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区域特征 分层练(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 区域特征 分层练(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17 18:37:5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
位置 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域辽阔,国界绵长,邻国众多
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为①__ __,西部有②__ __,③__ __
气候 __ __气候,气候干旱
河流 多为内流河
景观 自东向西依次是甲__ __、乙__ __、丙__ __
二、草原与牧场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牧区名称。
①__ __牧区;②__ __牧区。
2.自然环境与牧业
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广大,是我国重要的__ __业分布区,其中__ __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
3.优良畜种:新疆__ __、内蒙古__ __、三河牛和阿拉善__ __、宁夏__ __等。
4.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支柱:__ __。
西北地区东西部畜牧业差异
三、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土地退化:__ __、荒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等多种形式。
2.土地退化的原因:气候__ __,植被__ __,再加上__ __、樵采和垦荒等。
3.影响:会导致土地生产力__ __,甚至丧失;导致沙漠面积__ __,埋没了村庄、道路和良田;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__ __,我国北方地区的__ __频发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有着直接关系。
4.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__ __、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重难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影响
【对点训练】
(青海一模)2023年春季我国频频出现沙尘天气,其境内源地集中在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中西部等西北沙漠地区。下图是西北地区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西北地区植被景观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因素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以下开发与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
A.不断增加牛羊数量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过度开发矿产资源
D.防治土地荒漠化
知识点1 干旱的自然环境
(广西河池模拟)“辽阔草原美丽山冈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灿灿挂在蓝天上……”一首《草原牧歌》唱出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读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3题。
1.西北地区内部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体现在( )
A.东西跨度大,降水差异显著
B.南北跨度大,热量差异显著
C.地势起伏大,海拔差异显著
D.平原占比大,气温差异显著
2.图中由①到③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是( )
A.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B.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据图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特征是( )
A.高寒 B.干旱 C.炎热 D.湿润
知识点2 草原与牧场
羊毛壁毯是中国少数民族利用羊毛编织的传统手工艺品,能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下图是一幅羊毛壁毯作品,名为“天山歌舞”。读图,完成4~5题。
4.壁毯图案反映的歌舞场景常见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5.壁毯具有防寒、装饰等功能,其编织原料来自当地畜养量大且特有的羊种,羊肉还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食物。据此判断该地区农业( )
A.以畜牧业为主 B.以水田为主
C.盛产热带水果 D.以渔业为主
知识点3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读图,完成6~7题。
中国各省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比重
6.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荒漠化严重
C.森林资源减少 D.污染严重
7.我国在下图所示地区建设了( )
A.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
B.“三北”防护林工程
C.沿海生态林工程
D.黄河防护林工程
梭梭树根系发达,叶片呈鳞片状。每一株成年的梭梭树,其发达的根系至少可以固定10平方米的土地。当它们连成片时,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图示意某省区梭梭林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在荒漠中种植梭梭树的主要目的是(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 D.保护农田
9.图中景观最可能位于的省区是( )
A.云南省 B.黑龙江省
C.台湾省 D.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临沂模拟)京新高速公路(G7)是目前世界上穿越戈壁、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被自驾爱好者们誉为“世界最美色彩大道”,沿途将邂逅草原青、沙漠黄、戈壁灰、胡杨金、湖泊蓝……读京新高速沿线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巴彦淖尔附近可见大片的草场,为了保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当地需要( )
①开垦草地,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牧民收入
②限定放牧牲畜的范围,保持牧草的轮替生长 ③逐步从游牧变为定居,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④控制牲畜数量的过快增长,保证草场的恢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额济纳地区的人民坚持与风沙搏斗,在沙漠边缘建“草方格”和植树造林来遏制沙漠的扩大。下图能正确反映当地人们利用“草方格”科学治沙的是( )
A.①草方格 ②削弱风力 ③稳固沙子 ④阻挡沙漠流动
B.①削弱风力 ②草方格 ③阻挡沙漠流动 ④稳固沙子
C.①稳固沙子 ②阻挡沙漠流动 ③草方格 ④削弱风力
D.①阻挡沙漠流动 ②稳固沙子 ③削弱风力 ④草方格
(广西北海模拟)北京时间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东风着陆场和四子王旗着陆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地点选择东风着陆场的主要原因是该着陆场( )
①地形复杂,容易搜救 ②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③河湖稀少,着陆安全 ④气候湿润,适合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诗句能反映东风着陆场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4.(安徽中考)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不同区域有各具特色的优美风景。暑假,安徽省某中学研学小组对内蒙古自治区甲、乙、丙三地进行考察。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景观,图中①②③为研学小组在三个考察地拍摄的典型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发现区域差异是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前提。研学小组在考察时发现甲、乙、丙三地景观差异明显,照片①、照片③分别拍摄于三个考察地中的__ __地、__ __地。试分析造成从甲地到丙地景观变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2)发挥区域优势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研学小组发现某考察地附近草场广布,一望无际,适宜发展__ __(农业部门),该地的传统民居为__ __。
(3)技术进步促进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学小组通过调查发现,乙地风力发电量冬季大于夏季,而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该地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冬夏互补的特点,稳定了区域电力供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简述乙地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第一节 区域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
位置 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域辽阔,国界绵长,邻国众多
地形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为①__内蒙古高原__,西部有②__准噶尔盆地__,③__塔里木盆地__
气候 __温带大陆性__气候,气候干旱
河流 多为内流河
景观 自东向西依次是甲__温带草原__、乙__荒漠草原__、丙__荒漠__
二、草原与牧场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牧区名称。
①__内蒙古__牧区;②__新疆__牧区。
2.自然环境与牧业
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广大,是我国重要的__畜牧__业分布区,其中__内蒙古__牧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
3.优良畜种:新疆__细毛羊__、内蒙古__三河马__、三河牛和阿拉善__骆驼__、宁夏__滩羊__等。
4.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重要的经济支柱:__畜牧业__。
西北地区东西部畜牧业差异
三、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1.土地退化:__水土流失__、荒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等多种形式。
2.土地退化的原因:气候__干旱__,植被__稀少__,再加上__过度放牧__、樵采和垦荒等。
3.影响:会导致土地生产力__下降__,甚至丧失;导致沙漠面积__扩大__,埋没了村庄、道路和良田;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__生态环境__,我国北方地区的__沙尘暴__频发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有着直接关系。
4.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__退耕还林(草)__、防沙治沙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重难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影响
【对点训练】
(青海一模)2023年春季我国频频出现沙尘天气,其境内源地集中在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中西部等西北沙漠地区。下图是西北地区简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西北地区植被景观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
A.海陆位置
B.纬度因素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以下开发与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D )
A.不断增加牛羊数量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过度开发矿产资源
D.防治土地荒漠化
知识点1 干旱的自然环境
(广西河池模拟)“辽阔草原美丽山冈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灿灿挂在蓝天上……”一首《草原牧歌》唱出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读我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3题。
1.西北地区内部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体现在( A )
A.东西跨度大,降水差异显著
B.南北跨度大,热量差异显著
C.地势起伏大,海拔差异显著
D.平原占比大,气温差异显著
2.图中由①到③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是( D )
A.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B.荒漠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据图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特征是( B )
A.高寒 B.干旱 C.炎热 D.湿润
知识点2 草原与牧场
羊毛壁毯是中国少数民族利用羊毛编织的传统手工艺品,能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下图是一幅羊毛壁毯作品,名为“天山歌舞”。读图,完成4~5题。
4.壁毯图案反映的歌舞场景常见于我国的( A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5.壁毯具有防寒、装饰等功能,其编织原料来自当地畜养量大且特有的羊种,羊肉还是当地居民喜爱的食物。据此判断该地区农业( A )
A.以畜牧业为主 B.以水田为主
C.盛产热带水果 D.以渔业为主
知识点3 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读图,完成6~7题。
中国各省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比重
6.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B )
A.水土流失严重 B.荒漠化严重
C.森林资源减少 D.污染严重
7.我国在下图所示地区建设了( B )
A.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
B.“三北”防护林工程
C.沿海生态林工程
D.黄河防护林工程
梭梭树根系发达,叶片呈鳞片状。每一株成年的梭梭树,其发达的根系至少可以固定10平方米的土地。当它们连成片时,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图示意某省区梭梭林景观。据此完成8~9题。
8.在荒漠中种植梭梭树的主要目的是( A )
A.防风固沙 B.保持水土
C.涵养水源 D.保护农田
9.图中景观最可能位于的省区是( D )
A.云南省 B.黑龙江省
C.台湾省 D.内蒙古自治区
(山东临沂模拟)京新高速公路(G7)是目前世界上穿越戈壁、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被自驾爱好者们誉为“世界最美色彩大道”,沿途将邂逅草原青、沙漠黄、戈壁灰、胡杨金、湖泊蓝……读京新高速沿线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巴彦淖尔附近可见大片的草场,为了保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当地需要( D )
①开垦草地,增加种植面积,提高牧民收入
②限定放牧牲畜的范围,保持牧草的轮替生长 ③逐步从游牧变为定居,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④控制牲畜数量的过快增长,保证草场的恢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为了保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限定放牧牲畜的范围,保持牧草的轮替生长,逐步从游牧变为定居,减少对草场的破坏,控制牲畜数量的过快增长,保证草场的恢复;开垦草地,增加种植面积,会破坏草场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1.额济纳地区的人民坚持与风沙搏斗,在沙漠边缘建“草方格”和植树造林来遏制沙漠的扩大。下图能正确反映当地人们利用“草方格”科学治沙的是( A )
A.①草方格 ②削弱风力 ③稳固沙子 ④阻挡沙漠流动
B.①削弱风力 ②草方格 ③阻挡沙漠流动 ④稳固沙子
C.①稳固沙子 ②阻挡沙漠流动 ③草方格 ④削弱风力
D.①阻挡沙漠流动 ②稳固沙子 ③削弱风力 ④草方格
在沙漠边缘建“草方格”和植树造林能有效遏制沙漠的扩大,因此首先要建“草方格”,“方草格”具有削减风力、稳固沙子的作用,进而阻挡沙漠流动,使得沙漠恢复生机。
(广西北海模拟)北京时间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东风着陆场和四子王旗着陆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地点选择东风着陆场的主要原因是该着陆场( B )
①地形复杂,容易搜救 ②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③河湖稀少,着陆安全 ④气候湿润,适合居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下列诗句能反映东风着陆场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B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4.(安徽中考)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不同区域有各具特色的优美风景。暑假,安徽省某中学研学小组对内蒙古自治区甲、乙、丙三地进行考察。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景观,图中①②③为研学小组在三个考察地拍摄的典型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发现区域差异是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前提。研学小组在考察时发现甲、乙、丙三地景观差异明显,照片①、照片③分别拍摄于三个考察地中的__丙__地、__甲__地。试分析造成从甲地到丙地景观变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丙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上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甲地为大兴安岭,距离海洋较近,降水丰富,森林广布。
(2)发挥区域优势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研学小组发现某考察地附近草场广布,一望无际,适宜发展__畜牧业__(农业部门),该地的传统民居为__蒙古包__。
(3)技术进步促进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学小组通过调查发现,乙地风力发电量冬季大于夏季,而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该地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冬夏互补的特点,稳定了区域电力供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简述乙地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
乙地纬度高,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白昼时间长,光照时间长;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较弱,白昼时间短,光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太阳能发电高于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