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5专题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全国视野)
考点一 分析材料,提取信息
1.新闻类材料内容概括
新闻类材料概括题包括: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②拟新闻标题;③拟新闻导语。
不管是拟标题,还是写一句话新闻,都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因此,这类题答题方法基本相同。
(1)找出重要的语段或语句,主要是看导语,兼顾新闻主体和新闻背景材料。
(2)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的要点,从句中提取关键字词。
(3)采用“人物+事件”或“事件+如何”的格式一句话概括。
(4)语言简洁准确,不超过规定字数。
2.一般文字材料内容概括
(1)记叙性语段的概括
记叙性语段其主要信息可用如下模式概括:
主体(谁、什么)+怎样(人或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性语段的概括
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再看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哪些。然后,用下列形式将其表述出来:
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议论性语段的概括
首先要明确作者对什么事件或现象发表意见;其次,了解作者对此持什么样的看法。
答题模式一般是:议论对象+作者观点(结论)
(4)描写性语段的概括
首先要明确描写的对象,然后看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怀着怎样的情感进行描写,最后分析作者对这一对象作了怎样的描绘,刻画了对象的哪些特点。
考点二 探究材料,得出结论
1.常见题型
(1)分析材料,归纳几条有意义的结论。
(2)请从表格(或图片)中归纳几条有意义的结论。
2.解答方法
结论指的是从一定的前提(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推论得到的结果,是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总结性的判断。探究结论可以按以下方法(或步骤)突破:
(1)通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出各则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说明的现象。
(2)对比分析。找出材料间的共性特点或矛盾点。
(3)逻辑关联。找出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等,进行关联。
(4)准确表述。使用合适的关联词进行准确归纳和表述。
考点三 理解文意,判断正误
1.常见题型
(1)下列内容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下列内容陈述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是()
2.解答方法
此类题一般是选择题,选项常见的设错类型有:①义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全文,知道材料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有用信息,然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排除法。阅读时先厘清材料,得出每则材料的意思,然后把握每个选项,看看哪些选项里面包含有太绝对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数字、范围、政策措施等。如果有,那就有可能是错误项,进行排除。
(2)除了上述排除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找。找出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反复阅读每个选项,先把每个选项的语句定位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照辨别,一般可排除1—2个选项。对于较难辨析(或易混淆)的选项,可通过抓住选项中表时间、数量、肯/否定、程度等词语,注意概括范围的大与小,注意事件因果的偏与全,注意语气的肯定与推测,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②比。与试题选项表述相比。当找不到所给选项原句时,就需要先弄清选项的意思,然后结合原文找与其相关联的段落或句子,最后再进行比对辨析,从而判断选项。
考点四 发表看法,解决问题
1.常见题型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的看法,或启示。
(2)结合材料,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解决方案。
2.解答方法
(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谈启示的题在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3)提建议的题在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完成《精练本》中的对应练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5张PPT)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语文 二轮专题复习精讲本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专题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点一 分析材料,提取信息
1.新闻类材料内容概括
新闻类材料概括题包括: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②拟新闻标题;③拟新闻导语。
不管是拟标题,还是写一句话新闻,都是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因此,这类题答题方法基本相同。
(1)找出重要的语段或语句,主要是看导语,兼顾新闻主体和新闻背景材料。
(2)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的要点,从句中提取关键字词。
(3)采用“人物+事件”或“事件+如何”的格式一句话概括。
(4)语言简洁准确,不超过规定字数。
2.一般文字材料内容概括
(1)记叙性语段的概括
记叙性语段其主要信息可用如下模式概括:
主体(谁、什么)+怎样(人或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性语段的概括
先要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再看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哪些。然后,用下列形式将其表述出来:
本文介绍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3)议论性语段的概括
首先要明确作者对什么事件或现象发表意见;其次,了解作者对此持什么样的看法。
答题模式一般是:议论对象+作者观点(结论)
(4)描写性语段的概括
首先要明确描写的对象,然后看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怀着怎样的情感进行描写,最后分析作者对这一对象作了怎样的描绘,刻画了对象的哪些特点。
考点二 探究材料,得出结论
1.常见题型
(1)分析材料,归纳几条有意义的结论。
(2)请从表格(或图片)中归纳几条有意义的结论。
2.解答方法
结论指的是从一定的前提(材料提供的信息)中推论得到的结果,是对事物(或现象)做出的总结性的判断。探究结论可以按以下方法(或步骤)突破:
(1)通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和中心句,概括出各则材料的大意,了解材料说明的现象。
(2)对比分析。找出材料间的共性特点或矛盾点。
(3)逻辑关联。找出材料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等,进行关联。
(4)准确表述。使用合适的关联词进行准确归纳和表述。
考点三 理解文意,判断正误
1.常见题型
(1)下列内容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2)下列内容陈述正确(或错误)的一项是( )
2.解答方法
此类题一般是选择题,选项常见的设错类型有:①义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
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全文,知道材料写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有用信息,然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排除法。阅读时先厘清材料,得出每则材料的意思,然后把握每个选项,看看哪些选项里面包含有太绝对的修饰限制性词语、数字、范围、政策措施等。如果有,那就有可能是错误项,进行排除。
(2)除了上述排除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找。找出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反复阅读每个选项,先把每个选项的语句定位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照辨别,一般可排除1—2个选项。对于较难辨析(或易混淆)的选项,可通过抓住选项中表时间、数量、肯/否定、程度等词语,注意概括范围的大与小,注意事件因果的偏与全,注意语气的肯定与推测,从而得出正确选项。
②比。与试题选项表述相比。当找不到所给选项原句时,就需要先弄清选项的意思,然后结合原文找与其相关联的段落或句子,最后再进行比对辨析,从而判断选项。
考点四 发表看法,解决问题
1.常见题型
(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的看法,或启示。
(2)结合材料,对××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解决方案。
2.解答方法
(1)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或感受,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精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即“我认为……,理由是……”。
(2)谈启示的题在答题时要注意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看文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文中出现的问题、现象,着重回答应该怎么做。
(3)提建议的题在答题时要紧扣阅读材料,提出的建议要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然后分条组织答案。
【温馨提示】学完至此,完成《精练本》中的对应练习!页码见C91—C94。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