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4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一、(2024·云南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坐热“冷板凳”
李昌禹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里坐冷板凳,坚持着。”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把冷板凳坐热。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有删改)
1.关于如何才能坐热“冷板凳”,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坐热“冷板凳”要从年轻人做起
B.坐热“冷板凳”要有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
C.坐热“冷板凳”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恒心毅力
D.坐热“冷板凳”需要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
【解析】结合③段“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第⑤段“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第⑥段“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可知BCD项正确。根据第②段“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可知,A项与文章不符。
2.厘清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3分)
观点 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正面 能够泰然处之的人坐得住冷板凳
反面 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的人,会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3.如果以邓稼先的事迹为论据,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拟写这个事实论据。(3分)
邓稼先的事迹最适合放在第③段。示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凭借执着的信念和超脱的心态,在戈壁滩上坐了28年冷板凳,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2024·滨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段立国
①金秋十月,神舟十七号出征太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年龄最小的唐胜杰不到34岁,从坦克兵到空军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三连跳”的江新林35岁,两度造访中国空间站的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机会。
②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青年的人生道路风景无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
③练好“内功”应修德与增才并重。德与才,是青年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两驾“马车”。以德润身,才华方能适得其用;以才为辅,德便能更好发挥成效。德与才有机统一,德始终发挥统帅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青年琢玉成器的内在持守。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锤炼品德修为,始终应将爱国作为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国家、人民、民族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锚定人生发展的正轨而不随波逐流,愈是能够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增强驰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④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青年练好“内功”,应力求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力。朝气蓬勃是青年人的鲜明精神标识,青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德才业互促,致力于“改变世界”,如此才是青年练好“内功”的目标所向。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
⑤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中国也必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台。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少年强则国强,同样国强则少年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年轻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青年人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练好“内功”,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增光添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B.第①段从神舟十七号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写起,主要目的是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C.第②段加点词“内功”指的是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
D.这篇议论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解析】B.第①段的故事与中心论点有一定的关联,但主要目的并不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而是作为引入和背景铺垫。
2.理清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4分)
首先提出本段观点:①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
接着运用②道理论证(论证方法),③解释了为什么内在综合素质是根本所在
最后④总结练好“内功”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3.下面哪则材料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85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学子。当年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同学眼中,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就特别勤奋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材料二 太原理工大学的王煜尘,怀揣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宇皓,把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陆亦炜,曾获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世界冠军,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材料二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因为它具体描述了不同领域的青年如何怀揣理想信念,将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并作出突出贡献,这符合第④段强调的“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观点。而材料一主要描述的是桂海潮的勤奋刻苦,与第④段的主题关联不够直接。
三、(2024·青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2.请你从第③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示例一)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示例二)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示例三)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3分)
示例:阅读本文,我深刻感悟到“无用即大用”的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忙于追求各种功利性的目标,如学业成绩,却忽略了那些能够滋养心灵、提升自我修养的“无用”之事。比如,我喜欢阅读一些非专业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许不能直接帮助我提升专业技能,但它们却能够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思想,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言之有理即可)
四、(2024·临夏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 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有删改)
1.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3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C.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
【解析】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的是论点“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而不是论题。
3.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第③段。材料举例论证了“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的观点,与第③段上海图书馆事例所体现的观点是一致的,因而放在第③段。
五、(2024·绥化改编)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回答问题。
以行动开创未来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禅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开篇引用谭垦的话,既是本文的道理论据,又是中心论点。
B.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举富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⑤段用“然而”一词转入思辨,使文章陡然有了深度,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D.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解析】A.本文第①段引用谭垦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中心论点: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谭垦的话是本文的道理论据,但不是中心论点。
2.下面的事例,放在文中的【甲】处还是【乙】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可是家中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之家去借,并抄录下来反复学习,即使天气寒冷,也从不间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放在【甲】处最恰当。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并克服各种困难读书,借书抄书,他坚持不懈,终取得成就,他用行动把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这个论据与本段观点一致。
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然后,举谭垦一生研究科学,樊锦诗保护敦煌文化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使其化为永恒的热爱。
五、(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 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选自《家庭生活指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解析】B.根据第④段可知,是因为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从而导致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2.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②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可以支撑。“劳者歌其事”写了劳动者用歌声表达艰辛。“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符合“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3.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3分)
示例: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七、(2024·武威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像狐狸一样学习
得 到
①当今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②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著作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③因此,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好比你是一名数码工程师,业余爱好是下围棋。可围棋下得再好,对你的职场竞争力有什么帮助呢?搞不好,还落得个玩物丧志的骂名。
⑤但是今天,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哪怕只是一个门类的知识;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因此,“考试式学习”就难以为继。
⑥那怎么办?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办法:你要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而且一知半解就好。除了专长,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
⑦庞德斯通洞察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变了。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知识的关系,像人和财富的关系,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
⑧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容器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自己身体里装水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⑨知识不是用来占有的,占有一知半解的、不确切的知识干吗?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虽不是答案,却是帮你找到答案的线索。
⑩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过去,下围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可能就是他研发的。
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盲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识的“盲维”。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正因为它们分散、碎片化、不成系统,所以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们极有可能在机缘巧合下,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一丝亮光。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他马上判断出华生是一名刚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且还有军人气概。左臂动作僵硬,说明他刚刚受过伤。那么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并有可能让一名军医受伤呢?阿富汗。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比如,你想创业,你想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靠不靠谱,上哪儿去找答案?你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案情。在未知的海洋里,任何一根小树枝都是救命稻草,你有一些微茫的小线索,哪怕不精确,也没关系,利用互联网工具,利用线索和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并不难找到答案。
《知识大迁移》里有一个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知道的乱七八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就越高。像地理知识、历史常识、冷门的体育术语,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年收入要高出几万美元。
凭什么?这就是因为人家手里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嘛。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两次提到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提到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举他的例子证明了传统社会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第二次提到是在当今时代,举其例和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的必要性。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运用“破案式学习”。
B.作者认为,“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未来社会最好的学习方法。
C.知识就像财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占有得越多越好。
D.文中引用《知识大迁移》中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有效的。
【解析】A.文中只是说传统的“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需要向“破案式学习”转变,但并没有说“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该项说法过于绝对;B.文章第⑥段“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选项说法太绝对;C.文章第⑦段“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明确提到现在知识多到根本占有不过来,不能再一味强调占有得越多越好,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3.你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吗?为什么?(3分)
示例一:我认为需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丰富自己的认知维度,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需要。因为初中阶段的知识,门类是固定的,问题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并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需要初中生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
示例三:我认为既要“考试式学习”,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门类固定,问题清晰,知识相对确定,这就需要“考试式学习”。但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
八、(2024·广安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丁雅诵
①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③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家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28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2.议论文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请梳理出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①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
然后,②从“强基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三方面指出培养人才的方式
最后③总结出这些计划给青年学生成长带来的促进作用
3.请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举例论证。举了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九、(2024·达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 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0日,有删改)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1.小州:小文,我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1)引用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了守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引出了文章“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2)道理论据,(1分)具有论据的作用:(3)增强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点更深入,更具有说服力。(1分)
2.小文:小州,文章不仅开篇很不错,而且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也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理一理。(3分)
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文章的论点“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其次:从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三方面来论证如何守护生态安全。
最后:总结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3.小州:小文,我记得以前阅读报纸时,看到过一则材料: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
我觉得它和文章某些观点有些相符,你觉得这则材料可以放在这篇文章第几段作为论据使用?
小文:小州,我认为它可以放在第④段,(1分)理由如下:第④段围绕“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进行论述,要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而这则材料讲的就是牧民牵头组建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符合本段的论点。(2分)
小州:小文,我发现我们俩讨论后,对这篇文章了解得更全面了。
小文:对呀,我也这么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童趣,儿童剧必不可少的元素
段 凝
①童趣是一部优秀儿童剧必不可少的特质。
②童趣是什么呢?有些作品将能使孩子发笑的东西当成是童趣,比如扮丑、故意摔倒等,当然这样的手段屡试不爽,孩子看到这些准会发笑;有的会把卡通形象当成童趣,演员套一个卡通形象在舞台上演一个动画片里的情节……这些也许会受孩子欢迎,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童趣。真正的童趣应该是童真,应该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思辨力。
③我们常看到孩子拿着玩具车自言自语,好像在自导自演一部关于车的故事:车载着恐龙要去动物园,但是遇到了堵车,然后这个车长出翅膀带着恐龙飞到了天上……这是属于孩子的童趣,也是孩子宝贵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怎么来的?来自思维。那思维是怎么来的?就是看、感受和体验。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儿童剧具有时空综合、视听综合及现场交流的特性,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另外,儿童剧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孩子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让一切都有可能在舞台发生。
④近几年随着儿童剧市场的火热,大量国外儿童剧涌入中国。因为语言的障碍,多数引进的国外儿童剧都无台词,但我们仍看到了不少作品利用舞台给孩子提供想象空间。这些剧或用木偶,或用光影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如比利时的《我的地盘》中,独自过生日的女孩在保险丝爆炸、家里漆黑一片之后与一个影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看着舞台幕布上不断变化的影子,每个孩子都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这时,孩子们已不是单纯地观看,而是参与到创编故事的过程中。这种奇妙的体验,其实就是在释放孩子的想象力。
⑤“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无时无刻猝不及防的提问常常让大人“哑口无言”。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奇心重。只要是没见过的,都想去摸一摸、闻一闻。正因为好奇,才会去尝试、观察、思考,随之就会激发出孩子的学习欲望。有了学习欲望,就会从内在驱动自己去探索和求知。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能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以引导儿童细心观察世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发展也很重要。
⑥有人认为现在许多儿童剧太过高深,担心孩子们看不懂。其实儿童剧的命名是针对受众主体而来的,并不等于肤浅和幼稚。“高深”也不等于看不懂,关键是看作品可以给予孩子什么,可以启发孩子什么,可以给孩子心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一部好的儿童剧除了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重要的还应引导孩子独立去思考、去探索,而童趣就是最好的一把钥匙。
⑦在剧中体现童趣,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怎么办?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讲到创作者如何去体会没有过的人生经历时说:“去读世界文学经典,从里面去体会。”同理,创作者除了可以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学等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看纪录片等方式来贴近孩子。不过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否则,肯定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童趣。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作者反对在剧中扮丑、故意摔倒等行为,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是不能激发想象力。
B.爱因斯坦将想象力与知识进行比较,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也认同此观点。
C.孩子向大人提出一些看似简单问题的举动,说明孩子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正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
D.“儿童剧”因受众主体是儿童而得名,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儿童”二字就将之与肤浅和幼稚画上等号。
【解析】A.结合第②段可知,作者反对在剧中扮丑,故意摔倒等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它们不是真正的童趣。而不是“不能激发想象力”。
2.儿童剧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①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②可以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先进技术将孩子想象的东西呈现在舞台上:③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创编过程中,释放他们的想象力。(意对即可)
3.提升我国儿童剧的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①创作者角度:一是了解儿童的世界;二是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创作作品。②作品内容角度:要充分考虑童趣在作品中的体现,注重启发性。③演出角度:注重舞台效果,增强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98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本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一、(2024·云南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坐热“冷板凳”
李昌禹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里坐冷板凳,坚持着。”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把冷板凳坐热。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有删改)
1.关于如何才能坐热“冷板凳”,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坐热“冷板凳”要从年轻人做起
B.坐热“冷板凳”要有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
C.坐热“冷板凳”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恒心毅力
D.坐热“冷板凳”需要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
【解析】结合③段“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第⑤段“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第⑥段“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可知BCD项正确。根据第②段“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可知,A项与文章不符。
A
2.厘清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3分)
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能够泰然处之的人坐得住冷板凳
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的人,会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3.如果以邓稼先的事迹为论据,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拟写这个事实论据。(3分)
邓稼先的事迹最适合放在第③段。
示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凭借执着的信念和超脱的心态,在戈壁滩上坐了28年冷板凳,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2024·滨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段立国
①金秋十月,神舟十七号出征太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年龄最小的唐胜杰不到34岁,从坦克兵到空军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三连跳”的江新林35岁,两度造访中国空间站的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机会。
②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青年的人生道路风景无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
③练好“内功”应修德与增才并重。德与才,是青年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两驾“马车”。以德润身,才华方能适得其用;以才为辅,德便能更好发挥成效。德与才有机统一,德始终发挥统帅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青年琢玉成器的内在持守。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锤炼品德修为,始终应将爱国作为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国家、人民、民族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锚定人生发展的正轨而不随波逐流,愈是能够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增强驰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④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青年练好“内功”,应力求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力。朝气蓬勃是青年人的鲜明精神标识,青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德才业互促,致力于“改变世界”,如此才是青年练好“内功”的目标所向。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
⑤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中国也必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台。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少年强则国强,同样国强则少年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年轻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青年人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练好“内功”,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增光添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B.第①段从神舟十七号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写起,主要目的是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C.第②段加点词“内功”指的是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
D.这篇议论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解析】B.第①段的故事与中心论点有一定的关联,但主要目的并不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而是作为引入和背景铺垫。
B
2.理清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4分)
首先提出本段观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阐述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
接着运用②__________(论证方法),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最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
道理论证
解释了为什么内在综合
总结练好“内功”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素质是根本所在
3.下面哪则材料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85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学子。当年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同学眼中,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就特别勤奋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材料二 太原理工大学的王煜尘,怀揣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宇皓,把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陆亦炜,曾获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世界冠军,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材料二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因为它具体描述了不同领域的青年如何怀揣理想信念,将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并作出突出贡献,这符合第④段强调的“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观点。而材料一主要描述的是桂海潮的勤奋刻苦,与第④段的主题关联不够直接。
三、(2024·青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
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2.请你从第③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示例一)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示例二)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示例三)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3分)
示例:阅读本文,我深刻感悟到“无用即大用”的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忙于追求各种功利性的目标,如学业成绩,却忽略了那些能够滋养心灵、提升自我修养的“无用”之事。比如,我喜欢阅读一些非专业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许不能直接帮助我提升专业技能,但它们却能够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思想,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言之有理即可)
四、(2024·临夏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 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有删改)
1.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3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C.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
【解析】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的是论点“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而不是论题。
A
3.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第③段。材料举例论证了“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的观点,与第③段上海图书馆事例所体现的观点是一致的,因而放在第③段。
五、(2024·绥化改编)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回答问题。
以行动开创未来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禅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引用谭垦的话,既是本文的道理论据,又是中心论点。
B.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举富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⑤段用“然而”一词转入思辨,使文章陡然有了深度,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D.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A
【解析】A.本文第①段引用谭垦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中心论点: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谭垦的话是本文的道理论据,但不是中心论点。
2.下面的事例,放在文中的【甲】处还是【乙】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可是家中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之家去借,并抄录下来反复学习,即使天气寒冷,也从不间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放在【甲】处最恰当。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并克服各种困难读书,借书抄书,他坚持不懈,终取得成就,他用行动把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这个论据与本段观点一致。
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然后,举谭垦一生研究科学,樊锦诗保护敦煌文化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使其化为永恒的热爱。
五、(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 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选自《家庭生活指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解析】B.根据第④段可知,是因为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从而导致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B
2.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②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可以支撑。“劳者歌其事”写了劳动者用歌声表达艰辛。“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符合“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3.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3分)
示例: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七、(2024·武威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像狐狸一样学习
得 到
①当今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②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著作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③因此,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好比你是一名数码工程师,业余爱好是下围棋。可围棋下得再好,对你的职场竞争力有什么帮助呢?搞不好,还落得个玩物丧志的骂名。
⑤但是今天,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哪怕只是一个门类的知识;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因此,“考试式学习”就难以为继。
⑥那怎么办?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办法:你要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而且一知半解就好。除了专长,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
⑦庞德斯通洞察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变了。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知识的关系,像人和财富的关系,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
⑧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容器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自己身体里装水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⑨知识不是用来占有的,占有一知半解的、不确切的知识干吗?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虽不是答案,却是帮你找到答案的线索。
⑩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过去,下围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可能就是他研发的。
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盲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识的“盲维”。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正因为它们分散、碎片化、不成系统,所以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们极有可能在机缘巧合下,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一丝亮光。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他马上判断出华生是一名刚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且还有军人气概。左臂动作僵硬,说明他刚刚受过伤。那么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并有可能让一名军医受伤呢?阿富汗。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比如,你想创业,你想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靠不靠谱,上哪儿去找答案?你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案情。在未知的海洋里,任何一根小树枝都是救命稻草,你有一些微茫的小线索,哪怕不精确,也没关系,利用互联网工具,利用线索和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并不难找到答案。
《知识大迁移》里有一个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知道的乱七八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就越高。像地理知识、历史常识、冷门的体育术语,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年收入要高出几万美元。
凭什么?这就是因为人家手里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嘛。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两次提到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提到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举他的例子证明了传统社会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第二次提到是在当今时代,举其例和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的必要性。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运用“破案式学习”。
B.作者认为,“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未来社会最好的学习方法。
C.知识就像财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占有得越多越好。
D.文中引用《知识大迁移》中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有效的。
D
【解析】A.文中只是说传统的“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需要向“破案式学习”转变,但并没有说“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该项说法过于绝对;B.文章第⑥段“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选项说法太绝对;C.文章第⑦段“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明确提到现在知识多到根本占有不过来,不能再一味强调占有得越多越好,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3.你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吗?为什么?(3分)
示例一:我认为需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丰富自己的认知维度,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需要。因为初中阶段的知识,门类是固定的,问题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并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需要初中生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
示例三:我认为既要“考试式学习”,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门类固定,问题清晰,知识相对确定,这就需要“考试式学习”。但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
八、(2024·广安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丁雅诵
①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③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家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28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2.议论文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请梳理出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
从“强基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三方面指出培养人才的方式
总结出这些计划给青年学生成长带来的促进作用
3.请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举例论证。举了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九、(2024·达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 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0日,有删改)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1.小州:小文,我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2)______论据,(1分)具有论据的作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引用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了守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引出了文章“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道理
增强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点更深入,更具有说服力
2.小文:小州,文章不仅开篇很不错,而且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也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理一理。(3分)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文章的论点“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从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三方面来论证如何守护生态安全。
总结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3.小州:小文,我记得以前阅读报纸时,看到过一则材料: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
我觉得它和文章某些观点有些相符,你觉得这则材料可以放在这篇文章第几段作为论据使用?
小文:小州,我认为它可以放在第____段,(1分)理由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州:小文,我发现我们俩讨论后,对这篇文章了解得更全面了。
小文:对呀,我也这么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④
第④段围绕“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进行论述,要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而这则材料讲的就是牧民牵头组建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符合本段的论点。
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童趣,儿童剧必不可少的元素
段 凝
①童趣是一部优秀儿童剧必不可少的特质。
②童趣是什么呢?有些作品将能使孩子发笑的东西当成是童趣,比如扮丑、故意摔倒等,当然这样的手段屡试不爽,孩子看到这些准会发笑;有的会把卡通形象当成童趣,演员套一个卡通形象在舞台上演一个动画片里的情节……这些也许会受孩子欢迎,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童趣。真正的童趣应该是童真,应该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思辨力。
③我们常看到孩子拿着玩具车自言自语,好像在自导自演一部关于车的故事:车载着恐龙要去动物园,但是遇到了堵车,然后这个车长出翅膀带着恐龙飞到了天上……这是属于孩子的童趣,也是孩子宝贵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怎么来的?来自思维。那思维是怎么来的?就是看、感受和体验。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儿童剧具有时空综合、视听综合及现场交流的特性,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另外,儿童剧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孩子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让一切都有可能在舞台发生。
④近几年随着儿童剧市场的火热,大量国外儿童剧涌入中国。因为语言的障碍,多数引进的国外儿童剧都无台词,但我们仍看到了不少作品利用舞台给孩子提供想象空间。这些剧或用木偶,或用光影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如比利时的《我的地盘》中,独自过生日的女孩在保险丝爆炸、家里漆黑一片之后与一个影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看着舞台幕布上不断变化的影子,每个孩子都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这时,孩子们已不是单纯地观看,而是参与到创编故事的过程中。这种奇妙的体验,其实就是在释放孩子的想象力。
⑤“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无时无刻猝不及防的提问常常让大人“哑口无言”。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奇心重。只要是没见过的,都想去摸一摸、闻一闻。正因为好奇,才会去尝试、观察、思考,随之就会激发出孩子的学习欲望。有了学习欲望,就会从内在驱动自己去探索和求知。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能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以引导儿童细心观察世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发展也很重要。
⑥有人认为现在许多儿童剧太过高深,担心孩子们看不懂。其实儿童剧的命名是针对受众主体而来的,并不等于肤浅和幼稚。“高深”也不等于看不懂,关键是看作品可以给予孩子什么,可以启发孩子什么,可以给孩子心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一部好的儿童剧除了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重要的还应引导孩子独立去思考、去探索,而童趣就是最好的一把钥匙。
⑦在剧中体现童趣,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怎么办?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讲到创作者如何去体会没有过的人生经历时说:“去读世界文学经典,从里面去体会。”同理,创作者除了可以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学等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看纪录片等方式来贴近孩子。不过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否则,肯定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童趣。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反对在剧中扮丑、故意摔倒等行为,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是不能激发想象力。
B.爱因斯坦将想象力与知识进行比较,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也认同此观点。
C.孩子向大人提出一些看似简单问题的举动,说明孩子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正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
D.“儿童剧”因受众主体是儿童而得名,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儿童”二字就将之与肤浅和幼稚画上等号。
A
【解析】A.结合第②段可知,作者反对在剧中扮丑,故意摔倒等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它们不是真正的童趣。而不是“不能激发想象力”。
2.儿童剧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①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②可以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先进技术将孩子想象的东西呈现在舞台上:③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创编过程中,释放他们的想象力。(意对即可)
3.提升我国儿童剧的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①创作者角度:一是了解儿童的世界;二是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创作作品。②作品内容角度:要充分考虑童趣在作品中的体现,注重启发性。③演出角度:注重舞台效果,增强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4专题四 议论文阅读
一、(2024·云南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坐热“冷板凳”
李昌禹
①时而潇洒一笑,时而英气逼人,仿佛从书卷中走出的倜傥公子,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纯熟的演技火出了圈。过去学戏的18年里,别人在休息时,她时常还在压腿、下腰、练台步,为台上呈现的那一刻做准备。面对突然的爆火,陈丽君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剧的舞台不大,主要的人物就一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得到自己。就为了热爱两个字,才愿意在这里坐冷板凳,坚持着。”
②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难免会遭遇一段时期内坐冷板凳的状况。有的人能够泰然处之,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把冷板凳坐得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有的人则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只想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③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如此方能将冷板凳坐得住、坐得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儿女”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他们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大半辈子,长期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却能淡泊名利、潜心做事。这种可贵可敬的品质,堪称青年人的标杆。
④不怕板凳坐不热,就怕板凳没人坐。那些心态浮躁,动辄为名所困、被利所惑,或受杂念所累、为外物所扰的人,是坐不了冷板凳的,更遑论把冷板凳坐热。
⑤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表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坐定了冷板凳,便没有捷径可走,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薄发,才是把板凳坐热的不二法门。有的人当初愿意坐冷板凳,也能坐冷板凳,可时间一长,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日渐失去昔日奋进、拼搏的斗志,沦为熬资历、混日子的“老板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终归无所成就。
⑥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最能练苦功。他8岁学戏,70多岁高龄时,仍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不间断。高空苍鹰的昂然英姿,风吹树动的优美姿态,都是他揣摩身段动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用心揣摩、长期苦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虽然是做学问,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大抵如此。坐得住冷板凳,才换得来“热沙发”。能够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练就看家本领,成功自然会热情而至。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14日,有删改)
1.关于如何才能坐热“冷板凳”,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坐热“冷板凳”要从年轻人做起
B.坐热“冷板凳”要有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
C.坐热“冷板凳”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恒心毅力
D.坐热“冷板凳”需要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
【解析】结合③段“愿意坐冷板凳,凭的是执着的信念、超脱的心态”,第⑤段“冷板凳要坐热,要有稳扎稳打、久久为功的毅力恒心”,第⑥段“其实,坐热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心修为、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可知BCD项正确。根据第②段“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可知,A项与文章不符。
2.厘清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3分)
观点 年轻人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正面 能够泰然处之的人坐得住冷板凳
反面 不愿、不敢、不屑坐冷板凳的人,会在拈轻怕重中蹉跎岁月
3.如果以邓稼先的事迹为论据,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拟写这个事实论据。(3分)
邓稼先的事迹最适合放在第③段。示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凭借执着的信念和超脱的心态,在戈壁滩上坐了28年冷板凳,最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2024·滨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段立国
①金秋十月,神舟十七号出征太空。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组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年龄最小的唐胜杰不到34岁,从坦克兵到空军飞行员再到航天员“三连跳”的江新林35岁,两度造访中国空间站的汤洪波48岁。他们从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成长为航天员的人生历程,生动展现了进德修业、弘毅笃行、逐梦青春的新时代青年形象。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再一次清晰而有力地告诉我们,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无比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比光明,青年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便不乏人生出彩的机会。
②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影响人生事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在综合素质才是决定成长成才的根本所在。青年的人生道路风景无限,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如果没有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内功”方面的深厚修为,极易憾失机遇、受挫于困顿。“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练好“内功”,是青年更好利用外部条件干事创业的坚强底气,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
③练好“内功”应修德与增才并重。德与才,是青年干事创业不可或缺的两驾“马车”。以德润身,才华方能适得其用;以才为辅,德便能更好发挥成效。德与才有机统一,德始终发挥统帅作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和人民选贤任能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青年琢玉成器的内在持守。当前社会多元思潮相互激荡、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这对青年干事创业的德才双修提出了更高要求。锤炼品德修为,始终应将爱国作为青年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对国家、人民、民族之爱愈深沉,青年愈能将“小我融入大我”,锚定人生发展的正轨而不随波逐流,愈是能够以刚健勇毅的坚强意志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增长真才干,应着力求得真学问、练就过硬本领,使专业知识、业务能力、认知水平紧跟时代发展之需,增强驰而不息的青春之力。
④练好“内功”志在笃行致远。青年练好“内功”,应力求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力。朝气蓬勃是青年人的鲜明精神标识,青年时光是人一生中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德才业互促,致力于“改变世界”,如此才是青年练好“内功”的目标所向。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重任。
⑤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中国也必为青年提供青春之舞台。唐胜杰在采访中说:“中国科技的发展、祖国的强大,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少年强则国强,同样国强则少年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年轻人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青年人生逢其时更应不负时代,练好“内功”,以青春之我为青春之中国增光添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5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应练好干事创业的“内功”。
B.第①段从神舟十七号三位航天员的精彩故事写起,主要目的是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C.第②段加点词“内功”指的是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精神意志、专业素养等。
D.这篇议论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解析】B.第①段的故事与中心论点有一定的关联,但主要目的并不是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而是作为引入和背景铺垫。
2.理清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4分)
首先提出本段观点:①练好“内功”是成长成才的根本
接着运用②道理论证(论证方法),③解释了为什么内在综合素质是根本所在
最后④总结练好“内功”对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3.下面哪则材料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 85后航天员桂海潮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学子。当年高考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同学眼中,学生时代的桂海潮就特别勤奋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
材料二 太原理工大学的王煜尘,怀揣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邓宇皓,把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陆亦炜,曾获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世界冠军,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材料二可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因为它具体描述了不同领域的青年如何怀揣理想信念,将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并作出突出贡献,这符合第④段强调的“广大青年遍布社会各个行业领域,若人人能将各自的岗位作为实现报国之志的奋斗舞台,站稳人民立场,敢担当肯作为,就一定能以实际行动服务奉献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观点。而材料一主要描述的是桂海潮的勤奋刻苦,与第④段的主题关联不够直接。
三、(2024·青海)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无用的境界
黄钰琦
①无用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存在状态,无用即大用。“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中这样写道。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得以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往往在关键之时有大用。文中所写,表面上说的是林木,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也在讲述庄子的故事。庄子一生困顿,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在官场上没有名气,一生落魄。世俗之人看庄子,无功无禄,觉得庄子是无用的。但若论超凡脱俗,庄子是漆园傲吏,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更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一生逍遥世外,他获得的,其实是真正的自由。
②无用的第一重境界是“总得花看能几日,最难留惜是芳时”。世间事物纷繁复杂,世人以为诗酒音乐是无用之物,往往因此错过人间诸多美好。作诗,乘舟远去,苏轼在“袅袅风蒲乱,猗猗水荇长”中感悟无用之乐,“不知何所乐,竟夕独酣歌”。苏轼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诗词既记载着他的沉浮,也是反哺他的精神食粮。酌酒,远望,李白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感悟无用之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作诗时饮酒,赏月时也饮酒,酒赋予李白诗情逸兴,为他的人生增添无限潇洒。没有酒这无用之物,就没有李白这有用之人。静坐,抚琴,王维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中感悟无用之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乐。可见,真正让人精神高贵的东西,大多无用。
③无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学盛行的当下,有用无用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常见的标准。世人习惯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禄,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动的,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喜好,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而无用之事似与成功相离,独忠于自己的喜爱与内心,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事。但只要钟情于所爱,纵使无用又如何?所爱之事给人内心深处带去的震撼经久不息,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精神愉悦。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隐居山林,躬耕田园。这相比于蜚声官场、荣华富贵实在是无用得很,但就在这无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真意,乐夫天命,那么随心,那么自如。最终他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谁能说他的一生无用?李渔说:“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的愉悦。
④无用的第三重境界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水穷到云起,正如一个人在修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面对抉择。旁人的三言两语、生活的无奈,都可能成为摧毁无用之物的利刃。如果因此而生退心,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心上。初发时,内心空无一物,似是无用,回望过去,我们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程了吗?春日晴好,看到盛开的玉兰,不该以有用无用看待,而应想到“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若要使无用之物在生命中绽放,唯有以自适之心观世事,超凡脱俗,享受这一刻的美好,抓住心灵颤动的那一刹那,你的人生又是何等的幸福美好。守护无用之物,一定要抵住纷扰,坚持己心。
⑤春江花月,诗酒年华,悲欢离合,人生诸多无用事,亦可演绎别样的精彩。
(摘自《读者》2024年第7期,有删改)
1.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请你梳理其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2.请你从第③段中找出任意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示例一)道理论证:引用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的诗句及李渔“一种本性特别喜欢的东西可以当药”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用的喜欢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带来身心愉悦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示例二)对比论证:将有用之事与无用之事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无用之事有大用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突出。
(示例三)举例论证:举了陶渊明的例子,证明了无用即大用的观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
3.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感悟。(3分)
示例:阅读本文,我深刻感悟到“无用即大用”的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忙于追求各种功利性的目标,如学业成绩,却忽略了那些能够滋养心灵、提升自我修养的“无用”之事。比如,我喜欢阅读一些非专业性的书籍,这些书籍或许不能直接帮助我提升专业技能,但它们却能够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思想,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言之有理即可)
四、(2024·临夏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
谭俊洪
①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启动。活动中,上海图书馆展示其策划的“书海千里 江山有声”主题沉浸展,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也亮相主题阅读活动。传统艺术、有声作品、历史影像和文献史料等与实景展陈巧妙融合,让参与者耳目一新:原来经典不是“板着面孔”,也并非“千年一面”,可以灵动而有趣、好看且好玩。
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蕴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容纳了深刻的心灵世界和丰满的生命,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和形式的创造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读者产生共鸣。透过经典阅读,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现实并为当下提供启迪;透过经典阅读,可以体悟文化传承的力量,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体验人类精神追求的深厚和真挚。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面对经典,读者有时会感到晦涩难懂,难以进入文本的世界。这也为新技术、新手段提供了大展身手的空间和机会。
③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经典阅读要走近读者,特别是走进青少年心中,就要符合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点,还可以借助与数智技术的联结,主动变得“潮”起来,以时尚表达激发经典活力。在上海图书馆,精心设计的时空穿越剧情和线下解谜互动,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参与。现场还以视频形式展现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职业经历和精巧技艺,形成一本好读的“真人数字图书”。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增强经典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爱阅读”的上海商学院虚拟辅导员就是一例。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青少年愈发沉醉于经典的魅力。
④特色活动,让经典阅读“热”起来。经典的魅力,人人向往;经典的艰深,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让经典以亲切的面容、平易的话语、清新的表达“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直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目标。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馆内原创科普读物,打造沉浸式“悦读博物馆”,上演互动科普剧《珍稀动物茶话会》,赢得阅读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自然爱好者等群体的喜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树立“世纪火种”这一阅读推广品牌,围绕“世纪好书”举办读书会、编辑沙龙等,开展校园巡讲,鼓励学生自主组织读书活动。特色活动激发了青少年参与阅读的动力和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投入经典文化的怀抱。
⑤形式创新,让经典阅读“乐”起来。青少年经典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在于良好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贴近学生、贴近日常的阅读形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享受乐趣、爱上经典。例如,上海虹口区以地方志阅读为媒,将北外滩国际会客厅、瞿秋白故居、鲁迅故居等点位勾连,让师生得以在行走中重读经典。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生以“注调传声”活态展演方式吟诵中华古诗文,以艺术化手法诠释经典。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充盈时代活力。
⑥以“技”共情、以“特”做优、以“创”求新,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热”起来、“乐”起来,以经典之光烛照青少年人生,让经典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经典阅读变得有趣而又不失其深度,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有删改)
1.文章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让“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请简要概括,完成下表。(3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分析了经典书籍的特点及阅读价值,也指出面对经典,读者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
C.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论证分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D.培养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兴趣,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要创新贴近学生的阅读形式。
【解析】A.文章由一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谈起,引出的是论点“经典阅读可以很有趣”,而不是论题。
3.将下面的链接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③段或第④段,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恰当?并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2024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描绘中国精神,用诗意书写时代篇章。节目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运用AI、虚实交互等技术手段,融合动画和真人演绎、虚拟呈现等多种手法,打造视听盛宴,让受众沉浸于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长廊”。《2024中国诗词大会》打通线上与线下,联通云端和手间,开创诗词实体手办和数字虚拟藏品,同时升级5G通讯多人连线系统,实现“云中万人团”同步答题、投票和交流。
第③段。材料举例论证了“数智技术,让经典阅读‘潮’起来”的观点,与第③段上海图书馆事例所体现的观点是一致的,因而放在第③段。
五、(2024·绥化改编)阅读《以行动开创未来》,回答问题。
以行动开创未来
①中国科学院著名研究员谭垦曾说:“你对什么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你为感兴趣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重要。”这启示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②瞬间的感兴趣是找到永恒热爱的基础。如果说永恒的热爱是烟波浩瀚的大海,那瞬间的感兴趣便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瞬间开始,把对地球引力的探索化为永恒的热爱;亚运会最年轻的冠军崔宸曦,第一次见到滑板就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滑板运动作为自己一生永恒的热爱。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这诸多感兴趣的瞬间,总有一个会指引我们抵达永恒热爱的彼岸。
③让我们抵达热爱彼岸的,最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谭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科学研究,用行动将其化为自己一生的热爱;樊锦诗把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作为自己一生的挚爱和无悔的追求,以实际行动书写自己的一腔热忱。【甲】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用行动将瞬间感兴趣的事化为永恒的热爱。
④如果不付诸行动,感兴趣的事情便只会停留在瞬间。【乙】彭端淑《为学》中的那位富僧,心中一直向往南海,可是迟迟没有行动,眼睁睁地看着穷和尚依靠一瓶一钵从南海归来。因为富僧没有行动,所以他的兴趣与理想最终化为泡影。
⑤然而,是不是所有感兴趣的事都得做呢?做感兴趣的事是不是一定坚持不变呢?
⑥刘禅不是喜欢斗蛐蛐斗鸡吗?这样的兴趣最终导致误国亡身。科学家钱伟长年轻时对文科特别感兴趣,然而,他为救民族危亡毅然弃文从理,学习起了制造飞机大炮的知识,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做感兴趣的事要合情合理,要顺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和民族。
⑦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们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应该用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为祖国繁荣增光,为民族复兴助力,用行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开篇引用谭垦的话,既是本文的道理论据,又是中心论点。
B.第④段从反面进行论证,举富僧的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第⑤段用“然而”一词转入思辨,使文章陡然有了深度,也使论证更加严密。
D.本文旨在告诉青年一代,兴趣是行动的前提,行动则是兴趣的桥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
【解析】A.本文第①段引用谭垦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出中心论点:我们青年一辈,要以行动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谭垦的话是本文的道理论据,但不是中心论点。
2.下面的事例,放在文中的【甲】处还是【乙】处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可是家中贫困买不起书,只好向藏书之家去借,并抄录下来反复学习,即使天气寒冷,也从不间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放在【甲】处最恰当。宋濂从小热爱读书,并克服各种困难读书,借书抄书,他坚持不懈,终取得成就,他用行动把感兴趣化为永恒的热爱,这个论据与本段观点一致。
3.请简述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行动是将瞬间的感兴趣化为永恒热爱的桥梁”;然后,举谭垦一生研究科学,樊锦诗保护敦煌文化的事例,加以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强调要以行动助力我们所热爱的事业,使其化为永恒的热爱。
五、(2024·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五月,为劳动者喝彩
侯为标
①高尔基说: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的源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忙碌的身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份平凡的工作背后,都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每一个汗水中的微笑,都令人心生敬意。
②人类通过劳动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关于劳动的传说与美丽的赞歌。远古“愚公移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劳动能够创造奇迹,告诉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在社会生活中劳动与文学也密不可分,诞生了很多以劳动为主题的杰出作品,如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沉浸式写法,把劳动者的形象、劳作的场景、劳动的艰苦浓缩在诗歌中,告诫人们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③劳动是获取幸福的唯一密码。所有美好的梦想,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三代塞罕坝人在1 500米的高原上,历经55年的艰苦劳动,让“一棵松”成长为112万亩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靠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然生态,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科学家通过辛勤的劳动刻苦钻研,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中国空间站“太空之家”遨游苍穹,探索浩瀚的宇宙,寄托了中国人对辽阔太空的无限遐想。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代劳动者胼手胝足、晨炊星饭的结果,凸显着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通过劳动不断追赶超越,如涓涓细流汇成奔涌大河,展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中国,铺展出伟大时代的精彩画卷。
④劳动改变着人类社会,创造着人类文明。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倡导和传承。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无论是有形劳动还是无形劳动,都为社会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天道酬勤,美好的生活皆靠劳动创造。
⑤五月,春光明媚,百花盛开,正是耕耘的大好时节。岁月因劳动而意义不凡,劳动因岁月而果实累累。劳动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擦亮着梦想的天空。当黄昏来临,喧闹的一天即将落下帷幕,让我们放慢匆忙的脚步,向那些平凡的劳动者回眸致意,为每一位用双手创造生活、缔造美好明天的劳动者送上深深的祝福。
(选自《家庭生活指南》,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劳动创造美,需要聪明智慧,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B.劳动形态、劳动内容、劳动环境的发展变化,加速数智时代早日来临。
C.篇末“致意”和“祝福”呼应标题中的“喝彩”,文章中心更加明确。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解析】B.根据第④段可知,是因为数智时代的高速发展,从而导致新的劳动形态不断出现,劳动内容、劳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2.下面的材料是否可以支撑文章第②段中的观点“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材料 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解诂》)
可以支撑。“劳者歌其事”写了劳动者用歌声表达艰辛。“事”是劳动者的经历与经验,也是歌唱的内容,这句话明确指出劳动者是文学的创作者,劳动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符合“劳动与文学密不可分”这一观点。
3.班级举办“劳动的价值”主题班会,课前要准备发言稿。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好发言稿的开头。(要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积极的思考)(3分)
示例:同学们,AI时代已经到来,智能装卸、机器人扫地等纷纷涌现,人类的部分劳动逐渐被取代。今天,传统的劳动还有价值吗?
七、(2024·武威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像狐狸一样学习
得 到
①当今时代,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从“考试式学习”向“破案式学习”的过渡。
②过去的学习,知识的门类是固定的,问题也是清晰的。不管是一个数学方程的解法,还是相对论到底在讲什么,所有问题都很明确,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著作里,你只要去学就可以了。
③因此,你的求知方式应该是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而学习效果由各种各样的考试来衡量。这种学习模式被称为“考试式学习”。
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有一个著名的“刺猬与狐狸论”:刺猬之道,一以贯之(一元主义);狐狸狡诈,却性喜多方(多元主义)。传统社会显然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好比你是一名数码工程师,业余爱好是下围棋。可围棋下得再好,对你的职场竞争力有什么帮助呢?搞不好,还落得个玩物丧志的骂名。
⑤但是今天,传统的学习模式正在遭遇巨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第一,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人,用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消化,哪怕只是一个门类的知识;第二,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知识本身在频繁更新,今天还是共识,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处于学科之间的模糊地带。问题越来越多,但是确切的答案越来越少。因此,“考试式学习”就难以为继。
⑥那怎么办?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办法:你要当一只知道很多事的狐狸,而且一知半解就好。除了专长,你要尽可能多地、碎片化地掌握一些知识的皮毛,不用系统,不用深入。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
⑦庞德斯通洞察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变化: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变了。过去的知识是固化的,学习者跟知识的关系,像人和财富的关系,是占有关系,占有得越多越富有。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
⑧打个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容器很大,往自己这个容器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而现在,水已经多得像大海,你就别想往自己身体里装水了,学会在水里面游泳就好。
⑨知识不是用来占有的,占有一知半解的、不确切的知识干吗?不管什么知识,都成了你踏入未知世界的踏板。一个片段的知识,会成为你求知路上的援兵,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起作用的接应。它虽不是答案,却是帮你找到答案的线索。
⑩还记得那个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吗?过去,下围棋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现在,正因为他对两边都懂一点,所以,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可能就是他研发的。
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盲点”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知识的“盲维”。那些一鳞半爪的知识,孤立地看可能没有用。但正因为它们分散、碎片化、不成系统,所以在知识的网络效应里,它们极有可能在机缘巧合下,填补一个你认知世界的空白维度,让你的一个认知盲维突然透进一丝亮光。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到华生时,他马上判断出华生是一名刚从阿富汗回国的军医。为什么呢?因为华生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且还有军人气概。左臂动作僵硬,说明他刚刚受过伤。那么当时什么地方刚刚打完仗,并有可能让一名军医受伤呢?阿富汗。所以,结论就出来了。
你看,福尔摩斯只需要一个片段的知识——阿富汗刚打完仗,就足以让他完成一整套推理。他并不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这场战争。
这就是“破案式学习”。过去的学习,是面对已知的学习;现在的学习,是面对未知的学习。人人都是福尔摩斯。比如,你想创业,你想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靠不靠谱,上哪儿去找答案?你每次遇到的都是不同的案情。在未知的海洋里,任何一根小树枝都是救命稻草,你有一些微茫的小线索,哪怕不精确,也没关系,利用互联网工具,利用线索和线索之间的交叉关系,并不难找到答案。
《知识大迁移》里有一个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很有意思: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谁知道的乱七八糟的杂事越多,谁的收入就越高。像地理知识、历史常识、冷门的体育术语,知道的人比不知道的人年收入要高出几万美元。
凭什么?这就是因为人家手里通往陌生领域的钥匙更多嘛。
(选自《读者》2024年第3期,有删改)
1.文中两次提到爱下围棋的数码工程师,有什么作用?(4分)
第一次提到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举他的例子证明了传统社会更需要刺猬式的专家,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就够了。第二次提到是在当今时代,举其例和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的必要性。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作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了,我们必须运用“破案式学习”。
B.作者认为,“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未来社会最好的学习方法。
C.知识就像财富,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占有得越多越好。
D.文中引用《知识大迁移》中关于收入的调查结论,证明“像狐狸一样学习”是有效的。
【解析】A.文中只是说传统的“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需要向“破案式学习”转变,但并没有说“考试式学习”已经过时,该项说法过于绝对;B.文章第⑥段“这也许是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选项说法太绝对;C.文章第⑦段“但是现在,知识多到你根本占有不过来”明确提到现在知识多到根本占有不过来,不能再一味强调占有得越多越好,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3.你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吗?为什么?(3分)
示例一:我认为需要。因为当今人类的知识总量已经太大了,知识的确定性正在丧失,“考试式学习”难以为继。未来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追求知识的广泛性,丰富自己的认知维度,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示例二:我认为不需要。因为初中阶段的知识,门类是固定的,问题是清晰的,而且这些知识都已经被体系化,并以文字的方式确切地写在经典里,需要初中生勤奋、专精、系统化地学习。
示例三:我认为既要“考试式学习”,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门类固定,问题清晰,知识相对确定,这就需要“考试式学习”。但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又要“像狐狸一样学习”。
八、(2024·广安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丁雅诵
①从探索星辰大海,到聚焦国家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怀揣科技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学生王煜尘成为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把青春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邓宇皓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立大志、担大任,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②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拔尖计划”依托多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致力于打破培养定式,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英才计划”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选拔中学生走进大学、感受科研魅力……一大批具备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的青年学生,秉持兴趣,茁壮成长。
③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进一步厚植人才培养的“土壤”,让好苗子“冒”出来。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坚定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探索本硕博衔接培养机制、国家交流合作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等,同时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任务,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更多机会,通过高水平科学研究,帮助青年学子获得更好成长。
④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将资助端口前移,正是旨在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应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扩大高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投身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蓄人才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28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2.议论文注重论证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请梳理出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首先提出分论点:①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要继续在“选苗”上下功夫
然后,②从“强基计划”“拔尖计划”“英才计划”三方面指出培养人才的方式
最后③总结出这些计划给青年学生成长带来的促进作用
3.请指出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举例论证。举了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还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普照和滋润,赋予青年学生在科研项目中担大任、当主角的机会”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九、(2024·达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王 巍
①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
②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与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③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④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⑤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0日,有删改)
下面是小文和小州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讨论,请根据内容和提示,完成这次阅读讨论。
1.小州:小文,我有问题想和你讨论一下,你仔细看看文章中画线的句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文:让我想想,我认为它有以下作用:(1)引用论证,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证明了守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引出了文章“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的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
小州:说得真好,但我认为它还是(2)道理论据,(1分)具有论据的作用:(3)增强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点更深入,更具有说服力。(1分)
2.小文:小州,文章不仅开篇很不错,而且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也很清晰,我们一起来理一理。(3分)
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引出文章的论点“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其次:从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三方面来论证如何守护生态安全。
最后:总结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3.小州:小文,我记得以前阅读报纸时,看到过一则材料:
“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
我觉得它和文章某些观点有些相符,你觉得这则材料可以放在这篇文章第几段作为论据使用?
小文:小州,我认为它可以放在第④段,(1分)理由如下:第④段围绕“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进行论述,要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而这则材料讲的就是牧民牵头组建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符合本段的论点。(2分)
小州:小文,我发现我们俩讨论后,对这篇文章了解得更全面了。
小文:对呀,我也这么认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童趣,儿童剧必不可少的元素
段 凝
①童趣是一部优秀儿童剧必不可少的特质。
②童趣是什么呢?有些作品将能使孩子发笑的东西当成是童趣,比如扮丑、故意摔倒等,当然这样的手段屡试不爽,孩子看到这些准会发笑;有的会把卡通形象当成童趣,演员套一个卡通形象在舞台上演一个动画片里的情节……这些也许会受孩子欢迎,但它们不是真正的童趣。真正的童趣应该是童真,应该是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思辨力。
③我们常看到孩子拿着玩具车自言自语,好像在自导自演一部关于车的故事:车载着恐龙要去动物园,但是遇到了堵车,然后这个车长出翅膀带着恐龙飞到了天上……这是属于孩子的童趣,也是孩子宝贵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怎么来的?来自思维。那思维是怎么来的?就是看、感受和体验。儿童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儿童剧具有时空综合、视听综合及现场交流的特性,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另外,儿童剧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帮助孩子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让一切都有可能在舞台发生。
④近几年随着儿童剧市场的火热,大量国外儿童剧涌入中国。因为语言的障碍,多数引进的国外儿童剧都无台词,但我们仍看到了不少作品利用舞台给孩子提供想象空间。这些剧或用木偶,或用光影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如比利时的《我的地盘》中,独自过生日的女孩在保险丝爆炸、家里漆黑一片之后与一个影子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看着舞台幕布上不断变化的影子,每个孩子都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编一个故事。这时,孩子们已不是单纯地观看,而是参与到创编故事的过程中。这种奇妙的体验,其实就是在释放孩子的想象力。
⑤“草为什么是绿色的?”“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我是从哪里来的?”……孩子就像“十万个为什么”,无时无刻猝不及防的提问常常让大人“哑口无言”。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好奇心重。只要是没见过的,都想去摸一摸、闻一闻。正因为好奇,才会去尝试、观察、思考,随之就会激发出孩子的学习欲望。有了学习欲望,就会从内在驱动自己去探索和求知。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能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以引导儿童细心观察世界,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好奇心在学习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发展也很重要。
⑥有人认为现在许多儿童剧太过高深,担心孩子们看不懂。其实儿童剧的命名是针对受众主体而来的,并不等于肤浅和幼稚。“高深”也不等于看不懂,关键是看作品可以给予孩子什么,可以启发孩子什么,可以给孩子心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一部好的儿童剧除了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重要的还应引导孩子独立去思考、去探索,而童趣就是最好的一把钥匙。
⑦在剧中体现童趣,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怎么办?戏剧理论家谭霈生讲到创作者如何去体会没有过的人生经历时说:“去读世界文学经典,从里面去体会。”同理,创作者除了可以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学等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看纪录片等方式来贴近孩子。不过更重要的是,创作者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否则,肯定看不到孩子,也看不到童趣。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作者反对在剧中扮丑、故意摔倒等行为,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是不能激发想象力。
B.爱因斯坦将想象力与知识进行比较,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者也认同此观点。
C.孩子向大人提出一些看似简单问题的举动,说明孩子在好奇心的作用下正对外界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
D.“儿童剧”因受众主体是儿童而得名,因此我们不能仅凭“儿童”二字就将之与肤浅和幼稚画上等号。
【解析】A.结合第②段可知,作者反对在剧中扮丑,故意摔倒等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它们不是真正的童趣。而不是“不能激发想象力”。
2.儿童剧在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方面有哪些优势?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①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受空间;②可以用多种艺术手段和先进技术将孩子想象的东西呈现在舞台上:③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创编过程中,释放他们的想象力。(意对即可)
3.提升我国儿童剧的质量,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①创作者角度:一是了解儿童的世界;二是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创作作品。②作品内容角度:要充分考虑童趣在作品中的体现,注重启发性。③演出角度:注重舞台效果,增强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