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2.3说明文阅读(word+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2.3说明文阅读(word+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17:55:52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3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文的类别
事物说明文 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 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大自然的语言》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一般有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或具体写景时,常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3.说明文结构
总分式 总—分 先总体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分—总 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分—总 先分说,再总体概括,结尾有总结性的语言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递进式 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使用逻辑顺序的说明文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 语言标志
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如、例如、比如、又如、据说等
分类别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 一种(类)是……,另一种(类)是……
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像、是、当作、好比等
列数字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数词,如概数、确数、小数、分数、倍数
作比较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而、比、和、相对于、较……
下定义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揭示了……的特征,使读者对……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 ……是……;……叫(作)……;这就是……
作诠释 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引资料 (引用) 运用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 引号,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续表)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 语言标志
摹状貌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事物直观具体 对事物进行细致描摹
列图表 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表格、插图等
5.说明文语言
语言特点 分 类 常用词语
准确、 严谨、 科学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更、最、一定、稍微、至少、很大程度上等
表估计、推测 据说、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等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至今、截至、一向、自古以来等
表范围 一般、主要、都、大部分、有时、少数、一切、部分、全部、之一等
表频率 往往、常常、通常、总是、有时、经常、偶尔等
表信息来源 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据统计、据调查等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等
生动形象 标志:多用修辞、表现手法和特殊句式。作用: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幽默风趣
平易朴实 以平实见长,概括、具体、简洁、精练、详尽
考点一 文意理解与概括
  1.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1)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2)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①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②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③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④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3)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2.判断文意转述正误
(1)解题步骤
①一找:找出原句。第一遍阅读时勾画出选项原句或表达意思相似的语句,并锁定位置。
②二比:咬文嚼字。反复阅读,认真比对关键词句,看看表达意思是否有偏差,或者外延与内涵是否一致。
③三判断: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同与否。
(2)文意转述常见错误类型
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其注意代词的指代。
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通(或相反),应重点关注限制性词语的变化,避免绝对化。
③无中生有:表述与原文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④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行为等表述成乙的观点、行为。
⑤混淆时态或模态: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如把未发生说成已发生)、必然和可能(如把可能发生说成必然发生)。
⑥强加或颠倒因果: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颠倒。
考点二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辨识说明对象
(1)看题目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2)抓段首、段尾关键句
许多文章往往还利用段首的首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要认真审读处于这些位置的句子,从中找出说明对象。
(3)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不可行,则需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抓关键词句
抓段落首尾句、中心句及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摘录总结即可。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就指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3)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需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
(4)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
注意抓中心句及连接词,中心句要注意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等,连接词要注意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最后注意语言的简洁流畅。一般用到的答语为“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三 说明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
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104“说明顺序”。
  2.判断说明顺序的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但也不能绝对化。
(2)寻找语序标志。时间顺序有表示朝代、季节等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有“首先”“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一定要分清主要是哪种顺序。
  【答题模板】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考点四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抓住标志。说明方法都有一定的标志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能准确地判断说明方法。
2.理解作用。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标志和作用理解透彻,然后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10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注意事项:(1)注意一个句子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情况,答题以防漏答。
(2)有些数字,不起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
考点五 说明文语言
常考题型及答题模板如下:
题型一:“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绝大多数情况下,指代前面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要注意代入验证,即用找到的语句替换代词,读一读是否通顺正确。
题型二: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题模板】
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三:“××”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不可以,“××”词表示……,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题型四:“××”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不能删去,“××”词表示……,意思是……。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不合文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考点六 句段作用
  1.句子作用
(1)句子在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诗歌(传说、趣闻)使文章更有文学性(趣味性)。
(2)句子在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句子在文章结尾:发出呼吁,总结全文等。
(4)问句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③设置悬念。
(5)补充说明性句子:
①看是否是对前面句子的补充说明,如果是,则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补充说明了什么。
②看是否涉及说明语言的特点,若有,则从以下两个角度作答:a.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b.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链接教材】
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②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③即非常纯的沙子。
④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补写句子
(1)通读语段,把握语段的层次和大意,厘清前后句之间的关系。
(2)判断要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
①总起句:联系下文,压缩语段概括内容。
②过渡句:联系上下文,抓住前后的关键词,推出所补写的句子。
③总结句:对前面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段落作用
(1)从内容上考虑:需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
(2)从全文结构上考虑:
①开头段落的作用:引出(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全文(前文)。
③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说的作用,或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链接教材】
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题: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考点七 分析标题及其作用
  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般可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着手:
(1)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
(2)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别致;②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③引用新鲜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链接教材】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题: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2.拟写标题
(1)细读说明文内容,如果文章是围绕某一事物或事理进行阐述的,可以直接以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2)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事理的关键点,运用修辞或含情感的词与说明对象相融合,以此作为标题。
【答题模板】
标题作用: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点明了其……特征;标题运用了……,生动、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拟写标题:说明对象;主要特征+说明内容。
考点八 拓展探究
  1.拓展延伸
包括表达见解、感悟类、列举类、献计献策等。
(1)不管是阅读感悟、启示还是表达建议或见解,抑或是举例子,都要围绕文章主题,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作答。
(2)表达感受可从自己了解文章内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启示类则从文章介绍的知识点带给自己的改变来谈;举例子需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建议类则需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知识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谈观点、看法”答题模板: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2.材料探究
(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
(2)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主要内容。一般所给材料都是列举事例,说明某一事理;若是多则材料,则需要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之,需要抓住材料中的总结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3)将材料与全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与全文的关系。
【链接教材】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完成《精练本》中的对应练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1.说明文的类别
事物说明文 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 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如《大自然的语言》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一般有表示时间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或具体写景时,常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
3.说明文结构
总分式 总—分 先总体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总—分—总 先总体概括,再具体来说,最后再总结
分—总 先分说,再总体概括,结尾有总结性的语言
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递进式 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使用逻辑顺序的说明文 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 语言标志
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如、例如、比如、又如、据说等
分类别 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 一种(类)是……,另一种
(类)是……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 语言标志
打比方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像、是、当作、好比等
列数字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数词,如概数、确数、小数、分数、倍数
作比较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而、比、和、相对于、较……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 语言标志
下定义 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准确地揭示了……的特征,使读者对……的概念有了准确的理解 ……是……;……叫
(作)……;这就是……
作诠释 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引资料 (引用) 运用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增强说服力,增添文采 引号,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说明方法 作用分析 语言标志
摹状貌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使事物直观具体 对事物进行细致描摹
列图表 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表格、插图等
5.说明文语言
语言特点 分 类 常用词语
准确、 严谨、 科学 表程度 比较、几乎、相当、更、最、一定、稍微、至少、很大程度上等
表估计、推测 据说、大约、可能、差不多、也许等
表时间 当时、刚刚、迄今、目前、至今、截至、一向、自古以来等
语言特点 分 类 常用词语
准确、 严谨、 科学 表范围 一般、主要、都、大部分、有时、少数、一切、部分、全部、之一等
表频率 往往、常常、通常、总是、有时、经常、偶尔等
表信息来源 科学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发现、据统计、据调查等
表概数 十几、几十、左右、一两个等
语言特点 分 类 常用词语
生动形象 标志:多用修辞、表现手法和特殊句式。作用: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幽默风趣 平易朴实 以平实见长,概括、具体、简洁、精练、详尽 考点一 文意理解与概括
  1.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1)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2)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①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达内容言简意赅。
②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合并,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③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句或中心段,常为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④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3)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2.判断文意转述正误
(1)解题步骤
①一找:找出原句。第一遍阅读时勾画出选项原句或表达意思相似的语句,并锁定位置。
②二比:咬文嚼字。反复阅读,认真比对关键词句,看看表达意思是否有偏差,或者外延与内涵是否一致。
③三判断: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同与否。
(2)文意转述常见错误类型
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其注意代词的指代。
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通(或相反),应重点关注限制性词语的变化,避免绝对化。
③无中生有:表述与原文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④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行为等表述成乙的观点、行为。
⑤混淆时态或模态: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如把未发生说成已发生)、必然和可能(如把可能发生说成必然发生)。
⑥强加或颠倒因果: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或因果关系颠倒。
考点二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辨识说明对象
(1)看题目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2)抓段首、段尾关键句
许多文章往往还利用段首的首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要认真审读处于这些位置的句子,从中找出说明对象。
(3)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方法不可行,则需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抓关键词句
抓段落首尾句、中心句及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摘录总结即可。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就指出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3)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更需要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
(4)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
注意抓中心句及连接词,中心句要注意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等,连接词要注意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最后注意语言的简洁流畅。一般用到的答语为“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三 说明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
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104“说明顺序”。
  2.判断说明顺序的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但也不能绝对化。
(2)寻找语序标志。时间顺序有表示朝代、季节等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有“首先”“为什么”“原来”“因此”等。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一定要分清主要是哪种顺序。
  【答题模板】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文章更有条理性。
考点四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抓住标志。说明方法都有一定的标志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能准确地判断说明方法。
2.理解作用。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标志和作用理解透彻,然后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3.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相关知识点详见本书A104“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注意事项:(1)注意一个句子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情况,答题以防漏答。
(2)有些数字,不起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比如某些年代。
考点五 说明文语言
常考题型及答题模板如下:
题型一:“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绝大多数情况下,指代前面出现的词语或句子。要注意代入验证,即用找到的语句替换代词,读一读是否通顺正确。
题型二:加着重号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题模板】
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题型三:“××”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不可以,“××”词表示……,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题型四:“××”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板】
不能删去,“××”词表示……,意思是……。如果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过于绝对/不合文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考点六 句段作用
  1.句子作用
(1)句子在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诗歌(传说、趣闻)使文章更有文学性(趣味性)。
(2)句子在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句子在文章结尾:发出呼吁,总结全文等。
(4)问句的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③设置悬念。
(5)补充说明性句子:
①看是否是对前面句子的补充说明,如果是,则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补充说明了什么。
②看是否涉及说明语言的特点,若有,则从以下两个角度作答:a.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b.使文章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链接教材】
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②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③即非常纯的沙子。
④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补写句子
(1)通读语段,把握语段的层次和大意,厘清前后句之间的关系。
(2)判断要补写的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
①总起句:联系下文,压缩语段概括内容。
②过渡句:联系上下文,抓住前后的关键词,推出所补写的句子。
③总结句:对前面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段落作用
(1)从内容上考虑:需结合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看语段在整体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具体说明了什么,强调什么意思等。
(2)从全文结构上考虑:
①开头段落的作用:引出(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②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总结全文(前文)。
③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有总说的作用,或与开头的说明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链接教材】
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题: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考点七 分析标题及其作用
  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一般可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着手:
(1)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
(2)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①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别致;②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③引用新鲜话题,激发阅读兴趣。
【链接教材】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题: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2.拟写标题
(1)细读说明文内容,如果文章是围绕某一事物或事理进行阐述的,可以直接以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2)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事理的关键点,运用修辞或含情感的词与说明对象相融合,以此作为标题。
【答题模板】
标题作用: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点明了其……特征;标题运用了……,生动、新颖(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拟写标题:说明对象;主要特征+说明内容。
考点八 拓展探究
  1.拓展延伸
包括表达见解、感悟类、列举类、献计献策等。
(1)不管是阅读感悟、启示还是表达建议或见解,抑或是举例子,都要围绕文章主题,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作答。
(2)表达感受可从自己了解文章内容后心理的变化来谈;启示类则从文章介绍的知识点带给自己的改变来谈;举例子需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建议类则需要根据文章中相关的知识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谈。
“谈观点、看法”答题模板: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2.材料探究
(1)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
(2)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主要内容。一般所给材料都是列举事例,说明某一事理;若是多则材料,则需要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看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之,需要抓住材料中的总结句,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3)将材料与全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其与全文的关系。
【链接教材】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 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完成《精练本》中的对应练习!页码见C63—C76。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