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 )
A.网络化特征
B.智能化特征
C.海量化特征
D.数字化特征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网络化逻辑的扩散”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了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特征,故答案选A项;B、C、D三项均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
2.如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八十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九十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时间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是随着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的变化,为满足国家需要、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调整的,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排除A项;科技战略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的信息,排除D项。
3.(2023·安徽安庆、铜陵、池州期末)冷战结束后,美国某游戏娱乐公司开发一款极具全球影响力的网络游戏,该网游可以说是首款“驯服”世界的游戏。这揭示出信息技术发展( )
A.助推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B.促进了文明交流互动
C.顺应了文化全球化潮流
D.创新了文化渗透方式
解析:选D。据材料“首款‘驯服’世界的游戏”可知,这是美国通过网络游戏以扩大“全球影响力”,说明当下的娱乐文化也是一种全球渗透的方式,故选D项;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而材料强调的是“世界”,排除A项;“交流互动”应为双向的,而材料呈现的是美国对全球所采取的文化渗透措施,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该产品的“驯服世界”,代表的是美国的主观意志,不能说明其顺应了文化全球化潮流,排除C项。
4.(2023·山西吕梁期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 ,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冯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
A.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解析:选C。据材料的中法联合体“完成了ITER托卡冯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可知,中法两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合作以推动核能利用,表明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故选C项;材料提及国家间合作进行科研项目,并未提到中西方的科技竞争,排除A项;“得到缓解”不符合逻辑,中法合作的ITER计划才拉开序幕,还没有产生成效,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是在二战后,排除D项。
5.(2024·河南学期调研)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
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解析:选B。 据材料“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及所学知识可知,微芯片推动了微型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产业方式和生活方式,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讯技术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埃尼阿克”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但不能把战争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排除D项。
6.(2023·河南天一阶段测试)2022年,中国北斗系统为国内110万辆共享单车、全国12个城市的20万个停车电子围栏提供高精度服务,为国内21款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行驶里程已经突破25亿千米。这说明我国( )
A.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B.正式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D.航空技术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中国北斗系统为共享单车、停车电子围栏、汽车等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务,说明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故选C项;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而北斗导航是我国的定位导航授时系统,也是重要的时空信息感知手段之一,不属于人工智能领域,排除A项;材料仅提到北斗系统在国内提供的一些服务,不能就此说明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排除B项;北斗系统不属于航空技术,排除D项。
7.(2023·山西吕梁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的各个环节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使奥运会的科技成分极高,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故选A项。
8.(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2019年,曾供职于美国情报部门的斯诺登在自己的书中表达了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怀疑与不安,随后,美国政府起诉并指控他违反保密协定。由此可见,网络的重大弊端在于( )
A.影响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B.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
C.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难
D.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冲击
解析:选C。材料提及斯诺登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表示怀疑与不安”,结合所学可知,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故选C项;“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与材料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表示怀疑与不安不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冲击”,排除D项。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历史成果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69年 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
1992年 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6年 信息产业提供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大约三分之一
2016年 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7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在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方面,中国则以6.4%的比重高居世界第一
2018年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从表中提取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改进,信息技术产业产生并迅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引进西方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开始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研究发展;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2010年前后,经济发展的追赶期,这一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开始追上并超过世界部分主要国家;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创新驱动转型的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引领世界发展,5G技术领先世界发展水平。
能力提升
10.(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在1999年某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
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解析:选A。据材料“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且不少是名列前茅,而“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渐趋衰落可知,经济增长点由传统工业转向了高新技术产业,表明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故选A项;“强化”不合史实,应为“弱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超级富豪的南北比例,排除D项。
11.(2023·辽宁辽南协作模拟)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以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商业航天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故选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空间技术逐渐向商业化、民用化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各科技领域的相互渗透,排除A项;商业航天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但同时也以保证国家航天安全为基本前提,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对商业航天的影响,并未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
12.(2024·江西上饶期末)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史料,任何的研究都是“空口无凭”,但史料的收集与保存是一直困扰史学研究的一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问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B.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C.史料的多样性完整性
D.历史研究协作性提升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它促进了史料的电子化保存,推动人们在短时间内查阅史料,实现了“史料大爆炸”,故选A项;史学理论取得突破可以促进史学发展,但无法让史料得以轻易查阅,排除B项;史料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是研究史学一直强调的,但它无法推动史料在短时间内出现“大爆炸”,排除C项;历史研究的协作性提升可以促使史料在小范围内流传,无法实现“大爆炸”,排除D项。
13.近年来,文化、旅游、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旅传统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5G、VR、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文旅产业不断涌现出诸如研学旅行、沉浸式夜游等新的融合业态,旅游产业与文化IP、科学技术的融合也更为深刻。这表明( )
A.当今文旅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
B.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
C.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D.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速度大大提升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文旅产业实现了与新科技革命成果的不断融合,进而出现了“研学旅行、沉浸式夜游等新的融合业态”,这表明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旅产业出现了新的形式,而非实现了产业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对文旅产业的影响,C项说法因果颠倒,排除;“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4.(2023·广东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其《控制论》一书的序言中也说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
——摘编自赵新乾《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可拟定论题为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于积极作用可从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推动(生产力、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关于消极影响可从对社会发展的阻碍(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战争破坏力加强、智能犯罪)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阐述:科技进步带来生产技术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将人类推进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计算机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将人类推进信息时代。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如交通工具的进步,汽船、火车及电车、汽车、飞机得到广泛应用且不断提速。科技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灾难不可忽视,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投入战争,环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等都是科技发展的副产品。
总之,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全面、正确地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6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 )
A.网络化特征
B.智能化特征
C.海量化特征
D.数字化特征
2.如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 )
时间 科技发展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
20世纪八十年代初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20世纪九十年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
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
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
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
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
3.(2023·安徽安庆、铜陵、池州期末)冷战结束后,美国某游戏娱乐公司开发一款极具全球影响力的网络游戏,该网游可以说是首款“驯服”世界的游戏。这揭示出信息技术发展( )
A.助推了西方的和平演变
B.促进了文明交流互动
C.顺应了文化全球化潮流
D.创新了文化渗透方式
4.(2023·山西吕梁期末)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俗称“人造太阳”,如果成功,人类将有望获得几乎用之不竭的能源。2020年8月31日 ,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圆满完成了ITER托卡冯克装置杜瓦下部筒体吊装工作,拉开了“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的序幕。这表明( )
A.新冷战格局下中西科技竞争激烈
B.世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得到缓解
C.国际合作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
D.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高科技领域
5.(2024·河南学期调研)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 )
A.促进了通讯技术的出现
B.有助于产业和生活方式变革
C.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D.表明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6.(2023·河南天一阶段测试)2022年,中国北斗系统为国内110万辆共享单车、全国12个城市的20万个停车电子围栏提供高精度服务,为国内21款智能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行驶里程已经突破25亿千米。这说明我国( )
A.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B.正式建立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D.航空技术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
7.(2023·山西吕梁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用了AI自动跟拍机器人、引导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防疫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和送餐机器人等,尽显“冬奥科技范儿”。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 )
A.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B.提高了抗击疫情的能力
C.丰富了运动员的比赛生活
D.推动了餐饮工作智能化
8.(2024·广东部分学校联考)2019年,曾供职于美国情报部门的斯诺登在自己的书中表达了对“美国监视网络信息”行为的怀疑与不安,随后,美国政府起诉并指控他违反保密协定。由此可见,网络的重大弊端在于( )
A.影响公民个人生命财产安全
B.计算机病毒、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
C.保护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难
D.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冲击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历史成果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69年 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
1992年 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6年 信息产业提供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大约三分之一
2016年 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7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在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方面,中国则以6.4%的比重高居世界第一
2018年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从表中提取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能力提升
10.(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在1999年某杂志排出的400名超级富豪中,“电脑新贵”“软件新贵”或“网络新贵”等占有71个席位,而且不少是名列前茅的,过去在世界经济中处在显赫地位的“石油大王”“汽车大王”等已渐趋衰落。这可以佐证( )
A.科技进步引发经济结构变动
B.国家干预得到强化
C.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有待变革
D.南北不平衡性加大
11.(2023·辽宁辽南协作模拟)2023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12.(2024·江西上饶期末)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史料,任何的研究都是“空口无凭”,但史料的收集与保存是一直困扰史学研究的一大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问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B.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C.史料的多样性完整性
D.历史研究协作性提升
13.近年来,文化、旅游、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对文旅传统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5G、VR、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文旅产业不断涌现出诸如研学旅行、沉浸式夜游等新的融合业态,旅游产业与文化IP、科学技术的融合也更为深刻。这表明( )
A.当今文旅产业已经实现了产业转型
B.新科技革命推动文旅产品实现个性化
C.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D.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速度大大提升
14.(2023·广东湛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其《控制论》一书的序言中也说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
——摘编自赵新乾《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