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2.2记叙文阅读(word+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2.2记叙文阅读(word+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17:54:5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2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的六要素及其作用
要 素 作 用
时间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
地点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②交代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
人物 ①交代故事的主人公;②交代刻画的人物,增强事件的真实性
事件的起因 ①交代为什么要发生这件事;②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的经过 ①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②丰富文章内容;③表现文章主题
事件的结果 ①交代事件的结尾;②使文章结构完整
2.散文分类
分 类 特 点 教材篇目举例
叙事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又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 《藤野先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感情 《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安塞腰鼓》等
哲理散文 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 《谈读书》《精神的三间小屋》等
3.小说三要素
要 素 作 用 教材举例
人物 (核心) 反映社会生活 《变色龙》中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与虚伪
情节 (骨架)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孔乙己》开端部分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狠手辣,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的确”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
(续表)  
要 素 作 用 教材举例
环境 (背景) 自然 环境 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的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社会 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4.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类 型 举 例 特征与作用
以事物为线索 《台阶》《灯笼》 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作用:①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鲁迅的《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多为暗线) 《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忆花的情感变化行文
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 《伟大的悲剧》(时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
5.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分 类 特 点 作 用
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你”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6.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顺序 特 点 作 用
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写。如《紫藤萝瀑布》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最后引发人生感悟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倒叙 ①先写眼前,再回想以往;②把当前情况与过去情况相比较;③先写结尾,再记缘由。如《背影》开头写现在的情况,引发回忆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插叙 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如《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回忆 ①补充交代了……的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或与……形成对比;⑤突出人物性格(或形象);⑥凸显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
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拟人 作者把……人格化(或赋予……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地描绘出……
对偶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排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气势;抒发……的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产生幽默感和讽刺性,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引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
8.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 作 用
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人物 描写 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语言描写 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脸上的表情,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品格,展现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的命运等
心理描写 描写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环境 描写 社会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⑤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如《变色龙》中“四下里一片沉静”
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和场景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表现人物性格;④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主题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 ①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来凸显主要人物;②通过描写环境或场面,渲染气氛,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抒情 ①抒发情感,揭示主题;②表达观点,引发共鸣;③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议论 ①揭示主旨;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说明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9.常见表现手法
伏笔 特点 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一般是“细节”,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交代含蓄,使文章的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都走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此句就为下文“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埋下伏笔,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杰里是回去叫“我”的父亲去了
铺垫 特点 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可谓浓墨重彩,以引起读者注意
作用 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举例 《皇帝的新装》第1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为何轻易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前后照应 特点 文章前后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同一情况作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 《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托物言志 特点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情感等
作用 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 《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由一棵紫藤萝树的兴衰经历,联系到人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的认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象征 特点 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荷叶·母亲》一文中,荷叶象征着母亲,由荷叶对荷花的保护,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
衬托 特点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烘托渲染 特点 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
作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对比 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同一时间点的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露了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续表)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特 点 借助对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作用 通过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举例 《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道理
虚实结合 作用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更丰富
举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对“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美女蛇”传说故事的插入。前者加深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后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作用 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使文章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举例 朱自清《春》中写花的色彩及花下的蜜蜂、蝴蝶,就是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 特 点 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大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举例 莫怀戚的《散步》以祖孙三代散步这件小事表现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抑扬 欲 扬 先 抑 特点 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加以贬低和否定
作用 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举例 《白杨礼赞》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欲 抑 先 扬 特点 指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语气来写
作用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例 《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先前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作“欲抑先扬”
考点一 文意理解与概括
  1.文意理解
题型一:简答题
第一步,依据题干关键词,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并将表现事件起因(为什么)、经过(怎么做),结果(如何)的相关内容做好标记。
第二步,分析概括。摘取表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
注:此类题目要明确“答案就在文中”原则。
【链接教材】
七上《皇帝的新装》“思考探究”: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
题型二:选择题
先找出选项在文中所对应的位置(有的是全文),看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再根据文章主旨,联系上下文判断正误。
2.概括内容
题型一:简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紧扣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按照“××人做了××事,结果××”的模式概括。
题型二:概括人物某一方面具体事例
先将与人物相关的事例都找出来,再进一步筛选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链接教材】
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3.梳理情节脉络
第一步,通读全文,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内容,先在文中找到已知信息所在的段落,判断要梳理的情节在文中的位置 ,确定作答范围。
第二步,根据空格个数,结合文章内容确定需概括的事件数,根据事件数将作答范围中的内容做相应划分,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步,分析已给情节的表达句式、主要人物和事件,结合题干要求,仿照已给示例的形式、字数,概括出主要故事情节。
【链接教材】
八下《社戏》“思考探究”: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月夜行船                    
4.分析人物情感态度变化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情感脉络。
第二步,根据已知信息,锁定答题区域。先找出已知信息所在,判断需要填写的答案所在的位置。
第三步,在锁定答题区域甄别能够体现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如果有可直接选用,没有则根据文意提炼。
【链接教材】
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八上《背影》“思考探究”: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考点二 行文的线索与顺序
  1.行文线索
【知识储备】
记叙文线索类型及作用: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93“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
(1)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3)厘清思路: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记叙性文章常按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答题模板】
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
2.记叙顺序
【知识储备】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9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
(1)辨析开篇段落。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有“记得”“那年”“忆起”等表示过去的标志词。
(2)抓住关键段落。插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3)提取标志性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
考点三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
(1)揣摩词语的本义。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或特殊义、临时义)。
(3)把握词语的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等,要结合语境,寻找本体意思;双关,要注意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把握词语的感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可从中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彩等方面来理解)。
【链接教材】
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思考探究”: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一步,定位词语所在句子在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解释词语的本义,并根据句子意思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第三步,按照题干的提示或要求,选择赏析角度:
①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如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名词等;②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如比喻、拟人等;③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主要是表动作、心理、情感、细节的词语;④从感彩(褒义词、贬义词)角度赏析。
第四步,结合语境内容谈表达的情感,指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第五步,运用答题模板表述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一词运用了……(或从……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情感),取得了……的表达效果。
【常见词性的作用】
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人(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的心理。
副词: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强化某种情感或态度。
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出……的情感。
【链接教材】
七上《春》“积累拓展”节选: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七上《秋天的怀念》“积累拓展”: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考点四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
(1)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2)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意义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关键词语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从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链接教材】
九下《不求甚解》“思考探究”:《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1)首先看是否用了修辞手法(详见本书A94“常见修辞手法”)
  (2)其次考虑描写方法
有的题目直接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有的没有点明赏析角度,句子中又没有修辞的,一般要从描写角度考虑。
【答题方法】
第一步,先辨析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描写方法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细节、环境等。
第二步,如果是人物描写,就要区分出通过人物哪种描写方法展现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心理状态;如果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就要分析其展现怎样的社会环境或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心理等。
第三步,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①运用了外貌(或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②通过描写……(环境),突出了……(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3)分析是否有特殊句式
常见句式的表达效果: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⑤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⑥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⑦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4)看是否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①动词、形容词:运用……一系列动词(或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增强文章气势的作用,使语言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5)分析表现手法
例如:化静为动、借景抒情、虚写、多角度描写、对比、衬托等。(详见本书A95“常见表现手法”)
【链接教材】
(1)从修辞句式的角度赏析
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思考探究”: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七下《老王》原创题: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考点五 重点句段作用
  1.开头句段
(1)内容作用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开篇点题;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结构作用
①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②统领全文;③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中间句段
(1)内容作用
①概括该段内容;②表达情感;③推动情节;④如果是插叙,分析其目的、作用。
(2)结构作用
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前文;③为下文作铺垫。
3.结尾句段
(1)内容作用
①概括该段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深化)……中心;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④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
(2)结构作用
①总结全(或上)文;②照应开头(或题目、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链接教材】
七上《猫》“思考探究”: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七下《邓稼先》“思考探究”: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理情节
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2)看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描写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等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
(3)找评价
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4)析背景
把人物形象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人物命运和性格形成的根源,从而做出合理的概括和判断。
(5)多拓展
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
【答题模板】
①……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或身份);
②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或身份);
③……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或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2.次要人物的作用
人物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他们在文章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主题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
(1)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主要人物起对比衬托作用。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
(4)与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主旨的作用。
【链接教材】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九上《故乡》中的“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若瑟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考点七 叙述人称视角
  文学作品中用不同的人称或从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其作用及效果也不同。
1.第一人称(我、我们)
(1)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2)叙述亲切自然;
(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背影》《社戏》。
2.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有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用于物时,拟人化,蕴含情感。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或直接出现人物的名字)
(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如《皇帝的新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蕴含情感。
【链接教材】
九下《孔乙己》“积累拓展”: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考点八 理解文章主旨、情感
  1.理解概括主旨
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一个总的印象。文章的标题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告诉读者:文章是赞美白杨树的。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旨。
(2)分析文中关键句
文章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①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段。如《白杨礼赞》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和最后一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都直接点出了文章主旨。
②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抒情句参考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或出现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痛苦等)的词语。议论句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作出评价的句子。]
③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通常情况下,这个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词或中心句,对理解文章主旨有极大帮助。如《白杨礼赞》中多次出现的“不平凡”这个词语。
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要结合人物语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3)通过分层归纳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得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道理等。
(4)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一些文章往往会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可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链接教材】
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思考探究”: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
中国读者的寄语
  2.梳理概括情感
(1)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思路)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
(2)抓住文中流露作者情感,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句子。
(3)抓住对各个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4)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链接教材】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考点九 分析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
  1.标题的含义
要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
(1)表层含义
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看其体现了什么内容,点明了什么写作对象等。
(2)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①把握文章感情的出发点。如《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的深层含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②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③分析标题和主旨的关系。如《再塑生命的人》在标题中即透露情感主旨,这一题目揭示了莎莉文老师对作者生命的重大意义。
④分析标题的象征义。如《海燕》以“海燕”为题,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⑤分析标题的双关义。如《美丽的颜色》既指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具有美丽的颜色,又指他们的坚韧执着、以苦为乐、热爱科学等精神品格的美丽。
2.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可结合以下六点来归纳:
(1)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表明文章的行文线索;
(4)暗示文章的主旨;
(5)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分析标题的妙处时,一般需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作答,需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
3.标题的拟写
要给文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可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文章主要情节为题,等等。
另外,在拟写标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言简意赅。拟写时可以巧妙化用诗句,或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标题更加新颖独特。
考点十 主观表达
  1.发挥想象补写
(1)补写心理活动
①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因此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②紧扣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要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描写出来。
③可以巧用修辞,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2)补写画面、情景或场景
①紧扣题目关键字,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确定补写的画面、情景或场景的特点。
②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有条不紊,主次明晰。
注意: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场景的气氛,才能感染读者。在场面描写中也要写人的神情、语言、心理等,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生动的生活画面。
  2.联系文本阐述感悟、发表观点
(1)熟读原文,紧扣文章的主旨,不能让感悟和观点与阅读材料相去甚远。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抒写自己独特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恰当合理地加以表述。
(3)表述答案的时候注意简明、连贯、得体,叙事要简练,可以灵活引用古诗文名句,使用修辞手法,让答案具有一定的文采。
【答题模板】
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合原文内容进行阐述,为自己的看法提供支持+结合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三者的顺序根据题目的问法可以调整)。
  3.结合文本链接材料谈感悟
(1)细读材料,归纳要点。
(2)整合比较,概括提炼。
(3)联系现实,生发观点。
(4)组织语言,写出结论。
结合题干要求,在解答时要观点明确、符合题意且不脱离文章主旨,并能结合文章主题与材料进行分析阐述。
【答题模板】
这篇文章提出了……观点,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我赞同(或反对)……。
【链接教材】
八上《藤野先生》“积累拓展”:“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完成《精练本》中的对应练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86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1.记叙文的六要素及其作用
要 素 作 用
时间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②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
地点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②交代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
要 素 作 用
人物 ①交代故事的主人公;②交代刻画的人物,增强事件的真实性
事件的起因 ①交代为什么要发生这件事;②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
事件的经过 ①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②丰富文章内容;③表现文章主题
事件的结果 ①交代事件的结尾;②使文章结构完整
2.散文分类
分 类 特 点 教材篇目举例
叙事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又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氛 《藤野先生》《走一步,再走一步》等
抒情散文 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感情 《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安塞腰鼓》等
哲理散文 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 《谈读书》《精神的三间小屋》等
3.小说三要素
要 素 作 用 教材举例
人物 (核心) 反映社会生活 《变色龙》中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深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现实和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与虚伪
要 素 作 用 教材举例
情节 (骨架)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孔乙己》开端部分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要 素 作 用 教材举例
情节 (骨架)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狠手辣,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的确”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空间
要 素 作 用 教材举例
环境 (背景) 自然 环境 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的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社会 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4.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类 型 举 例 特征与作用
以事物为线索 《台阶》《灯笼》 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作用:①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鲁迅的《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 类 型 举 例 特征与作用
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多为暗线) 《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忆花的情感变化行文 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作用:①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以时间推移、地点转换为线索 《伟大的悲剧》(时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 5.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分 类 特 点 作 用
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你”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 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6.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顺序 特 点 作 用
顺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写。如《紫藤萝瀑布》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最后引发人生感悟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记叙顺序 特 点 作 用
倒叙 ①先写眼前,再回想以往;②把当前情况与过去情况相比较;③先写结尾,再记缘由。如《背影》开头写现在的情况,引发回忆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记叙顺序 特 点 作 用
插叙 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如《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回忆 ①补充交代了……的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或与……形成对比;⑤突出人物性格(或形象);⑥凸显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常见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
比喻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拟人 作者把……人格化(或赋予……人的思想/动作/情感),生动地描绘出……
对偶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
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
排比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气势;抒发……的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夸张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语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产生幽默感和讽刺性,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引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修辞手法 答题模板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
8.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 作 用
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人物 描写 外貌描写 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等进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感情、性格等
语言描写 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等,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表达方式 作 用
描写 人物 描写 神态描写 描写人物脸上的表情,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品格,展现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的命运等
心理描写 描写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感情变化、性格品质等
表达方式 作 用
描写 环境 描写 社会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⑤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如《变色龙》中“四下里一片沉静”
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和场景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表现人物性格;④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主题
表达方式 作 用
描写 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等,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侧面描写 ①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来凸显主要人物;②通过描写环境或场面,渲染气氛,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作铺垫
抒情 ①抒发情感,揭示主题;②表达观点,引发共鸣;③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议论 ①揭示主旨;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说明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9.常见表现手法
伏笔 特点 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一般是“细节”,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②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交代含蓄,使文章的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都走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此句就为下文“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埋下伏笔,使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杰里是回去叫“我”的父亲去了
铺垫 特点 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可谓浓墨重彩,以引起读者注意
作用 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举例 《皇帝的新装》第1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为何轻易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前后照应 特点 文章前后在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同一情况作解释、说明、交代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 《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托物 言志 特点 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情感等
作用 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举例 《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由一棵紫藤萝树的兴衰经历,联系到人的遭遇,表达了对人生的认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象征 特点 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荷叶·母亲》一文中,荷叶象征着母亲,由荷叶对荷花的保护,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
衬托 特点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烘托 渲染 特点 用衬托或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形象鲜明
作用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对比 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同一时间点的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举例 《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露了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特点 借助对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作用 通过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举例 《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道理
虚实 结合 作用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更丰富
举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对“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美女蛇”传说故事的插入。前者加深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后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作用 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相互映衬,使文章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举例 朱自清《春》中写花的色彩及花下的蜜蜂、蝴蝶,就是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 特点 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大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举例 莫怀戚的《散步》以祖孙三代散步这件小事表现中华民族“孝道”这一传统美德
抑扬 欲 扬 先 抑 特点 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加以贬低和否定
作用 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举例 《白杨礼赞》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抑扬 欲 抑 先 扬 特点 指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语气来写
作用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例 《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先前态度的极大讽刺,这种写法就叫作“欲抑先扬”
考点一 文意理解与概括
  1.文意理解
题型一:简答题
第一步,依据题干关键词,在文中找到相关段落,并将表现事件起因(为什么)、经过(怎么做),结果(如何)的相关内容做好标记。
第二步,分析概括。摘取表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
注:此类题目要明确“答案就在文中”原则。
【链接教材】
七上《皇帝的新装》“思考探究”: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
题型二:选择题
先找出选项在文中所对应的位置(有的是全文),看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再根据文章主旨,联系上下文判断正误。
2.概括内容
题型一:简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紧扣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按照“××人做了××事,结果××”的模式概括。
题型二:概括人物某一方面具体事例
先将与人物相关的事例都找出来,再进一步筛选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链接教材】
八上《回忆我的母亲》“思考探究”: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3.梳理情节脉络
第一步,通读全文,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内容,先在文中找到已知信息所在的段落,判断要梳理的情节在文中的位置 ,确定作答范围。
第二步,根据空格个数,结合文章内容确定需概括的事件数,根据事件数将作答范围中的内容做相应划分,并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步,分析已给情节的表达句式、主要人物和事件,结合题干要求,仿照已给示例的形式、字数,概括出主要故事情节。
【链接教材】
八下《社戏》“思考探究”: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月夜行船                ________   
4.分析人物情感态度变化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情感脉络。
第二步,根据已知信息,锁定答题区域。先找出已知信息所在,判断需要填写的答案所在的位置。
第三步,在锁定答题区域甄别能够体现人物情感态度的词语,如果有可直接选用,没有则根据文意提炼。
【链接教材】
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八上《背影》“思考探究”: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考点二 行文的线索与顺序
  1.行文线索
【知识储备】
记叙文线索类型及作用: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93“文章线索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
(1)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
(2)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3)厘清思路: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记叙性文章常按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来组织结构。
【答题模板】
本文围绕……(线索),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
2.记叙顺序
【知识储备】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9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
  【答题方法】
(1)辨析开篇段落。一般情况下,倒叙出现在文章开头。有“记得”“那年”“忆起”等表示过去的标志词。
(2)抓住关键段落。插叙一般会独立成段,内容与其他段落有较大差别。
(3)提取标志性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关键词,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
考点三 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
(1)揣摩词语的本义。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或特殊义、临时义)。
(3)把握词语的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等,要结合语境,寻找本体意思;双关,要注意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把握词语的感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可从中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从作者的思想倾向、感彩等方面来理解)。
【链接教材】
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思考探究”: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第一步,定位词语所在句子在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解释词语的本义,并根据句子意思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第三步,按照题干的提示或要求,选择赏析角度:
①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如具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名词等;②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如比喻、拟人等;③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主要是表动作、心理、情感、细节的词语;④从感彩(褒义词、贬义词)角度赏析。
第四步,结合语境内容谈表达的情感,指出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第五步,运用答题模板表述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一词运用了……(或从……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情感),取得了……的表达效果。
【常见词性的作用】
动词:生动地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人(事)物……的情状],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的心理。
副词: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强化某种情感或态度。
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出……的情感。
考点四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
(1)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2)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意义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关键词语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从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链接教材】
九下《不求甚解》“思考探究”:《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2.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1)首先看是否用了修辞手法(详见本书A94“常见修辞手法”)
  (2)其次考虑描写方法
有的题目直接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有的没有点明赏析角度,句子中又没有修辞的,一般要从描写角度考虑。
【答题方法】
第一步,先辨析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描写方法主要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细节、环境等。
第二步,如果是人物描写,就要区分出通过人物哪种描写方法展现出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心理状态;如果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就要分析其展现怎样的社会环境或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心理等。
第三步,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①运用了外貌(或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②通过描写……(环境),突出了……(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3)分析是否有特殊句式
常见句式的表达效果: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⑤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⑥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⑦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4)看是否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①动词、形容词:运用……一系列动词(或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增强文章气势的作用,使语言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5)分析表现手法
例如:化静为动、借景抒情、虚写、多角度描写、对比、衬托等。(详见本书A95“常见表现手法”)
【链接教材】
(1)从修辞句式的角度赏析
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思考探究”:下列语句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试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②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七下《老王》原创题: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语句。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考点五 重点句段作用
1.开头句段
(1)内容作用
①概括具体内容;②开篇点题;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2)结构作用
①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②统领全文;③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中间句段
(1)内容作用
①概括该段内容;②表达情感;③推动情节;④如果是插叙,分析其目的、作用。
(2)结构作用
①承上启下;②照应前文;③为下文作铺垫。
3.结尾句段
(1)内容作用
①概括该段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深化)……中心;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④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
(2)结构作用
①总结全(或上)文;②照应开头(或题目、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链接教材】
七上《猫》“思考探究”: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七下《邓稼先》“思考探究”: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理情节
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2)看描写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描写人物言谈举止、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等的信息进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
(3)找评价
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进而辨析“真伪”,合理利用他人衬托的语句或情节。
(4)析背景
把人物形象放置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中去,分析人物命运和性格形成的根源,从而做出合理的概括和判断。
(5)多拓展
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
【答题模板】
①……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或身份);
②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或身份);
③……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或身份),从……中,可以看出。
2.次要人物的作用
人物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他们在文章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主题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
(1)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对主要人物起对比衬托作用。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
(4)与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主旨的作用。
【链接教材】
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九上《故乡》中的“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若瑟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考点七 叙述人称视角
  文学作品中用不同的人称或从不同的视角来叙述,其作用及效果也不同。
1.第一人称(我、我们)
(1)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
(2)叙述亲切自然;
(3)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背影》《社戏》。
2.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有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用于物时,拟人化,蕴含情感。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或直接出现人物的名字)
(1)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如《皇帝的新装》;
(3)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蕴含情感。
【链接教材】
九下《孔乙己》“积累拓展”: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考点八 理解文章主旨、情感
  1.理解概括主旨
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一个总的印象。文章的标题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告诉读者:文章是赞美白杨树的。故通过对标题的分析能初步确定文章主旨。
(2)分析文中关键句
文章中有一些关键句段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段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①文章的开头/结尾句或段。如《白杨礼赞》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和最后一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都直接点出了文章主旨。
②文章中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句子。它们往往起着突出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抒情句参考标志:强烈的感叹或反问等语气,或出现直接抒发某种情感(悲伤、喜悦、痛苦等)的词语。议论句参考标志:对某事或某人作出评价的句子。]
③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一些文章为了强调某种想法或道理或情感,往往使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通常情况下,这个词语或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词或中心句,对理解文章主旨有极大帮助。如《白杨礼赞》中多次出现的“不平凡”这个词语。
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要结合人物语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人物对话中涉及某种情感或者某种感悟的句子。
(3)通过分层归纳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一些不容易看出主旨的文章,可根据文章结构将文章分层,然后将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即可得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道理等。
(4)分析文章的时代背景
一些文章往往会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可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链接教材】
七上《植树的牧羊人》“思考探究”: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
中国读者的寄语
  2.梳理概括情感
(1)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思路)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
(2)抓住文中流露作者情感,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句子。
(3)抓住对各个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4)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链接教材】
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考点九 分析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
  1.标题的含义
要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入手:
(1)表层含义
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看其体现了什么内容,点明了什么写作对象等。
(2)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①把握文章感情的出发点。如《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的深层含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②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③分析标题和主旨的关系。如《再塑生命的人》在标题中即透露情感主旨,这一题目揭示了莎莉文老师对作者生命的重大意义。
④分析标题的象征义。如《海燕》以“海燕”为题,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⑤分析标题的双关义。如《美丽的颜色》既指居里夫妇发现的镭具有美丽的颜色,又指他们的坚韧执着、以苦为乐、热爱科学等精神品格的美丽。
2.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可结合以下六点来归纳:
(1)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表明文章的行文线索;
(4)暗示文章的主旨;
(5)标题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分析标题的妙处时,一般需要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作答,需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
3.标题的拟写
要给文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可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文章主要情节为题,等等。
另外,在拟写标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言简意赅。拟写时可以巧妙化用诗句,或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标题更加新颖独特。
考点十 主观表达
  1.发挥想象补写
(1)补写心理活动
①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因此要联系全文内容了解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②紧扣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人物的思想情感,要将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描写出来。
③可以巧用修辞,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2)补写画面、情景或场景
①紧扣题目关键字,联系文章内容和主旨,确定补写的画面、情景或场景的特点。
②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有条不紊,主次明晰。
注意: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场景的气氛,才能感染读者。在场面描写中也要写人的神情、语言、心理等,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生动的生活画面。
  2.联系文本阐述感悟、发表观点
(1)熟读原文,紧扣文章的主旨,不能让感悟和观点与阅读材料相去甚远。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抒写自己独特的感悟,并将这种感悟恰当合理地加以表述。
(3)表述答案的时候注意简明、连贯、得体,叙事要简练,可以灵活引用古诗文名句,使用修辞手法,让答案具有一定的文采。
【答题模板】
表明自己的看法+结合原文内容进行阐述,为自己的看法提供支持+结合个人的知识经验展开联想(三者的顺序根据题目的问法可以调整)。
  3.结合文本链接材料谈感悟
(1)细读材料,归纳要点。
(2)整合比较,概括提炼。
(3)联系现实,生发观点。
(4)组织语言,写出结论。
结合题干要求,在解答时要观点明确、符合题意且不脱离文章主旨,并能结合文章主题与材料进行分析阐述。
【答题模板】
这篇文章提出了……观点,从材料中也可以看出……,我赞同(或反对)……。
【链接教材】
八上《藤野先生》“积累拓展”:“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课文,还有一些文章对此也有记述,如《<呐喊>自序》。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鲁迅这一人生选择的理解。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完成《精练本》中的对应练习!页码见C37-C62。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