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7 21:5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高二质量监测联合调考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司马迁撰《史记》,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途径在于“网罗天下放失旧

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所谓“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从一国之兴坏到一朝之得失,再
到一人一生之成败,皆在其中。《史记》揭示“事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或是通过记戟名文名言的

方式,让历史人物担任叙事角色,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谋断、学术思想、人生感
悟;或是由撰述者主动承担起说理的责任,以“太史公曰”或篇首序言表达出撰述者的历史见解;

或是采取“议论与叙事相间”的方式,传诵事迹不甚丰富之人的“道德节义”“精神心术”等,由此
实现从历史叙述到历史解释的过程转换。

《史记》最擅长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事理”。在司马迁笔下,“事理”往往在
人的活动中呈现。如写项羽之败,在写他起事后每一个重要阶段时都写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比如巨鹿之战后对降卒的大肆屠杀、鸿门宴时对刘邦的优柔寡断、楚汉相争时对战事的刚愎自
用、乌江自刎时对命运的怨天尤人等,在这一番连续丰满的叙述中,史学家已经把西楚霸王的成

败之理讲清楚了。对于司马迁善于在历史叙述中写明观点、讲清事理的叙事风格,顾炎武有一
精辟的论断:“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帷太史公能之。”

顾炎武之论,不仅揭示出《史记》“善序事理”的具体方法,而且把这种方法总结为“于序事中
寓论断”的命题,对于今人研究、理解《史记》以及中国史书叙事的经验和特点,大有启发。顾炎
武又说:“后人知此法者鲜矣。”这对司马迁之后的历代史家恐有失公允。《后汉书》的撰述者范
晔,就以“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的眼光,写下了《光武郭皇后纪》。撰有世界范围内
首部史学理论专著的刘知几称:“书事之法,其理宜明。使读者求一家之废兴,则前后相会;讨一
人之出入,则始末可寻。”典制体通史的开创者杜佑提出:“理道不录空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
集大成者章学诚更明确指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总之,《史记》对于“事理”的阐述,层次不
同,路径多样,不发空言,往往做到“事”中有“理”、“理”在“事”中,反映出史书叙事的理性追求,
确担得起“善序事理”这一千古佳评。《史记》以降,“事”中有“理”,“理”在“事”中,成为中国古代
史书叙事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朱露川《论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中的“叙事”》)
材料二:
司马迁成功实现“通古今之变”的要领,就是以本纪为主干,而以表、书、世家、列传为补充,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猫AP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