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二)第2单元 (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卷(二)第2单元 (学生版+答案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7 22:13:17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二)第2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辽宁大连模拟)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2.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犁、锄、铲、镰等。这能够说明当时(  )
A.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B.铁农具在全国普及
C.个体劳作开始出现
D.犁耕技术日趋成熟
3.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
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
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
4.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如图)。由此可推知(  )
A.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重视农具推广
D.各地经济趋于平衡
5.下图出自安徽宿州市的东汉纺织图画像石朱拓本(局部),图中一织女在织机上踏蹑提综,旁边一少儿手扶机台,右边一妇人在络纱,一片忙碌,织坊上方悬挂多枚线团。此画像石(  )
A.说明安徽成为丝织业中心
B.表明汉代纺织业规模较大
C.体现官营手工业经营形式
D.是研究汉代纺织工艺的史料
6.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铁器,其中铁农具的出土数量在整个出土铁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下表为荆楚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主要铁农具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出土地点 铁农具(单位:件) 时期
江陵凤凰山 持臿男佣1、持斧男佣1、持锄头女佣2 西汉前期
荆州市瓦坟园 铁镰、铁斧(数量不明) 西汉晚期
随州义地岗 铁斧4 东汉中期
江陵马眼桥遗址 铁锄1 东汉晚期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荆楚地区冶铁技术先进
C.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D.政府鼓励民间自行冶铸
7.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经营方式
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8.(2024·浙江杭州质检)《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记载:“(韩暨)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  )
A.《农书》最早加以记载
B.提高冶铁生产效率
C.有利于农业的汲水灌溉
D.有利于煤炭的开采
9.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轮班匠依惯例需在一定期限内到京师各手工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成化年间允许“以银代役”,嘉靖年间更是规定“一概征银”,不许轮班匠“私自赴部投当”。这一趋势(  )
A.加重了对轮班匠的剥削
B.弱化了对工匠的人身管控
C.表明官营手工作坊破产
D.使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
10.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华堂日记》中有关于垦田、耘田、挑泥、莳秧、砟稻、挞花、种麦及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其田庄里种植的作物品种多样,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非常关注,从耕作到农庄的修理、水利设施的改善等,样样都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
A.生产关系出现了本质变化
B.农业经营方式有了新发展
C.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
D.租佃经济的发展日益兴盛
11.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下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A.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B.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
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D.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12.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13.“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材料旨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工厂制度的产生
14.下图为1680年、1820年英,法,德三国人口增长指数图(以1680年的数据为100)。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B.产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C.三角贸易的持续增长
D.福利国家建设的开展
15.(2024·甘肃酒泉期末)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 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16.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这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1950年 1990年
农业 农业 服务业 工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12.2 34.7 48.9 2.8 25.8 71.4
联邦德国 23.2 42.2 32.4 5.1 40.5 54.4
日本 50.7 22.2 26.6 7.2 33.6 59.2
A.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B.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C.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新模式
D.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17.2012年,我国有约2 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航天重大科技工程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自1987年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表明(  )
A.空间技术已经主导国民经济发展
B.航天工程推动新科学理论诞生
C.太空育种改变了动物的基因结构
D.航天科技的应用利于国计民生
18.(2023·天津市河北区质检)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问世、“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显示出中国(  )
A.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强国
B.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持续增强
C.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D.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9.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涵盖了多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
A.促进物质生产模式转向信息生产模式
B.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C.完全实现模拟人的思维解决问题
D.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0.下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部分)。据此可知,新时期(  )
1981-1991年 1992-2010年 2011-2015年 1981-2015年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8分)
22.(2023·福建宁德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元素 用途
铁 可用于制作农具和兵器;纯铁可用于制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铁芯;钢铁可以制造机器和使用于建筑行业
硅 富含有机硅酸盐的黏土可以制造陶器或瓷器;硅晶体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和各类芯片的必需材料
碳 提供宝贵的能量来源(煤炭和石油);古代中国已使用煤作为燃料
——摘编自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
文明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种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
23.(2024·山东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玛丽·巴顿》创作于1846-1847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小说梗概如下:
约翰·巴顿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织工。他仇视资本家工厂主,而且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的生活总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卖力干活,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约翰·巴顿参加了工会组织,热心于为工人争取应有的权益。他与工会代表去议会请愿,但是被议会拒绝。于是工会的工人们要求和厂主直接谈判,增加工资。可是厂主里面以哈利·卡逊为首的激烈派坚决拒绝答应工人的提案,还嘲笑他们的贫穷瘦弱。这种侮辱激怒了工人,他们准备暗杀哈利·卡逊。工人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由约翰·巴顿去执行这项复仇行动。约翰·巴顿的任务虽然顺利地完成了,可是他良心上受到了极大的谴责。
根据上述梗概归纳作品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单元检测卷(二)第2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4·辽宁大连模拟)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远古时期,包牺氏教人们织网渔猎,后来由于人口增加而禽兽减少,神农氏教人们制作耒耜,从事农作,这说明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体现了人类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生产方式的进步,不能体现“古代文明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征,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2.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犁、锄、铲、镰等。这能够说明当时(  )
A.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B.铁农具在全国普及
C.个体劳作开始出现
D.犁耕技术日趋成熟
解析:选A。关中的一些地区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样式、种类丰富,说明铁农具在汉代已经运用较广,进一步说明冶铁技术发展快,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关中地区,而非全国,排除B项;材料中的历史遗存只是说明生产工具和使用情况,无法判断其生产的组织形式,也不能说明犁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C、D两项。
3.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
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
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
解析:选C。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可知,商鞅变法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模式固定化,鼓励各自谋生,努力从事生产,以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属于生产工具的进步,而材料问的是社会劳作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其赋税多少,得不出“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集体劳作的形式瓦解,农业家庭式劳作发展,排除D项。
4.战国时期出土的农具中,铁器所占比重几乎在半数以上。这一时期的铁器主要有锄、斧、铲、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如图)。由此可推知(  )
A.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小农经济得到发展
C.政府重视农具推广
D.各地经济趋于平衡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战国时期铁农具占比超过了半数,而且铁器农具有锄、斧、铲、犁等种类比较多,说明这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铁农具,没有体现牛耕,无法得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铁农具的态度,无法得出政府重视农具推广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各地经济趋于平衡的结论,排除D项。
5.下图出自安徽宿州市的东汉纺织图画像石朱拓本(局部),图中一织女在织机上踏蹑提综,旁边一少儿手扶机台,右边一妇人在络纱,一片忙碌,织坊上方悬挂多枚线团。此画像石(  )
A.说明安徽成为丝织业中心
B.表明汉代纺织业规模较大
C.体现官营手工业经营形式
D.是研究汉代纺织工艺的史料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的画像石记录了当时农妇纺织的场景,是研究汉代纺织工艺重要的史料,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安徽与其他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其是丝织业中心,排除A项;由材料“一织女”“一少儿”“一妇人”可知为规模较小的家庭或者私人手工业,排除B项;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工人多,与材料“一织女”“一少儿”“一妇人”描述不符,排除C项。
6.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铁器,其中铁农具的出土数量在整个出土铁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下表为荆楚地区出土的两汉时期主要铁农具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出土地点 铁农具(单位:件) 时期
江陵凤凰山 持臿男佣1、持斧男佣1、持锄头女佣2 西汉前期
荆州市瓦坟园 铁镰、铁斧(数量不明) 西汉晚期
随州义地岗 铁斧4 东汉中期
江陵马眼桥遗址 铁锄1 东汉晚期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荆楚地区冶铁技术先进
C.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D.政府鼓励民间自行冶铸
解析:选C。由表中信息可知,荆楚地区出现铁农具以及持铁农具的男女俑,可说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已有所发展,故选C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荆楚地区与其他地区作比较,不能得出此地冶铁技术更为先进的结论,排除B项;古代封建政府不可能鼓励民间自行冶铸,排除D项。
7.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经营方式
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政局较为动乱的时代,盛行田庄式经营,在相对稳定的统一盛世则盛行租佃经营,说明政局对经营方式产生影响,故选C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精细,田庄式、租佃式是土地的经营模式,排除A项;汉至唐总的发展趋势是人身依附关系走向松弛,排除B项;材料谈论的主要是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
8.(2024·浙江杭州质检)《三国志·魏书·韩暨传》记载:“(韩暨)徙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  )
A.《农书》最早加以记载
B.提高冶铁生产效率
C.有利于农业的汲水灌溉
D.有利于煤炭的开采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之前冶铁用马排、人排,韩暨改用水排(水力鼓风),效率是以前的三倍,即水排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故选B项;《三国志·魏书·韩暨传》中已有水排的记载,元朝王祯在他著的《农书》中对水排作了详细的介绍,“最早”说法错误,排除A项;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排除C项;水排是用于鼓风冶铁的,与煤炭的开采无关,排除D项。
9.明代官营手工业的轮班匠依惯例需在一定期限内到京师各手工作坊无偿服役3个月,成化年间允许“以银代役”,嘉靖年间更是规定“一概征银”,不许轮班匠“私自赴部投当”。这一趋势(  )
A.加重了对轮班匠的剥削
B.弱化了对工匠的人身管控
C.表明官营手工作坊破产
D.使白银正式成为合法货币
解析:选B。明代宫营手工业的工匠从最初限期去京师无偿服役,到可“以银代役”“不许轮班匠‘私自赴部投当’”等变化,体现出国家放松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一概征银”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允许工匠纳银代役,有利于减轻工匠的劳作负担,减轻了对轮班匠的剥削,排除A项;轮班匠制度的逐步松动只能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并不能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破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匠服役方法的调整,并非货币改革,排除D项。
10.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华堂日记》中有关于垦田、耘田、挑泥、莳秧、砟稻、挞花、种麦及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其田庄里种植的作物品种多样,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非常关注,从耕作到农庄的修理、水利设施的改善等,样样都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
A.生产关系出现了本质变化
B.农业经营方式有了新发展
C.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
D.租佃经济的发展日益兴盛
解析:选B。据材料“发给工本和工银”“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非常关注……样样都参与”可知,当时的田庄地主雇工耕作,付给雇工货币工资,还亲自管理田庄农业生产事宜,即在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刺激下,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故选B项;明代仍然是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本质变化,排除A项;区域经济指分布于各个行政区域的那部分国民经济,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租佃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而材料是雇工,排除D项。
11.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下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A.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B.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
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D.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解析:选A。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说明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较强,而人们严格的上班时间又体现了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不允许人们上班迟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让“敲窗人”来叫醒自己,体现不出钟表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较强的时间观念而非文化素质,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工作时间比较长,排除D项。
12.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解析:选B。蒸汽机大量应用以后,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工业城市,即蒸汽机推动了城市化,B项正确;材料是在说改良蒸汽机和工业城市间的关系,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相关信息,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C项错误。
13.“日前,无可争辩的和容易解释的事实是,‘美好的旧时代’人数众多的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材料旨在强调工业革命(  )
A.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
C.致使贫富矛盾激化
D.推动工厂制度的产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小中间阶级已经被工业摧毁,从他们当中一方面分化出富有的资本家,另一方面又分化出贫穷的工人”说明,工业革命中小中间阶级分化为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即改变了社会阶级结构,B项正确;材料强调阶级变化,没有说明生产力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贫富差距但并未说明贫富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工业革命推动工厂制度产生,排除D项。
14.下图为1680年、1820年英,法,德三国人口增长指数图(以1680年的数据为100)。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
B.产业革命的推动作用
C.三角贸易的持续增长
D.福利国家建设的开展
解析:选B。根据表格可知,1680—1820年间,英国人口增长迅速,远远超过德国、法国,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增加,B项正确;A项不是英国独有的,难以解释其人口迅速增长,排除;三角贸易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福利国家建立的时间是在20世纪,排除D项。
15.(2024·甘肃酒泉期末)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大雾导致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 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影响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
D.汽车尾气的污染
解析:选A。1873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机器大工业生产导致空气污染引发的灾难,A项正确;精神危机不会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而且与大雾无关,排除B项;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主要体现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方面,排除C项;1873年汽车尚未出现,排除D项。
16.下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变化(%)。这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1950年 1990年
农业 农业 服务业 工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12.2 34.7 48.9 2.8 25.8 71.4
联邦德国 23.2 42.2 32.4 5.1 40.5 54.4
日本 50.7 22.2 26.6 7.2 33.6 59.2
A.阶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B.工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C.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新模式
D.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解析:选D。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就业人口分布发生变化,农业领域就业人口大幅度下降,服务业领域就业人口明显增加,由此说明从1950年至1990年,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即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D项正确;通过就业人口分布变化无法判断阶级关系变化,排除A项;工农业就业人口减少是因为技术改进节省了劳动力,而非工农业衰退,排除B项;上述三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排除C项。
17.2012年,我国有约2 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航天重大科技工程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自1987年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表明(  )
A.空间技术已经主导国民经济发展
B.航天工程推动新科学理论诞生
C.太空育种改变了动物的基因结构
D.航天科技的应用利于国计民生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多个方面都直到了推动作用,说明航天科技的应用利于国计民生,故选D项;“主导”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空间技术、航天工程等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与推动新科学理论诞生关系不大,排除B项;太空育种主要是改变了部分植物的基因,没有改变动物基因,排除C项。
18.(2023·天津市河北区质检)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问世、“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显示出中国(  )
A.已经成为了制造业强国
B.国际竞争的软实力持续增强
C.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D.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解析:选C。据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并结合中国高新技术的成果可知,新时期中国在自主创新等方面发展迅速,即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增强,故选C项;材料反映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增强,无法得出成为制造业强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的结论,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并不是软实力,排除B项。
19.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涵盖了多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
A.促进物质生产模式转向信息生产模式
B.将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
C.完全实现模拟人的思维解决问题
D.加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逐渐涵盖多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物质生产模式转向信息生产模式,A项正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但它并不能取代人类的生产活动,排除B项;“完全实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既加速经济全球化,又对全球化的发展造成冲击和挑战,排除D项。
20.下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部分)。据此可知,新时期(  )
1981-1991年 1992-2010年 2011-2015年 1981-2015年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解析:选C。由材料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2分,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8分)
解析:(1)图1可以看出奴隶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主要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只能通过集体劳动的方式保证生产;图2刻画的是单家独户的生产形式,一人一牛在土地上耕作,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图3可看出手工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了手工工场,主要出现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产技术的更新,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刺激了商业水平的提升,商品经济趋于发达,在手工行业尤其是城镇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分工协作和“计日授值”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图4则是机械化的生产经营形式,最早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被广泛使用,更加合理和规范的生产过程形成,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机器代替人成为了主要的生产方式。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2)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此后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经济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形式,因此小农经济能提供自己家庭所需要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农民还是国家征派赋役的主要对象,小农经济的发展除了保障家庭的自给自足以外,还能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税源,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但是小农经济同时具有落后性,即生产工具技术含量较低;封闭性,即生产几乎满足家庭需要,很少进入市场流通,且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人民对商品市场的依赖性较低。而这两点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的突破。
答案:(1)图1:出现于奴隶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生产方式。
图2:出现于封建社会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图3:出现于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工场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手工生产过程中以分工协作为主要生产方式。
图4:出现于工业革命后,伴随机器的广泛应用,以纪律严格、分工明确、昼夜运作为特征的现代机器大工厂制形成并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根本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
(2)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它提供了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保证了小农家庭自给自足。它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22.(2023·福建宁德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元素 用途
铁 可用于制作农具和兵器;纯铁可用于制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铁芯;钢铁可以制造机器和使用于建筑行业
硅 富含有机硅酸盐的黏土可以制造陶器或瓷器;硅晶体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和各类芯片的必需材料
碳 提供宝贵的能量来源(煤炭和石油);古代中国已使用煤作为燃料
——摘编自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
文明进步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种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
解析: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其主题是“文明进步的过程”,即人类更好地使用不同元素的过程。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人类不断地使用各种元素,其文明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据此可知,在论述过程中,其着重点在于论述“元素是如何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表格内容中,主要述及了铁、硅、碳三种元素,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按照题干中的要求从中选择其中一种元素即可。如果选择“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人类使用“铁”的时间先后顺序,可以进行如下论述:首先,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并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铁制机器的制造和使用,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先后迈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在论述的结尾部分,还要做一个小结,其目的有二,一是使论述结构更加完整,二是呼应所论述的主题,进一步进行深化。
答案:
示例一:铁元素
公元前15—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并推广,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铁质机器的制造和使用,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类先后迈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对铁元素的利用推动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示例二:硅元素
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华先民就已大量使用陶器。到了宋代,中国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瓷器大量外销,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二战以来,硅晶体成为制造各类芯片的必需材料,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硅元素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示例三:碳元素
中国北宋时期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已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近代以来,煤炭被用作蒸汽机的动力燃料,推动“蒸汽时代”的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内燃机发明和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人类对碳元素的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能源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3.(2024·山东德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玛丽·巴顿》创作于1846-1847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小说梗概如下:
约翰·巴顿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织工。他仇视资本家工厂主,而且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的生活总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卖力干活,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约翰·巴顿参加了工会组织,热心于为工人争取应有的权益。他与工会代表去议会请愿,但是被议会拒绝。于是工会的工人们要求和厂主直接谈判,增加工资。可是厂主里面以哈利·卡逊为首的激烈派坚决拒绝答应工人的提案,还嘲笑他们的贫穷瘦弱。这种侮辱激怒了工人,他们准备暗杀哈利·卡逊。工人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由约翰·巴顿去执行这项复仇行动。约翰·巴顿的任务虽然顺利地完成了,可是他良心上受到了极大的谴责。
根据上述梗概归纳作品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解析:首先,归纳历史现象:据材料“约翰·巴顿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织工。他仇视资本家工厂主,而且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的生活总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卖力干活,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并结合所学,得出历史现象:曼彻斯特织工、工厂主身份反映出工厂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形成,并从材料中概括出工人与工厂主间的矛盾方面的信息。其次,阐释历史现象:紧扣材料中1846—1847年并结合所学,从背景——工业革命,影响——对阶级结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现象:曼彻斯特织工、工厂主的身份反映出工厂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形成。工人难以维持温饱、仇视工厂主,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加剧。织工组织工会、请愿并与工厂主谈判,反映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对工厂主进行暗杀,反映了工人斗争方式存在历史局限性。
阐释: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和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变化社会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资本家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使得工人日益贫困,加剧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力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工人阶级的壮大与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斗争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