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六)第6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2.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3.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4.秦律竹简《法律问答》记载了凡麻风病人都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式”是一种法律形式,《封诊式》有诊断监定麻风病程序及原则的内容。汉代承用秦律,这些规定依然有效。这说明( )
A.疫病传染性和危害性强
B.古代官办医疗机构发达
C.政府依法行政防控疫病
D.秦汉时期地方瘟疫频发
5.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6.1777年1月,华盛顿给战地医生写信:“由于天花的广泛传播,而在我军中又无法防止,我已决定在部队中进行预防接种。因为如果天花继续传播,疾病将比敌人的刺刀更令人恐怖。”材料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 )
A.为打败英军提供了时机
B.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
C.促使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
D.表明接种牛痘战胜了疫病
7.《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8.公元701年,日本仿效唐制,制定大宝律令、疾医令等医药职令,将某部由中国传入的医学著作定为医生必修的医籍,并作为培养和考试的教材。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神农本草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9.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10.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11.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12.(2024·福建龙岩期末)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这表明分类检疫( )
A.彻底阻断了疫病传播
B.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
C.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
D.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
没有明确国家参与程度的具体表现,故“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1558—1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带走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性命,却未波及一名西班牙人。1552—1563年,天花抵达巴西,使数万印第安人死去,葡萄牙人却毫发无损。这说明( )
A.西葡两国医疗水平高超
B.殖民扩张阻碍非洲发展
C.人口流动导致疾病传播
D.奴隶贸易条件业已成熟
14.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源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15.(2024·山东潍坊期末)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C.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16.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17.下图是1828年的一幅英国漫画,描绘了一位女士在显微镜前观察水滴中游泳的怪物。顶部字母写的是“微观世界,献给伦敦自来水公司”;底部字母写的是“怪兽之汤,泰晤士水务公司”。漫画反映了( )
A.近代科技产品广泛运用
B.化学工业发展造成污染
C.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流行
D.市民公共卫生观念加强
18.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冠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19.(2024·天津高二期末)下表说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都( )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促进医疗保险制度形成
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出现
20.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
A.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B.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民负担
C.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完善医疗服务,利于民众健康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0分,22题14分,23题16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2.(2024·广东汕尾期末)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时间/年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1988 国家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SARS时期,显中医药神威
2015 屠哟哟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 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4分)
23.(2023·重庆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公共卫生联邦主义”,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痼疾”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8分)单元检测卷(六)第6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也”。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观念落后,医术与巫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思想和科技发展,医巫逐渐分离,这说明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
2.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鼠疫使雅典的政治走向发生明显转变;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使其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反映了疫病的流行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医学进步,排除A项;改变战争走向只体现了材料前半部分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制度的根本转型,排除D项。
3.西汉政府在蝗灾旱灾之后,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
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南齐时设立“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设立“病坊”收治病人。说明救治机构的建立为防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C项正确;据材料无法看出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A项错误;只有隋唐时“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不能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排除B项;南齐并非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4.秦律竹简《法律问答》记载了凡麻风病人都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式”是一种法律形式,《封诊式》有诊断监定麻风病程序及原则的内容。汉代承用秦律,这些规定依然有效。这说明( )
A.疫病传染性和危害性强
B.古代官办医疗机构发达
C.政府依法行政防控疫病
D.秦汉时期地方瘟疫频发
解析:选C。材料说明秦汉时期的法律规定防疫管控的相关内容,政府在发现疫情后依法处理,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疫情发生后如何处理,并未反映疫情的影响,排除A项;秦汉时期的医疗机构“发达”的说法夸大了当时的医疗水平,排除B项;“频发”强调的是发生的次数多,间隔时间短,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
5.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 )
A.“天人合一” B.“药食同源”
C.“轻病不医” D.“食乃药也”
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医药学理念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理念,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轻病不医”,食品调理也是在治病,故C项错误;材料只强调“药食同源”,食物可以调理轻症患者,这不等于说食物就是药,故D项错误。
6.1777年1月,华盛顿给战地医生写信:“由于天花的广泛传播,而在我军中又无法防止,我已决定在部队中进行预防接种。因为如果天花继续传播,疾病将比敌人的刺刀更令人恐怖。”材料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 )
A.为打败英军提供了时机
B.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
C.促使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
D.表明接种牛痘战胜了疫病
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天花疫病流行,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影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B项正确;华盛顿的军队受到疾病影响,不利于打败英军,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天花疫病的影响使得美国现代医疗体系建立,也没有提及当时对抗天花的成效,排除C、D两项。
7.《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
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
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
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
解析:选A。据材料“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和“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当时人们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医治,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古代书籍中对于疫病症状及隔离救治的相关内容,没有明确统治者对于疫病防治工作的态度,也未提及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了西汉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的认知,而非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排除D项。
8.公元701年,日本仿效唐制,制定大宝律令、疾医令等医药职令,将某部由中国传入的医学著作定为医生必修的医籍,并作为培养和考试的教材。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神农本草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解析:选C。中国医学传到日本,即形成所谓汉方医学,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日本汉裔丹波康赖编成的日本汉医奠基著作《医心方》三十卷,其中直接、间接引用《千金方》条文达1 273条,共480处,合乎题意,故选C项;《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与题干“仿效唐制,制定大宝律令、疾医令等医药职令”不符,排除A项;《唐本草》是唐朝政府颁布的官方药典,非医学著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排除D项。
9.历史上,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疫情十分严重,该地长期被视为“瘴疠之地”。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卫生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
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D.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
解析:选C。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区长期肆虐的疟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C项正确。
10.19世纪以前,英国专科医生盛行,其服务价格昂贵,19世纪以后,这个群体市场份额缩小,全科医生迅速崛起,且价格低廉。这一变化说明( )
A.医疗资源呈现社会化大生产趋势
B.专科医生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C.工业革命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恶化
D.工业革命推动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导致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增多,对社会资源的需求更多且向廉价化与大众化发展,医疗资源的社会化大生产趋势是典型表现,故A项正确;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专科医生,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与医疗技术进步无关,排除D项。
11.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
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
解析:选C。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知,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以及医学界的态度,排除A、B两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
12.(2024·福建龙岩期末)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港口实行“检疫”,强制入境船舶和人员隔离观察,以防止黑死病等疫病流入,后来又出现了防范动植物病虫害的动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这表明分类检疫( )
A.彻底阻断了疫病传播
B.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
C.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
D.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意大利在14世纪已出现分类检疫,体现了人类检疫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分类检疫有利于阻碍疫病传播,但“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检疫属于预防,是防治的其中一个环节而非体系,故“奠定了西方医疗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意大利实行分类检疫制度,没有明确国家参与程度的具体表现,故“反映了国家干预形成”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1558—1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带走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性命,却未波及一名西班牙人。1552—1563年,天花抵达巴西,使数万印第安人死去,葡萄牙人却毫发无损。这说明( )
A.西葡两国医疗水平高超
B.殖民扩张阻碍非洲发展
C.人口流动导致疾病传播
D.奴隶贸易条件业已成熟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导致了病毒的传播,欧洲地区由于经历的疫病次数多,欧洲人形成了一定的抗体,而从未出现在美洲的病毒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抵达美洲时,对美洲土著人造成了灭顶之灾,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人口流动导致疾病传播,未体现西、葡两国医疗水平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非洲地区,也不涉及奴隶买卖或者转运,因而与奴隶贸易行业无关,排除B、D两项。
14.从19世纪60年代起数年内西式医院遍布中国各地,“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据此可知,西式医院的发展( )
A.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得益于传教士的推动
C.受到了开明人士的支持
D.源于西医自身的优势
解析:选B。据材料“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可知,传教士推动了西式医院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传教士推动了西式医院的发展,不涉及西式医院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排除A项;开明人士的支持与“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不符,排除C项;西医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分科完备、借助仪器及数据分析、麻醉术、放射技术等,与材料不符,且材料未涉及西医自身之优势,排除D项。
15.(2024·山东潍坊期末)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
B.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C.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
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
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为应对鼠疫,设置研究传染性疾病的专门机构,改革传统奏折上报形式,规定消毒制度,这些诸多应对疫情的具体措施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述及执行这些措施的具体结果如何,也就不能推断出“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20世纪初,清政府为应对东北地区的疫情而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但不能据此扩大为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排除C项;题干中清政府采取这些具体措施的目的在于“应对东北鼠疫”,而不是“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项。
16.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解析:选B。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A项错误;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D项错误。
17.下图是1828年的一幅英国漫画,描绘了一位女士在显微镜前观察水滴中游泳的怪物。顶部字母写的是“微观世界,献给伦敦自来水公司”;底部字母写的是“怪兽之汤,泰晤士水务公司”。漫画反映了( )
A.近代科技产品广泛运用
B.化学工业发展造成污染
C.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流行
D.市民公共卫生观念加强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该漫画讽刺伦敦自来水不干净,说明市民公共卫生观念加强,故选D项;据材料时间1828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产品并没有广泛运用,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化学工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流行是在20世纪,与材料中的“1828年”不符,排除C项。
18.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但在新冠疫情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美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注重市场竞争和大投入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而不是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美国( )
A.公民未享受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
B.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
C.医疗技术的创新受政治体制的束缚
D.医疗科技创新成果与疫情防治脱钩
解析:选B。医疗卫生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面对新冠疫情,注重其医疗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却不注重公民的医疗福利与公平,从本质上反映了美国医疗体系具有清晰的霸权国家特征,B项正确。
19.(2024·天津高二期末)下表说明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都( )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 各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A.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B.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C.促进医疗保险制度形成
D.有效防止了传染病出现
解析:选B。材料“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患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医疗卫生事业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B项正确。
20.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
A.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B.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民负担
C.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完善医疗服务,利于民众健康
解析:选D。材料“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对于完善医疗服务,保障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0分,22题14分,23题16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解析:据材料“《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需要结合中国古代人民抗疟相关史实予以论述,同时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进行总结: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也可以根据从战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抗疟历程,拟定论题: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需要结合从古至今对于疟疾技术及观念的发展与演变进行具体解释说明,中国对于疫病的防治理念与措施都在与时俱进,从中国古代重实践轻理论,到西方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再到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逐步推行建立疫病救助方案和体系,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关注人民健康状况,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他参考论题:中外科技交流推动中国抗疟水平提升;中国抗疟历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广阔前景;新中国抗疟历程体现制度优势;中国抗疟历程离不开自力更生等也可,阐述需言之有理,史实充分。
答案
示例一: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示例二: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22.(2024·广东汕尾期末)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时间/年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
1988 国家中医管理局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SARS时期,显中医药神威
2015 屠哟哟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 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4分)
解析:(1)据材料一“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可知,历史悠久;据材料一“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可知,影响海外(传播范围广);据材料一“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可知,分科体系不断完备(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据材料一“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可知,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时代变化面临巨大考验)。(2)原因,据材料二“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可知,国家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制定法律;据材料二“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可知,推行了中医药现代化标准体系;据材料二“SARS时期,显中医药神威”“屠哟哟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与科学家的努力钻研;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双百”方针的落实。(3)认识,可以从中国和世界的两个角度进行,从国内来看,中医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精华传承发展下去;中医药的发展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国际角度来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推动中医药的传播,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医药的影响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等等。
答案:(1)历史悠久;影响海外(传播范围广);分科体系不断完备(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发展具有阶段性(随着时代变化面临巨大考验)。
(2)国家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制定法律;“双百”方针的落实;推行了中医药现代化标准体系;中医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科学家的努力钻研。
(3)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医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精华传承发展下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推动中医药的传播,有利于提高我国中医药的影响力;中医药的发展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3.(2023·重庆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1848年,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以全面介入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事务。然而,地方政府以侵犯自由和罔顾地方实际为借口,使得卫生总署的政策很难贯彻到地方。1857年,卫生总署被撤销。1858年,《地方政府法》正式赋予了地方政府清理污染物、建造公共浴池等解决当地公共卫生问题的诸多权力。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将其职能归并到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地方政府涉及卫生健康问题的各类事务。这样,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同时,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服务被纳入社会福利事业范畴,由联邦政府的卫生机构负责。地方政府在医疗应急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风气等因素塑造了“公共卫生联邦主义”,即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配合联邦政府来解决医疗补助、健康教育、卫生规划等方面的事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本地区利益为由拒绝配合联邦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同时,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卫生不公平的“痼疾”使得美国公共卫生治理困难重重。
——摘编自王聪悦《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沿革、经验与困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的因素,并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的变化。(8分)
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导致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突出;根据材料一“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可知,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务的管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统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根据材料一“1871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事务部法》,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可知,英国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议会对卫生管理事务的指导能力逐渐增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英国创设了中央卫生管理机构——卫生总署”“英国政府合并了济贫法委员会、内政部等涉及卫生管理事务的各类机构”可知,英国政府为了加强公共卫生事务的管理设置了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材料一“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建立”可知,英国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有利于英国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也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一“法国、美国等国家在公共卫生问题治理上都受到了英国的影响”可知,英国在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还为其他欧美国家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2)根据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从‘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迈进”“政府依靠市场机制,利用多元主体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公共卫生治理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多元治理”的转变,市场导向性逐渐增强,这一改变能够减少政府在公共卫生事务方面的支出,降低公共卫生治理成本,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效率;根据材料二“美国种族主义根深蒂固,有色人种难以享受与白人等同的及时治疗、低价消费处方药等卫生服务权利”可知,美国种族主义观念浓厚,使不同种族在公共卫生治理方面所享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根据材料二“但依赖市场制度的弊病是,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会因社会的贫富差距出现分化”可知,过度市场化的社会治理方式使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质量存在社会分化现象,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效率。
答案:(1)因素: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突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统筹关系进一步加强)逐步形成协调机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影响: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也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基础;为法、美等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2)评析: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卫生治理政策由“政府统治”向“多元治理”改变,并强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这一变化对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降低公共卫生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过于依靠市场机制、以及种族不平等的社会现状等,都极大地影响到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