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25届高三3月适应性月考卷(六)历史(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巴蜀中学高2025届高三3月适应性月考卷(六)历史(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7 15:05:57

文档简介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空间属性特征类似“中”字,其文化属性的最大特色是花卉纹陶
器,在古汉语中“華”即“花”,“華”亦是“华”的繁体字,它就似一簇盛开的花并。这里诞生
了中国古人最早的“巾”与“华”的理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庙底沟遗址最早出现“花”字
B.黄河下游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
C.仰韶文化已非常盛行神灵崇拜
D.中华认同植根于久远的文化观念
2.战国时期,上计制度逐渐椎广。其中田婴相齐时,人有说王者曰:“终岁之计,王不一以数日之间
自听之,则无以知吏之奸邪得失也”《商君书·禁使》云:“夫吏专职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
计书以定,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一听,见所疑焉,不可蔽,员不足。”这反映此时
A.秦国法律最为繁密严苛
B.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建立
C.各国改革旨在富国强兵
D.官员监察制度开始建立
3.下表是《晋书》关于司马氏南渡的记载:
出处
内容
《元帝纪》
永嘉初,(元帝)用王导计,始镇建邺。
《东海王越传》
初,元帝镇建邺,裴妃之意也,帝深德之。
《王羲之传》
袭之…父旷(王旷是王导的堂兄弟),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据此可知
A.士族对南渡发挥至关重要作用
B.《晋书》内容矛盾史料价值不高
C.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
D.历史研究需注重对史料严谨辨析
4.唐朝诗人李嘉祐在《送陆士伦宰义兴》中云:“浅疏通野寺,绿茗盖春山”;郑谷则吟出了:“夜船
归草市,春步上茶山”的诗句。这反映了当时
A.茶叶交易打破了市场时间限制
B.传统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C.茶叶生产丰富了文学创作视野
D.重农抑商观念趋向淡薄
第1页,共6页
5.王阳明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他的弟子王艮则提出不必以实践为检验的标准,只求觉悟,
否定尊崇导师和学习经典的必要性。对此,明世宗认为王艮一派心学“阳倡道学、阴怀邪术”。此
时王良一派心学
A.有走向极端的趋势
B.推崇道家核心思想
C.全盘否定程朱理学
D.主张推翻纲常礼教
6.清朝法律“详泽明律,参以国制”,通行全国。但同时在青海地区,清政府先制定《禁约十二事》:
后来又于雍正十二年颁行《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它是在《蒙古律例》基础上辑录而成,专门适用
于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的少数民族。这体现清朝
A.民族治理刚柔并济
B.立法彰显传承创新
C.全面推行土司制度
D.律令礼法结合明显
7.1904年清朝规定,关于清代历史的叙述“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伸知历圣德泽之深厚”;同时,《奏
定中学堂章程》规定:“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据此要求,下列最不
可能写进此时清朝历史教材的是
A.虎门销烟
B.新疆建省
C.戊戊变法
D.学堂选官
8.五四运动后,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五四运动中许多领导人物采用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所谓坏的
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
五四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A.批判党内“左”倾错误
B.指出五四运动有一定妥协性
C.揭露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指明革命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9.图1是部分重庆木刻版画作品,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遐山
《四十年的愿望》,1953年
《赶造机轮机》,1959年
《运输缆车化》,1960年
《群策群力》,1965年
图1
A.中国工业化实现成功起步
B.木刻版画兼具政治和艺术价值
C.工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
D.中国已经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2页,共6页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8
答案
D
B
D
A
0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A
B
C
C
【解析】
1.材料介绍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的空间属性特征类似“中”字和文化属性中的“華”字,探讨
了仰韶文化庙底沟诞生了中国古人最早的“中”与“华”的理念,故选D项。材料未说明
庙底沟遗址产生了最早的“花”字,排除A项: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并且材料也无法
推出黄河下游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神灵崇拜,排除C项。
2.材料反映战国时期上计制度逐渐推广,田婴相齐时期有人告诉君王要用上计制度辨别官吏
的奸邪得失,并且《商君书·禁使》也强调君王要重视上计制度,上计制度有利于君王强
化对官员的考核和管理,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日趋建立,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了秦
法繁密严苛、改革宗旨,同时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是国家对官员考核办法,不属于监察制度,
故排除A、C、D选项。
3,从材料中可知《晋书》关于司马氏南渡有“用王导计”“裴妃之意”“旷首创其议”三种描
述,故而不能直接推出A和C项,并且直接说《晋书》史料价值不高也不可取,排除B
项。综上,历史研究应尽可能立足多元史料,并对史料进行严谨的辨析,去伪存真,去粗
取精,故选D项。
4.材料中两首诗共同反映了茶叶生产是唐诗重要的题材内容,诗人据此写下了很多名诗名句,
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了茶叶种植发展和诗句中有草市,但是无法推出打破了市场时间限
制、突破了传统经济结构和重农抑商观念趋向淡薄,排除A、B、D项。
5.王阳明心学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确有否定权威、促进思想解放和反对君主专制
的色彩:但王艮甚至提倡可不必以实践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1■1
有走向极端的可能,故选A项。心学依然属于儒学范畴,不可能主张推翻纲常礼教,材料
也并未反映心学推崇道家核心思想和全盘否定程朱理学,排除B、C、D选项。
6.材料反映清朝在融合了明朝律法和借鉴了《蒙古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西北少数民
族的法律,这体现清朝国家立法注重传承创新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对汉族或对
少数民族治理的刚柔并济、礼法融合,排除A、D项:同时,雍正时期全面改土归流,C
项错误,故排除。
7.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要求在历史叙述中宣扬清朝的仁政或
善政德泽。戊戌变法触犯了慈禧等守旧势力的利益,最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戊戌政变暴
露了慈禧和清王潮的反动嘴脸,故最不可能写进此时清朝历史教材,故选C项。而虎门销
烟、新疆建省都是清朝反对外来侵略的表现,学堂选官是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
这些都有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A、B、D项。
8,材料反映毛泽东分析五四运动时领导层中还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对历史和对外国事物分
析存在绝对化,这对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是不利的,这说明毛泽东具有先见之明,敏锐地
意识到了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思想转变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党内的
“左”倾思想,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同时也不能因
领导人用资产阶级方法就直接说五四运动有一定妥协性或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排除B、
C项。
9.《四十年的愿望》《赶造机轮机》《运输缆车化》《群策群力》四幅图中人民群众都作为重要
呈现对象,这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期间,广大民众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支持
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积极建言献策。这都反映了国人迫切希望改变落后的共同愿景,是此时
政治、经济和艺术追求有机结合的体现,故选B项。中国工业化起步于洋务运动,版画也
无法推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故排除A、C、D项。
10.材料介绍了西非向北非和东非等地输出了自己培育的芝麻、葫芦等农作物,这体现西非
是世界农业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凸显其农业起源的独立性与对世界的贡献,故选A项。
材料只体现西非与古埃及有农业联系,无法反映古埃及文明影响广泛,也体现不了非洲
农业的区域差异增强:同时,古埃及文明源起西非说法错误,排除B、C、D项。
11.材料凸显荷马史诗中英雄的“阿瑞特”品质对亚历山大和中世纪基督教徒的影响,肯定了
“阿瑞特”的强健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英勇善战对西方文明的塑造,促进了英雄崇拜,
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