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B.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C.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解析:选D。据材料“赤脚医生遍山村,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农村的“赤脚医生”具备初步的中西医知识和技能,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地方病, 对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故选D项;没有比较,得不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的结论,排除A项;“大幅提高”的说法错误,客观上“赤脚医生”的水平有限,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当时农民不在范围之内,排除C项。
2.(2024·河南洛阳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世界各国通过建设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单位,还通过各种疫苗的接种,有效预防一系列重大传染病,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D项正确;A项只涉及材料中的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排除;材料未涉及医疗卫生的不平衡现象,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的医疗保障制度,未提及其他地区,不能得知现代医疗保障制度普遍推广,排除C项。
3.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
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解析:选D。根据材料“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可知,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注重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将经济建设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故选D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符合当时推进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排除B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至今仍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排除C项。
4.(2024·湖北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文件名称
1998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义的通知》
2007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9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A.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
B.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C.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
D.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解析:选B。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98—2009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故选B项;构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排除A项;农民医疗问题的解决需要依托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医疗保险既惠及城市居民也惠及农村居民,排除D项。
5.(2023·江西赣州期末)1955年冬天,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至此,全江西省防治血吸虫病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的喜讯。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C.“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D.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取得消灭血吸虫病的成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是因为国家发出号召,江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可见血吸虫病的消灭主要得益于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故选D项;改革开放后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渐建立,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排除B项;健康中国战略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排除C项。
6.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
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英国设立卫生保健机构,颁布法令法规保障公共卫生事业,这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故选C项;“彻底”与“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两项;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与“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国家卫生局”不符,排除D项。
7.下图是旧中国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
A.对外开放决定身心健康
B.人民文明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C.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D.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
解析:选C。通过观察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寿命提高,说明人民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这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A项中“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人均寿命和人民文明素养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项;“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
8.(2024·广东惠州期中)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流行性传染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这说明我国( )
A.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B.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C.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
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建立
解析:选C。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经受住了流行性传染病的挑战,说明我国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C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医疗机构服务职能的扩大,排除B项;“开始建立”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9.(2023·广东深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治疗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到来,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治疗病痛的主要途径……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可知,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可知,基督教无法应对频发的瘟疫,促使人们对教会的权威性产生怀疑;根据所学可知,16、17世纪时期,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一“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可知,封建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建立,从而加强了对地方防疫的管理。(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可知,国联卫生组织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危机的经历为世卫组织成立提供了国际合作的经验;据材料二“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医疗卫生困境;据材料二“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可知,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据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可知,科技和医疗条件的进步;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全球化发展,各国间联系日益加强,需要全球合作应对危机;根据所学可知,世卫组织的成立适应了建立健全世界卫生体系的需要。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到来,国际合作共识加深”可知,世卫组织成立可以协调各国之间的医疗卫生工作;根据所学可知,世卫组织成立推动世界卫生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据材料二“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可知,世卫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医疗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据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可知,提高世界医疗水平,促进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根据所学可知,世卫组织成立普及医疗知识,强化了人类的公共卫生观念。
答案:(1)变化: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原因:现实情况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封建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建立。
(2)背景:具有国际合作的经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医疗卫生困境;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科技和医疗条件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间联系日益加强;适应建立健全世界卫生体系的需要。意义:协调各国之间的医疗卫生工作;推动世界卫生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世界医疗水平,促进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强化了人类的公共卫生观念。
能力提升
10.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美国确立了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步履维艰,直到现在未有突破性进展。由此可知,美国医改的核心问题是( )
A.医疗体制市场化与公益性
B.政府支出与医保覆盖率
C.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D.政治体制与政策连续性
解析:选B。依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确立了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这表明美国政府发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但这也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减少政府支出,但这又使美国医改步履维艰,由此可知,美国医改的核心问题是政府支出与医保覆盖率的问题,故选B项;依据题干“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可知,医疗体制市场化并不是美国医改的核心问题,A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美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自我调整,并没有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C项排除;题干反映的是美国医疗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并不是核心问题,D项排除。
11.(2023·江苏盐城期末)下表为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医生报道数量的统计。其中,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
B.人民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
C.政治运动对新闻领域的冲击
D.国家医疗工作重点的调整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因此,国家政策调整是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21世纪以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立,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卫生健康意识是在逐步提高,但这不是1960—1976年乡村医生报道数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促使1960—1976年乡村医生报道数量增加,而不是新闻领域的报道所致,排除C项。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阿姨都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地方,也包括一些公共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
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成为了一项很普遍的活动,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排除B项;仅凭爱国卫生运动无法弥合城乡的发展差距,排除C项;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排除D项。
13.1992年,中国开始要求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是疫苗和接种费用由家长支付。2002年,乙肝疫苗免费,但家长仍需支付少量接种费。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全国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这体现了我国( )
A.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建立
B.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形成
C.基本医疗体系日益完善
D.公共疾病防控力度加大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国家从要求自费接种乙肝疫苗,到逐步全部免费,并出台相关条例,体现了基本医疗体系日益完善,故C项正确。
14.(2024·山东济南摸底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79年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年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 (修改稿)》 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4年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年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任权利关系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4分)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你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出路在哪里?(6分)
解析:(1)据材料“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可知,价格上实行双轨制;据材料“《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可知,改革上先试点、后推广;据材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任权利关系”可知,方式上推行承包制;结合所学(医疗改革)可知,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满足民众医疗需求,体现关注民生。(2)据所学可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寻找出路:个人层面:减少医疗收费,减轻人民负担;医生层面:收入上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医院层面:下放部分权利到医院,调动医院的积极性;国家层面:关注民生,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等。
答案:(1)价格上实行双轨制;改革上先试点、后推广;方式上推行承包制;内容上关注民生。
(2)个人层面:减少医疗收费,减轻人民负担。医生层面:收入上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医院层面:下放部分权利到医院,调动医院的积极性。国家层面:关注民生,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加大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医疗反腐。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选择题12道,共36分;非选择题2道,共24分;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B.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C.已经把城乡居民纳入公费医疗系统
D.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得到缓解
2.(2024·河南洛阳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3.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
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4.(2024·湖北六校联考)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文件名称
1998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200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义的通知》
2007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2009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A.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
B.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C.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
D.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5.(2023·江西赣州期末)1955年冬天,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至此,全江西省防治血吸虫病的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的喜讯。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C.“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成效显著
D.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
6.19世纪30年代,英国成立了研究霍乱的特别委员会。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这些措施( )
A.确保疫病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B.完善了英国卫生法律体系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7.下图是旧中国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均寿命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
A.对外开放决定身心健康
B.人民文明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C.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D.环境恶化影响人均寿命提高
8.(2024·广东惠州期中)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流行性传染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这说明我国( )
A.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B.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C.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
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开始建立
9.(2023·广东深圳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治疗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到来,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能力提升
10.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美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美国确立了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步履维艰,直到现在未有突破性进展。由此可知,美国医改的核心问题是( )
A.医疗体制市场化与公益性
B.政府支出与医保覆盖率
C.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D.政治体制与政策连续性
11.(2023·江苏盐城期末)下表为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医生报道数量的统计。其中,1960—1976年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
B.人民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
C.政治运动对新闻领域的冲击
D.国家医疗工作重点的调整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阿姨都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地方,也包括一些公共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
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3.1992年,中国开始要求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但是疫苗和接种费用由家长支付。2002年,乙肝疫苗免费,但家长仍需支付少量接种费。2005年国务院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对全国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免费。这体现了我国( )
A.各层级医疗机构的建立
B.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形成
C.基本医疗体系日益完善
D.公共疾病防控力度加大
14.(2024·山东济南摸底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1979—1988年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摘要)
时间 名称 备注
1979年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份明确提出医院经济的文件。该《意见》提出,医院试点方案与国企改革“放权让利”有一定相似性
1981年 《关于解决医院赔本问题的报告》 建议实行价格改革,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按不包括工资的成本收费,增加的开支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单位负担;对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收费标准可以保持不变
《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 (修改稿)》 进一步扩大医院财务管理自主权,调动医院职工积极性
1984年 《关于贯彻财政部“关于控制行政事业经费和企业管理费开支的通知”的意见》 卫生部从官方层面认可了承包制的做法,将“打破大锅饭”的改革意向写入了正式文件,特别指出“奖金发放要克服平均主义”
1988年 《关于部属医院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试行)》 在坚持全民所有制基础上参照两权分离原则,以承包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医院的责任权利关系
——摘编自昝馨《历史的往复:1978—1992年的中国公立医院改革》
(1)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进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4分)
(2)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你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出路在哪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