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5专题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国视野)
一、(2024·长沙)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跑步
材料一
跑步锻炼注意事项
①跑步时,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例如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等。要根据自身作息选择合适时段:晨跑建议在天亮后进行,跑前15分钟,需适当补充糖分;夜跑需留足洗漱、休息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质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跑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跑后要完成拉伸动作。同时,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
②另外,还需要及时了解跑步时和跑步后身体的“反馈”,比如是感到轻松舒畅还是心悸头晕,也可以借助运动手环等设备来获取身体的“反馈”数据。
材料二
跑步锻炼的误区及建议
误区 建议
误区一:每次跑步距离越长,效果越好 根据自身运动习惯和运动上限,合理安排每次跑步距离,注意膝盖、脚踝等部位的承受能力,先设定一个强度较低的目标,再循序渐进
误区二:每次跑步速度越快,效果越好 采用快慢结合方式:锻炼时大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8千米/小时,中等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
误区三:在室内跑步机上跑步,效果更好 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
材料三
跑步知识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下蹲式起跑”?
答案: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起跑前先蹲下来,两脚一前一后,后脚用力蹬地,听到发令枪声后猛地起跑,肌肉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爆发力,让起跑速度更快。
问题二:比赛时为什么要穿“钉鞋”?
答案:钉鞋是指鞋底上带尖铁钉子的鞋,常用于比赛。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时,钉子会扎进塑胶跑道,抬腿迈步时,钉子又能很容易地拔出来,这样不易打滑。同时,蹬地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又可以蓄积更大的力量,有助于提速。
(以上材料改编自《科学24小时》《十万个为什么》)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跑步”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只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就能达到良好的跑步锻炼效果。
B.任何时候跑步都可以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也有益于改善睡眠。
C.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跑步,才有锻炼效果。
D.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解析】A.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掌握好运动强度只是达到良好锻炼效果其中一个条件,选项说法太绝对;B.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并非任何时候跑步都有益于改善睡眠,特别是夜跑要留足洗漱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C.材料二中“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使用了“尽量”而非“只有”,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晨跑前15分钟应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食物,如蜂蜜水、苹果等。
B.冬天天气寒冷,只要跑步前做好热身运动,就可以达到防寒和保障运动安全的目的。
C.跑步速度一旦超过了6千米/小时,就一定会损伤膝盖、脚踝等部位。
D.我们跑步时,应采用下蹲式起跑,因为这样跑得更快。
【解析】B.根据材料一中第①段“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可知选项说法错误;C.材料二中“中等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使用了“一般”的说法,表示多数情况,选项说法太绝对;D.根据材料三“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可知,下蹲式起跑主要用于竞赛场合,且需要特定的条件和技巧,并不适合日常跑步。故选A。
3.跑步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依据材料,某同学设计了一份暑假夜跑锻炼流程图,请你帮他完善。(2分)
二、(2024·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 宝藏小城旅游为
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
大作为 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
5月14日)
材料三
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
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
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
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
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解析】C.根据材料三可知,县域地带治愈心灵和县城更易开展户外活动同为人们愿意到县城旅游的原因,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2.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2分)
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3.下图是对材料四第②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2分)
② 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
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
4.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3分)
示例:①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②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⑤加大宣传力度。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朗读是否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⑤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
(选自徐航《朗读有助于记忆吗》,有删改)
材料二
1.依据上面两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B.实验表明,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很少混淆。
C.边看边读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D.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率最低,遗忘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有意义信息遗忘快于无意义信息。
【解析】D.根据材料二“遗忘曲线”可知,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率最高,有意义信息遗忘慢于无意义信息。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材料一第①段末尾用了两个问句来领起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B.材料一第③段加点词“大概”表示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范围的估算不是很精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一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等方法来说明听觉是重要的编码方式。
D.材料二显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保证良好的记忆应该及时地复习。
【解析】C.材料一第④段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小方在背诵《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古诗时觉得很困难。作为课代表的你,请结合三则材料和生活经验,帮助他设计一份背诵计划。(3分)
示例:①先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②大声朗读,眼看文字,大脑思考诗句意思,耳朵听到声音,多种感官同时并用;③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进行背诵,此时记忆效率高;④及时复习,复习时尝试回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5专题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国视野)
一、(2024·长沙)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跑步
材料一
跑步锻炼注意事项
①跑步时,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例如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等。要根据自身作息选择合适时段:晨跑建议在天亮后进行,跑前15分钟,需适当补充糖分;夜跑需留足洗漱、休息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质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跑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跑后要完成拉伸动作。同时,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
②另外,还需要及时了解跑步时和跑步后身体的“反馈”,比如是感到轻松舒畅还是心悸头晕,也可以借助运动手环等设备来获取身体的“反馈”数据。
材料二
跑步锻炼的误区及建议
误区 建议
误区一:每次跑步距离越长,效果越好 根据自身运动习惯和运动上限,合理安排每次跑步距离,注意膝盖、脚踝等部位的承受能力,先设定一个强度较低的目标,再循序渐进
误区二:每次跑步速度越快,效果越好 采用快慢结合方式:锻炼时大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8千米/小时,中等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
误区三:在室内跑步机上跑步,效果更好 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
材料三
跑步知识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下蹲式起跑”?
答案: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起跑前先蹲下来,两脚一前一后,后脚用力蹬地,听到发令枪声后猛地起跑,肌肉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爆发力,让起跑速度更快。
问题二:比赛时为什么要穿“钉鞋”?
答案:钉鞋是指鞋底上带尖铁钉子的鞋,常用于比赛。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时,钉子会扎进塑胶跑道,抬腿迈步时,钉子又能很容易地拔出来,这样不易打滑。同时,蹬地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又可以蓄积更大的力量,有助于提速。
(以上材料改编自《科学24小时》《十万个为什么》)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跑步”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只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就能达到良好的跑步锻炼效果。
B.任何时候跑步都可以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也有益于改善睡眠。
C.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跑步,才有锻炼效果。
D.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解析】A.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掌握好运动强度只是达到良好锻炼效果其中一个条件,选项说法太绝对;B.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并非任何时候跑步都有益于改善睡眠,特别是夜跑要留足洗漱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C.材料二中“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使用了“尽量”而非“只有”,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晨跑前15分钟应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食物,如蜂蜜水、苹果等。
B.冬天天气寒冷,只要跑步前做好热身运动,就可以达到防寒和保障运动安全的目的。
C.跑步速度一旦超过了6千米/小时,就一定会损伤膝盖、脚踝等部位。
D.我们跑步时,应采用下蹲式起跑,因为这样跑得更快。
【解析】B.根据材料一中第①段“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可知选项说法错误;C.材料二中“中等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使用了“一般”的说法,表示多数情况,选项说法太绝对;D.根据材料三“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可知,下蹲式起跑主要用于竞赛场合,且需要特定的条件和技巧,并不适合日常跑步。故选A。
3.跑步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依据材料,某同学设计了一份暑假夜跑锻炼流程图,请你帮他完善。(2分)
二、(2024·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 宝藏小城旅游为
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
大作为 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
5月14日)
材料三
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
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
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
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
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解析】C.根据材料三可知,县域地带治愈心灵和县城更易开展户外活动同为人们愿意到县城旅游的原因,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2.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2分)
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3.下图是对材料四第②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2分)
② 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
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
4.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3分)
示例:①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②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⑤加大宣传力度。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朗读是否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⑤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
(选自徐航《朗读有助于记忆吗》,有删改)
材料二
1.依据上面两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B.实验表明,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很少混淆。
C.边看边读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D.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率最低,遗忘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有意义信息遗忘快于无意义信息。
【解析】D.根据材料二“遗忘曲线”可知,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率最高,有意义信息遗忘慢于无意义信息。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材料一第①段末尾用了两个问句来领起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B.材料一第③段加点词“大概”表示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范围的估算不是很精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一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等方法来说明听觉是重要的编码方式。
D.材料二显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保证良好的记忆应该及时地复习。
【解析】C.材料一第④段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小方在背诵《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古诗时觉得很困难。作为课代表的你,请结合三则材料和生活经验,帮助他设计一份背诵计划。(3分)
示例:①先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②大声朗读,眼看文字,大脑思考诗句意思,耳朵听到声音,多种感官同时并用;③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进行背诵,此时记忆效率高;④及时复习,复习时尝试回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练本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国视野)
一、(2024·长沙)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跑步
材料一
跑步锻炼注意事项
①跑步时,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例如增强人体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等。要根据自身作息选择合适时段:晨跑建议在天亮后进行,跑前15分钟,需适当补充糖分;夜跑需留足洗漱、休息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质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跑前要做好热身运动,跑后要完成拉伸动作。同时,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
②另外,还需要及时了解跑步时和跑步后身体的“反馈”,比如是感到轻松舒畅还是心悸头晕,也可以借助运动手环等设备来获取身体的“反馈”数据。
材料二
跑步锻炼的误区及建议
误区 建议
误区一:每次跑步距离越长,效果越好 根据自身运动习惯和运动上限,合理安排每次跑步距离,注意膝盖、脚踝等部位的承受能力,先设定一个强度较低的目标,再循序渐进
误区 建议
误区二:每次跑步速度越快,效果越好 采用快慢结合方式:锻炼时大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8千米/小时,中等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
误区三:在室内跑步机上跑步,效果更好 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
材料三
跑步知识问答
问题一:什么叫“下蹲式起跑”?
答案: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起跑前先蹲下来,两脚一前一后,后脚用力蹬地,听到发令枪声后猛地起跑,肌肉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爆发力,让起跑速度更快。
问题二:比赛时为什么要穿“钉鞋”?
答案:钉鞋是指鞋底上带尖铁钉子的鞋,常用于比赛。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时,钉子会扎进塑胶跑道,抬腿迈步时,钉子又能很容易地拔出来,这样不易打滑。同时,蹬地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又可以蓄积更大的力量,有助于提速。
(以上材料改编自《科学24小时》《十万个为什么》)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跑步”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掌握好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就能达到良好的跑步锻炼效果。
B.任何时候跑步都可以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也有益于改善睡眠。
C.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跑步,才有锻炼效果。
D.在塑胶跑道上穿钉鞋跑步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D
【解析】A.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掌握好运动强度只是达到良好锻炼效果其中一个条件,选项说法太绝对;B.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可知并非任何时候跑步都有益于改善睡眠,特别是夜跑要留足洗漱时间,避免神经太兴奋影响睡眠;C.材料二中“尽量选择在环境安全、空气清新的公园等室外场所跑步”使用了“尽量”而非“只有”,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D。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晨跑前15分钟应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食物,如蜂蜜水、苹果等。
B.冬天天气寒冷,只要跑步前做好热身运动,就可以达到防寒和保障运动安全的目的。
C.跑步速度一旦超过了6千米/小时,就一定会损伤膝盖、脚踝等部位。
D.我们跑步时,应采用下蹲式起跑,因为这样跑得更快。
A
【解析】B.根据材料一中第①段“防寒和防暑也是跑步过程中要注意的”可知选项说法错误;C.材料二中“中等强度跑速一般不超过6千米/小时”使用了“一般”的说法,表示多数情况,选项说法太绝对;D.根据材料三“这是一种常见的竞赛起跑姿势”可知,下蹲式起跑主要用于竞赛场合,且需要特定的条件和技巧,并不适合日常跑步。故选A。
3.跑步锻炼需要循序渐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依据材料,某同学设计了一份暑假夜跑锻炼流程图,请你帮他完善。(2分)
二、(2024·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一”假期期间,众多小城市受到游客青睐。不少游客竞相“逆向奔赴”,回归小乡村、小城镇,到山乡田野里走一走,住一住。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行目的地中,小城市更受欢迎,三线以下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高于一、二线城市。
(摘编自《“小城故事多” 宝藏小城旅游为
经济增长添活力》,人民网2024年5月7日)
材料二
(以上数据来源于《宝藏小城也能有文旅
大作为 县域经济新引擎点燃》,新华网2024年5月14日)
材料三
①如今的游客更在意体验一种有趣有益的生活方式。对于常年处于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更加向往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的地方。亲近自然的县域地带,无疑是另一方治愈心灵的小世界,诸如登山、漂流、骑行、露营等户外运动的开展,也更容易实现。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以来,10个省份共新增127家4A景区,其中65%分布于县或县级市。县域旅游,在经济上更有性价比,在体验上更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诸多“宠客”措施,县城和游客的双向奔赴也就顺理成章了。
②当然,相比大城市,县城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些“后起之秀”还应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厕所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迎得进人,也要留得住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信更多的县城,也已经在路上。
(摘编自《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旅游“出圈秘籍”是啥?》,央视新闻网2024年5月9日)
材料四
①“小地方”旅游要有“大作为”,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基础条件。
②一是旅游需求持续、大规模爆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加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需求开始向更高的精神层面拓展。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最直接有效的形式,迎来快速扩张区间。如此巨大的需求,显然不是几个老牌知名景区、景点所能消化的,也不是几个大城市或核心城市所能承载的,这为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发展机会。
③二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出行方式的变革,为拓展旅游出行空间、探索更多未知可能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以及自驾游出行方式的盛行,过往依靠火车、飞机和大巴等的主流出行方式逐渐被自主可控的自助出行所取代。服务于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基础设施,逐渐向不知名地区、县城或乡村扩展,一些过往不被关注、交通不便的地区逐渐被挖掘、追捧。“小地方”的舒适、松弛和新奇感,更容易让人满足,进而让这些地方“出圈”。
(摘编自《下沉式旅游为“宝藏小城”提供出彩机会》,《中国旅游报》2024年5月7日)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一、二线城市旅游订单的增幅要低于三线以下城市。
B.2023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安徽省占有三席,数量位居全国前十。
C.县域地带之所以能成为治愈心灵的小世界,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开展户外运动。
D.随着国内高等级公路里程的拓展和自驾游的盛行,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
【解析】C.根据材料三可知,县域地带治愈心灵和县城更易开展户外活动同为人们愿意到县城旅游的原因,二者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2.结合材料三,解释加点词语“双向奔赴”在文中的含义。(2分)
一方面,游客主动奔赴县城,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县城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游客。
3.下图是对材料四第②段行文思路的梳理,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2分)
旅游需求迎
来快速扩张区间
不同区域、各个层次的旅
游目的地获得发展机会
4.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如何发展县域旅游提出三点建议。(3分)
示例:①加强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②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③完善基础设施;④积极营造透明、诚信的旅游消费环境;⑤加大宣传力度。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朗读是否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⑤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如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
(选自徐航《朗读有助于记忆吗》,有删改)
材料二
1.依据上面两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B.实验表明,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很少混淆。
C.边看边读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D.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率最低,遗忘率超过百分之七十五,有意义信息遗忘快于无意义信息。
【解析】D.根据材料二“遗忘曲线”可知,无意义音节的遗忘率最高,有意义信息遗忘慢于无意义信息。
D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第①段末尾用了两个问句来领起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B.材料一第③段加点词“大概”表示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范围的估算不是很精确,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材料一第④段通过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等方法来说明听觉是重要的编码方式。
D.材料二显示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保证良好的记忆应该及时地复习。
【解析】C.材料一第④段没有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
3.小方在背诵《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古诗时觉得很困难。作为课代表的你,请结合三则材料和生活经验,帮助他设计一份背诵计划。(3分)
示例:①先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旨;②大声朗读,眼看文字,大脑思考诗句意思,耳朵听到声音,多种感官同时并用;③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进行背诵,此时记忆效率高;④及时复习,复习时尝试回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