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页例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比较、 验证、举例、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初步感知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探究
1、初步感知
(1)出示图片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认真看图,要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我们要从题中选择哪些条件
(3)谁来说说自已的算法。先算的是什么 再算的是什么 据学生回答写算式。
(4)有没有不一样的算法。像这样算的请举手,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5)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6)设疑: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得到了一样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和区别,请同学们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 (每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7)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发现。
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都用了乘法和加法;参与运算的数相同,右边算式两个积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意义相同(都算的是25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组抬水、浇树的人数的和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左边算式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举例验证
从上面的例题中我们得到了一个等式:
(4+2)×25=4×25+2×25
这样的等式有什么特点呢?(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两个积相加),这样的等式是不是普遍存在呢 我们可以举些例子来进行验证。
教师找一个写得正确的等式和一个写得不正确的等式并箭头表示。
3、归纳定律
我们已经得到了好几个等式:
从上面的等式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竖着看,左边都有什么?横着看,右边的第一个积同左边的算式有联系吗 第二个积呢?然后把这两个积怎样了呢?怎样说语言才更简练)
一个组一个组地让学生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教师再归纳(见幻灯片)
语言游戏:爸爸和妈妈都疼我分成两句话是:爸爸疼我,妈妈疼我。如果把疼改成乘就成了我们学的乘法分配律即(爸+妈)×我=爸×我+妈×我
我疼爸爸和妈妈也可以分成两句话是我疼爸爸,我也疼妈妈。如果把疼改成乘就成了我们学的乘法分配律即我×(爸+妈)=我×爸+我×妈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简洁,明了)
二、巩固
大家已经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知道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下面我们运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来进行闯关练习。
第一关:连线
(12+50) × 3 15 ×40+15 ×20
78 ×20+22 ×20 12 ×3+50 ×3
15 × (40+20) (99+1) ×26
99 ×26+26 (78+22) × 20
第二关:判断
(1)、56 ×(19+28)=56 ×19+28 ( )
(2)、32 ×(7 × 3) =32 ×7 +32 ×3 ( )
(3)、64 ×64+36 × 64=(64+36) ×64 ( )
第三关: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
(1)、(32+a) ×10=
(2)、(56+24) ×5=
(3)、66 ×32+66 ×67+66=
(4)、47×A+A×53=
第四关: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 请选择其中一个算 出得数
(1)、25 ×(200+4) 25 ×200+25 ×4
(2)、35 ×201 35×200+35
(3)、25 ×(205-5) 25 ×205-25 ×5
(4)、25 ×11 ×4 11 ×(25 ×4 )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已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经常用到,希望大家牢牢掌握。
四、作业:书第28页第4、9题。
附: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爸爸和妈妈都疼我=爸爸疼我+妈妈疼我
(4+2) ×25=4 ×25+2 ×25 25 ×(4+2)=25 ×4+25 ×2
学生举例
(a+b) ×c=a ×c+b ×c a ×(b+c)=a ×b+a ×c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