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7 14:39:25

文档简介

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23·山东青岛期中)“条条大道通罗马”——古罗马道路网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自北非,北至英伦三岛,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这表明古罗马(   )
A.疆域范围广阔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筑路技术高超
D.道路建设影响深远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古罗马的道路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表明古罗马道路建设影响深远,故选D项;材料强调罗马道路网发达,“疆域范围广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交通设施指的是交通运输中必要的工具、机械设备、场地、线路、通信设备、信号标志、房屋等,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古罗马的道路网发达,未提及古罗马的筑路技术如何,排除C项。
2.(2024·山西太原期中)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焚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为了加强与西南地区的联系而修建五尺道,汉武帝时期拓宽此路并增修新路,这有利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故选C项;“长治久安”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秦汉时期通过修筑道路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并无财政收入的信息,排除B项;西南地区原本就是中央王朝的疆域,“扩大”一词有误,排除D项。
3.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
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这表明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故选C项;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说明政府对地方控制并未放松,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将商税与其他税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的结论,排除B项;政府对商人征收苛税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排除D项。
4.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解析:选D。根据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可知,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需要通过大运河漕运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而明太祖时都城在今天的南京,因此不需要运河漕运提供物资。这说明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D项正确;材料反映漕运的发展情况,并没有涉及北方地区局势是否动荡,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不能说明漕运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运河漕运和其他运输方式,无法得知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排除C项。
5.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与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的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是(   )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
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亚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开辟新航路使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6.民信局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民营通信机构,大多创办于晚清时期,尤以同治、光绪年间为盛(见下图)。结合所学推断,同光年间民信局采用的邮递工具主要是借助于(   )
A.信鸽 B.马车
C.轮船 D.火车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民信局在19世纪60年代后猛增,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时间正是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轮船运输业和近代民营通信迅速发展,因此轮船成为了民信局的主要邮递工具,故选C项;信鸽、马车在古代运用较多,排除A、B两项;火车一般是用来载人或者载货,而非专门用作邮递工具,排除D项。
7.(2024·海南调研)1911年,《申报》上出现了第一个汽车销售广告——施突的贝克尔机器车。1921年2月8日,《申报》上出现了汽车出租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外资垄断交通行业
D.汽车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汽车广告在中国出现,向中国民众推广汽车服务,体现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故选B项;1921年《申报》广告反映的是汽车的出租和维修,未说明汽车的来源是国产还是进口,不能得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反映近代中国的交通运输状况,无法判断外资是否垄断交通行业,排除C项;汽车对于近代的中国民众来说,是十分奢侈的消费品,并未普及广大民众,“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解析:选C。由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可知,新式的交通工具有利于提高效率,故选C项。
9.(2024·北京昌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从周朝起,古代政府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专门传递公文书信的一整套邮驿系统。历代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邮驿的设置、定额、配置、运行方式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邮驿传递包括政府下达的政令、军事战报信息、官员的文书等,各地的灾异信息也通过邮驿传到中央政府。驿站还是运送官方物资的组织机构与官商、专使的客栈。驿站一般设在交通要冲,驰驿的官员、士、商将各地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价值不菲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与传递。天津的杨柳青在设驿站一百多年中,不断吸取大运河南端苏州桃花坞年画等文化营养,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年画艺术。
——摘编自《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驿站是历代最盛的,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当时中西国际驿路共有三条,通往中亚、欧洲。元代的驿站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普通商人也可以使用驿站。元代管理驿站除兵部外,还有通政司管理邮驿。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使邮驿系统有效地履行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任务。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元代邮驿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元朝邮驿发达的原因。(4分)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从周朝起,古代政府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专门传递公文书信的一整套邮驿系统。历代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邮驿的设置、定额、配置、运行方式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得出,古代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作为官方通信系统,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依据材料一“邮驿传递包括政府下达的政令、军事战报信息、官员的文书等,各地的灾异信息也通过邮驿传到中央政府。驿站还是运送官方物资的组织机构与官商、专使的客栈”得出,组织管理严密、分工明细。影响:依据材料一“历代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邮驿的设置、定额、配置、运行方式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得出,古代邮驿制度有助于维护统治,方便政令的传达,依据材料一“驿站一般设在交通要冲,驰驿的官员、士、商将各地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价值不菲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与传递”得出,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原因:依据材料二“朝令夕至,声闻毕达”,从巩固统治的角度分析得出,元朝疆域辽阔,为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一;依据材料二“当时中西国际驿路共有三条,通往中亚、欧洲。元代的驿站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普通商人也可以使用驿站”得出,为国内外商业贸易发展。
答案:(1)特点:主要为官方服务,作为官方通信系统,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组织管理严密、分工明细。影响:有助于维护统治,方便政令的传达;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为保证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一;为国内外商业贸易发展。
能力提升
10.(2024·山东济宁期中)早期罗马帝国的“国家邮驿系统”是一个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据下图可知,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   )
A.具备了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
B.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建立了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使每个行省发生的事情可以更加快捷地传到统治中心,这说明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巩固了对各行省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驿站”的政治功能,并未提及其经济职能,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站利于强化中央对各行省的控制,是为国家而建立的庞大交通系统,并不是传递日常信件,排除B项;“保证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11.(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建立起漕运体系,但规模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并立有关,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主旨为“漕运”,“重农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与“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体系规模小,具有临时性,无法说明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
12.(2024·江苏无锡期中)在清朝传统的漕运制度下,江广三省(江西、湖南、湖北)运道最远,旗丁运漕须先涉长江,再由仪征进入运河北上,致使漕运成本颇为昂贵,且难核算。咸同年间,漕粮折银和借助轮船招商局进行采买,并由海道运津交仓,逐渐成为江广漕运的主流。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晚清河运业的发展
B.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主张
C.彰显了晚清漕务的近代化
D.导致官府与民争利现象严重
解析:选C。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传统漕运制度下江广三省运道远,成本高昂且难核算,咸同年间漕粮可以折成银两交由轮船招商局采买,再由海路运至天津,这一变化体现了传统漕运制度受商品经济发展(漕粮折银再行采买)及近代化方式(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更加灵活便捷,体现了晚清漕务的近代化,故选C项;据材料“并由海道运津交仓”可知,江广三省漕运改道,推动了海运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关于“求富”的主张或实践,排除B项;漕运指官府利用水道调运公粮的专业运输,属于政府行为,不涉及与民争利,排除D项。
13.(2024·辽宁联考)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其中近60%的铁路里程在湖南境内,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由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   )
A.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B.促进了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
D.创新了近代商业的经营模式
解析:选C。粤汉铁路开通后,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可见粤汉铁路开通密切了湖南和广州等地的区域经济联系,故选C项;粤汉铁路的开通使湖南与广州等地的经济联系加强,并未体现对抗战的作用,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团体形成于明清时期,而不是近代,排除B项;“创新”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4.(2023·山东聊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大运河与大一统
材料一 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广袤的疆域就因地理风俗差异分别形成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塞外草原等三大主要板块地带。其中,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南北两大板块地带的整合发展,事关东汉以后的国家政治统一大局。但在6世纪以后,南北关系逐渐呈现政治中心、经济重心错位,即经济上北依赖南、政治上北支配南的格局,且延续千年以上。
因历代王朝都城的选址皆受制于政治和社会制度、交通条件和经济生活资源等因素,故上古和中古诸王朝的都城无一不设置在黄河中下游,都城所在兼具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多重功能。如黄河中游周秦汉唐的镐京、咸阳、长安及洛阳,北宋东移至黄河下游的汴梁。……元朝则将塞外草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并囊括在其版图之内,首次完成了上述地域范围内的华夏大一统。而京杭大运河恰是以北京为漕运终点,对元明清三大王朝在上述三大区域板块,具有不容小觑的保障助推作用。对此,学者彭云鹤认为,“运河与漕运是我们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一直能够长期保持统一、走向发展强盛的交通大动脉”“漕运史”也可称为“南粮北调史”。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材料二 治水行为本身可以成为控制和动员社会资源的工具,正所谓“治水者,治天下也”,故大运河本质上是一条政治河。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其物资供应虽然有相对发达的海路运输做保障,但仍投入了巨大的成本疏通隋唐以来已经淤积的旧河道,重新规划疏通运河。明清两代更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持漕粮河运。若仅从交通价值、物流成本等经济因素考量,已经无法解释中央政府的这一决策。所以,考察运河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摘编自王建伟《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
解析:首先指出观点,据材料二“治水行为……本质上是一条政治河”“考察运河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可知,材料二观点认为大运河本质上是一条政治河,考察运河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其次谈认识,据材料一“但在6世纪以后……千年以上”并结合隋唐以来积极发展漕粮北运、南财北运的相关史实可知,东汉以后,南北关系逐渐呈现出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错位的格局。因此,大运河的开凿与经营,体现了隋唐以来为适应这一格局错位而积极发展漕粮北运、南财北运的基本历史逻辑;据材料一“黄河中游……华夏大一统”并结合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轨迹可知,除东晋南朝和南宋的两次南渡外,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北移,体现出塞外草原板块政治地位的上升,更需要发展漕粮北输,以弥补政治经济格局的进一步错位;据材料一“而京杭大运河……助推作用”并结合中国古代国家的发展趋向可知,维护国家统一离不开南北两大板块地带的整合发展,这就决定了古代大运河持续发展官方漕运的功能主旨;据材料一“运河与漕运……交通大动脉”联系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性可知,它显著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弥补了南北走向河流偏少的状况,充当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交通大动脉;据材料一“都城所在……多重功能”并结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国古代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区域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它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区域发展,催生了北方运河城镇带的出现,辐射带动了长城内外农、牧经济的发展,助推了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演进;结合京杭大运河带来的社会效益可知,它强化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综上所述,大运河堪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载体。
答案
观点:大运河本质上是一条政治河,考察运河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认识:从南北板块间的关系看,东汉以后,南北关系逐渐呈现出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错位的格局。因此,大运河的开凿与经营,体现了隋唐以来为适应这一格局错位而积极发展漕粮北运、南财北运的基本历史逻辑。
从都城的迁移轨迹看,除东晋南朝和南宋的两次南渡外,国家政治中心的东移,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北移,体现出塞外草原板块政治地位的上升,更需要发展漕粮北输,以弥补政治经济格局的进一步错位。
从国家发展趋向看,维护国家统一离不开南北两大板块地带的整合发展,这就决定了古代大运河持续发展官方漕运的功能主旨。
从国家交通体系上看,它显著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弥补了南北走向河流偏少的状况,充当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交通大动脉。
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角度看,它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区域发展,催生了北方运河城镇带的出现,辐射带动了长城内外农、牧经济的发展,助推了全国性商品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演进。
从社会效益看,它强化了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
综上所述,大运河堪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重要载体。第12课 水路交通的变迁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23·山东青岛期中)“条条大道通罗马”——古罗马道路网以罗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南自北非,北至英伦三岛,一定程度上与当代道路的位置和经济活动活跃程度相吻合。这表明古罗马(   )
A.疆域范围广阔
B.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C.筑路技术高超
D.道路建设影响深远
2.(2024·山西太原期中)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焚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3.宋代,商人为躲避苛征,便寻求沿线不设税务、税场的路线行走,“私路”之记载越来越多地见于文献,其与“官路”的区别便是不征商税。政府屡屡查禁“私路”,而商人们亦不断地增辟“私路”。据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放松
B.商税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
C.商业繁荣促进了交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走向了破产
4.元朝通过大运河将江南米粮运往都城;明太祖时则基本不再依靠大运河进行漕运;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复大运河漕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方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运河漕运具有明显优势
D.政治中心的变迁影响运河漕运
5.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与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的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反映了开辟新航路的影响是(   )
A.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
C.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亚洲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6.民信局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民营通信机构,大多创办于晚清时期,尤以同治、光绪年间为盛(见下图)。结合所学推断,同光年间民信局采用的邮递工具主要是借助于(   )
A.信鸽 B.马车
C.轮船 D.火车
7.(2024·海南调研)1911年,《申报》上出现了第一个汽车销售广告——施突的贝克尔机器车。1921年2月8日,《申报》上出现了汽车出租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外资垄断交通行业
D.汽车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8.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广告宣称:“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利于(   )
A.变革制度 B.抵制西方
C.提高效率 D.继承传统
9.(2024·北京昌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从周朝起,古代政府在开辟、整修道路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专门传递公文书信的一整套邮驿系统。历代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对邮驿的设置、定额、配置、运行方式等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邮驿传递包括政府下达的政令、军事战报信息、官员的文书等,各地的灾异信息也通过邮驿传到中央政府。驿站还是运送官方物资的组织机构与官商、专使的客栈。驿站一般设在交通要冲,驰驿的官员、士、商将各地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价值不菲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与传递。天津的杨柳青在设驿站一百多年中,不断吸取大运河南端苏州桃花坞年画等文化营养,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年画艺术。
——摘编自《中国古代邮驿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驿站是历代最盛的,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当时中西国际驿路共有三条,通往中亚、欧洲。元代的驿站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普通商人也可以使用驿站。元代管理驿站除兵部外,还有通政司管理邮驿。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使邮驿系统有效地履行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任务。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元代邮驿史》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元朝邮驿发达的原因。(4分)
能力提升
10.(2024·山东济宁期中)早期罗马帝国的“国家邮驿系统”是一个专为国家服务的庞大交通系统。据下图可知,罗马“驿站马车”的设立(   )
A.具备了国家运输的经济职能
B.确保了日常信件传递的效率
C.保证了邮驿系统的有效运作
D.巩固了罗马对各行省的统治
11.(2024·湖南长郡中学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12.(2024·江苏无锡期中)在清朝传统的漕运制度下,江广三省(江西、湖南、湖北)运道最远,旗丁运漕须先涉长江,再由仪征进入运河北上,致使漕运成本颇为昂贵,且难核算。咸同年间,漕粮折银和借助轮船招商局进行采买,并由海道运津交仓,逐渐成为江广漕运的主流。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晚清河运业的发展
B.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主张
C.彰显了晚清漕务的近代化
D.导致官府与民争利现象严重
13.(2024·辽宁联考)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其中近60%的铁路里程在湖南境内,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由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   )
A.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B.促进了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
D.创新了近代商业的经营模式
14.(2023·山东聊城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大运河与大一统
材料一 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广袤的疆域就因地理风俗差异分别形成了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塞外草原等三大主要板块地带。其中,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南北两大板块地带的整合发展,事关东汉以后的国家政治统一大局。但在6世纪以后,南北关系逐渐呈现政治中心、经济重心错位,即经济上北依赖南、政治上北支配南的格局,且延续千年以上。
因历代王朝都城的选址皆受制于政治和社会制度、交通条件和经济生活资源等因素,故上古和中古诸王朝的都城无一不设置在黄河中下游,都城所在兼具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多重功能。如黄河中游周秦汉唐的镐京、咸阳、长安及洛阳,北宋东移至黄河下游的汴梁。……元朝则将塞外草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并囊括在其版图之内,首次完成了上述地域范围内的华夏大一统。而京杭大运河恰是以北京为漕运终点,对元明清三大王朝在上述三大区域板块,具有不容小觑的保障助推作用。对此,学者彭云鹤认为,“运河与漕运是我们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家一直能够长期保持统一、走向发展强盛的交通大动脉”“漕运史”也可称为“南粮北调史”。
——摘编自李治安《大运河的漕粮北输与中近古南北社会发展新论》
材料二 治水行为本身可以成为控制和动员社会资源的工具,正所谓“治水者,治天下也”,故大运河本质上是一条政治河。元朝定都北京之后,其物资供应虽然有相对发达的海路运输做保障,但仍投入了巨大的成本疏通隋唐以来已经淤积的旧河道,重新规划疏通运河。明清两代更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持漕粮河运。若仅从交通价值、物流成本等经济因素考量,已经无法解释中央政府的这一决策。所以,考察运河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
——摘编自王建伟《运河与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大运河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正确,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