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课题: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初步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
3.体会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再寻“世外桃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复得路;未果。
“大同”
——《礼记·礼运》
和平安宁
富足和睦
初读课文 走近作品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朗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同“举”
同“鳏”
职分、职守
厌恶
厌恶
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
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用作动词,奉养
指父母
用作动词,抚育
指子女
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作乱
伤害
兴起
指理想社会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
一定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
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
(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这样
一、通假字
选贤与能
同“举”。
矜、寡、孤、独
同“鳏”,老而无妻。
二、词类活用
1.选贤与能
2.使老有所终
3.壮有所用
4.幼有所长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中年人。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
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三、一词多义
修 讲信修睦(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 )
天下为公( )
能 选贤与能( )
能以径寸之木( )
分 男有分 (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培养
长
雕刻
是
才干出众的人
能够
职分
长度单位
1.不独子其子
2.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子女
今义:专指“儿子”(词义范围缩小)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指“返回、归还”等(由本义引申而来)
古义:财货
今义:一般指货物或商品(词义范围缩小)
四、古今异义
四、古今异义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故曰: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
今义: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词义范围缩小)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了解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思考:孔子是如何阐述他的理想社会的?
是谓大同(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故人不独亲其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总括“大同”社会的景象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思考:孔子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理想社会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是谓大同
孔子对“大同”社会的论述过程:
层层推进,逻辑缜密。
从句式特点看孔子论事说理的技巧: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句式特点:多用整句(包括
对偶和排比),造成整齐、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还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了解写作背景
理解“大同”的思想意义
昔者仲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ɡuàn)之上,
喟(kuì)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yǎn)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
盼“大同”
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宫门外两旁的楼台
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古礼
夏商周三代的英贤
赶得上
了解背景,体悟感情:
——《礼记》
“同,犹和也,平也。”
——郑玄(东汉)
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
“大同”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其中往来种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共同的目标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
“大同”、世外桃源——美好空想
思考:如何评价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
激励后人
不懈努力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共产党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九大报告: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习先贤们敢于冲破现实的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传承梦想。
课文小结
拓展阅读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文中提到的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关于《礼记》:
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当中《檀弓》的篇幅都很简短,记言特多,但寥寥数语,情事毕现而趣味隽永,耐人咀嚼。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同“轼”
古称丈夫的父亲
不直言苛政,而以虎患烘托
点睛之笔
作业
1.熟读《大道之行也》,并背诵。
2.阅读《礼记·檀弓》,了解更多的儒家思想。
预习提示:《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