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三龙育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三龙育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18:07:25

文档简介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文化班)
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早期的地球表面几乎全被海洋覆盖,只有少数几座岛屿不时露出水面。这些岛屿是由质地较轻的花
岗岩组成的,它们浮在玄武岩地壳之上,是所有大陆的前身。
②今天,只有在南非、加拿大、格陵兰岛、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地区还能够找到这些原始岛屿的遗迹,
这几片“微大陆”为我们保留了地球太古时代的样子。距今35亿年的叠层石化石就是在澳大利亚西部被发
现的,而迄今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则是在格陵兰岛上被发现的,距今已有37亿年历史。
③早期的微生物肯定全都生活在幽暗的深海中,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所有生命的终极杀手。大部分
深海微生物依靠海底热液喷口产生的化学能生活,也有少部分微生物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利用热
液喷口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生活,这就是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这些细菌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分解的不是
水,而是疏化氢,所以它们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不是氧气,而是硫单质。
④虽然深海的光线很弱,但因为惧怕紫外线,这些细菌不敢去浅海生活,于是浪费了大好的阳光。大
约在30亿至35亿年前,蓝细菌横空出世,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细菌能够分泌一种黏液,挡住大部
分有害的紫外线,它们终于可以在阳光充足的浅海生活了。充足的光能让蓝细菌具备了分解水分子的能力,
因此,蓝细菌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副产物不再是疏单质,而是氧气。
⑤那段时期,整个地球的浅海区和今天的哈梅林池非常相似,遍布叠层石。这些石头以每年1厘米的
速度扩张,迅速占领了地球上所有的浅海海滩,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将近30亿年!换句话说,地球生命
史的绝大部分时期都是被叠层石统治的,它们才是地球生命的王者。
⑥之所以会有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细菌没有天敌。生命在演化出来之后,有将近20亿年维
持在原核生物的状态。原核生物的细胞没有细胞核,也缺乏细胞器,无法发展出复杂的内部结构,只能以
最简单的细菌形式存活于世。虽然细菌的种类成千上万,但它们的大小都差不多,淮也无法做到一家独大,
大家只能和平共处,共同演化。
⑦说到生物演化,不少人相信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才是王道,其实在生命最初的30亿年里,来自外部
环境的生存压力远比物种之间的竞争压力要大,所以合作才是生物演化的主旋律。蓝细菌虽然演化出高效
利用阳光的绝招,但它们也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
⑧有意思的是,大自然似乎并不喜欢任何形式的一家独大。叠层石的疯狂扩张便为自身的覆灭埋下了
伏笔,掘墓人正是蓝细菌光合作用的副产品一氧气。因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活泼的气体,很容易
和多种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不太可能在大气层中累积下来。蓝细菌虽工作效率很高,但也花费了至
少5亿年,才终于让氧气在大气层中稳定下来,从而彻底改变了地球大气的构成。
⑨氧气的出现对于生命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氧气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
从此地球表面安全了许多,生命非但不再需要躲进深海,甚至可以登上陆地。忧的是,当时地球上的绝大
部分细菌早已适应无氧环境,氧气对它们来说就是毒药,于是只能继续待在海底,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
无氧的环境。
⑩但是,也有一部分细菌演化出利用氧气的能力,迅速成为地表生物图的主宰。大约20亿年前,一个
古细菌吞下一个好氧细菌,后者没有死,而是在前者身体里安顿下来,成为这个古细菌的寄生虫,这一现
1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答案(文化班)
1.B 2.B 3.A 5.C 6.A 9.CEF 10.C 11.C 14.D 20.B 21.D 22.A
23.C 24.B
4.①“合作”:蓝细菌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2
分,抄不完整得一分)
②“竞争”:从奥陶纪开始,叠层石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比其更高级的生物礁灰岩和蛀孔类海
洋生物的挤占。 (2 分, 必须体现出竞争意识)
7.第一处:①感恩与亲近、信任和依赖:汤爷在他家困难时借钱给他们,这份恩情让喜贵
铭记于心。而且在长期的交往中,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喜贵喊“汤爷”是基于对他的信任
和依赖。汤爷的名声和人格魅力为喜贵豆腐生意带来了信任和保障,使得居民愿意购买他的
豆腐。(一点两分,情感词一分,对应的分析一分)
第二处:①缅怀与纪念,传承与延续:汤爷死后喜贵依旧喊“汤爷”,这是对汤爷深深的缅怀
和纪念;喜贵喊“汤爷”后把豆腐免费送给尚朴街的居民,以这种方式让汤爷的善意和自己的
感恩之情在尚朴街继续传递,也体现出他对汤爷所代表的那种重情重义品质的传承。(一点
两分,情感词一分,对应的分析一分)
8.①环境描写静谧。“尚朴街”“染坊胡同”等环境描写都带有一种宁静和朴素的氛围。
②情节发展平和。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没有大起大落,而是缓缓推进,不急不躁。
③人物性格内敛。喜贵和汤爷的性格都显得内敛而深沉,他们的行为和对话不张扬。
④语言质朴自然。小说叙述的语言不嘈杂,如市井口语般自然亲切又富意味。(一点两分,
写出三点即可)
12.(1)但愿陛下仔细观察世代相继的事业,在遵守先帝的法制、弘扬先帝的功业上留意,
来使臣僚的心安定。(“览”,观察(1);“留神于遵制扬功”,状语后置句“在遵守先帝的法
制、弘扬先帝的功业上留意,”(1);“定”,使……安定(1),句意一分。)
(2)如果应当亲近的反而疏远,应当尊崇的反而轻视,那么乖巧邪恶的奸人就会趁机而动,
使国家混乱。(“苟”,如果(1);“及”,趁机(1);“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混
乱”(1),句意一分。)
13.①当时君王随意变更旧制,臣子们各怀鬼胎,官吏和百姓无所遵信,法制被破坏。
②君王因为私心而置尊卑纲常于不顾,使得嫔妃、皇子们不甘其位。
③君王不清楚自己的性格弱点,放纵了臣子和皇家,社会风气被带坏。(一点两分,两点三
分)
15.①辛弃疾的经历与屈原类似。屈原忠于君主,立志改革却被怀疑诽谤,最终导致被流放
,而辛弃疾一生尽忠尽责,立志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这与屈原
在《离骚》中叙述的经历相似。
②辛弃疾诗中的情感与《离骚》都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傲岸,“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借
写青山的孤傲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达自
己高洁志向相同。
③借《离骚》表现了词人的愤懑之情。明月“本在天高处”,却“夜夜”来读《离骚》,表
达出辛弃疾被诬陷罢官的愤懑,这种情感不能直接抒发,而是借助《离骚》委婉来表达。
(一点三分,写出两点满分)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7.A.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举不胜举) B.随心所欲 C.层出不穷(数见
不鲜)
18.①唯有使相关法律法规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④也让别有用心者在严密的法律法规面前无空可钻 (一点一分,写错序号不给分 )
19.①使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无度自由”造成恶劣后果的情形时有发生(1),引发人
们对“无度自由”的思考(1),使前后文衔接紧密自然。
②使用排比,三个“有的人……”举例论证,列举了“无度自由”的种种不良表现(1),句式整
齐,增强了语势(1)。
25.立意:
1.弱德之美在于坚守道德底线。
2.弱德不弱,坚守自我。
4.心中有德,虽弱仍强。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是叶嘉莹先生对“弱德”的解释,需要考生明确“弱德”的含义,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思
考和感悟。“弱”不是软弱,懦弱,而是身处逆境,承受苦难;“德”是苦难中的道德坚守:持守
良知、正直,感恩,不争抢,不屈服,坚守自我,保有底线……是内向的克已和修身。
弱德是束身寡过、独善其身的本善,是存心修性、修身齐家的私德,是不忮不求、不喜不惑
的持守;弱德是向内追寻自我道德律的高标,是以一己之善立世;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
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但是,弱德不能简
单等同于遁世无为的利己主义,实则传统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是修谦虚柔顺
之德,修和悦庄重之德,修自身价值之德。
考生作文时要注意紧扣“困境”和“坚守”。总体来说自由度很大,考生只要确定好关键词,由
此进行进行思考、联想,有很大发挥空间。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把弱德之美作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人物示例阐释观点。可以列举司
马迁例子论证弱德之美是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列举范仲淹例子论证弱
德之美是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列举袁隆平例子论证弱德之美是在坚守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
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结合事例逐一阐述观点,进而升华主题。
【解析】1.B.“有的利用热液喷口发出的微光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三段“也有少部分微生物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够利用热液喷口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
生活,这就是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可知,是“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后能够“利用热液喷口
和荧光生物发出的微光生活”,而不是“利用热液喷口发出的微光演化出光合作用的能力”。
2.B.“近现代却只能在远离海岸的深海区存活”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到了近现代海洋中,
叠层石的分布范围已经非常局限了,只在澳大利亚大堡礁鲨鱼湾和巴哈马浅海区有它们的身
影”可知,是生活在“浅海区”,不是“远离海岸的深海区”。
3.A.体现氧气对生命的“忧”的影响,只能继续待在海底。
根据材料一第九段“喜的是氧气在高空形成臭氧层挡住了太阳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从此地
球表面安全了许多,生命非但不再需要躲进深海,甚至可以登上陆地”可知,BCD 均是体现
氧气对生命的“喜”的影响。
4.①“合作”,根据材料一第七段“合作才是生物演化的主旋律。蓝细菌虽然演化出高效利用
阳光的绝招,但它们也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可
以概括出,蓝细菌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的帮助才能存活,叠层石就是这种合作的结果。
②“竞争”,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奥陶纪时期,海洋生物大辐射,出现了海绵、苔藓虫与其他
后生动物,它们一起形成了比叠层石更加高级、更加复杂的生物礁灰岩,它们全方位挤占了
叠层石原来的稳定优越的环境,叠层石只能在近岸区或台地边缘区盐度、温度存在一定异常
的区域继续存活”“蛀孔类海洋生物的出现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叠层石的生态位不断被
压缩”可以概括出,从奥陶纪开始,叠层石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比其更高级的生物礁灰岩和蛀
孔类海洋生物的挤占。
5.选 C。A.“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错误。小说开头介绍染坊胡同有各种作坊,这为故事发
生提供的是社会环境,而非自然环境。
B.“插叙”错误。在本文中,喜贵父亲去世后留下债务,喜贵去见汤爷,之后为还钱做准备,
决定去新京做皮货生意,然后是从新京回来得知汤爷去世等情节,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
叙述的,故使用了顺叙手法。
D.“展示了喜贵与汤爷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错误。喜贵与汤爷之间的情感并不复杂,主要是欠
债还钱、感恩的情感。
6.A.“体现汤爷担心欠债不还”错误。汤爷“好像是在等喜贵,他把喜贵让到屋里”,结合后文
汤爷的表现,可知汤爷并不担心欠债不还,更多的是体现出汤爷的热情好客以及对喜贵的亲
切。
7.第一处:
①感恩与亲近:喜贵家曾面临困境,母亲治病时汤爷伸出援手借钱,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喜
贵牢记心底,所以喊“汤爷”饱含感恩。同时,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二人情谊逐渐深厚,使得
喜贵喊“汤爷”时自然流露出亲近之感。
②信任与依赖:汤爷在尚朴街是出名的人物,其名声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尚朴街居民对他高
度信任。喜贵喊“汤爷”卖豆腐,居民基于对汤爷的信任,也愿意信任并购买喜贵的豆腐,这
体现出喜贵对汤爷在生意方面带来的信任保障的依赖。
第二处:
①缅怀与纪念:汤爷已然离世,但喜贵依旧喊“汤爷”,这一声呼喊是他对汤爷深深的思念与
不舍,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汤爷的缅怀和纪念,让汤爷仿佛仍在尚朴街,不曾远去。
②传承与延续:喜贵喊“汤爷”后,将豆腐免费送给尚朴街居民,他以这种实际行动,把汤爷
曾经给予他家的善意以及自己内心的感恩之情,在尚朴街传递下去。同时,这也表明喜贵对
汤爷身上重情重义品质的认可与传承,他希望将这种美好的品质继续延续下去。
8.①小说中对“尚朴街”“染坊胡同”等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朴素的氛围。比如尚朴
街,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居民们的生活节奏似乎也很缓慢,没有外界的喧嚣打扰;染
坊胡同里的各种作坊,也展现出一种古朴的生活气息,没有繁华都市的热闹嘈杂,这种环境
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静谧的基调。
②小说的情节没有设置激烈的冲突或跌宕起伏的转折,而是以一种舒缓的节奏推进。从喜贵
父亲去世留下债务,到喜贵去还钱、给汤爷送豆腐,再到喜贵去新京做生意以及汤爷去世后
喜贵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心愿等情节,都是自然、平和地展开,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让读者
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叙事节奏。
③喜贵和汤爷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都较为内敛。喜贵不善言辞,用行动来表达对汤爷的感
恩和对还钱的执着;汤爷则为人仗义且低调,面对喜贵还钱和送豆腐,他的态度和言语都很
克制,不张扬。他们的行为和对话都体现出这种内敛的性格特点,进一步强化了小说“静”
的氛围。
④小说的语言质朴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饰,就像市井间人们的日常口语一样自
然亲切。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故事的叙述不显得嘈杂,而是以一种安静、平和的方式传达给读
者,同时又富有生活的韵味,与小说整体“静”的特点相契合。
9.句意:我听说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人主是不是慎重用心。接受天的旨意的君王,致力
于开创大业。
10.C.分别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源头。
11.C.“告诫君王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分析有误,依据原文《“ 诗·大雅》曰:‘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盖至德之本也”可知,意思是: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诲,努力修养自己的德行。所
以匡衡希望周成王即位后追思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的才能,感念两位先王,向他们学习。
12.(1)“详览”,仔细观察;“留神于遵制扬功”,状语后置句“在遵守先帝的法制、弘扬先帝
的功业上留意,”;“定”,使……安定。
(2)“苟”,如果;“及”,趁机;“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混乱”。
13.“正家而天下定矣”的意思是:家庭端正,则天下就安定了。
(1)依据原文第一段“上好儒术、文辞,颇改宣帝之政”可知,元帝喜好儒家的学说和文章
辞语,对宣帝的法令制度多有改变,法制被破坏;再依据第三段“然而阴阳未和、奸邪未禁
者,殆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争言制度不可用也,务变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是
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无所信”可知,奸诈邪恶没有禁止,因为臣子未能发扬光大先帝的盛
大功业,反而争先恐后地抨击过去的法令规章不可用,一定要加以改变,改变的制度无法执
行只好再恢复原状,因此在下位的人发生纠纷,官吏和平民无所遵信。
(2)依据原文第一段“又傅昭仪及子济阳王康爱幸,逾于皇后、太子”可知,元帝喜欢自己
的儿子济阳王刘康超过了皇太子;再依据原文第四段“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嫡长之位,
礼之于内也”可知,圣明的君王必须慎重处理妃嫔与皇后之间的关系,注意区分嫡子与庶子
的不同地位,把礼仪纳入自己家内。而君王因为私心而置尊卑纲常于不顾,导致卑逾过尊。
(3)依据原文第一段“言事者多进见,人人以为得上意”可知,谈论政事,提出建议的人,
多数都被召见,每个人都认为受到了皇帝的注意,所以放纵了臣子和皇家,社会风气被带坏。
再依据原文第三段“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可知,作为皇帝,知道应喜爱什么,应厌
恶什么,使性情变好,圣王的道路就到达了。匡衡提醒汉元帝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弱点,并时
刻警醒,才能做到“正家而天下定矣”。
14.D.“两相对比,爱憎分明”错误。从“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可知,时移景异,瞬息到
了寒冬腊月,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相互为伴,以御寒冷。
15.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要职,他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
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之余写下
了传颂千古的《离骚》,表达自己满腔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
联想注解“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该词写于词人闲居期间”
可知,辛弃疾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
不能寐,全诗贯穿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一生尽忠尽责;结果却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屡遭排
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辛弃
疾的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词
人的愤懑之情,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可见,屈原和辛弃疾在个人经历和情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处应该填入《离骚》。
17.A.结合上文“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网络上‘自由’地胡说八道、造谣诽谤;有
的人……”的语境可知,滥用了“自由”,他们将“自由”建立在了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
序、危及别人生命财产安全之上很多,再加上与“相关的案例”的搭配可知,此处可填“不胜
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举不胜举)”。不胜枚举、举不胜举: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
量很多。数不胜数、不可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B.结合“无度‘自由’”的语境可知,此处强调为所欲为,不受约束,可填“随心所欲”。随心所
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C.结合“当今时代变化很快,新情况不断出现”的语境可知,此处强调“新问题”很多,可填“层
出不穷(数见不鲜)”。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见不鲜:指多次见到,不
以为新鲜。
18.①“形势发展跟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主客颠倒,不合逻辑,应改为“相关法律法规跟上
形势发展的要求”;
④“严酷的法律”搭配不当,“严酷”应改为“严密”。
19.①反问的表达效果:文中“不是吗?”这一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
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在这段文本中,它强调了“无度自由”造成恶劣后果的情形确实
时有发生。从上下文来看,前文提到“如今有些人滥用了‘自由’,他们将‘自由’建立在了损害
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危及别人生命财产安全之上”,接着用“不是吗?”引出后面的具
体例子,“不是吗?”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引发人们对“无度自由”的思考,使前后文衔接
紧密自然。
②排比的表达效果:文中“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在网络上‘自由’地胡说八道、造
谣诽谤;有的人为图一时之快,在名胜古迹处‘自由’地胡写乱画、肆意涂鸦;有的人为贪一
己之好,在城市中‘自由’地喂养明令禁养的犬只,以致咬伤咬死路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手法,三个“有的人……”的句子结构相似,语气一致。这种排比的运用,通过列举“无度自
由”的种种不良表现,从不同方面举例论证了“无度自由”的存在,增强了语势,使文章更有
说服力。
20.B 文中加点的“刚刚”用在复句里,意思是仅仅很短的时间,后面用“随即”呼应,表示两件
事紧接着。
A.表示不久以前。
B.副词,用在复句里,后面用“就”呼应,表示两件事紧接着。
C.表示恰好,恰巧。
D.表示仅仅。
参考译文:
元帝喜好儒家的学说和文章辞语,对宣帝的法令制度多有改变;谈论政事,提出建议的
人,多数都被召见,每个人都认为受到皇帝的注意。这时候,傅昭仪和她的儿子济阳王刘康
受到元帝特别的宠爱,超过皇后和皇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书说:
“我听说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人主是不是慎重用心。接受天的旨意的君王,致力于开
创大业,世代相承,使它无穷无尽地传下去。而继任的君王,心思要放到继承和发扬祖先的
恩德功勋上。从前,周成王继承王位之后,追思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武王的道理来培养自己
的心性,把美好的声誉和荣耀都归功于两位先王,而不敢自己居功,因此,上天享受他的供
品,鬼神也都保佑他。
陛下圣明的恩德像天一样覆盖大地,像爱护儿女一样爱护四海之内的百姓,可是阴阳没
有调和,奸诈邪恶也没有禁止,这大概是因为臣子未能发扬光大先帝的盛大功业,反而争先
恐后地抨击过去的法令规章不可用,一定要加以改变,改变的制度无法执行只好再恢复原状,
因此在下位的人发生纠纷,官吏和平民无所遵信。我常在内心痛恨,国家放弃了人心所乐的
已成功业,而白白去做那些纷乱的事情。但愿陛下仔细回顾世代相继的事业,留意遵守先帝
的法制,弘扬先帝的功业,来使臣僚的心安定。《诗经 大雅》说:不要忘记祖先的教诲,努
力修养自己的德行’,这是达到德的根本方法。《诗传》说:“知道应喜爱什么,应厌恶什么,
使性情变好,圣王的道路就到达了。‘修养性情的方法,必定要知道自己的长处而弥补自己
的缺欠,聪明通达的人警惕苛察,见识不广的人警惕被蒙蔽,勇猛刚强的人警惕过于暴烈,
仁爱温良的人警惕没有决断,恬淡安静的人警惕贻误时机,胸襟广阔的人警惕疏忽大意。必
须了解自己所应当注意纠正的缺失,以大义来弥补它,这样才能达到万事和谐的美好境界,
那些伪善的乖巧之徒才无法结党,企望挤进朝廷。务请陛下警惕自己,使陛下的圣德更为崇
高。
“我又听说家庭如果安详和睦,天下自然治理得好,所以《诗经》开始于《国风》,《礼
记》开头就讲冠礼、婚礼。用《国风》开头,追溯性情的根本来表明人伦之间的关系;用冠
礼、婚礼开头,为安详的家庭奠立基础,以防患于乱起之前;所以圣明的君王必须慎重处理
妃嫔与皇后之间的关系,注意区分嫡子与庶子的不同地位,把礼仪纳入自己家内。卑者不能
超越尊者,新人不能排在旧人之前,这样才合乎人情,理顺阴气;以嫡子为尊,庶子为卑,
嫡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在高台上隆重举行,使用甜酒祝贺,其他的儿子不能用这种仪式,
这是用来显示嫡子尊贵,使立于无可怀疑的地位。不仅仅是表面的礼节仪式而已,而是内心
对待嫡子与其他儿子截然不同,所以用礼仪把真情显露于外。圣人的一举一动,和谁欢宴娱
乐,和谁亲近,都要使尊贵卑贱有一定次序,那么百姓都会自我修养,顺从归化。如果应当
亲近的反而疏远,应当尊崇的反而轻视,那么乖巧邪恶的奸人就会乘机而动,使国家混乱。
所以圣人谨慎防范开头,禁止于乱起之前,不因私人恩情伤害正大的原则。《易传》说:家
庭端正,则天下就安定了。’”
25.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是叶嘉莹先生对“弱德”的解释,需要考生明确“弱德”的含义,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思
考和感悟。“弱”不是软弱,懦弱,而是身处逆境,承受苦难;“德”是苦难中的道德坚守:持守
良知、正直,感恩,不争抢,不屈服,坚守自我,保有底线……是内向的克已和修身。
弱德是束身寡过、独善其身的本善,是存心修性、修身齐家的私德,是不忮不求、不喜不惑
的持守;弱德是向内追寻自我道德律的高标,是以一己之善立世;弱德是一种坚持,是一种
持守,是在重大的不幸遭遇之下,负担承受并且要完成自己的一种力量。但是,弱德不能简
单等同于遁世无为的利己主义,实则传统文化中“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智慧,是修谦虚柔顺
之德,修和悦庄重之德,修自身价值之德。
考生作文时要注意紧扣“困境”和“坚守”。总体来说自由度很大,考生只要确定好关键词,由
此进行进行思考、联想,有很大发挥空间。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把弱德之美作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人物示例阐释观点。可以列举司
马迁例子论证弱德之美是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列举范仲淹例子论证弱
德之美是不忘初心,坚守自我,列举袁隆平例子论证弱德之美是在坚守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
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结合事例逐一阐述观点,进而升华主题。
立意:
1.弱德之美在于坚守道德底线。
2.弱德不弱,坚守自我。
4.心中有德,虽弱仍强。
弱德之美才是大美
人间大美,不重外貌,而重品行,才德、品行上的优异,才是大美。那,何美才可称
为大美?我认为,弱德之美,可称大美。
“德者,本也”,这是《大学》里的句子,意在告诉我们,做人、处事要以德为先,我
深以为然。而“弱德”一词,是叶嘉莹先生所创。一次,叶嘉莹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当今社
会以强者为德,提倡成为强者,而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提倡“弱”才是品德,弱德不是弱者,弱
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
己,这种品德才是弱德。
看到叶嘉莹先生对“弱德”这样的诠释,我的一些人生之困惑不禁豁然。
人生于世,谁没有经历过困难与挫折,谁没有承受过痛苦与折磨。当处于逆境中的时
候,有的人自认弱者,甘于沉沦。而有的人,却能承受住逆境的考验,不放弃,不抛弃,最
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而能承受住逆境的考验的人,就是拥有弱德之人。因为,当他面对人生之不顺时,他
选择了坚持,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信奉人生是一个曲线,不可能永远
处于低谷,于是,在苦难中,在逆境中,一点点地坚持,一点点地承受,终于,迎来了属于
自己的高光时刻,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且难能可贵的是,弱德之人在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并没有为了苟活而失去自我。在逆
境中,他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底线,他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操守。于是,不管何种情况下,他都
能出淤泥而不染,都能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真正地践行了,何谓一个大写的人!
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弱德之人不屈从,也不逃避,“它强由它强,清风拂山岗;它横
任它横,明月照大江”,他知道,他应坚守的是什么,他应做的是什么。他就像一个蚯蚓,
外表虽然柔软,却能够把整个的身体,一点点扎进理想的泥土中!
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多有弱德之人。
勾践被吴国所败,身陷囹圄,在吴王面前,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可他却能卧薪尝胆,
忍辱负重,回越之后,励精图治,东山再起,成就了一番霸业;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多次
被贬,每一次被贬都要经受身体的辛劳,每一次被贬都要承受心灵的摧残,可是,他学会了
达观,学会了看淡,矢志不渝地,追求他的文学理想,成为中国文坛最耀眼的那颗星;德国
作曲家贝多芬,极富音乐才华,可在他创作的高峰期,听力却急剧下降,终于,耳聋了。但
贝多芬却没有沉沦,而是接受命运的挑战,《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相继问世……
弱德之人,是在逆境中学会坚持的人,懂得承受的人,他们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实现
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才是人世间的大美之人。
真是喜欢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每每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
情绪低落时,我就会吟诵这首诗。诵着,诵着,烦恼就消失了,痛苦就消失了,我又相信未
来了。因为,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被生活欺骗的时候,不要丧失希望与斗志,要坚强勇敢地
活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
让我们一起以弱德为美,成就属于我们的大美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