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高三年级三月联考一模考试
高三地理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地壳等厚度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可知( )
A.任意两地地壳厚度差异与其相对高差大致相等
B.图中地壳厚度大致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
C.喜马拉雅山脉处地壳厚度最厚
D.图中所有断层均位于板块内部
2.推测自我国东南沿海到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的变化是( )
A.由薄变厚 B.由厚变薄 C.变化不大 D.薄厚相间
雾凇”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字林》:“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雾凇是经过冷却水汽凝华形成冰晶挂结于草木枝叶的天气现象。“瀚海雾凇”专指沙漠戈壁中的雾凇景观,犹如在石海沙丘上开出的“玉树琼花”。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瀚海雾凇”出现频率高,吸引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据此完成3~4题。
3.“寒气结冰”形成雾凇的原因是 ( )
A.上升气流导致降温 B.云层较厚,太阳辐射弱
C.大气的保温作用弱 D.暖锋过境前后温差大
4.为了次日能拍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雾凇景观,适宜摄影爱好者蹲守的天气是 ( )
A.气温回升 B.飘雪初晴
C.晚来风急 D.夜间有雨
晚三叠世时期(距今2.5亿到2亿年),龙门山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巨大的侧向挤压和充足的物源补给导致川西前陆盆地形成。下图示意晚三叠世时期前陆盆地地理位置及沉积层的厚度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晚三叠世时期,图示区域下沉最严重的地区是缝合带(两个碰撞大陆衔接的地方)( )
A.汉南隆起西侧 B.前陆盆地中部
C.大巴山南侧 D.龙门山东侧
6.晚三叠世时期前陆盆地西南部与东北部沉积层厚度差异较大,其成因是( )
A.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强度差异大 B.东北部物源补给少
C.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的强度不同 D.西南部风力搬运强
2022年夏季为我国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众多湖泊,
但只是暂时性积水,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并不大,却会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如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湖泊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的原因是( )
A.冰雪融水和降水均增加 B.地下水出露量大
C.冻土加速融化 D.植被覆盖率提高
8.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后,湖区周边( )
A.地下水位下降 B.物种减少
C.气候彻底湿润化 D.土地盐碱化加剧
某评测机构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能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以及水环境容量五个方面来确定研究区的综合承载力,其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一方面。下表为“某市综合承载力测量表”。据此完成9~10题。
综合承载力 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人)
土地资源承载力 5 489 090
水资源承载力 3 273 765
能源承载力 6 434 491
大气环境容量 4 528 653
水环境容量 3 083 635
9.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 )
A.水资源承载力 B.水环境容量
C.能源承载力 D.大气环境容量
10.专家预测,2030年该市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将增加,最可能是因为该市( )
A.能源消费总量下降 B.能源总量大幅减少
C.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D.区域人口数量增加
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人口流入城市中一般由短暂居住逐渐变为长期留居,购买住宅后变为定居,最后才会落户,不同级别的城市居留意愿率不同。下图为我国居留意愿的城市比较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我国省会城市定居意愿率高于直辖市及深圳的主要因素是( )
A.房价高低 B.政策支持 C.医疗水平 D.环境质量
12.普通地级市长期居留意愿率高有利于( )
A.提升城市等级 B.改善交通拥堵 C.增加城市绿化 D.促进经济发展
13.县级市为提高落户意愿率,应该( )
A.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B.吸引相关产业转移
C.设计建设高级住宅 D.建设城市轨道交通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下表示意2000—202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条件下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4题。
地点 甲 乙
坡度 5°~15° 5°~15°
高度 2 500~3 000 m 3 000~3 500 m
坡向 半阳坡 半阴坡
增加面积 200 km2 520 km2
14.祁连山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有( )
①强化水源涵养能力 ②丰富生物多样性 ③提供科学研究基地 ④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覆盖面积显著增加的自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条件较好 B.地处迎风坡,降水总量更大
C.地处半阴坡,水分蒸发较弱 D.坡度适宜,利于接受太阳辐射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珀斯方圆1 300千米无规模城市,有世界最孤独城市之称。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1月控制珀斯地区的气压带,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解释其原因。
(2)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3)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8分)
形态高陡的堆积体在外界因素诱发下,发生整体形变并向低处流动,产生碎屑流。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某沟谷范围,甲地的基岩上常覆有深厚的碎屑物质堆积体。在气候变暖湿的背景下,2018年甲地曾出现了大规模滑坡现象,并产生碎屑流。碎屑流远距离流动后,阻断乙河道,形成堰塞体(类似大坝的挡水体),并在堰塞体的上游出现一个堰塞湖。
(1)结合地形特征,简述甲地碎屑物质堆积体的形成过程。
(2)分析气候变化对2018年甲地滑坡及碎屑流形成的影响。
(3)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时间阶段阐释堰塞湖形成后湖水水位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9分)
近年来,海洋经济总量逐年增大,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由2006年的16 98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80 010亿元,提升了3.71倍,其中山东蓝色半岛经济产值突出。同时,在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环境恶化、省市发展失衡等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迈进的步伐。下图示意2011—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演化。
(1)指出2011—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演化特征。
(2)分析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一直处于高质量水平的原因。
(3)请为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低水平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高三地理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
1.解析 根据图示,从南向北,地壳厚度先增加再减少,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B项正确;喜马拉雅山与拉萨的相对高度超过4千米,但两地的地壳厚度差超过20千米,两地的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相对高度,A项错误;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但其地壳厚度不是最大的,C项错误;断层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板块内部,而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并不位于板块内部,D项错误。故选择B。
答案 C
2.解析 图中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大致呈正相关,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自沿海到青藏高原大致地势越来越高,故我国东南沿海到图示区域地壳厚度大致由薄变厚。故A项正确;因此排除B、C、D三项,选择A。
答案 A
3.解析 “寒气”说明气温低,不利于大气上升,A项错误;“见日光乃消”说明“寒气结冰”形成雾凇主要发生在夜间,夜间没有太阳辐射,B项错误;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夜间温度低,水汽容易冷却,凝华形成冰晶,形成雾凇,C项正确;暖锋过境温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华,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4.解析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雾凇景观的出现需要满足充足的水汽条件、遇冷条件。飘雪说明刚经历过雨雪天气,空气湿度较大。初晴说明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水汽容易遇冷凝华,形成雾凇,B项正确;气温回升不利于水汽凝华,A项错误;风力大,凝华的冰晶难以挂结于草木枝叶上,容易被风吹落,C项错误;夜间有雨说明夜间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降温慢,不利于雾凇形成,D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5.解析 据图中沉积层等厚线的分布,可知龙门山东侧等厚线数值最大,说明该地区接受沉积物沉积量大,主要是因为其紧邻龙门山,受龙门山褶皱断裂隆起影响大,巨大的侧向挤压导致龙门山东侧剧烈沉降,充足的物源补给使得该地区沉积层的厚度最大,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
答案 D
6.解析 图中显示,晚三叠世时期前陆盆地西南部沉积层厚度较东北部大,主要是因为西南部靠近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强势隆起影响大,下陷深度大,沉积层厚度大,而东北部距青藏高原较远,受青藏高原强势隆起影响小,下陷深度小,沉积层厚度小,C项正确;沉积层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充足的物源补给”,B项错误;该地区主要由流水作用形成,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7.解析 该地2022年夏季气温异常升高,冰雪融水增加,同时降水增加,使得沙漠出现暂时性湖泊,A项正确。根据提供的信息,湖泊是暂时性积水,而不是永久性湖泊,地下水的出露,冻土的融化与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存在影响,但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原因,B、C、D三项错误。故选A。
答案 A
8.解析 干旱的沙漠中出现地表积水并形成湖泊,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A项错误;蒸发增强,空气湿度增大,土壤水分条件有所改善,利于植被生长,物种增加,B项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位升高,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D项正确;沙漠湖泊演变为永久性绿洲的概率不大,该地区气候不可能彻底湿润化,C项错误。故选D。
答案 D
9.解析 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即“短板效应”,读该市综合承载力测量表可知,水环境容量的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最低,所以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水环境容量,B项正确,当地能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大气环境容量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数值均大于水环境容量承载力,A、C、D三项错误,故选C。
答案 B
10.解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上升,能源消费总量也会上升,A项错误;能源总量大幅下降,会导致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下降,B项错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会使人均能源消费量下降,从而提高可承载人口规模,C项正确;区域内人口数量增加不是能源承载力可承载人口规模提高的原因,而是结果,D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11.解析 直辖市及深圳的房价较高,人们购买房屋压力大,省会城市房价相对较低,因此定居意愿较高,A项正确;政策支持、医疗水平和环境质量对两者的影响差距不大,B、C、D三项错误。故选A。
答案 A
12.解析 长期居留意愿率提升,可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D项正确;城市等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居留意愿率高并不能提升地级市的城市等级,A项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提高会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加剧交通拥堵,B项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高对城市绿化的增加没有影响,C项错误。故选D。
答案 D
13.解析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吸引人口向县城迁移,提高落户意愿率,B项正确;扩大用地规模并不能提高落户意愿率,A项错误;建设高级住宅会增加生活成本,并不能提高县级市落户意愿率,C项错误;轨道交通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县级城市对轨道交通需求量小,D项错误。故选B。
答案 B
14.解析 在干旱的祁连山区,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①②正确;“提供科学研究基地”不属于生态意义,排除③;“扩大耕地面积”不利于生态保护,④错误。故选A。
答案 A
15.解析 祁连山区地处西北干旱区,因此,植被的恢复状况与水分条件关联最大,降水稀少的背景下,水分条件与蒸发尺度有密切关联。比较乙地和甲地的坡度、高度、坡向可知,乙地海拔高,气温低,地处半阴坡,因此,乙地蒸发比甲地弱,土壤水分条件好,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本题18分)
解析 (1)读图可知,珀斯位于32°S左右,地处南半球中纬度地区,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该地。(2)本小题考查珀斯风向日变化的成因。风向变化的原因应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角度分析。据图可知,珀斯位于30°~40°S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东侧的沙漠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西侧的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吹偏西风;晚上,沙漠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西侧的海洋降温慢,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吹偏东风,所以风向多变。(3)本小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应从地表性质、气压梯度力等角度分析。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南北温差大,中纬度地区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
答案 (1)副热带高气压带。帕斯地处南半球中纬度,1月是该地区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风带)南移控制该地区。
(2)珀斯西临海洋,东为陆地(沙漠面积广);珀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气水平运动弱;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形成海风;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形成陆风,所以风向多变。
(3)珀斯地处30°~40°S大陆西岸,冬季西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中纬度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西临印度洋且地势平坦,摩擦力小,风力大。
17、(本题18分)
解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沟谷地区,四周山地等高线数值较大,海拔较高,同时,等高线分布较为密集,坡度较大,高海拔地区由于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产生的大量风化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冰川和流水作用下大量碎屑物质向海拔较低处搬运,甲处海拔相对较低,地势低平,使得大量碎屑物质再次堆积。(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气候整体变得暖湿,气温较高,使得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气降水量增加,使得本地碎屑物质含水量增加,容易产生滑动现象;大量堆积体沿着基岩表面整体向下滑动,产生滑坡现象,不断向低处堆积,形成碎屑流。(3)结合所学知识,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之后,导致江水无法下泄,上游大量来水在此蓄积,使得堰塞湖湖水量不断增加,收入远远大于支出,湖泊水位不断升高。但是随着上游河水的不断汇入,水位不断升高,湖水开始漫过堰塞体,湖水开始向外溢出,使得湖泊水量收支平衡,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或者湖泊水量过大,导致堰塞体溃决,大量湖水快速下泄,水位快速下降,堰塞湖消失,然后通过上游来水不断补给形成新的收支平衡,使水位恢复之前的稳定。
答案 (1)甲地位于沟谷(盆地),四周山地海拔高,坡度大,风化作用强,大量碎石崩落。在冰川、流水作用下,碎屑物质向低处搬运;甲地地势低平,搬运力减弱,碎屑物质大量堆积。
(2)暖湿的气候背景下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大气降水增多,甲地的碎屑物质堆积体持续吸水、增重;堆积体沿基岩表面整体滑动,出现滑坡现象;堆积体形态发生改变,向低处流动,形成碎屑流。
(3)阶段一:堰塞湖形成后江水无法下泄,上游来水持续注入堰塞湖,堰塞湖水量收入大于支出,水位抬高。
阶段二:湖水漫过堰塞体,湖水开始溢出,堰塞湖水量收支平衡,水位基本稳定。(或者)阶段二:堰塞体溃决(被冲刷侵蚀),湖水快速下泄,水位降低,堰塞湖消失(达成新的水量收支平衡),水位恢复稳定。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9分)
解析 (1)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演化示意图可以看到,辽宁、河北、广西、海南未发生变化,一直处于低水平,广东一直处于中水平,福建由低水平转化为中水平,浙江由中水平转化为高水平,天津由高水平转化为中水平,山东、江苏、上海一直处于高水平。(2)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一直受“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的国家政策影响,国家给予的经济政策较多,其海洋资源开发的起点高;同时由于政策经济政治的支持,其海洋环境治理相对投资更加充足,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高,保护程度较好;海洋科技方面,由于山东沿海地区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海洋人才储备较好,海洋绿色发展在全国的位置较为靠前,所以使得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一直处于高质量水平。(3)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治理,首先要减少对海洋污染的产生,要对排海的生产生活用水及物品进行监测,设置达标标准;其次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要突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加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另外也要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持,不断的研发相关的海洋污染治理的技术,从源头方面给予根本治理,使得产生污染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答案 (1)辽宁、河北、广西、海南未发生变化,一直处于低水平,广东一直处于中水平,福建由低水平转化为中水平,浙江由中水平转化为高水平,天津由高水平转化为中水平,山东、江苏、上海一直处于高水平。
(2)受“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国家政策影响,山东省海洋资源开发起点高;海洋环境治理投资充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程度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海洋绿色发展水平高。
(3)对入海的生产生活用水实施达标排放;研发海洋环境污染源头治理技术,阻断污染源;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海洋环境治理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