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综合题
2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同学针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进来吧。
【梦想实现】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列拥护。
【由分到合】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探索失误】
材料三:小明的爷爷今年62岁了,办了好几个厂子,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他非常节俭,最看不得别人的浪费。他常说:“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陈集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这时流行的口号。唉,我怎么看着有些不对劲呢?”
【新的创举】
材料四: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但是,1979年秋小岗村却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小岗人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家家户户园满了粮食。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
(1)这一事件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材料二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这一条路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有哪些?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21.中华民族的自信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开拓建设中来。下面是同学们以“树立自信,开拓未来”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问题:
【任务一历史图片释读革命建设】
【任务二英雄不朽推进革命建设】
小李同学在“看电影、学历史”活动中,准备了以下材料
电影名:《杂交水稻之父》经典台词:“如果没有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支持,我的梦想就不会实现。”
电影名:《两弹元勋》经典台词:“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电影名:《铁人》经典台词:“为了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备下来了,已经烧热了。”
【任务三中国现代史大事记(节选)】
序号 时间 事件
①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②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③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④ 1992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⑤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⑥ 2017年 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任务一】的图片是我们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史料。请你对它们所属的历史时期进行正确的归类。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和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和 ;
时期:图四和图五。
(2)根据【任务二】的三部电影的经典台词,概括三位英雄人物共有的精神品质。任选其中一部电影中的主人公,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主要事迹。
(3)阅读【任务三】,选择两个或以上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两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C B C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A B B B C C
1.B
【知识点】开国大典
【详解】根据题干“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宜布典礼开始……毛主席亲自开动有电线通往广场中央国旗旗杆的电钮,使第一面新国旗在新中国首都徐徐上升”,结合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排除A项;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排除C项;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排除D项。故选B项。
2.A
【知识点】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故①正确;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各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代表,充分体现代表的广泛性,故②正确;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中国的民主政治开新篇,故③正确。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 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BCD项。故选A项。
3.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详解】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涌现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D项正确;ABC三项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4.C
【知识点】抗美援朝
【详解】根据题干中“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项正确;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未涉及中美关系的论述,不能得出加剧了中美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5.C
【知识点】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50年至1952年,全国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近三亿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②1958年以来,党中央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企图更快地向全民所有制、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③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照时间先后顺序,①③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知识点】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详解】根据题干“起临时宪法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大会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C
【知识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起,国家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实行股份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之一,排除A项;廉价收购和无偿没收不是和平方法,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故选C项。
8.C
【知识点】大跃进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漫画图片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1958年,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上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从而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片面的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藕产大跃进,一条四百斤;抬回厨房里,供食八百人”反映出虚报产量的浮夸风严重到荒谬的程度,“大跃进”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严重失误,C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排除A项;“大跃进”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严重失误,影响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排除BD项。故选C项。
9.D
【知识点】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详解】根据材料“全面的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D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排除B项;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因此,这个中心工作是指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在党的历史上,拨乱反正是指对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整治,与题干“中心工作”不符,排除A项;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阶级斗争,与题干“1978年”不符,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题干“中心工作”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知识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详解】根据材料“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全面领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D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材料未涉及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未改变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形式,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但材料未涉及分配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知识点】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详解】根据图表涉及的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等信息可知,其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D项正确;“均衡发展”说法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与题干所给的投资比重分配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不能体现出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知识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现代中国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我国现代第一批对外主动开放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A项正确;广州、上海、宁波属于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沿海城市,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详解】根据题干“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B项正确;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不符合“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题意,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知识点】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暑假,中国高校按照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原则,把学校里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据统计大约43%大学生被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各部门”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 - 1957 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高校将大量理工科学生提前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部门,正是为了满足 “一五” 计划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B项正确;土地改革主要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高校理工科学生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等部门无关,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 发生在 1966 - 1976 年,与 1953 年时间不符,且 “文革” 时期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与题干中高校正常分配学生的情况相悖,排除C项;改革开放始于 1978 年底,与 1953 年时间相差甚远,且题干强调的是国家有计划地分配学生到特定部门,与改革开放时期企业自主招聘人才的情况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知识点】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排除A项;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排除C项;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 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期,人们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和信心,所以 “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C项正确;1949 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实现了当家作主,排除A项;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B项;我国到 20 世纪末才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 1979 年时,距离实现小康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曾经泥路草房、民生凋敝的小岗村,大包干后日子越过越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C项正确;土地改革是在1950—1952年进行的,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排除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是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1)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特点: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事件: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措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洪工程;整修水渠塘堰。
作用: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3)目的:为了尽快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保卫国家的安全。
事件:第一个五年计划。
(4)领域:重工业;交通。
意义: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知识点】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开国大典、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的内容及成就
【详解】(1)会议及特点:根据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一次肩负着建国使命的时代盛会”和结合所学知识,材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建立新中国;根据材料一“这一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宣布自己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分析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在筹建新中国的工作就绪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措施:根据材料二“建国初期,党根据实际情况,颁布法律,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结合所学知识,国家为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并集中力量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荆江分洪、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项目”分析可知修建防洪工程,整修水渠塘堰。
作用:根据材料二“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分析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3)目的及事件:根据材料三“为尽快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尽快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保卫国家的安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4)领域:根据材料四“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出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鹰厦铁路、青藏公路等,说明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领域。
意义:根据材料三“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分析可知一五计划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建立了独立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
20.(1)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农业合作化运动。
变化:由农民土地所有制通过合作化运动变为集体所有制或者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启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不走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知识点】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详解】(1)转变:根据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道路:根据材料“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合作化的方式,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合作化的方式,农民参加合作社后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也就是由农民土地所有制通过合作化运动变为集体所有制或者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失误:根据材料“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陈集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结合所学知识,“大炼钢铁”指的是大跃进;“陈集人民公社”体现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4)措施:根据材料“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立下了一张‘分田到户’的字据,这件事情当时在全国引起极大争议”,结合所学知识,安徽凤阳小岗村探索出一条以”包产到户“为内容的新道路,也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启示:根据上述材料,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实际出发,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出现了问题,体现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不走一帆风顺的;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1.(1) 图二 图三 图一 图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言之有理即可)
事迹:示例:
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他带领团队突破传统育种技术,成功研发出籼型杂交水稻,使中国水稻产量实现飞跃,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隐姓埋名28年投身“两弹一星”事业。他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领导团队完成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突破技术封锁,为中国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王进喜:王进喜是大庆油田工人的楷模,被誉为“铁人”。在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会战中,他带领队员用“人拉肩扛”搬运设备,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
(3)示例:改革开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抉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破除“姓资姓社”争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此后,中国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综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改革开放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国情、勇于变革,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知识点】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十一届三中全会、航天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详解】(1)归类: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事件是1976年打倒“四人帮”,文革结束;图二反映的事件是三大改造中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图三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图四反映的是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图五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图六反映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是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故填图二和图三;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革,故填图一和图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都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图四和图五属于这一时期,故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精神及事迹:此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据材料信息“如果没有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支持,我的梦想就不会实现。”“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为了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备下来了,已经烧热了。”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电影名《杂交水稻之父》,这是指袁隆平,他是杂交水稻专家。《两弹元勋》指的是邓稼先,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科学家。《铁人》是指王进喜,他是大庆油田的工人代表,被称为“铁人”。袁隆平的台词强调了祖国和人民的支持,这反映了他心怀家国、感恩奉献的精神。邓稼先的台词提到即使生命终结后再生,仍然选择中国和核事业,体现了献身科学、忠诚报国的品质。王进喜的台词提到为国家“不贫血”而奉献热血,表现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综上可将三人的精神品质提炼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无私奉献。事迹上,袁隆平的事迹是研发籼型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邓稼先的事迹是参与两弹一星工程,推动核武器发展。王进喜的事迹是大庆油田会战,克服困难开采石油。事迹论述要条理清楚,简明扼要,言之有理。
示例: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他带领团队突破传统育种技术,成功研发出高产杂交水稻,使中国水稻产量实现飞跃,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隐姓埋名28年投身“两弹一星”事业。他在极端艰苦条件下领导团队完成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突破技术封锁,为中国国防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础。王进喜:王进喜是大庆油田工人的楷模,被誉为“铁人”。在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会战中,他带领队员用“人拉肩扛”搬运设备,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
(3)论证:做这类题目首先第一步需要选择相近史实来提炼观点。我国在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提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抉择,可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以及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些史实来论述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和深远影响,故提炼观点为改革开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抉择。第二步要注意结合史实来论述观点,最后总结结论,升华主题。注意: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示例:改革开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抉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破除“姓资姓社”争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此后,中国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综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南方谈话,改革开放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立足国情、勇于变革,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