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7 14:38:46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面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2.(2024·江西九校联考)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3.(2023·山西大同质检)如图是根据《武汉市志》整理绘制的1894-1924年武汉市人口与城区面积变化趋势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前后的人口增长源于列强开埠通商
B.1912年前后因革命战争推动城市面积扩大
C.1916年前后人口变化直接由外部原因导致
D.1894年以来武汉城市化发展整体向前移动
4.(2023·河南洛阳期末)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乃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5.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6.(2024·内蒙古赤峰联考)下图表展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概况(单位:个)。这表明我国(   )
A.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拉大
B.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C.城市化出现了失衡现象
D.生产关系调整成果比较显著
7.(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复线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这折射出当时(   )
A.列强支持清廷的新政改革
B.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
C.商业的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8.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该学者旨在强调英国(   )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
B.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
C.城市治理法律需要完善
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9.(2023·河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
——摘编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能力提升
10.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信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11.下表为1978-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时间/年 城市化(%)
1978 17.9
1980 19.4
1990 26.4
2000 36.2
2010 49.7
2020 63.9
A.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
B.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D.城市社区自治发展迅速
12.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分析1900—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13.(2023·山西吕梁期末)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14.(2024·山东滨州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深圳形象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与“他塑”。“他塑”形象直接影响海外受众对城市的认知,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呈现。
材料
——整理自李雨坤《〈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
(1)概括《纽约时报》涉深报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以一名历史参与者的身份,从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构想当时《纽约时报》可能报道的内容。(报道内容可围绕图2中议题,凸显出大事件即可。)(6分)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观察下面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C.英国工业化水平居世界首位
D.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解析:选A。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800—1950年,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故选A项;“城市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不符合史实,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城市问题更为严峻,排除B项;仅从以上三个城市的人口对比,无法得出英国工业水平居世界首位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水网建设、电灯、电报、电话、铁路高架桥等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2.(2024·江西九校联考)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文娱活动吸引力增强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地区出现,戏院、喜剧、足球赛事等发展较快,而这些设施一般出现在城市,侧面反映了当时欧美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故选A项;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拉大,不可能逐渐消除,排除B项;文娱活动虽吸引力增强,但材料还涉及体育赛事、戏院建设,C项不能涵盖全部材料信息,排除;大众休闲文化并不是工人的福利,排除D项。
3.(2023·山西大同质检)如图是根据《武汉市志》整理绘制的1894-1924年武汉市人口与城区面积变化趋势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前后的人口增长源于列强开埠通商
B.1912年前后因革命战争推动城市面积扩大
C.1916年前后人口变化直接由外部原因导致
D.1894年以来武汉城市化发展整体向前移动
解析:选D。由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以来武汉人口和城市面积受到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城市的近代化虽曲折但向前发展,D项正确;1900年前后的人口较之前时期有明显的一个坡度增长,这主要源于张之洞自1889年在汉阳发展中国近代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大量招收工人所产生的工业性人口流动,排除A项;1912年前后因辛亥革命的影响,社会动荡,战火导致城市人口大幅下降,城市面积与革命战争关联不大,排除B项;中华民国建立后,城市建设和城市工商业发展,从业人员增加,劳动需求和人口自然增长的扩大,使得武汉人口较快增长,排除C项。
4.(2023·河南洛阳期末)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乃至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受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出现了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5.20世纪以来,在纽约、伦敦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航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小汽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都是城市交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在各自适合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表明(   )
A.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交通工具创新扩大了城市规模
C.工业化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
D.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20世纪以来,纽约、伦敦等欧美大城市的城市交通在陆地的基础上延伸到天空和地下,呈立体化发展趋势,故选D项;仅凭交通发展不能说明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排除A项;“火车”“自行车以及步行”并非交通工具的创新,且材料未反映城市规模扩大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城市交通问题得到了解决,排除C项。
6.(2024·内蒙古赤峰联考)下图表展现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概况(单位:个)。这表明我国(   )
A.城乡发展差距明显拉大
B.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C.城市化出现了失衡现象
D.生产关系调整成果比较显著
解析:选D。据图表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规模、数量都明显增加,尤其是中大型城市的增长迅猛,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释放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选D项;根据图表,仅从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判定城乡发展差距状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得出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且城市规模扩大不一定会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挑战,排除B项;图表说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体现不出存在失衡的现象,排除C项。
7.(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复线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这折射出当时(   )
A.列强支持清廷的新政改革
B.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
C.商业的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讯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北京、天津、塘沽之间复线电话线的建成,电话公司的成立,说明近代通讯的发展,折射出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说明列强与清政府新政改革的关系,得不出“支持”的结论,排除A项;“改为官办”说明清政府依然采用官办方式,未体现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购买……官办”说明清政府收购了外国公司,“受制于外国资本”说法错误,排除D项。
8.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工厂主在自认为最有利于其经济活动的土地上任意建造厂房,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狭窄且不规则的街道上工业建筑和居民建筑混杂交织在一起,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水和浓烟在城市里蔓延。该学者旨在强调英国(   )
A.环境污染源于工业革命
B.城市化发展亟需规范治理
C.城市治理法律需要完善
D.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治理理念缺乏,出现城市布局混乱、环境卫生恶劣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规范治理,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亟需规范治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法律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排除D项。
9.(2023·河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
——摘编自马先标、燕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兼述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6分)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可知,伦敦及其他地方城市发展,形成多城市中心;根据材料一“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可知,工业化推动新城市产生;根据材料一“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可知,交通运输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根据材料一“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可知,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根据材料一“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可知,各种商贸和金融服务业发达,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根据材料一“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可知,贫富分化等各种城市病产生。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中后期”“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分析。(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40年代”“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起步晚,空间分布不均衡;根据材料二“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可知,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具有半殖民地特征;根据材料二“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可知,发展艰难。影响:根据材料二中“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根据材料二“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
答案:(1)表现:伦敦及其他地方城市发展,形成多城市中心;工业化推动新城市产生;交通运输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各种商贸和金融服务业发达;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完备;贫富分化等各种城市病产生。原因:工业革命使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化加速;自由主义盛行;政府监管缺失。
(2)特点:具有半殖民地特征;空间分布不均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起步晚;发展艰难。影响: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能力提升
10.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信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由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材料中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
11.下表为1978-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时间/年 城市化(%)
1978 17.9
1980 19.4
1990 26.4
2000 36.2
2010 49.7
2020 63.9
A.城市化水平超越世界
B.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
D.城市社区自治发展迅速
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从1978至2020年的城市化水平,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而不是城市化的发展趋向平衡,排除B项;城市社区自治属于基层管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2.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单位:千人)。分析1900—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
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19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城市化进程明显开始加快,而此时也正是民族工业兴起的时期,之后不断发展,因此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D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是1840年,影响有限,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不能解释1900年以来的发展,排除B项;“一五”计划是1953年才开始,排除C项。
13.(2023·山西吕梁期末)2007年1月,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琼卡夫人在77国集团会议上发出警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由此可知,当代的城市发展(   )
A.导致失业率大为提高
B.存在着社会危机隐患
C.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D.制约了市民生活改善
解析:选B。
根据“增长最快的社区是贫民窟,贫民窟是日益增长的犯罪和暴力的中心”可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危机隐患增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贫富差距加大,不是失业率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论述的是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影响,而非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排除C项;城市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
14.(2024·山东滨州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深圳形象
城市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与“他塑”。“他塑”形象直接影响海外受众对城市的认知,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呈现。
材料
——整理自李雨坤《〈纽约时报〉镜像中的深圳城市形象研究(1980—2020)》
(1)概括《纽约时报》涉深报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以一名历史参与者的身份,从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构想当时《纽约时报》可能报道的内容。(报道内容可围绕图2中议题,凸显出大事件即可。)(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图1数据图表观察分析可知,报道数据整体增长较快,且近十年增长迅猛;据图2数据图表中关于议题内容的数据线观察分析可知,对于报道内容的关注侧重主要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内容。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深圳的高速发展的内容关键在于改革开放这一重要决策的实施。深圳作为示范的窗口、改革的试验田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吸收了外界的先进经验与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方谈话之后,深圳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超级大城市。(2)根据设问内容,从已有四个阶段中任选一个阶段进行分析,如选择1990.8—2000.7这一时间段,其中90年代前后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息息相关,故着重论述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即可。
答案:(1)特点:报道数量呈现直线增长趋势,近十年数量激增;报道议题重点关注经济、政治和科技议题。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成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标杆。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深圳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2)示例一
阶段:1990.8—2000.7
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深圳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不断转型,经济规模和产出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中国最富裕和发达的城市之一。深圳在南方谈话之后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系统日益发达,城市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示例二
阶段:2000.8—2010.7
这一阶段,深圳经济继续腾飞。2000年,深圳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者”;另一方面,与国家的支持息息相关。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