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
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化肥
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因人多地少,使用的是小型农业机械,B项正确,C、D两项错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不是农业现代化的表现,A项错误。
2.(2023·广东金太阳期中)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这表明我国( )
A.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B.农业产品竞争优势增强
C.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工具的变革
D.农业普遍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我国农业机器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推动着农业生产从人工劳动向自动化转变,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故选A项;材料并未将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横向对比,不能体现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增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科技发展推动农业工具的革新,排除C项;材料中现代农业采用智能化生产只是在少数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排除D项。
3.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 )
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
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
解析:选B。“深蓝一号”是三文鱼养殖网箱,这体现了水产养殖的集约化,B项正确;A、C、D三项都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4.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机械和冷链运输
B.集约化和智能化生产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解析:选D。根据“微商”“微订单”等信息可知,客户通过互联网下单,快速供应链将产品送至客户手中,这一模式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D项正确。
5.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
A.杜绝了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
B.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解决了食物供需之间的矛盾
D.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解析:选B。英、美等国先后颁布《食品掺假法》和《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等法律文件来保障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说明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故选B项;“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立法并不能说明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排除D项。
6.(2023·浙江舟山期末)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其主题是“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世界粮食日”的设立旨在( )
A.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粮食危机
B.增强公众对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C.彻底摆脱世界粮食生产困境
D.有效保证世界粮食的供应安全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粮食日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其目的在于增强公众对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故选B项;设立“世界粮食日”,能够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粮食危机,也不能彻底摆脱世界粮食生产困境,更不能有效保证世界粮食的供应安全,排除A、C、D三项。
7.(2024·广东肇庆期末)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 )
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图示中1996—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吻合,故选A项;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题干图示只反映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产量,排除B项;粮食供给渠道也属于粮食流通,非粮食生产,排除C项;“自给自足”的说法不全面,中国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还是仅次于美国、欧盟的重要粮食援助国家,排除D项。
8.《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材料的主旨是( )
A.提高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B.加强国际的合作和团结
C.立法规范食品安全生产
D.消除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饥饿
解析:选B。根据“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可知,粮食不应当作为向他国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各国应加强合作和团结,共同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故选B项;材料并未涉及技术对于粮食产量的重要性,也未提及粮食有受污染、过度使用添加剂等食品安全问题,排除A、C两项;“消除了”一说不符合史实,非洲许多国家仍面临饥饿问题,排除D项。
9.(2023·新疆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早在夏朝就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在粮食储备设施方面,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建设了中央粮食储备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注重地方粮仓的建设。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为了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三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费佐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为躲避战乱,农民外逃,土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驰,粮价飞涨。据赈务委员会1930年的调查显示,“各地仓舍幸完储谷未散者,百不获一”,曾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甚至出现了“所有仓廒,数年不加修理,大率被毁”的惨状。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也由过去的粮食产量低、供应量不足,逐渐转变为在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适度进口,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数量要求的同时满足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
——摘编自金梅《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粮食安全战略的意义。(5分)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早在夏朝就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可以得出历史悠久,起源早;依据材料一“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建设了中央粮食储备的基础设施”可以得出随时代发展逐渐完备,逐步体系化制度化;依据材料一“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可以得出政府和民间协作;依据材料一“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可以得出粮仓种类多,内容丰富;依据材料一“国家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和制度”可以得出国家立法,颁布相关的法律;依据材料一“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三方面的作用”可以得出功能多样。(2)原因:依据材料二“为躲避战乱,农民外逃,土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驰,粮价飞涨”并结合所学可知,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日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军阀割据,北洋政府统治受到削弱,对地方控制力下降;依据材料二“各地仓舍幸完储谷未散者,百不获一”“出现了‘所有仓廒,数年不加修理,大率被毁’的惨状”可知,粮食产量低,粮仓管理废弛。(3)意义:依据材料二“逐渐转变为在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适度进口,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数量要求的同时满足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并结合所学,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历史悠久,起源早;随时代发展逐渐完备,逐步体系化制度化;政府和民间协作;粮仓种类多,内容丰富;国家立法,颁布相关的法律;功能多样。
(2)战乱频繁,政局动荡;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小农经济日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军阀割据,北洋政府统治受到削弱,对地方控制力下降;粮食产量低,粮仓管理废弛。
(3)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保障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农业发展。
能力提升
10.(2023·山西吕梁期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解析:选B。材料提及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开发出多种产品,我国台湾地区则推广“农业+N”模式,可知日本、我国台湾地区注重发展多元化的农业产业链,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规模、食品供应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排除A、C、D三项。
11.《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材料表明( )
A.西汉王朝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B.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
C.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
D.常平仓体现计划经济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宣帝时官员提出建立常平仓以储备粮食,调控粮价,体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通过粮食储备的增减来平抑物价,而不是重视粮食生产,故排除A项;仅凭材料个例不能体现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故排除B项;材料不符合政府指令式的计划经济的特点,故排除D项。
12.(2024·重庆部分学校联考)下图所示为我国不同阶段年均净减少耕地规模(单位:万亩),图中数据可用于解释当今中国( )
A.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
B.推广科学种田的结果
C.城市化规模达到极限
D.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
解析:选A。据图可知,我国从1957—2019年,耕地减少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这使得我国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耕地红线”面临严重威胁,故选A项;推广科学种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并不是耕地减少的原因,排除B项;“城市化规模达到极限”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退耕还林还草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但耕地减少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且生态文明建设还涉及自然环境保护方面,排除D项。
13.(2024·江苏常州期末)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虽然与美国同一阵线,但却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说明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符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因此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故选D项;苏联粮食的紧张主要在于长期实行的苏联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甚至不惜以牺牲农业的方式支持重工业的发展,这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受挫,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冷战形势下的美苏之间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并非全球性粮食危机,排除B项;美国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而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恰恰反映的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超越了冷战思维,排除C项。
14.(2024·广东汕尾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年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出材料中关于“粮食安全”的内涵,即粮食安全要保证粮食对“所有人”供给、供给的数量是“足够”、供给的质量是保障“健康”、供给的时间是“任何时候”、购买力上是“买得到”且“买得起”等五个方面。其次,围绕这些内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是全部)进行判断和比对,然后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说明,如粮食安全是保障对“所有人”的供给;或粮食安全要保障吃得“健康”;等等。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补充,如对不同国家,粮食安全侧重点有所不同,保障发展中国家粮食供给,减少发达国家粮食浪费;等等。还可以反驳,如粮食安全是政治、经济等现实问题,要重视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等等。之后,主要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或者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来论证提出的观点,要注意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最后,总结陈词,说明论证的正确性或者升华(深化)观点。要注意题目要求是写小论文,所以表述要成文,字数在150字左右即可。
答案:示例1
我认为粮食安全是保障对“所有人”的供给。
新中国成立前,受列强侵略、战争、天灾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总量处于匮乏状态,解决温饱问题是人民的基本期望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
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保障了对“所有人”的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迈进。
示例2
我认为粮食安全更要保障“吃得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随着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但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计划经济模式的制约及人口的过快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肉蛋类产品等供不应求。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人民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重视食品的合理搭配和营养的均衡。国家也推出了“菜篮子”工程等促进我国居民的饮食趋于健康化。
所以,粮食安全要保障“健康”,要帮助国民形成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3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高效的农业现代化路径,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精耕细作
C.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现电气化
D.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大量使用化肥
2.(2023·广东金太阳期中)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这表明我国( )
A.人工智能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B.农业产品竞争优势增强
C.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工具的变革
D.农业普遍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3.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全潜式养殖网箱“深蓝一号”从海底渐渐浮上水面,捕出的三文鱼通过养殖工船转运到近岸海洋牧场进行验收。这反映了我国( )
A.海洋捕捞的机械化
B.水产养殖的集约化
C.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D.牧业生产的大型化
4.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 )
A.农业机械和冷链运输
B.集约化和智能化生产
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
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
5.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
A.杜绝了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
B.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解决了食物供需之间的矛盾
D.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6.(2023·浙江舟山期末)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其主题是“不让任何人掉队。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世界粮食日”的设立旨在( )
A.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粮食危机
B.增强公众对世界饥饿问题的意识
C.彻底摆脱世界粮食生产困境
D.有效保证世界粮食的供应安全
7.(2024·广东肇庆期末)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 )
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
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
8.《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中提到,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要增长70%……粮食不应当作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材料的主旨是( )
A.提高技术增加粮食产量
B.加强国际的合作和团结
C.立法规范食品安全生产
D.消除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饥饿
9.(2023·新疆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中国早在夏朝就建立了粮食仓储制度,并且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财政制度。在粮食储备设施方面,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建设了中央粮食储备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注重地方粮仓的建设。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类型。其中官办储备主要采用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仓库进行储备;民办储备一般采用义仓、社仓、预备仓等仓库进行储备。为了加强对粮食储备的管理,国家制定了粮食储备管理条例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古代粮食储备发挥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赈灾备荒,安民固本;供养军队,备战应战三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费佐兰《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的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为躲避战乱,农民外逃,土地荒废,粮食产量锐减,粮食仓储日益萎缩,仓政废驰,粮价飞涨。据赈务委员会1930年的调查显示,“各地仓舍幸完储谷未散者,百不获一”,曾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的湖南甚至出现了“所有仓廒,数年不加修理,大率被毁”的惨状。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到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也由过去的粮食产量低、供应量不足,逐渐转变为在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量的同时,通过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适度进口,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粮食数量要求的同时满足对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
——摘编自金梅《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时期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8年以来粮食安全战略的意义。(5分)
能力提升
10.(2023·山西吕梁期末)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将精深加工做到极致,例如稻谷除加工成稻米外,也开发成大米面膜、洁面乳液、肥皂等产品。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业+N”模式,如农业+休闲+观光+养生+教育培训等,“高端、小众”特色农业发达。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着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B.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
C.食品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D.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11.《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上书汉宣帝:“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材料表明( )
A.西汉王朝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B.汉宣帝时期人才荟萃
C.中国粮食储备制度历史悠久
D.常平仓体现计划经济
12.(2024·重庆部分学校联考)下图所示为我国不同阶段年均净减少耕地规模(单位:万亩),图中数据可用于解释当今中国( )
A.粮食安全保障的压力
B.推广科学种田的结果
C.城市化规模达到极限
D.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
13.(2024·江苏常州期末)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14.(2024·广东汕尾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年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