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时备课
课题 千人糕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姓名
教材 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为关爱。 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关注的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珍惜。本课以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三组对话来展开叙述。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 二、内容分析 ①识字与写字:认识“糕 特 嘛 买 糖 蔗 汁 菜 熬 算 销 售 劳 确 应”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味、买、具、甘、桌、甜、菜、劳”等9个生字,会写“也许、一定、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等14个词语。 ②阅读:这篇课文以孩子和父亲的三组对话展开叙述,第一至五自然段是第一组对话,爸爸告诉孩子什么是“千人糕”,本阶段重点通过朗读指导,让孩子体会到人物对话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感彩;第六至九自然段是第二组对话,爸爸和孩子探讨“千人糕”制作的劳动过程,本阶段通过默读教学,借助具体问题和课本插图,反复揣摩米糕制作过程的相关语句,明确因为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所以米糕被称为“千人糕”。第十至十一自然段是第三组对话,爸爸总结性发言揭示了米糕制作过程关系到许多人的劳动,使孩子体会到米糕的来之不易。 ③习作:“人物文字画”大赛,请你选择生活中你熟悉的一位劳动者,联系生活经历,结合生活体验,写一写他。 ④综合性学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读句子,想象画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此之前,在二年级上册古诗学习中曾有过“读诗句,想象画面”的相关训练,在此之后,在本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四、资源拓展 ①语文主题丛书《谁来过》②关于“米糕”生产过程的相关视频资料。四、资源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第五单元,《最后一片银杏树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照样子说一说,试着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
课标 分析 1.认识“糕 特 嘛 买 糖 蔗 汁 菜 熬 算 销 售 劳 确 应”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味、买、具、甘、桌、甜、菜、劳”等9个生字,会写“也许、一定、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等14个词语,积累“糕、粉、蔗、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学情 分析 1.知识经验 已知: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形声字、换偏旁等方法自主学习,也基本告别指读,在朗读过程中具备了感叹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型的朗读能力。 未知:对课文中的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到位,缺乏这些词语的知识储备。 学习困难:学生对“包装”、“销售”等词汇,不能通过上下文或者知识经验准确获得,不能理解米糕为何叫“千人糕”。 解决措施:通过反复朗读对话,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也可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2.生活经验 已知:米糕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小吃,外形普通,口感平常,且大部分学生都曾经见过或品尝过,可以在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 未知:学生仅有“吃”的经验,缺少“做”的生活经验,对于“米糕”的具体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并不熟知。 学习困难:不能完全清晰的理解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解决措施:结合课本米糕生产过程的插图或者是一些关于“年糕”、“米糕”的资料帮助理解。 3.策略经验 已知: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可以查询字音,学生具有默读的能力。能借助课本中的两幅插图讲述故事,能够利用字典、多媒体等资源查找资料。 未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有难度,二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转换成意义,大部分学生仍依靠小声朗读才能体会。不能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解决学习问题。所以学生对米糕的制作过程想象存在困难,难以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学习难点:无效默读。 解决措施:默读前,本课要求默读课文,要想让孩子正确的默读,必须把默读标准告诉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默读时,教师查看学生的默读情况,有问题的可以轻声单独指导;默读结束,检查学生是否画出了相关语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读读自己画了哪些词句,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学习 目标 1.认识“糕 特 嘛 买 糖 蔗 汁 菜 熬 算 销 售 劳 确 应”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味、买、具、甘、桌、甜、菜、劳”等9个生字,会写“也许、一定、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等14个词语,积累“糕、粉、蔗、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学习重难点 1.认识生字词,继续练习默读。 2.为什么把普通的糕说成“千人糕”? 3.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突破措施:以多种形式地读为主,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PPT,电子课本,多媒体 学生准备:文具、课本、四线方格本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借助课题,质疑导入。 11.复习词语。(板书:6 千人糕) 2.自由朗读,回顾课文:同学们,读完课文,说说你们对千人糕的了解吧。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经过对千人糕的学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到了千人糕的制作?(板书:制作过程)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所以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去找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会更直观。) 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所以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去找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会更直观。 预设:学生偏讨论内容。 补救:适时引导,巧妙提示。
二、学习第6至9自然段,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 (目标1) (目标2) 1.提出自学要求: 2.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 (1)千人糕主要有哪两种东西做成的? (2)文中找出大米是怎么来的?经过了哪些人的劳动呢? 师:省略号表示种稻子的要用到的东西很多,没有一一例举出来。 (3)结合种稻子的图片,看看种稻子还需要什么? 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农民伯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从而体会米糕的来之不易。(板书:稻子→大米) (4)文中找出糖是怎么来的? 师:熬糖的过程也很复杂,还要有很多的工具和很多道工序,课文没有一一例举出来,用省略号代替。(板书:甘蔗汁、甜菜汁→糖) (5)补充拓展熬糖的工具和工序。 教师提问:你觉得熬糖除了用到文中所例举的工具还会用到什么工具?怎么熬的? 预设:锅铲、锅、木柴。 教师小结: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好,熬糖还要用到很多的工具,它的工序也很复杂,要用小火慢慢熬制,熬制过程还要不停地搅拌,整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 (6)根据图片提示说一说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7)小结:米糕看似普通简单,主要原材料就是大米和糖,但是这些普通简单的材料就需要成千上百人付出辛勤的劳动。 (8)了解包装、运输、销售过程的不易。米糕从做好到摆上人们的餐桌,又需要哪些人的劳动呢?结合插图说说这些情景吧。(板书:包装→送货→销售) ①指导朗读“就算米糕做好了,还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这句话。 ②教师提问:这个过程容易吗?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③了解包装、运输、销售的过程。 ④借助插图及文中爸爸的话,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对话朗读指导,读第8、9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语气稳重、平静,要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通过图文结合的指导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感受生产米糕时工序的复杂、人员的繁多和劳动的的艰辛。) 预设:部分学困生识字有困难。朗读课文有添字、漏字,对多音字的多个读音出现读音遗漏或者混淆。 补救: 1.识字环节重在巩固字音,教师要多关注识字能力弱的同学,多给他们认读的机会。 2.重点针对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展开二次学习。学生粘贴在黑板上的字一定是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字,鼓励学生动脑识记。 3.将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放置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理解记忆。 4.同桌互助检查巩固,并加强课后追踪复查。
三、角色朗读,感悟千人糕 (目标3) 1.默读10、1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米糕叫“千人糕”?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板书:孩子理解“千人糕”)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2)分组合作。小组成员合作,分角色朗读。 (3)全班汇报展示。 2.拓展创新,深入理解 1.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大家知道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也知道了它是经过许许多多的人劳动才做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大家用的铅笔、穿的衣服是怎么来的。 (1)学生练说,互相评议。 (2)课件出示衣服的制作过程。出示“种棉花、收棉花、纺纱、服装加工”等图片。 2.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设计意图:由本文的故事拓展到生活中类似现象,让学生将课文的道理还原到生活的事件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内化。) 由本文的故事拓展到生活中类似现象,让学生将课文的道理还原到生活的事件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内化。)
四、观察字形,学习写生字 (目标3)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具、甘、甜、菜、劳”,齐读,巩固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五个字的结构。(出示课件47) 3.指导书写“甜”。(出示课件48) (1)引导观察:甘+舌=甜 (2)指导理解识记:“甘”表示用口品尝美味,本义是甜。“甜”表示用口和舌头品尝美味,意为糖或蜜的味道。 (3)指导“甜”的重点笔画。第二笔横从横中线起笔,稍微向上倾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教师范写“甜”。 (4)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由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便于记忆、理解意思,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帮助学生正确书写。)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五、作业布置 书空5个一类字,并组词两个书空一类字,并组词两个。 巩固性 目标2 5分钟
拓展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的《谁来过》 综合性 目标3 5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千人糕》是一篇文浅情深,易于理解的课文。文章以对话的形式说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不单单让同学领悟到珍惜粮食、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同时也领悟到要学会团结合作。 全文的中心是赞美合作精神,要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怎样让同学学会自主学习,思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热忱,我首先从导入上设悬,以身边的美食导入,让学生带着思索步入对课文的熟悉,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客观上实现文章的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借助插图,说出米糕的制作过程。其实纯粹借助插图讲解,是有难度的。于是在整堂课中,我先带学生一起梳理出米糕的制作过程,并将关键词板书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借助图片和板书先小组合作复述,然后再完整地复述米糕的整个制作过程。这样层层递进,难度依次增加,学生的回答也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