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12: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项加点字的读音或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骼(gé) 流逝(shì) 深渊 不解之迷
B.喷发(pèn) 鸟臀目(tún) 漂移 岛屿链
C.地壳(ké) 沼泽(zhǎo) 覆盖 褶皱
D.缓慢(huǎn) 劫难(jié) 陨石 携带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B.相同的遭遇、彼此的扶助使得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致密,友情越来越深厚。
C.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这幅画原已破损,经过郑师傅修补,简直是天衣无缝,一点儿痕迹都看不出来。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正如练字要临摹字帖一样,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训练,是我们青少年学生进入创作之路。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D.这次“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授课队伍的主要成员有省里的专家、市里的教研员、优秀的一线教师等组合而成。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园子虽荒凉,却富有野趣”。小石笑着对我说道,“可以算做我们俩的地上乐园啦”!
B.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C.邀请名家开讲打造《读书沙龙》,组织歌手演出打造《民谣季》,举办儿童画展打造《艺术空间》……暑假期间这家书店开展的系列活动成为了县城的一道文化风景。
D.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5.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言文字的错误看起来无伤大雅, 实际上既关系到民族语文的纯正性、规范性和严肃性, 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 不能马虎。       。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和韩愈“推敲”用字的故事、吕不韦“悬书城头改一字赏千金”的典故, 等等, 无不启示我们, 对语言文字应该保持应有的敬畏和认真。
A. 在这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 B. 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
C.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 D. 今人在这方面不如古人
6.对下面句子缩写正确的一项是(  )
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A.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B.斯石英被转化为二氧化硅。
C.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D.任何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8.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的人生启示:蝉在枝头鸣叫,是为了唱响生命的赞歌;种子在土里静卧,是为了积蓄成长的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星体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D.本课这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10.某市火山口公园引进“恐龙园”,园内30多种逼真的巨型恐龙让人仿佛置身于白垩纪神秘的热带雨林中。八年级(3)班的同学们参观“恐龙园”之后开展了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探究】给下面一段文字补写一个结论。
古生物学家告诉我们,恐龙原本都是小个子,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发福”,终于变成生命史上最庞大的动物而走上穷途末路。今日世界上的大象、长颈鹿、大熊猫,当初都曾有灵活小巧的身躯,随着一代代自我膨胀,逐渐沦落为珍稀的自然保护动物。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口语交际】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的新家园的故事。为此,八年级(3)班准备在全校开展宣传“低碳生活”的活动,请你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段倡议学生低碳生活的开场白,在全校大会上发言。60字左右。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甲】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选自《恐龙无处不在》)
【乙】人类在古代就发现“地可动山可摇”。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形成了海底扩张说。结合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选自《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11.【甲】【乙】两文的说明对象是 。
12.请根据【甲】文谈谈“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3.从【乙】文看,“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这句话是指( )
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14.下列说法不符合【甲】【乙】两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C.“板块构造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D.板块运动是火山、地震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乳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刚出生时,母乳是大多数宝宝唯一的能量来源,而母乳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就是乳糖。初生婴儿体内通常有丰富的乳糖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成人的乳糖酶活性会降低,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指出,乳糖与其他糖相比可以更好地促进钙吸收和支持肠道健康,哪怕是存在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人群,也无须盲目回避牛奶中的乳糖。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教授进一步强调:“基于用进废退的理念,过度回避乳糖可能会使身体适应乳糖的耐受力退化,加剧乳糖不耐的情况。”【A】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
材料二“乳糖不耐受者吃进去的乳糖不能分解成单糖被吸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会被细菌发酵生成短链脂肪酸,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许志朋说,气体的聚集会引发腹胀等症状,未被消化的乳糖及其发酵产物则会使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导致流入肠道的水分增加,从而引发腹泻。
医学上,乳糖酶缺乏可以分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和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乳糖酶量、活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所引起,多见于7~8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群;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各种疾病造成小肠黏膜的损伤,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活性低下,多数是暂时性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因为某些人机体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乳糖酶缺乏,这种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摘编自“中国科普网”)
材料三 乳及乳制品是健康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膳食中钙和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对乳糖存在认知误区,很多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乳制品采取盲目回避的态度。再加上遗传、饮奶历史、习惯等影响,我国居民饮奶量普遍较低。【B】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乳制品具有任何食物都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为科学引导公众饮奶,帮助国民养成饮奶好习惯,中国营养学会在公益支持下,组织专家团队编制《共识》,强调乳制品和乳糖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澄清公众对乳糖的误解,同时为乳糖不耐受人群提供实用的饮食和健康建议。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四 一喝奶就腹胀、腹泻怎么办
在《“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中关于“加奶”是这样说的,“奶及奶制品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是钙的良好来源。充足摄入奶及奶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尤其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健康。营养专家建议每天摄入300~500ml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实际摄入量远低于推荐量”。
一喝奶就感到腹胀、腹泻。这是不少人喝奶后的感受。潘文松表示,这或是乳糖不耐受或是蛋白质过敏,他建议,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无乳糖、低乳糖奶或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如果是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的话,潘文松建议,可以将奶煮开后再用文火煮10~15分钟,过敏原可一定程度被破坏,减轻喝奶后的不适反应。
(摘编自《羊城晚报》)
1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乳糖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是母乳中唯一的碳水化合物。
B.由疾病造成小肠黏膜的损伤,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活性低下,一般是长期性的。
C.由于对乳糖存在认知误区,再加上受饮奶历史、习惯等影响,我国居民饮奶量普遍较低。
D.专家建议,乳糖不耐受人群应优先摄入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
16.请你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补全下表。
乳糖酶缺乏的分类 成因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 (1)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2)
(3) 某些人机体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17.把下面的句子放到材料中,【A】处和【B】处哪一处更合适 请简述理由。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乳制品平均摄入量不到推荐量的1/10。
18.你的朋友小华说他一喝奶就腹胀、腹泻,所以他打算再也不喝奶了。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向他提出几条可行的建议。

(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领航员空间站中的宇航员们可以在危急时刻休眠。其实,这并非只是一个幻想,而是全球宇航员的真实愿望,从登上飞船就倒头大睡,一觉醒来已到达目的地,太空旅行就像乘坐高铁软卧那样“夕发朝至”,岂不美哉!
②但是,怎样才能使宇航员在健康状态下长期熟睡?如果人类能像熊一样冬眠几个月,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航天局(ESA)都在研究控制宇航员“冬眠”的载人深空探测技术。日前,ESA就提出了一个从地球一路“睡到”火星的载人探测概念。那么,宇航员冬眠究竟有什么好处?又面临哪些困难呢?
③冬眠技术有助于破解深空探测难题。众所周知,深空探测飞行距离远,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计,宇航员面临长期宇宙辐射、肌肉流失、旅途寂寞等身心健康问题,而飞行中的食品、饮水、氧气等大量的物资消耗也将显著增加任务成本。这些都是限制人类将足迹迈向深空的未解难题。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与其研究更先进的火箭和飞船,不如通过让宇航员冬眠,使上述难题“消于无形”。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冬眠不是冷冻,只是通过适当降低体温,使宇航员的新陈代谢变得“迟钝”,这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物资消耗减少。同时,冬眠的宇航员不需要太大的活动空间,整个航天器的体积和质量可以大幅度减小,辐射防护的技术难度显著降低,节约整个任务的能源消耗、成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冬眠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而且冬眠的宇航员几乎不会出现肌肉流失的现象。
④欧洲航天局(ESA)认为“可控的冬眠是载人太空飞行中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并且成立了专门从事相关研究的“专题小组”,希望使其成为现实。日前,专题小组研究了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的可行方案,设计了初步的航天器冬眠居住模块草图。研究发现,通过宇航员冬眠,航天器的质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
⑤根据ESA提出的方案,和有冬眠习性的动物类似,宇航员在进入冬眠前要先“增脂”以储存能量。之后通过服用一种特殊药物进入“麻木”的冬眠状态,随之舱室的亮度变暗、温度大幅度降低以将宇航员身体“冷却”。一般情况下,从地球到火星需要飞行180天左右,宇航员需要提前苏醒,度过至少21天的休养期。
⑥根据ESA公布的草图,整个冬眠居住模块为圆柱形,直径仅有5.9米,高度仅为5.33米,拥有生命保障、居住、储藏、工作等9个系统隔间,能够满足6名宇航员的需求。如果不使用冬眠技术,整个居住模块的直径和高度要达到8—9米,体积达到前者的3倍。
⑦ESA希望能在未来20年实现载人冬眠火星探测。愿景虽好,但拦在路上的重重技术障碍却不可小觑。
⑧宇航员冬眠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后在太空中的某个地方醒来,肯定会感到陌生、震惊和恐惧,心理影响需要消除。更关键的是,怎样保证冬眠技术的安全性?既要绝对保证宇航员准时醒来,又要防止冬眠对宇航员身体造成严重损伤。熊在冬眠时能够回收尿液和蛋白质,有的动物具备恒温唤醒功能,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温度和心率周期来中断他们的冬眠状态。人类并没有自然冬眠习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不得而知。同时,假如所有宇航员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丧失行动能力,整个任务只能依靠航天器自主运行。在宇航员苏醒前,航天器要保障自身绝对安全,这需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嵌入,解决航天器自主故障检测、隔离、恢复等难题。
链接:研究团队对南极洲的27名科学家进行了心理冬眠症状调查后发现:被调查者在冬季没有阳光的时候,不仅睡眠质量下降,还会出现消极情绪,不关心环境和同事,对身边事物的变化也毫不关心。而在有阳光的时候,睡眠质量开始上升,消极情绪也会转为积极情绪,也开始重新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人们处于黑暗、禁闭的约束状态下,容易呈现出明显的心不在焉和走神的状态,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还会变“懒”,对环境的反应也变得缓慢。心理冬眠对以后的火星旅行甚至移民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
(选自《大科技》2019年4月,有删改)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一般情况下”能否去掉?为什么?
2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冬眠技术的好处,然后说明冬眠面临多重技术难题。
B.第⑥段列举的数字,说明将冬眠技术用于载人探测火星任务可以将航天器冬眠居住模块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C.航天器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需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嵌入,解决航天器自主故障检测、隔离、恢复等难题。
D.心理冬眠使宇航员变“懒”,对环境的反应也变得缓慢,有助于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
21.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说说研究控制宇航员“冬眠”的载人深空探测技术的必要性。
漫长的飞行要求深空生活舱配备闭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又称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目前投入使用的航天器环控生保系统只有开式和半闭式两种,前者针对短期空间任务,后者应用于国际空间站,需要定期补充水、食物等消耗性物质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在未来的深空探测和星际航行任务中,如果使用目前的环控生保系统,仅食物的携带量就将大大超过火箭的运载能力。
答案
1.D 2.B 3.C 4.B 5.C 6.B 7.(1)打比方 (2)列数字 (3)作比较 8. 示例:落叶在风中飞舞 是为了展示曼妙的舞姿
9.C 10.(1) 躯体增大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2)同学们,低碳环保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低碳的生活环境,应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11.“板块构造”理论(学说)
1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或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13.D 14.A
15.C
16.(1)乳糖酶量、活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2)各种疾病造成小肠黏膜的损伤,
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活性低下(3)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17.放到【B]处更合适。所给数据说明了中国城乡居民的乳制品平均摄入量远远低
于推荐量,是对我国居民饮奶量普遍较低的数据证明,因此放在【B】处更合适。
18.示例:小华,乳及乳制品是健康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膳食中钙和优质蛋白质的
重要来源,一点奶都不喝,会影响营养的均衡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你一喝奶就腹胀、腹
泻,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或者对奶中的蛋白质过敏,你可以选择无乳糖、低乳糖奶,也可以选
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还可以将奶煮开后再用文火煮 10~15 分钟,这样会帮你减轻
喝奶后的不良反应。(意思相近即可)
19. 不能去掉。“一般情况下”表限制,指“大多数情况”从地球到火星需要飞行180天左右,宇航员需要提前苏醒,度过至少21天的休养期,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因为不同宇航员的体质、不同的环境可能存在差异。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性。
20.C
21. ①可以解决宇航员面临长期宇宙辐射、肌肉流失等身体健康问题,降低辐射防护的技术难度;②飞行中的食品、饮水、氧气等大量的物资携带量必须要大大降低,从而大幅度减小整个航天器的体积和质量;③心理冬眠能够消除宇航员执行任务中的紧张感和孤独感,保证宇航员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