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5年3月九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
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
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题号所提示的答题
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学校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语文实践任务。
任务一:拟写推荐语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①旨在以涵养学生审美情趣为目标,校园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同学
们欢聚在此,享受A天伦之乐。灯光摇曳闪烁,舞台流光溢彩,表演者尽情展示,B无所不为。
②本届艺术节参加比赛的人数与上届相比,增加了大约12.7%左右。③前期大家的积极准备使得
这次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④民俗作品的传统韵味、器乐演奏的悠扬旋律、课本剧
的生动演绎…将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在光影交错中驻足盘桓,细细地端祥,尽情地欣
赏。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相得益彰,共同绘就C可歌可泣的艺术画卷。青春与梦想碰撞,才华
与创意交融,你只有D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这场盛宴的精彩。
1.推荐语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曳(yè)
B.流光溢彩
C.桓(huán)
D.端祥
2.以下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天伦之乐
B.无所不为
C.可歌可泣
D.身临其境
3.推荐语中画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①
B.②
0.③
D.④
任务二:参演课本剧
4.台词组为课本剧设计了相应的神态、语言和动作。请根据原文将舞台说明补充完整。(3分)
《故乡》原文(节选)
《故乡》课本剧(节选)
“阿!闰土哥,一你来了?…”
我:(语气:①
啊!闰土哥,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
(迟疑了一下)你来了?…
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闰土:(神态:②
)老爷!(动作:
分明的叫道:
“老爷!…”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5.请你帮道具组从下列图中选择适合“中年闰上”这→角色的服装并说明理由。4分)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
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
盥袍散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宽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
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
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
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渴余,撰长书以为
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
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岂知予者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擨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
獭甚奇之,亲为之冠。在嫩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属布衣,徒行于路。豫门多车马贵游篡
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
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镇简诣。
(选自《今注本二十四史:梁书》,熊清元校注)
【注释】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②刘嫩(hun):南朝齐学者。③芒屩(jue):草鞋。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趋百里外”与成语“大势所趋”中的“趋”,意思不同。
B.“同舍生皆被绮绣”与“身被坚执锐”中的“被”,都是通假字。
C.“蹶甚奇之”中的“奇”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用法不同。
D.“闻沛国刘嫩聚众讲说”与“闻之于宋君”中的“闻”,意思不同。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