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引领课教学设计
关爱小天使在行动——《千人糕》教学设计
课 标 分 析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学 习 目 标 课时 驱动 任务 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阅读。 4.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千人糕》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课文的主题为关爱,以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三组对话来展开叙述。通过爸爸给我讲述“千人糕”,让“我”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 知识经验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形声字、换偏旁等方法自主学习,也基本告别指读,在朗读过程中具备了感叹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型的朗读能力。对课文中的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不到位,缺乏这些词语的知识储备。 1.学生对“包装”、“销售”等词汇,不能通过上下文或者知识经验准确获得,不能理解米糕为何叫“千人糕”。 2.不能完全清晰的理解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3.无效默读。1.通过反复朗读对话,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也可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2.结合课本米糕生产过程的插图或者是一些关于“年糕”、“米糕”的资料帮助理解。 默读前,本课要求默读课文,要想让3.孩子正确的默读,必须把默读标准告诉学生,并提出相关问题;默读时,教师查看学生的默读情况,有问题的可以轻声单独指导;默读结束,检查学生是否画出了相关语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读读自己画了哪些词句,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 生活经验米糕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小吃,外形普通,口感平常,且大部分学生都曾经见过或品尝过,可以在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 学生仅有“吃”的经验,缺少“做”的生活经验,对于“米糕”的具体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并不熟知。策略经验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可以查询字音,学生具有默读的能力。能借助课本中的两幅插图讲述故事,能够利用字典、多媒体等资源查找资料。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有难度,二年级的学生在默读时,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转换成意义,大部分学生仍依靠小声朗读才能体会。不能灵活运用学习策略解决学习问题。
我来制作“千人糕” 为参加校园劳作模仿秀大赛,班级进行赛前选拔,前2名将班级代表级部赛。请你和同学(不超过5人)量规如下: 评价维度水平1水平2水平3 语言运用制作米糕时口头表达不连贯,用词不准确,制作过程缺少关键步骤;肢体语言较少,表演较为呆板。表演中的口头表达基本连贯,用词基本准确,制作米糕的步骤较熟练;肢表现不十分充分、生动。表演中的口头表达连贯,用词准确,制作米糕的步骤很熟练;能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文化理解在表演中无法呈现故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文化内涵,没有对于文化的思考和相关表达。在表演中基本能够呈现故事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文化内涵,基本能够表现出文化理解与自信。在表演中能够呈现故事段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或文化内涵,能够表现出文化理解与认同,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 思维创造情节改编无法完整呈现短剧情节,无道具。能较为完整呈现短剧情节。无道具。完整呈现制作过程,服装道具有亮点。 合作探究表演中不能与同伴配合,手忙脚乱。表演中基本能够与同伴配合,合作呈现米糕制作过程。表演中能够与同伴密切配合,合作生动呈现制作米糕的过程;有道具等的协调和配制。
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标准
环节一: 借助课题,质疑导入 (目标1) 环节二: 整体 感知 (目标2) 情境设置: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如约而至,这里有香甜可口的甑糕,令人垂诞欲滴的小笼包,色香味俱全的大盘鸡 隆重推出的就是“千人糕”啦!好奇吗?想尝尝吗?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食节,去揭开“千人糕”神秘的面纱吧! 任务一:梳理字词,解“千人糕”之名 活动一:小组合作,认读词语。 1.按要求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进行标记。2.多种形式检查多音字、词语认读,积累语言。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相机教学。 3.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4.指导书写“甜”字。 活动二:抓住对话,了解千人糕名字由来。 1.按要求再读课文:读课文,圈画出文章出现的三组对话,思考: 2.什么是千人糕? 3.聚焦三组对话,小组交流讨论:什么是千人糕? 4.全班交流三组对话,明确什么是千人糕。 任务二:读好语言,感“千人糕”之普通 活动一:借助关键语句,感受“普通”。 小组交流学习:结合1-5 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想想这是一块怎样的千人糕。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二:借助朗读,感受“普通”。 1.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了解孩子心中奇特的猜想。 2.互评朗读,感受孩子心中奇特的猜想。 3.比赛读,读出人物情感。 活动三:借助想象,感受“普通”。 1.想象外形:千人糕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 2.分享交流千人糕样子。 3.想象味道:外形普通的糕,味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4.分享交流味道,得出结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米糕,外形普通,味道也很普通。 任务三:探“千人糕”之不易 活动一:默读文本,探究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感受不易。 1.预设①种植方面:千人糕制作需要很多原材料,如稻子、甜菜和甘蔗等。预设②制作方面:制作千人糕需要米粉和糖。 2.预设③运输销售方面:千人糕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运输和售卖。 活动二:拓展资料,感受千人糕背后的制作,理解不易。 1.观看视频,感受种植不易。 2.交流感受,体会种植不易。 活动三:小组合作“绘一绘,讲一讲”。 1.绘制思维导图。 2.展示思维导图,用表示先后的关联词语讲解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3.学生评价。 4.小老师讲“劳”字。 任务四:寻“千人系列”之成果 活动一:交流感受劳动者的艰辛。 1.分享交流。 2.学生评价。 活动二:拓展“千人”系列物品。 1.分享美食节中的“千人”美食,分享介绍。 2.预设①:千人糖,主要的原材料就是糖,糖又是甜菜和甘蔗榨汁而成的,通过搅拌定型变成糖果,最后通过包装、运输、销售送到我们手中。 预设:千人粽,需要原材料糯米和荷叶,种植稻谷得到糯米后,将它们洗净,用荷叶包裹成型,上锅蒸熟,最后通过包装、运输、销售送到我们手中。2.讨论拓展生活中的“千人”物品。 预设:千人衣、千人鞋、千人笔、千人书 课堂总结 一块寻常的米糕是经过很多人的辛苦劳动得来的,它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它。 评价任务一:借助图示,梳理米糕的制作过程,理清步骤 评价标准星级准确提炼关键词。能借助填好的情节图,把主要内容说完整。语言流程、口齿清晰、运用关键词表达清楚
评价任务二:探究千人糕的制作过程,感受不易 评价标准星级种植方面种植方面,制作方面种植方面,制作方面,包装、运输、售卖
评价维度评价指标正确度抓字眼,找准词语★条理度说明理由,谈出体会★表现力声音洪亮,语气自然★情感表现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特体会★
作业 设计 “人物文字画”大赛,请你选择你身边熟悉的劳动者,联系生活经历,结合生活体验,写一写他。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