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六 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
一、词性
依据词语的意义,可以很轻松地判断词语的类型(词性)。
词类 定义及举例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具体、抽象事物)、时间、方位等。如:手机、早晨、四周等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如:跳、爱、提高、吃、派遣等
代词 代指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的词。如:你、我、他、这、谁等
介词 表示词与词、词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如:由、为了等
形容词 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词(状态、颜色、形状、性质)。如:高、冷、快、弯曲等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包括确数、概数、序数。如:一、三、少许、第一等
量词 表示单位的词。如:个、次、斤、趟等
副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程度、范围、语气等。如:很、都、还等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起连接作用的词。如:跟、同、而且、只要等
叹词 表示强烈感情以及应答、招呼的词,即感叹词。如:啊、喂等
助词 附着在其他词、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如:的、地、得、了、吗等
拟声词 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啦、轰隆、叮咚、啦等
二、短语类型
短语的结构分为五种类型: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
短语类型 解读说明 结构形式 举例说明
主谓式 表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名+动、名+形、代+动、代+形 感情激动、掌声热烈、辩论激烈
动宾式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动+宾 热爱祖国、发展生产、采取措施
补充式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动+补、形+补 看清楚、去一趟、打量一番、好极了
并列式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名+名、动+动、形+形、代+代、数量+数量 今天明天、讨论并通过、庄严肃穆、齐心协力、半斤八两
偏正式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定+中(名、代)、状+中(动、形) 祖国大地、顽强生活、轻轻抚摸、激动欢呼、江南水乡
三、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是指组成句子的各个相关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成分 说 明 符号 用法举例
主语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事物”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②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③红的像火。
谓语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①她是一名记者。②火车开动了。③赵州桥非常雄伟。
宾语 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①敌人监视着苇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学。③我借用下你的圆珠笔。
定语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 ) ①(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②(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③(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状语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 [ ] ①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③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补语 补语是谓语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 > ①水涨<起来>了。②树叶儿绿得<发亮>。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④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四、复句类型辨识
复句类型 常用关联词
并列 “也”“又”“还”“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递进 “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甚至)……”“尚且……,何况……”等
选择 “与其……,不如……”“宁可……,也……” “或者……”“也许……,也许……”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转折 “虽然(尽管、固然)……,但是(可是、却)……”“然而”“不过”
因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假设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便)……”“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
条件 “只要(只需、一旦)……,就(都、便、总)……”“只有(除非)……,才(否则、不)……”“无论(不论、不管)……,都……”
承接 “首先(先)……接着……”“于是”“然后”“便”
1.词性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确实亲眼看到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一句中的“还”是介词。( × )
(2)“他只说了一句”“往那边走”“学而不思则罔”“喂,快过来”,这些短语中加点的词分别是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 √ )
(3)“她把那把油纸伞送给了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一句中,第一个“把”是介词,第二个“把”是量词。 ( √ )
2.短语类型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互相挑逗”“春红已谢”“活泼热闹”“争取民主”,这四个短语类型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 )
(2)“打虎拍蝇”“治国理政”“狗仗人势”“南征北战”的结构类型相同。( × )
(3)“空气干燥”“缺乏粮食”“平坦的地势”“热死了”四个短语类型依次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补充短语。( √ )
3.句子主干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简单的儿童玩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航天器是个简单的玩具”。( × )
(2)“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了。”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名字不是符号”。( √ )
(3)“青春的欢歌笑语与少年的烦恼无奈编织成了这段如诗的旅程。”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春与少年编织成旅程”。( × )
4.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该句是转折复句。( × )
(2)“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该句是并列复句。( √ )
(3)“任凭窗外云卷云舒,季节更迭,窗内永远是苦读的身影。”该句是条件复句。( √ )
一、文学常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重要文体
1.诗: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古诗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体裁也属古体诗,格律上更加自由。(2)近体诗:①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较少);②律诗:每首八句,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有五律、七律等。课文举例:《雁门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赤壁》《钱塘湖春行》。
2.词: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一种诗歌,句式长短不一。词的流派有两种: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纳兰性德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课文举例:《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课文举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4.说: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课文举例:《马说》《爱莲说》。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课文举例:《陋室铭》。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勉励之辞。课文举例:《送东阳马生序》。
7.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课文举例:《出师表》。
8.记: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课文举例:《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9.传: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可写作“自传”。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课文举例:《陈涉世家》。
10.书:即书信,古代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抒情,可写景,也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课文举例:《诫子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11.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课文举例:《三峡》(郦道元《水经注》)。
1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课文举例:《陋室铭》《与朱元思书》。
(二)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示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七下《孙权劝学》)、《左传》(九下《曹刿论战》)。
2.纪传体: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示例:司马迁《史记》(八上《周亚夫军细柳》、九下《陈涉世家》)。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示例:刘向主编的《战国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史正好相反。示例:司马迁《史记》。
5.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示例: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等。
(三)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全书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二者合称“诗经六义”,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课文:《关雎》《蒹葭》《式微》《子衿》。
2.《乐府诗集》:为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书。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处于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课文:《木兰诗》《十五从军征》。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首创私人讲学之风。《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课文:《<论语>十二章》。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东周前期254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课文:《曹刿论战》。
5.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实行“王道”。《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属语录体散文集。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6.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遥游》等。《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课文:《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8.《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中的《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论文。课文:《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9.《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课文:《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10.《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开创“建安风骨”新风,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课文:《观沧海》《龟虽寿》。
1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作品收入《诸葛亮集》。课文:《诫子书》《出师表》。
13.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课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
14.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课文:《三峡》。
15.《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与逸事。课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16.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并称“吴均三书”。课文:《与朱元思书》。
17.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初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王维: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苏轼赞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使至塞上》《竹里馆》。
1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课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行路难>其一》。
20.杜甫:字子美,世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是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等。课文:《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岑参集》。课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
22.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课文:《马说》《晚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3.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收入《白氏长庆集》。课文:《钱塘湖春行》《卖炭翁》。
24.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课文:《<秋词>其一》《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文学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柳河东集》。课文:《小石潭记》。
26.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课文:《泊秦淮》《赤壁》。
27.《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课文:《孙权劝学》。
2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著有《范文正公集》。课文:《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29.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醉翁亭记》《卖油翁》《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0.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被后人尊为宋代理学家的“开山祖师”。课文:《爱莲说》。
3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积极推进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课文:《登飞来峰》。
3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是豪放词派创始人。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作品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课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3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课文:《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5.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人称“词中之龙”。作品收入《稼轩长短句》。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其诗富有爱国情怀,激昂动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课文:《过零丁洋》《南安军》。
37.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散曲成就最高者之一。课文:《天净沙·秋思》。
38.张养浩:元代文学家,字希孟,号云庄。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39.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有《宋濂全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40.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课文:《湖心亭看雪》。
41.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课文:《狼》。
4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其著作《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
43.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课文:《活板》。
44.龚自珍:字璱人,浙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课文:《<己亥杂诗>其五》。
45.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课文:《满江红(小住京华)》。
(四)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孔乙己》《社戏》(选自《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课文:《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3.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课文:《背影》《春》。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著名作家,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课文:《济南的冬天》。
5.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课文:《荷叶·母亲》。
6.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焕之》《脚步集》。课文:《苏州园林》。
7.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课文:《我爱这土地》。
8.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乡愁诗人”。代表作《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课文:《乡愁》。
9.舒婷:朦胧诗人。代表作《致橡树》。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剧本《白毛女》,诗歌《桂林山水歌》。课文:《回延安》。
11.刘慈欣:科幻作家。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课文:《带上她的眼睛》。
12.曹文轩: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草房子》。课文:《孤独之旅》。
1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课文:《白杨礼赞》。
14.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干校六记》《将饮茶》。课文:《老王》。
15.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合欢树》。课文:《秋天的怀念》。
16.刘绍棠:当代著名乡土文学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青枝绿叶》《蛾眉》《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课文:《<蒲柳人家>节选》。
17.汪曾祺: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课文:《昆明的雨》。
(五)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伊索寓言》:古希腊作家伊索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苏联)高尔基:苏联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课文:《海燕》。
3.(俄国)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代表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4.(俄国)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变色龙》。
5.(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法国)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法国)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8.(法国)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课文:《蝉》(选自《昆虫的故事》)。
9.(丹麦)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夜莺》《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课文:《皇帝的新装》。
10.(印度)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课文:《金色花》。
11.(美国)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12.(美国)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3.(美国)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课文:《登勃朗峰》。
14.(奥地利)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课文:《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
(六)中外作家、作品并称
1.“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三吏”“三别”: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永州八记: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八篇游记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4.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6.孔孟: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轲)。
7.“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8.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9.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1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王孟: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
14.高岑:高适、岑参,边塞诗代表诗人。
1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16.韩柳: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7.书法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元代的赵孟。
18.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9.苏辛:苏轼、辛弃疾。
20.苏黄:苏轼、黄庭坚。
21.三苏: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22.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
24.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高启、刘基。
25.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26.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
27.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9.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二、文化常识梳理
(一)人物称谓
1.古人的名、字、号
(1)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时用名。
(2)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如李白,字太白。
(3)号:①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和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如别号中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
②尊号,封建时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称号。如“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明皇。
③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誉。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④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如《水浒传》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
(4)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①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
②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③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辛弃疾的号“稼轩”取自室名。
2.敬辞称谓
(1)令:用于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2)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顾(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保存)、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4)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赐教、赐复。
(5)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6)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
(7)尊: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尊亲(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对方父亲)。
(8)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9)特定对象:对帝王,如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对将帅,如麾下。
(10)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3.谦辞称谓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2)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小女、小儿、小店。
(4)愚:用于自称。如愚兄、愚见。
(5)拙: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如拙作、拙著、拙见。
(6)敝: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
(7)鄙:用于自称。如鄙人、鄙见。
(8)其他:寒舍、见谅、见教。
(二)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始龀(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4.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小孩。如:黄发垂髫。[《桃花源记》(八下)]
5.黄口:十岁以下。
6.幼学:十岁。
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8.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9.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10.碧玉:女子十六岁。
11.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12.而立:三十岁。
13.不惑:四十岁。
14.知天命:五十岁。
15.花甲、耳顺:六十岁。
16.古稀:七十岁。
17.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18.期颐:一百岁。
(三)古代地理
1.地区名常识
(1)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2)楚山:荆山。在湖北省西部。
(3)三秦:古代指关中地区。
(4)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湖南、湖北)一带。
(5)河北、河南:古代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2.山川、关隘名常识
(1)江河:古代指长江、黄河。如: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使至塞上》(八上)]
(2)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如: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4)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5)潇湘: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九上)]
3.地理常识
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原则。如: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②阴阳割昏晓。[《望岳》(七下)]
(四)古诗文中的意象、指代
1.意象
(1)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2)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2.借代
(1)“鸿儒”代指“博学的人”, “白丁”代指“没有功名的人”。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七下)]
(2)“丝竹”代指“音乐”。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七下)]
(3)“烽火”代指“战事”。如:烽火连三月。[《春望》(八上)]
(4)“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八下)]
(5)“婵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九上)]
(6)“鳞”代指“鱼”。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九上)]
(7)“庙堂”代指“朝廷”。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九上)]
(8)“骚人”代指“文人”。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九上)]
(9)“桑梓”代指“家乡”。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九上)]
(10)“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和小孩”。如:伛偻提携。[《醉翁亭记》(九上)]
(11)“布衣”代指“平民”。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九下)]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12)“汗青”代指“史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下)]
(13)“干戈”代指“战争”。如: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九下)]
(14)“南冠”代指“俘虏”。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词汇
(1)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3)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4)手足:比喻兄弟。
(5)黄花:指菊花。
(6)同窗:指同学。
(7)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8)杏林: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医术。
(9)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巾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变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10)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五)十八个典故
1.归雁
含义(情感):后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课文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七上)]
2.燕然
含义(情感):“燕然”泛指战争前线或边塞,在古诗文中叙述建立边塞功绩时,常被引用。课文诗句:①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八上)]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九下)]
3.闻笛赋
含义(情感):以“闻笛”“闻笛赋”为悼念故人之词。课文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
4.烂柯人
含义(情感):后用“烂柯人”“烂柯”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课文诗句: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
5.铜雀
含义(情感):(1)指曹操所建铜雀台。(2)借指帝王宫殿。课文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八上)]
6.子规
含义(情感):(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2)感慨险峻、亡国之情。(3)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课文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7.八百里
含义(情感):后以“八百里”指牛。课文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8.的卢
含义(情感):后用“的卢马”形容快马。课文诗句: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9.后庭花
含义(情感):后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课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七下)]
10.黄金台
含义(情感):后以“黄金台”指“招揽贤良的地方”,也指“贤良荟萃的地方”。课文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八上)]
11.垂钓碧溪
含义(情感):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课文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其一)》(九上)]
12.乘舟梦日
含义(情感):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课文诗句: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九上)]
13.长风破浪
含义(情感):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课文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九上)]
14.孙郎
含义(情感):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出其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课文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5.冯唐
含义(情感):词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课文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6.蓬山
含义(情感):借“蓬山”指对方住处。课文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无题》(九上)]
17.青鸟
含义(情感):后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隐喻爱情。课文诗句: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九上)]
18.四面楚歌
含义(情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课文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满江红》(九下)]
(六)传统节日
1.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如:箫鼓追随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节日 别 称 时 间 习 俗
春节 新春、元日、新正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 上元节、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南方)
寒食节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清明前一二日 禁烟火、吃寒食
清明节 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
端午节 端阳节、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 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拜织女
中秋节 团圆节、秋夕、八月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重阳节 登高节、重九节、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吃菊花酒、插茱萸
腊八节 腊日祭、腊八祭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岁、吃年夜饭
(七)二十四节气
节气 含 义
立春 开始进入春天。“立”有“开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 天气转暖,春雷始响,万物苏醒
春分 昼夜等长。“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
谷雨 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利于谷物生长
立夏 夏季开始。温度升高,雷雨增多
小满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 炎热将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气炎热,未到最热时。“暑”即“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开始进入秋天。“秋”指暑去凉来
处暑 炎热暑期即将过去。“处”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气已转凉
秋分 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寒露 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立冬 冬季开始
小雪 部分地区开始降雪
大雪 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将至
小寒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大寒 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含有特殊意义的节气:
1.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递进变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6.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八)天干地支
1.纪年 (1)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两相配,六十周年而复始,每六十年为一甲子。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鲁庄公十年。 (3)年号纪年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元丰六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庆历四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4)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地支对应) 2.纪月 如:孟春、仲春、季春 3.纪日 (1)干支纪日 (2)特定名称 朔:初一 望:十五 既望:十六 晦:月末 4.纪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九)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与人出生年份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可用此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古代科举制度及官员任免
1.古代科举制度(从隋至清)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亚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古代官职任免
(1)拜:授给官职。
(2)除:免除旧职任新职。
(3)授:授给官职。
(4)擢:提拔。
(5)迁:调职。
(6)左迁:降职调动。
(7)罢:免职,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
(10)谪:降职并调动。
(11)简(简拔):挑选录取。
(12)任:委任。
(十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春秋) 大篆(战国) 小篆(秦朝) 隶书(汉朝) 楷书、行书、草书
注: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2.汉字造字法——“六书”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前人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并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古代书法名家
(1)书圣——东晋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草圣——唐代张旭,作品《肚痛帖》
(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赵体)
(4)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5)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9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6 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
一、词性
依据词语的意义,可以很轻松地判断词语的类型(词性)。
词类 定义及举例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具体、抽象事物)、时间、方位等。如:手机、早晨、四周等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如:跳、爱、提高、吃、派遣等
代词 代指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的词。如:你、我、他、这、谁等
词类 定义及举例
介词 表示词与词、词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如:由、为了等
形容词 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词(状态、颜色、形状、性质)。如:高、冷、快、弯曲等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包括确数、概数、序数。如:一、三、少许、第一等
量词 表示单位的词。如:个、次、斤、趟等
词类 定义及举例
副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程度、范围、语气等。如:很、都、还等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起连接作用的词。如:跟、同、而且、只要等
叹词 表示强烈感情以及应答、招呼的词,即感叹词。如:啊、喂等
助词 附着在其他词、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如:的、地、得、了、吗等
拟声词 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啦、轰隆、叮咚、啦等
二、短语类型
短语的结构分为五种类型: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
短语类型 解读说明 结构形式 举例说明
主谓式 表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名+动、名+形、代+动、代+形 感情激动、掌声热烈、辩论激烈
动宾式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动+宾 热爱祖国、发展生产、采取措施
短语类型 解读说明 结构形式 举例说明
补充式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动+补、形+补 看清楚、去一趟、打量一番、好极了
并列式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名+名、动+动、形+形、代+代、数量+数量 今天明天、讨论并通过、庄严肃穆、齐心协力、半斤八两
偏正式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定+中(名、代)、状+中(动、形) 祖国大地、顽强生活、轻轻抚摸、激动欢呼、江南水乡
三、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是指组成句子的各个相关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成分 说 明 符号 用法举例
主语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事物”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②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③红的像火。
谓语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①她是一名记者。②火车开动了。③赵州桥非常雄伟。
成分 说 明 符号 用法举例
宾语 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①敌人监视着苇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学。③我借用下你的圆珠笔。
定语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 ) ①(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②(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③(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成分 说 明 符号 用法举例
状语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 [ ] ①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③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补语 补语是谓语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 > ①水涨<起来>了。②树叶儿绿得<发亮>。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④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四、复句类型辨识
复句类型 常用关联词
并列 “也”“又”“还”“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递进 “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甚至)……”“尚且……,何况……”等
选择 “与其……,不如……”“宁可……,也……” “或者……”“也许……,也许……”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复句类型 常用关联词
转折 “虽然(尽管、固然)……,但是(可是、却)……”“然而”“不过”
因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假设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便)……”“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
复句类型 常用关联词
条件 “只要(只需、一旦)……,就(都、便、总)……”“只有(除非)……,才(否则、不)……”“无论(不论、不管)……,都……”
承接 “首先(先)……接着……”“于是”“然后”“便”
×
√
√
2.短语类型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互相挑逗”“春红已谢”“活泼热闹”“争取民主”,这四个短语类型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
(2)“打虎拍蝇”“治国理政”“狗仗人势”“南征北战”的结构类型相同。( )
(3)“空气干燥”“缺乏粮食”“平坦的地势”“热死了”四个短语类型依次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补充短语。( )
√
×
√
3.句子主干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简单的儿童玩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航天器是个简单的玩具”。( )
(2)“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了。”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名字不是符号”。( )
(3)“青春的欢歌笑语与少年的烦恼无奈编织成了这段如诗的旅程。”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春与少年编织成旅程”。( )
×
√
×
4.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该句是转折复句。( )
(2)“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该句是并列复句。( )
(3)“任凭窗外云卷云舒,季节更迭,窗内永远是苦读的身影。”该句是条件复句。( )
×
√
√
一、文学常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重要文体
1.诗: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古诗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体裁也属古体诗,格律上更加自由。(2)近体诗:①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较少);②律诗:每首八句,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有五律、七律等。课文举例:《雁门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赤壁》《钱塘湖春行》。
2.词: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一种诗歌,句式长短不一。词的流派有两种: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纳兰性德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课文举例:《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课文举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4.说: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课文举例:《马说》《爱莲说》。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课文举例:《陋室铭》。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勉励之辞。课文举例:《送东阳马生序》。
7.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课文举例:《出师表》。
8.记: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课文举例:《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9.传: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可写作“自传”。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课文举例:《陈涉世家》。
10.书:即书信,古代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抒情,可写景,也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课文举例:《诫子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11.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课文举例:《三峡》(郦道元《水经注》)。
1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课文举例:《陋室铭》《与朱元思书》。
(二)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示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七下《孙权劝学》)、《左传》(九下《曹刿论战》)。
2.纪传体: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示例:司马迁《史记》(八上《周亚夫军细柳》、九下《陈涉世家》)。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示例:刘向主编的《战国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史正好相反。示例:司马迁《史记》。
5.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示例: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等。
(三)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全书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二者合称“诗经六义”,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课文:《关雎》《蒹葭》《式微》《子衿》。
2.《乐府诗集》:为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书。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处于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课文:《木兰诗》《十五从军征》。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首创私人讲学之风。《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课文:《<论语>十二章》。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东周前期254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课文:《曹刿论战》。
5.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实行“王道”。《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属语录体散文集。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6.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遥游》等。《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课文:《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8.《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中的《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论文。课文:《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9.《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课文:《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10.《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开创“建安风骨”新风,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课文:《观沧海》《龟虽寿》。
1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作品收入《诸葛亮集》。课文:《诫子书》《出师表》。
13.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课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
14.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课文:《三峡》。
15.《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与逸事。课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16.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并称“吴均三书”。课文:《与朱元思书》。
17.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初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王维: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苏轼赞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使至塞上》《竹里馆》。
1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课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行路难>其一》。
20.杜甫:字子美,世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是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等。课文:《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岑参集》。课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
22.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课文:《马说》《晚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3.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收入《白氏长庆集》。课文:《钱塘湖春行》《卖炭翁》。
24.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课文:《<秋词>其一》《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文学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柳河东集》。课文:《小石潭记》。
26.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课文:《泊秦淮》《赤壁》。
27.《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课文:《孙权劝学》。
2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著有《范文正公集》。课文:《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29.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醉翁亭记》《卖油翁》《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0.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被后人尊为宋代理学家的“开山祖师”。课文:《爱莲说》。
3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积极推进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课文:《登飞来峰》。
3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是豪放词派创始人。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作品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课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3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课文:《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5.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人称“词中之龙”。作品收入《稼轩长短句》。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其诗富有爱国情怀,激昂动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课文:《过零丁洋》《南安军》。
37.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散曲成就最高者之一。课文:《天净沙·秋思》。
38.张养浩:元代文学家,字希孟,号云庄。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39.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有《宋濂全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40.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课文:《湖心亭看雪》。
41.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课文:《狼》。
4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其著作《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
43.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课文:《活板》。
44.龚自珍:字璱人,浙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课文:《<己亥杂诗>其五》。
45.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课文:《满江红(小住京华)》。
(四)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孔乙己》《社戏》(选自《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课文:《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3.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课文:《背影》《春》。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著名作家,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课文:《济南的冬天》。
5.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课文:《荷叶·母亲》。
6.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焕之》《脚步集》。课文:《苏州园林》。
7.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课文:《我爱这土地》。
8.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乡愁诗人”。代表作《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课文:《乡愁》。
9.舒婷:朦胧诗人。代表作《致橡树》。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剧本《白毛女》,诗歌《桂林山水歌》。课文:《回延安》。
11.刘慈欣:科幻作家。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课文:《带上她的眼睛》。
12.曹文轩: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草房子》。课文:《孤独之旅》。
1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课文:《白杨礼赞》。
14.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干校六记》《将饮茶》。课文:《老王》。
15.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合欢树》。课文:《秋天的怀念》。
16.刘绍棠:当代著名乡土文学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青枝绿叶》《蛾眉》《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课文:《<蒲柳人家>节选》。
17.汪曾祺: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课文:《昆明的雨》。
(五)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伊索寓言》:古希腊作家伊索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苏联)高尔基:苏联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课文:《海燕》。
3.(俄国)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代表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4.(俄国)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变色龙》。
5.(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法国)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法国)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8.(法国)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课文:《蝉》(选自《昆虫的故事》)。
9.(丹麦)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夜莺》《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课文:《皇帝的新装》。
10.(印度)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课文:《金色花》。
11.(美国)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12.(美国)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3.(美国)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课文:《登勃朗峰》。
14.(奥地利)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课文:《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
(六)中外作家、作品并称
1.“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三吏”“三别”: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永州八记: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八篇游记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4.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6.孔孟: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轲)。
7.“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8.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9.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1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王孟: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
14.高岑:高适、岑参,边塞诗代表诗人。
1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16.韩柳: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8.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9.苏辛:苏轼、辛弃疾。
20.苏黄:苏轼、黄庭坚。
21.三苏: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22.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
24.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高启、刘基。
25.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26.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
27.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9.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二、文化常识梳理
(一)人物称谓
1.古人的名、字、号
(1)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时用名。
(2)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如李白,字太白。
(3)号:①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和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如别号中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
②尊号,封建时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称号。如“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明皇。
③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誉。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④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如《水浒传》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
(4)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①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
②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③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辛弃疾的号“稼轩”取自室名。
2.敬辞称谓
(1)令:用于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2)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顾(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保存)、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4)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赐教、赐复。
(5)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6)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
(7)尊: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尊亲(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对方父亲)。
(8)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9)特定对象:对帝王,如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对将帅,如麾下。
(10)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3.谦辞称谓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2)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小女、小儿、小店。
(4)愚:用于自称。如愚兄、愚见。
(5)拙: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如拙作、拙著、拙见。
(6)敝: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
(7)鄙:用于自称。如鄙人、鄙见。
(8)其他:寒舍、见谅、见教。
(二)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始龀(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4.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小孩。如:黄发垂髫。[《桃花源记》(八下)]
5.黄口:十岁以下。
6.幼学:十岁。
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8.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9.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10.碧玉:女子十六岁。
11.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12.而立:三十岁。
13.不惑:四十岁。
14.知天命:五十岁。
15.花甲、耳顺:六十岁。
16.古稀:七十岁。
17.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18.期颐:一百岁。
(三)古代地理
1.地区名常识
(1)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2)楚山:荆山。在湖北省西部。
(3)三秦:古代指关中地区。
(4)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湖南、湖北)一带。
(5)河北、河南:古代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2.山川、关隘名常识
(1)江河:古代指长江、黄河。如: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使至塞上》(八上)]
(2)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如: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4)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5)潇湘: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九上)]
3.地理常识
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原则。如: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②阴阳割昏晓。[《望岳》(七下)]
(四)古诗文中的意象、指代
1.意象
(1)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2)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2.借代
(1)“鸿儒”代指“博学的人”, “白丁”代指“没有功名的人”。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七下)]
(2)“丝竹”代指“音乐”。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七下)]
(3)“烽火”代指“战事”。如:烽火连三月。[《春望》(八上)]
(4)“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八下)]
(5)“婵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九上)]
(6)“鳞”代指“鱼”。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九上)]
(7)“庙堂”代指“朝廷”。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九上)]
(8)“骚人”代指“文人”。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九上)]
(9)“桑梓”代指“家乡”。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九上)]
(10)“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和小孩”。如:伛偻提携。[《醉翁亭记》(九上)]
(11)“布衣”代指“平民”。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九下)]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12)“汗青”代指“史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下)]
(13)“干戈”代指“战争”。如: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九下)]
(14)“南冠”代指“俘虏”。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词汇
(1)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3)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4)手足:比喻兄弟。
(5)黄花:指菊花。
(6)同窗:指同学。
(7)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8)杏林: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医术。
(9)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巾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变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10)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五)十八个典故
1.归雁
含义(情感):后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课文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七上)]
2.燕然
含义(情感):“燕然”泛指战争前线或边塞,在古诗文中叙述建立边塞功绩时,常被引用。课文诗句:①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八上)]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九下)]
3.闻笛赋
含义(情感):以“闻笛”“闻笛赋”为悼念故人之词。课文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
4.烂柯人
含义(情感):后用“烂柯人”“烂柯”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课文诗句: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
5.铜雀
含义(情感):(1)指曹操所建铜雀台。(2)借指帝王宫殿。课文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八上)]
6.子规
含义(情感):(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2)感慨险峻、亡国之情。(3)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课文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7.八百里
含义(情感):后以“八百里”指牛。课文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8.的卢
含义(情感):后用“的卢马”形容快马。课文诗句: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9.后庭花
含义(情感):后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课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七下)]
10.黄金台
含义(情感):后以“黄金台”指“招揽贤良的地方”,也指“贤良荟萃的地方”。课文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八上)]
11.垂钓碧溪
含义(情感):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课文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其一)》(九上)]
12.乘舟梦日
含义(情感):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课文诗句: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九上)]
13.长风破浪
含义(情感):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课文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九上)]
14.孙郎
含义(情感):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出其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课文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5.冯唐
含义(情感):词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课文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6.蓬山
含义(情感):借“蓬山”指对方住处。课文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无题》(九上)]
17.青鸟
含义(情感):后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隐喻爱情。课文诗句: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九上)]
18.四面楚歌
含义(情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课文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满江红》(九下)]
(六)传统节日
1.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如:箫鼓追随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节日 别 称 时 间 习 俗
春节 新春、元日、新正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 上元节、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南方)
寒食节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清明前一二日 禁烟火、吃寒食
节日 别 称 时 间 习 俗
清明节 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
端午节 端阳节、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 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拜织女
中秋节 团圆节、秋夕、八月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节日 别 称 时 间 习 俗
重阳节 登高节、重九节、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吃菊花酒、插茱萸
腊八节 腊日祭、腊八祭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岁、吃年夜饭
(七)二十四节气
节气 含 义
立春 开始进入春天。“立”有“开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 天气转暖,春雷始响,万物苏醒
春分 昼夜等长。“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
谷雨 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利于谷物生长
立夏 夏季开始。温度升高,雷雨增多
节气 含 义
小满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 炎热将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气炎热,未到最热时。“暑”即“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开始进入秋天。“秋”指暑去凉来
处暑 炎热暑期即将过去。“处”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气已转凉
节气 含 义
秋分 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寒露 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立冬 冬季开始
小雪 部分地区开始降雪
大雪 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将至
小寒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大寒 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含有特殊意义的节气:
1.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递进变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6.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1.纪年
(1)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两相配,六十周年而复始,每六十年为一甲子。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鲁庄公十年。
(八)天干地支
(3)年号纪年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元丰六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庆历四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4)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地支对应)
2.纪月
如:孟春、仲春、季春
3.纪日
(1)干支纪日
(2)特定名称
朔:初一 望:十五
既望:十六 晦:月末
4.纪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九)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与人出生年份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可用此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古代科举制度及官员任免
1.古代科举制度(从隋至清)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亚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古代官职任免
(1)拜:授给官职。
(2)除:免除旧职任新职。
(3)授:授给官职。
(4)擢:提拔。
(5)迁:调职。
(6)左迁:降职调动。
(7)罢:免职,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
(10)谪:降职并调动。
(11)简(简拔):挑选录取。
(12)任:委任。
(十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春秋) 大篆(战国) 小篆(秦朝) 隶书(汉朝) 楷书、行书、草书
注: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2.汉字造字法——“六书”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前人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并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古代书法名家
(1)书圣——东晋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草圣——唐代张旭,作品《肚痛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专题六 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
一、词性
依据词语的意义,可以很轻松地判断词语的类型(词性)。
词类 定义及举例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具体、抽象事物)、时间、方位等。如:手机、早晨、四周等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如:跳、爱、提高、吃、派遣等
代词 代指人和事物的名称,或起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的词。如:你、我、他、这、谁等
介词 表示词与词、词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如:由、为了等
形容词 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词(状态、颜色、形状、性质)。如:高、冷、快、弯曲等
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包括确数、概数、序数。如:一、三、少许、第一等
量词 表示单位的词。如:个、次、斤、趟等
副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程度、范围、语气等。如:很、都、还等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起连接作用的词。如:跟、同、而且、只要等
叹词 表示强烈感情以及应答、招呼的词,即感叹词。如:啊、喂等
助词 附着在其他词、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如:的、地、得、了、吗等
拟声词 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啦、轰隆、叮咚、啦等
二、短语类型
短语的结构分为五种类型: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补充式。
短语类型 解读说明 结构形式 举例说明
主谓式 表示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名+动、名+形、代+动、代+形 感情激动、掌声热烈、辩论激烈
动宾式 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动+宾 热爱祖国、发展生产、采取措施
补充式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动+补、形+补 看清楚、去一趟、打量一番、好极了
并列式 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名+名、动+动、形+形、代+代、数量+数量 今天明天、讨论并通过、庄严肃穆、齐心协力、半斤八两
偏正式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定+中(名、代)、状+中(动、形) 祖国大地、顽强生活、轻轻抚摸、激动欢呼、江南水乡
三、句子成分
句子成分是指组成句子的各个相关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成分 说 明 符号 用法举例
主语 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事物”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②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③红的像火。
谓语 谓语是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①她是一名记者。②火车开动了。③赵州桥非常雄伟。
宾语 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工具等 ①敌人监视着苇塘。②妹妹正在上小学。③我借用下你的圆珠笔。
定语 定语是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 ( ) ①(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②(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③(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
状语 状语是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面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 [ ] ①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③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补语 补语是谓语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 < > ①水涨<起来>了。②树叶儿绿得<发亮>。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④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
四、复句类型辨识
复句类型 常用关联词
并列 “也”“又”“还”“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递进 “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甚至)……”“尚且……,何况……”等
选择 “与其……,不如……”“宁可……,也……” “或者……”“也许……,也许……”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转折 “虽然(尽管、固然)……,但是(可是、却)……”“然而”“不过”
因果 “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为(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就……”
假设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就……,(便)……”“即使(纵然、哪怕、就算)……,也……”
条件 “只要(只需、一旦)……,就(都、便、总)……”“只有(除非)……,才(否则、不)……”“无论(不论、不管)……,都……”
承接 “首先(先)……接着……”“于是”“然后”“便”
1.词性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确实亲眼看到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一句中的“还”是介词。( × )
(2)“他只说了一句”“往那边走”“学而不思则罔”“喂,快过来”,这些短语中加点的词分别是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 √ )
(3)“她把那把油纸伞送给了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一句中,第一个“把”是介词,第二个“把”是量词。 ( √ )
2.短语类型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互相挑逗”“春红已谢”“活泼热闹”“争取民主”,这四个短语类型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 )
(2)“打虎拍蝇”“治国理政”“狗仗人势”“南征北战”的结构类型相同。( × )
(3)“空气干燥”“缺乏粮食”“平坦的地势”“热死了”四个短语类型依次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补充短语。( √ )
3.句子主干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简单的儿童玩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航天器是个简单的玩具”。( × )
(2)“那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也不再是教科书中冰冷的符号了。”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名字不是符号”。( √ )
(3)“青春的欢歌笑语与少年的烦恼无奈编织成了这段如诗的旅程。”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春与少年编织成旅程”。( × )
4.复句关系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该句是转折复句。( × )
(2)“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该句是并列复句。( √ )
(3)“任凭窗外云卷云舒,季节更迭,窗内永远是苦读的身影。”该句是条件复句。( √ )
一、文学常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重要文体
1.诗: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古诗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歌”“歌行”“引”“曲”“吟”等古体体裁也属古体诗,格律上更加自由。(2)近体诗:①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六言较少);②律诗:每首八句,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有五律、七律等。课文举例:《雁门太守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赤壁》《钱塘湖春行》。
2.词: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一种诗歌,句式长短不一。词的流派有两种: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纳兰性德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按字数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课文举例:《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课文举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4.说: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课文举例:《马说》《爱莲说》。
5.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或鉴戒之意。课文举例:《陋室铭》。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勉励之辞。课文举例:《送东阳马生序》。
7.表:又称奏疏、奏议,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课文举例:《出师表》。
8.记: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课文举例:《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核舟记》。
9.传: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可写作“自传”。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课文举例:《陈涉世家》。
10.书:即书信,古代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抒情,可写景,也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课文举例:《诫子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11.注疏: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课文举例:《三峡》(郦道元《水经注》)。
1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课文举例:《陋室铭》《与朱元思书》。
(二)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示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七下《孙权劝学》)、《左传》(九下《曹刿论战》)。
2.纪传体: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示例:司马迁《史记》(八上《周亚夫军细柳》、九下《陈涉世家》)。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示例:刘向主编的《战国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史正好相反。示例:司马迁《史记》。
5.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示例: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等。
(三)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全书按内容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二者合称“诗经六义”,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课文:《关雎》《蒹葭》《式微》《子衿》。
2.《乐府诗集》:为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书。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处于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课文:《木兰诗》《十五从军征》。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教育上主张“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首创私人讲学之风。《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为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课文:《<论语>十二章》。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东周前期254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课文:《曹刿论战》。
5.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为“亚圣”。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实行“王道”。《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属语录体散文集。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6.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逍遥游》等。《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课文:《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7.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课文:《愚公移山》《杞人忧天》。
8.《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中的《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论文。课文:《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9.《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课文:《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
10.《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课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开创“建安风骨”新风,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课文:《观沧海》《龟虽寿》。
12.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号“忠武”。作品收入《诸葛亮集》。课文:《诫子书》《出师表》。
13.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课文:《桃花源记》《<饮酒>其五》。
14.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课文:《三峡》。
15.《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与逸事。课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16.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并称“吴均三书”。课文:《与朱元思书》。
17.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初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课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8.王维: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苏轼赞其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使至塞上》《竹里馆》。
1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课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行路难>其一》。
20.杜甫:字子美,世称少陵野老,又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是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等。课文:《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岑参集》。课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入京使》。
22.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收入《昌黎先生集》。课文:《马说》《晚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3.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收入《白氏长庆集》。课文:《钱塘湖春行》《卖炭翁》。
24.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课文:《<秋词>其一》《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5.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文学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柳河东集》。课文:《小石潭记》。
26.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课文:《泊秦淮》《赤壁》。
27.《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课文:《孙权劝学》。
28.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著有《范文正公集》。课文:《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
29.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醉翁亭记》《卖油翁》《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30.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被后人尊为宋代理学家的“开山祖师”。课文:《爱莲说》。
31.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积极推进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课文:《登飞来峰》。
3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是豪放词派创始人。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作品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课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3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课文:《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5.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人称“词中之龙”。作品收入《稼轩长短句》。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6.文天祥: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其诗富有爱国情怀,激昂动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课文:《过零丁洋》《南安军》。
37.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散曲成就最高者之一。课文:《天净沙·秋思》。
38.张养浩:元代文学家,字希孟,号云庄。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课文:《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39.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思想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有《宋濂全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40.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课文:《湖心亭看雪》。
41.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是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课文:《狼》。
42.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其著作《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
43.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课文:《活板》。
44.龚自珍:字璱人,浙江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课文:《<己亥杂诗>其五》。
45.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课文:《满江红(小住京华)》。
(四)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
1.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故乡》《孔乙己》《社戏》(选自《呐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2.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课文:《天上的街市》《<屈原>节选》。
3.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课文:《背影》《春》。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著名作家,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课文:《济南的冬天》。
5.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诗人、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课文:《荷叶·母亲》。
6.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教育家。代表作《稻草人》《倪焕之》《脚步集》。课文:《苏州园林》。
7.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课文:《我爱这土地》。
8.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乡愁诗人”。代表作《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课文:《乡愁》。
9.舒婷:朦胧诗人。代表作《致橡树》。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剧本《白毛女》,诗歌《桂林山水歌》。课文:《回延安》。
11.刘慈欣:科幻作家。代表作《三体》《流浪地球》。课文:《带上她的眼睛》。
12.曹文轩:儿童文学家。代表作《草房子》。课文:《孤独之旅》。
1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课文:《白杨礼赞》。
14.杨绛:作家、翻译家。代表作《干校六记》《将饮茶》。课文:《老王》。
15.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合欢树》。课文:《秋天的怀念》。
16.刘绍棠:当代著名乡土文学家,“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青枝绿叶》《蛾眉》《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课文:《<蒲柳人家>节选》。
17.汪曾祺:当代作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课文:《昆明的雨》。
(五)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伊索寓言》:古希腊作家伊索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课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苏联)高尔基:苏联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课文:《海燕》。
3.(俄国)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的诗人、小说家。代表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
4.(俄国)契诃夫: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变色龙》。
5.(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和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法国)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7.(法国)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8.(法国)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代表作《昆虫记》。课文:《蝉》(选自《昆虫的故事》)。
9.(丹麦)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夜莺》《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课文:《皇帝的新装》。
10.(印度)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课文:《金色花》。
11.(美国)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12.(美国)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基地》《新疆域》。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3.(美国)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课文:《登勃朗峰》。
14.(奥地利)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课文:《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
(六)中外作家、作品并称
1.“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三吏”“三别”: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永州八记: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八篇游记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4.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5.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6.孔孟: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轲)。
7.“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8.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9.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
10.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1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王孟: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
14.高岑:高适、岑参,边塞诗代表诗人。
1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16.韩柳: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17.书法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元代的赵孟。
18.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19.苏辛:苏轼、辛弃疾。
20.苏黄:苏轼、黄庭坚。
21.三苏: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22.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2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
24.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高启、刘基。
25.公安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
26.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
27.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8.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9.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二、文化常识梳理
(一)人物称谓
1.古人的名、字、号
(1)名:是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时用名。
(2)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如李白,字太白。
(3)号:①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和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如别号中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功名利禄的志趣。
②尊号,封建时代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称号。如“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指唐明皇。
③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誉。如“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④绰号,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如《水浒传》里梁山上一百零八人个个都有绰号。
(4)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①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
②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③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辛弃疾的号“稼轩”取自室名。
2.敬辞称谓
(1)令:用于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2)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顾(光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保存)、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3)垂:用于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4)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赐教、赐复。
(5)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6)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
(7)尊:用于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尊亲(对方父母)、尊公、尊府、尊君(对方父亲)。
(8)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9)特定对象:对帝王,如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对将帅,如麾下。
(10)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3.谦辞称谓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2)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
(3)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小女、小儿、小店。
(4)愚:用于自称。如愚兄、愚见。
(5)拙:用于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如拙作、拙著、拙见。
(6)敝:用于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校。
(7)鄙:用于自称。如鄙人、鄙见。
(8)其他:寒舍、见谅、见教。
(二)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始龀(chèn):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4.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小孩。如:黄发垂髫。[《桃花源记》(八下)]
5.黄口:十岁以下。
6.幼学:十岁。
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
8.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9.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10.碧玉:女子十六岁。
11.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九下)]
12.而立:三十岁。
13.不惑:四十岁。
14.知天命:五十岁。
15.花甲、耳顺:六十岁。
16.古稀:七十岁。
17.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18.期颐:一百岁。
(三)古代地理
1.地区名常识
(1)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上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2)楚山:荆山。在湖北省西部。
(3)三秦:古代指关中地区。
(4)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湖南、湖北)一带。
(5)河北、河南:古代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2.山川、关隘名常识
(1)江河:古代指长江、黄河。如:长河落日圆。“长河”指黄河。[《使至塞上》(八上)]
(2)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3)五津: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如: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
(4)岱:指泰山。如:岱宗夫如何?[《望岳》(七下)]
(5)潇湘: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如:南极潇湘。[《岳阳楼记》(九上)]
3.地理常识
山水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衡阳、江阴、华阴、汉阳、洛阳都符合这一原则。如: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岸)[《愚公移山》(八上)]②阴阳割昏晓。[《望岳》(七下)]
(四)古诗文中的意象、指代
1.意象
(1)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2)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如: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七下)]
2.借代
(1)“鸿儒”代指“博学的人”, “白丁”代指“没有功名的人”。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七下)]
(2)“丝竹”代指“音乐”。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七下)]
(3)“烽火”代指“战事”。如:烽火连三月。[《春望》(八上)]
(4)“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八下)]
(5)“婵娟”代指“月亮”。如: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九上)]
(6)“鳞”代指“鱼”。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九上)]
(7)“庙堂”代指“朝廷”。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九上)]
(8)“骚人”代指“文人”。如: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九上)]
(9)“桑梓”代指“家乡”。如:世先生同在桑梓。[《范进中举》(九上)]
(10)“伛偻提携”代指“老人和小孩”。如:伛偻提携。[《醉翁亭记》(九上)]
(11)“布衣”代指“平民”。如: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九下)]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唐雎不辱使命》(九下)]
(12)“汗青”代指“史册”。如: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九下)]
(13)“干戈”代指“战争”。如:干戈寥落四周星。[《过零丁洋》(九下)]
(14)“南冠”代指“俘虏”。如: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别云间》(九下)]
3.其他特定文化词汇
(1)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2)须眉:指胡须和眉毛,也指男子。
(3)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4)手足:比喻兄弟。
(5)黄花:指菊花。
(6)同窗:指同学。
(7)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8)杏林: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德和精良医术。
(9)巾帼: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巾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变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10)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五)十八个典故
1.归雁
含义(情感):后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常常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课文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七上)]
2.燕然
含义(情感):“燕然”泛指战争前线或边塞,在古诗文中叙述建立边塞功绩时,常被引用。课文诗句:①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八上)]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九下)]
3.闻笛赋
含义(情感):以“闻笛”“闻笛赋”为悼念故人之词。课文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
4.烂柯人
含义(情感):后用“烂柯人”“烂柯”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课文诗句: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九上)]
5.铜雀
含义(情感):(1)指曹操所建铜雀台。(2)借指帝王宫殿。课文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八上)]
6.子规
含义(情感):(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2)感慨险峻、亡国之情。(3)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课文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
7.八百里
含义(情感):后以“八百里”指牛。课文诗句:八百里分麾下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8.的卢
含义(情感):后用“的卢马”形容快马。课文诗句: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九下)]
9.后庭花
含义(情感):后以《玉树后庭花》为“亡国之音”。课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七下)]
10.黄金台
含义(情感):后以“黄金台”指“招揽贤良的地方”,也指“贤良荟萃的地方”。课文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八上)]
11.垂钓碧溪
含义(情感):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课文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其一)》(九上)]
12.乘舟梦日
含义(情感):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课文诗句: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其一)》(九上)]
13.长风破浪
含义(情感):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课文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九上)]
14.孙郎
含义(情感):词人以孙权自比,表现出其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课文诗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5.冯唐
含义(情感):词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课文诗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
16.蓬山
含义(情感):借“蓬山”指对方住处。课文诗句:蓬山此去无多路。[《无题》(九上)]
17.青鸟
含义(情感):后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隐喻爱情。课文诗句: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九上)]
18.四面楚歌
含义(情感):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课文诗句:四面歌残终破楚。[《满江红》(九下)]
(六)传统节日
1.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上)]
2.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如:箫鼓追随春社近。[《游山西村》(七下)]
节日 别 称 时 间 习 俗
春节 新春、元日、新正 农历正月初一 贴春联、挂年画、拜年、吃饺子
元宵节 上元节、元夕 农历正月十五 赏花灯、吃元宵(北方)、吃汤圆(南方)
寒食节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清明前一二日 禁烟火、吃寒食
清明节 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扫墓、祭祖、放风筝、踏青
端午节 端阳节、龙舟节 农历五月初五 赛龙舟、吃粽子
七夕节 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拜织女
中秋节 团圆节、秋夕、八月节 农历八月十五 赏月、祭月、吃月饼
重阳节 登高节、重九节、九九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吃菊花酒、插茱萸
腊八节 腊日祭、腊八祭 农历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除夕 大年夜、除夜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夜晚 守岁、吃年夜饭
(七)二十四节气
节气 含 义
立春 开始进入春天。“立”有“开始”的意思
雨水 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 天气转暖,春雷始响,万物苏醒
春分 昼夜等长。“分”有“半”的意思
清明 气候变暖,降雨增多,是春耕春种的时节
谷雨 寒潮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利于谷物生长
立夏 夏季开始。温度升高,雷雨增多
小满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夏至 炎热将至。“至”有“到”的意思
小暑 天气炎热,未到最热时。“暑”即“炎热”
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 开始进入秋天。“秋”指暑去凉来
处暑 炎热暑期即将过去。“处”有“止息”的意思
白露 天气已转凉
秋分 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寒露 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霜降 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立冬 冬季开始
小雪 部分地区开始降雪
大雪 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更大
冬至 寒冷将至
小寒 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大寒 天气严寒,最寒冷的时期到来
含有特殊意义的节气:
1.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2.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
3.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寒暑递进变化程度。
4.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程度。
5.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6.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八)天干地支
1.纪年 (1)干支纪年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两相配,六十周年而复始,每六十年为一甲子。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鲁庄公十年。 (3)年号纪年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元丰六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庆历四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4)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地支对应) 2.纪月 如:孟春、仲春、季春 3.纪日 (1)干支纪日 (2)特定名称 朔:初一 望:十五 既望:十六 晦:月末 4.纪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九)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与人出生年份对应的十二种动物。可用此来计算人的年龄。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对应关系如下:
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古代科举制度及官员任免
1.古代科举制度(从隋至清)
(1)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叫亚元。
(3)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2.古代官职任免
(1)拜:授给官职。
(2)除:免除旧职任新职。
(3)授:授给官职。
(4)擢:提拔。
(5)迁:调职。
(6)左迁:降职调动。
(7)罢:免职,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
(10)谪:降职并调动。
(11)简(简拔):挑选录取。
(12)任:委任。
(十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过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春秋) 大篆(战国) 小篆(秦朝) 隶书(汉朝) 楷书、行书、草书
注: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2.汉字造字法——“六书”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前人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并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3.古代书法名家
(1)书圣——东晋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2)草圣——唐代张旭,作品《肚痛帖》
(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赵体)
(4)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5)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