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同类主题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同类主题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17:1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同类主题迁移阅读 专题练
-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火药的故事
①火药,顾名思义,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
②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 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 导弹的助推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 出的成就。火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起到了推动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
③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孙思邈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 有名的炼丹家,自号“孙真人”。他在总结以前炼丹家的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 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适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联系上下文,写出“火药”的字面意思。
2.火药在军事上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思邈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有名的炼丹家。
B.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C.火药的发明阻止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
佚名
①印刷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②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的书籍。手抄不仅费时、费事,而且容易抄错、抄漏。书籍抄本的数量有限更无法大批量复制,严重制约着信息的传播,给文化发展带来了阻碍。
③大约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雕版时,在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的书稿,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接着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覆上纸,字迹就留在了纸上。
④雕版印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的速度,但同时雕版印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第二,版片存放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第三,雕版中的错别字更改起来非常困难。
⑤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家毕昇(shēng)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
⑥毕昇用质细且带有黏(nián)性的胶泥,做成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字像一枚枚印章,放在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脂、蜡、纸灰等混合物,铁板四周围一个铁框,然后按照文章内容在铁框内将要印的字按顺序排好,摆满就是一版。排好后将版用火烘烤,使松脂和蜡等熔化,与活字印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压,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进行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
⑦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用这种方法进行大批量的印刷时,效率非常高。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⑧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它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选文有删改)
4.(信息提取)读文章,梳理并填写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② 在宋仁宗庆历年间
① 雕版印刷术 ③
5.(说明文语言)第③自然段“大约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对句中“大约”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词语可以删掉,删掉后意思不变。
B.这个词语不能删掉,删掉后与事实不符。
6.(句段作用)选文第④自然段是围绕“ ”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的作用是 (A.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B.中心句,总结全段的作用)。
7.(内容理解)结合第⑦自然段我们可以知道活字印刷术的优点:第一,可以实现大批量印刷,效率高;第二,可以 ;第三,可以 。
泉州大桥
①泉州大桥是福建省最长的城市公路大桥。从远处眺望,它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横跨大江两岸。
②来到桥头,只见两旁各矗立着两座六角亭子,古色古香。亭子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泉州大桥”四个金字。桥面宽六十米,比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还要宽。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络绎不绝,人们川流不息。大桥两旁的栏杆精巧别致。每根栏杆上,间隔装上含苞欲放的莲花和形态逼真的青石狮子。这些狮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睁眼远望;有的毛发皆坚,跃跃欲跳;有的口含石珠;有的侧耳倾听……这些狮子,不正象征着“东方睡狮”已经苏醒,正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世界上吗?
③桥下流水哗哗,我仿佛听到大桥.上人民在前进的脚步声;我仿佛看到建桥工人的雄姿。多少个日子,他们顶酷暑,冒严寒;多少个日子,他们战洪水,抗台风;多少个日子,他们放弃休息,日夜苦战。
④宏伟的泉州大桥,是泉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力量的结晶。
8.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对应的词。
①(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②裹着花蕾,等待开放。
9.泉州大桥的三个特点是: 、 、 。
10.作者的观察点是先 ,再移到 。
1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卢沟桥
①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②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 米 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 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望柱141根。望柱间距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③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在《马 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④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12.卢沟桥因 而得名,卢沟桥也被称为 ,外国人都称它为 。
13.下列对第2 自然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自然段主要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B.这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卢沟桥的样子。
14.卢沟桥有什么历史意义?
天安门
佚名
①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面临长安街。
②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城楼是重檐式,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城楼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雕刻着莲花宝瓶图案。城楼内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红漆巨柱排列整齐,柱顶上有藻井与梁枋(fāng),绘着金龙吉祥彩画和团龙图案。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仙人、走兽等图案。城台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③城楼前有条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御路桥两旁有宗室亲王过往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的“品级桥”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员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员、兵弁(biàn)和夫役只能走“公生桥”。7座金水桥除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外,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
④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距今已有500多年。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经过政府多次维修,今已焕然一新。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15.请你用“_____”画出第②自然段的关键句,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天安门造型的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___。
16.(信息提取)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导图补充完整,体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天安门的。
17.(内容理解)下面关于“汉白玉雕栏石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白玉雕栏石桥位于城楼前。
B.汉白玉雕栏石桥不仅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还表示“万方来朝”之意。
C.汉白玉雕栏石桥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过年(节选)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qìng),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8.把画“ ”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19.短文围绕“ ”这句话,主要写了过年时 等事情。(至少写出三件事)
20.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 )。
A.家里挂的东西太多
B.浓浓的年味
C.准备这些东西太累
21.“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语言自然亲切,写出了“我”对 的独特感受;“低枝倒挂”生动地写出了“我” 的样子。
2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多选)
A.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
B.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
C.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
D.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
参考答案
1.火药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 2.
火药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助推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起到了推动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 3.C
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
根据第①段“火药,顾名思义,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可知,火药的字面意思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
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文章第②段“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助推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起到了推动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可知,火药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助推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起到了推动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②段“火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起到了推动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可知,火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故选C。
4. 手抄 大约在隋唐时期 活字印刷术 5.B 6. 但同时雕版印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A 7. 节约人力、物力 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句子“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的书籍。”可知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依靠手抄的书籍;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大约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可知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产生;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家毕昇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可知宋仁宗庆历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大约在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可知“大约”表示大概,说明不是准确数值,不能去掉,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故选B。
6.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雕版印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的速度,但同时雕版印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可知本段介绍了雕版印刷的缺点,因此本段是围绕“但同时雕版印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这句话写的,这句话起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过渡句,故选A。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用这种方法进行大批量的印刷时,效率非常高。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可知活字印刷术的优点:第一,可以实现大批量印刷,效率高;第二,可以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8. 川流不息 含苞欲放 9. 长 宽 桥栏精巧别致 10. 从远处看 桥上 11.从远处眺望,它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横跨大江两岸。
多少个日子,他们顶酷暑,冒严寒;多少个日子,他们战洪水,抗台风;多少个日子,他们放弃休息,日夜苦战。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络绎不绝,人们川流不息。”可知“(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指的是“川流不息”;
从第②自然段句子“每根栏杆上,间隔装上含苞欲放的莲花和形态逼真的青石狮子。”可知“裹着花蕾,等待开放。”指的是“含苞待放”。
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从第①自然段句子“泉州大桥是福建省最长的城市公路大桥。从远处眺望,它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横跨大江两岸。”可知泉州大桥的特点是长;从第②自然段句子“桥面宽六十米,比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还要宽。”可知泉州大桥的特点是宽;从第②自然段句子“大桥两旁的栏杆精巧别致。”可知泉州大桥的特点是栏杆精巧别致。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句子“泉州大桥是福建省最长的城市公路大桥。从远处眺望,它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横跨大江两岸。”可知作者的观察点是“远处”;从第②自然段句子“来到桥头”可知作者的观察点是“桥上”。
11.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第①自然段的句子“从远处眺望,它似长虹卧波,又如巨龙横跨大江两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泉州大桥比作“长虹”,又比作“巨龙”。
第②自然段的句子“这些狮子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睁眼远望;有的毛发皆坚,跃跃欲跳;有的口含石珠;有的侧耳倾听……”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2. 横跨卢沟河 芦沟桥 马可·波罗桥 13.A 14.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 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1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①段“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和第③段“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它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这些句子可得出卢沟桥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卢沟桥也被称为“芦沟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第②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卢沟桥的尺寸、形状和结构,包括桥洞的跨径、桥身的坡度、桥面的宽度、雁翅桥面的形状、石栏的设置以及望柱和栏板的尺寸等。这些都是对卢沟桥的具体描绘,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此,选项A对文段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故选A。
1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本题我们要明确题目的要求,即要找出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历史意义通常指的是某一事件或物体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可能对历史进程、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文章的第④段中,我们知道了关于“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的描述。这一事件被明确标记为全面抗战的序幕,这意味着卢沟桥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此,卢沟桥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历史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5.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威严庄重 气势宏大 16.①地理位置 ②汉白玉雕栏石桥(金水桥) ③华表 17.C
15.本题考查关键句及短文的理解。
通过读第②自然段可知,这一自然段主写了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并围绕城楼的空间、所用材料、城台的外观展开介绍,故关键句是“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由这一句可知,天安门造型的特点是:威严庄重、气势宏大。
16.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面临长安街。”中的“位于”“面临”可知,这一段主要写天安门的地理位置,因此可填:地理位置。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天安门的主体建筑由城楼和城台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可知,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主体建筑。
结合第③自然段中“城楼前有条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可知,这一段主要描写了汉白玉风雕栏石桥。
结合第④自然段中“石狮距今已有500多年。华表上满刻着盘龙与云朵,巨柱顶端加上了云板、承露盘并蹲坐着石兽”可知,这一段主要描写了石狮距今的时间及华表外形,故可以填写:石狮和华表。
17.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C.结合第④自然段中“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石狮距今已有500多年”可知,短文是写的金水河石狮距今已有500多年,而不是汉白玉雕栏石桥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C。
18.我困得低枝倒挂,没有胃口吃。 19.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守岁、放鞭炮、吃年菜 20.B 21. 鞭炮 困倦不堪 22.ABCD
18.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这句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我困得低枝倒挂,所以没有胃口吃”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时,需要去掉反问的语气词,如“哪有”。同时,反问句中的否定词“哪”也需要转换为肯定词,句末的问号改句号。
如:我困得低枝倒挂,没有胃口吃。
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短文的开头就明确提出了作者的观点:“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接下来,作者围绕这句话详细描述了过年时的一些习俗和活动感受和态度。
“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这些句子写了除夕要熬夜守岁。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这些句子写了除夕头要岁钱,拜祖先。
“别人放鞭炮,我在屋里括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肺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这些句子写了除夕要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这些句子写了子时吃饽饽。
2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个句子中的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团圆的象征,过年挂灯笼更是深入人心的传统习俗。“烛光辉煌”进一步强化了节日的热闹和喜庆。烛光不仅为夜晚带来了光明,更增添了温暖和欢快的氛围。人们走在上面,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还象征着步步高升、一年更比一年好。通过描述过年时挂灯笼、烛光辉煌以及铺芝麻秸儿等传统习俗,生动地展现了浓浓的年味。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1.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在原文中,“我”对放鞭炮的感受是害怕和不安,因为“我”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所以每次别人放鞭炮时,“我”都会躲在屋里捂着耳朵。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我”对放鞭炮的独特感受,还通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热闹而又紧张的过年氛围。
在过年时,孩子们通常都要守岁,也就是要待到半夜十二点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因此,“我”在除夕夜时感到极度困倦,甚至可以说是筋疲力尽。而“低枝倒挂”这个词语则形象地描绘出了“我”困倦到极点的状态,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种疲惫和无力的感觉。因此可知“低枝倒挂”这个形象生动的词语,用来形容“我”困倦至极的样子。
2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A.“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反映了“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的一个原因。对于习惯早睡的孩子来说,守岁到十二点无疑是一种煎熬,这违背了“我”的日常作息习惯。
B.“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也揭示了“我”对过年的态度。虽然压岁钱是过年的一种传统习俗,但“我”觉得为了得到压岁钱而磕头如捣蒜是一种负担,这降低了过年对于“我”的吸引力。
C.“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说明了“我”害怕放鞭炮,这是“我”不特别喜欢过年的另一个原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放鞭炮是过年的一大乐趣,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种恐惧的来源。
D.“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体现了过年期间食物丰富的情景,但同时也暗示了剩菜剩饭的处理问题。对于“我”这样的小孩子来说,天天打扫剩菜可能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对过年的不喜爱。
因此可知以上四个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守岁的煎熬、为了得到压岁钱而磕头的负担、对放鞭炮的恐惧以及天天打扫剩菜的不愉快经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