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7 14:40:43

文档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23·广东汕尾期末)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2.(2023·福建漳州期末)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各种疫病流行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材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不重视百姓医疗健康
B.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C.医生严重缺乏致疫病肆虐
D.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3.据史料记载,面对疾病和瘟疫,清朝前期除了采取一般性的安置病人、施医舍药、隔离防控等措施外,一些官员和朝廷大臣还会通过刊刻文书的方式,来帮助更多民众隔离、预防或治疗疾病。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中医治疗瘟疫的技术已比较成熟
B.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与疫病防治
C.地方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
D.医学进步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
4.《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指出(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5.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6.唐承隋制,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唐太宗诏令在地方州一级设医学院;玄宗即位后,“令天下诸州,各置医学博士一员”;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已下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
B.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完备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D.拓展了民本思想的内涵
7.据记载,北宋可能已有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方法的出现。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术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接种牛痘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术能有效治疗天花
B.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术消灭了天花
C.牛痘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
D.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发展
8.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故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9.(2024·浙江台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百多片同医学有关。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______,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东晋名医______著有《肘后备急方》,唐朝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明朝名医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探索如何遏制瘟疫的传播、减轻瘟疫的破坏方面,秦与西汉都有专门安置隔离病人的场所,唐宋时期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改善公共卫生等手段防控疾病。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认为瘟疫是通过空气与接触进入口鼻而传播。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
材料二 瘟疫与战争对中国人口波动的影响(13—19世纪)
材料三 这场(雅典)大瘟疫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包括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都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使得城邦的公共管理出现巨大问题,雅典陷入了无休止、混乱的党派纷争之中,法纪废弛。最后雅典战败,逐渐走向衰落。无疑,这场瘟疫对雅典的垮台有影响。
——摘编自[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等《疾病改变历史》
(1)把材料一的填空补充完整,并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药学成就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分)
能力提升
10.(2023·山东威海期末)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期间,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的防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11.(2024·江苏盐城期中)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图中按语为:“迎神舞狮之所,祓除不祥,此乡愚为,为有识者所哂。西人谓时疫由于地方不洁、华人不讲究卫生所致,殆近理哉。”该画的创作寓意是(   )
A.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B.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
C.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风
12.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为汉代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最早一部关于病源症候学专著,为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13.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完全把中医排除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1929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后因中医界强烈反对,蒋介石下令撤销该法案。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文化运动导致中国文化转型
B.政权更迭导致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C.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
D.中西融合因文化冲突而难以奏效
14.(2023·山东临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淡写,而当时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比较自由,经常反复报道,所以此次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女郎”。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 0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
——据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
(1)依据材料,指出1918年大流感是如何影响世界局势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18年大流感中得到的认识。(6分)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2023·广东汕尾期末)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B。据材料“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可知,罗马人更看重公共卫生,即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故选B项;古罗马人强调公共卫生预防疾病,并非愚昧无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罗马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并未强调城市治理,排除C项;材料反映古罗马宗教观念使医生和医疗得不到重视,并不能得出“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的结论,排除D项。
2.(2023·福建漳州期末)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各种疫病流行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材料体现了当时(   )
A.政府不重视百姓医疗健康
B.儒士拥有较强社会责任感
C.医生严重缺乏致疫病肆虐
D.官吏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面对“东汉末年各种疫病流行肆虐”,南阳太守张仲景“亲自在衙门‘坐堂’问诊看病”,反映了东汉儒士崇尚节义,社会责任感强,故选B项;“不重视”不符合史实,张仲景即为政府官员,排除A项;题干未见医生人数供不应求等信息,排除C项;张仲景恰好是官吏兼医生,并不能反映当时的官吏都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排除D项。
3.据史料记载,面对疾病和瘟疫,清朝前期除了采取一般性的安置病人、施医舍药、隔离防控等措施外,一些官员和朝廷大臣还会通过刊刻文书的方式,来帮助更多民众隔离、预防或治疗疾病。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
A.中医治疗瘟疫的技术已比较成熟
B.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与疫病防治
C.地方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
D.医学进步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
解析:选B。清朝前期,政府除了采取措施安置病人、施医舍药、隔离防控疫病和瘟疫外,一些官员还通过刊刻文书,帮助民众隔离、预防或治疗疾病,反映出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与疫病防治,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政府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对瘟疫进行防治,未体现中医在治疗瘟疫上的技术是否比较成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清朝前期的预防工作是由地方官员还是由中央政府主导,抑或是由民间主导,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与疫病防治,并未体现防治之后的成果是否显著,疫病传播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排除D项。
4.《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指出(   )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B.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解析:选B。据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一战期间,陆上和海上的贸易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故选B项;疾病并非一战结束的主要原因,仅是影响因素之一,排除A项;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应考虑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而非战争持续,排除C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7—18世纪,排除D项。
5.中国古代某书籍被认为是稍晚于马王堆医书的伟大的医学著作。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以系统、全面而精辟的科学理论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该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故选A项;东汉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排除B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C项;明朝李时珍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著成《本草纲目》,这部著作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排除D项。
6.唐承隋制,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唐太宗诏令在地方州一级设医学院;玄宗即位后,“令天下诸州,各置医学博士一员”;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已下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
B.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完备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D.拓展了民本思想的内涵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政府设置太医署以及州级的医学院,还在州设医学博士和巡疗医生,这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当时医学教育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官僚队伍的廉洁,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没有拓展民本思想,排除D项。
7.据记载,北宋可能已有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方法的出现。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术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接种牛痘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术能有效治疗天花
B.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术消灭了天花
C.牛痘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
D.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发展
解析:选D。根据材料“人痘接种术传到欧洲……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可知,中国的人痘接种技术传播到欧洲被改造成接种牛痘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即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而不是治疗,排除A项;“消灭”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牛痘术催生了现代免疫学,而非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排除C项。
8.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初次莅华,未谙言语,而治病给药必须详询,方知病之原委。有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司……故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解析:选D。根据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刊登的《西医治病》中的场景和画中文字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中国人对西医作用的认可,西学东渐有所发展,故选D项;“中医中药渐趋衰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且仅凭一个看病的画面无法证实西医西药广泛传播,除此之外,这幅画体现的不是报刊的商业功能,排除A、B、C三项。
9.(2024·浙江台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百多片同医学有关。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______,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东晋名医______著有《肘后备急方》,唐朝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明朝名医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探索如何遏制瘟疫的传播、减轻瘟疫的破坏方面,秦与西汉都有专门安置隔离病人的场所,唐宋时期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改善公共卫生等手段防控疾病。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认为瘟疫是通过空气与接触进入口鼻而传播。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
材料二 瘟疫与战争对中国人口波动的影响(13—19世纪)
材料三 这场(雅典)大瘟疫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包括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大批官员都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使得城邦的公共管理出现巨大问题,雅典陷入了无休止、混乱的党派纷争之中,法纪废弛。最后雅典战败,逐渐走向衰落。无疑,这场瘟疫对雅典的垮台有影响。
——摘编自[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等《疾病改变历史》
(1)把材料一的填空补充完整,并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医药学成就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填空,根据材料一“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及所学知识得出《黄帝内经》;根据材料一“《肘后备急方》”及所学得出葛洪。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反映中医药学从商代甲骨文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继承并发展得出,源远流长;据材料一“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及所学得出,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得出,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瘟疫之后带来人口下降、农民起义以及材料三“这场(雅典)大瘟疫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雅典陷入了无休止、混乱的党派纷争之中,法纪废弛。最后雅典战败,逐渐走向衰落”得出,疫病使人口死亡与社会混乱(或巨大灾难、健康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另根据所学得出,疫病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答案:(1)填空:《黄帝内经》;葛洪。特点:源远流长;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
(2)疫病使人口死亡,带来社会混乱(或巨大灾难、健康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但在客观上推动了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能力提升
10.(2023·山东威海期末)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任职泉州期间,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中国古代(   )
A.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的防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解析:选B。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的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这说明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的防治,B项正确;A项错在“最早”出现,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
11.(2024·江苏盐城期中)1906年《时事画报》登载的题为《何不讲求卫生》的舞狮图,图中按语为:“迎神舞狮之所,祓除不祥,此乡愚为,为有识者所哂。西人谓时疫由于地方不洁、华人不讲究卫生所致,殆近理哉。”该画的创作寓意是(   )
A.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意识
B.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
C.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D.破除迷信提倡文明新风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按语的意思是指国人有迎神舞狮来祓除疫病的传统,这是封建迷信,被有识之士讥笑。西方人指出疫病产生是因为污秽的环境以及当时国人不讲卫生导致,这种说法有道理。由此可知,该画的创作寓意是破除迷信,提倡讲卫生的好习惯,故选D项;画报内容意在提倡讲卫生、讲科学,与唤起国人救亡图存意识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两层意思,一是反对迷信行为,二是要注意卫生,“提高群众公共卫生水平”仅体现了部分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舞狮祓疫这一行为的批评,而非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排除C项。
12.下表为中国古代医学的部分成就。这可用来说明,中国古代(   )
成就 简介
《诊籍》 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为汉代著名医学家淳于意所著。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人称“太仓公”
《诸病源候论》 我国最早一部关于病源症候学专著,为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等编著,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
《脉经》 西晋时期的王叔和著,王叔和曾任太医令
A.官僚体制推动了医学发展
B.部分官僚对医学理论的重视
C.医者十分注重医术的传承
D.基层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完备
解析:选B。由材料“淳于意曾做过齐国太仓长”“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王叔和曾任太医令”可知,古代医学理论的发展得益于部分官僚的重视,故选B项;A项以偏概全,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并不能代表整个官僚体系,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淳于意、巢元方、王叔和三人的师承关系,也没有提及古代基层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状况,排除C、D两项。
13.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完全把中医排除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1929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后因中医界强烈反对,蒋介石下令撤销该法案。上述材料表明(   )
A.新文化运动导致中国文化转型
B.政权更迭导致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C.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
D.中西融合因文化冲突而难以奏效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中医的发展频遭挫折,反映了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中医发展举步维艰与政府政策有关,并不是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是强调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挑战,排除D项。
14.(2023·山东临沂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淡写,而当时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比较自由,经常反复报道,所以此次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女郎”。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 0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
——据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
(1)依据材料,指出1918年大流感是如何影响世界局势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18年大流感中得到的认识。(6分)
解析:(1)根据材料“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可知,大流感由美国军队传播输入欧洲,并随着战争中军队调动蔓延到全球范围;流感造成兵员重大损失,消耗了后勤保障能力和战争资源,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染上流感而影响了决策,对战后国际会议和世界格局有一定影响。(2)根据材料“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可知,战争与疫病流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多大规模战争都伴随着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根据威尔逊获病可知,疫病流行对国家和国际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在世界联系不断密切的情况下,各国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利用国际话语权进行舆论战和新闻管制不利于疫病防治;要大力加强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要对人口流动和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管理。
答案:(1)大流感由美国军队传播输入欧洲,并随着战争中军队调动蔓延到全球范围;流感造成兵员重大损失,消耗了后勤保障能力和战争资源,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染上流感而影响了决策,对战后国际会议和世界格局有一定影响。
(2)战争与疫病流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多大规模战争都伴随着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疫病流行对国家和国际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联系不断密切的情况下,各国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利用国际话语权进行舆论战和新闻管制不利于疫病防治;要大力加强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要对人口流动和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