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卷(四)第4单元(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检测卷(四)第4单元(学生版+答案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7 22:16:33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卷(四)第4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光在建筑中处处表现着它的灵性,其在建筑中的功能不仅仅迎合生物学的原理,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一座建筑如其他生灵一样存在于自然之中时,当它遇到了光线,有了光影的陪伴,便有了灵魂。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特性的是(   )
①古代黄河流域皇宫面向正南的设计
②万神殿大厅屋顶正中大圆孔的设计
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圆形窗户的设计
④皖南古村落民居入口处天井的设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80年,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其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现存的建筑还有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堪称人类宝贵遗产和建筑精品。这体现出古代雅典(   )
A.注重宗教生活 B.实行民主政治
C.教会权力较高 D.城市经济发达
3.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古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4.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5.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6.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7.“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宋代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进行治理和收税。镇官享有略低于县官的职权,“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开始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
9.如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   )
A.市坊制度严格
B.以商业活动为中心
C.强化礼乐秩序
D.注重适应自然格局
10.(2023·北京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11.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
明前期 明中后期
东部 西部 东部 西部
收入 7.5两 62.5两 35两 80两
支出 21.88两 68.65两 31.25两 74.6两
收支相抵 -14.38两 -6.15两 +3.75两 +5.4两
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12.据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大者曰“镇”。一些大市镇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十分常见。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
A.在城市的扩张之中兴起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促进了各地区专业分工
D.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
13.1848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   )
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B.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4.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这表明(   )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差异主因是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决定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15.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的状况,提出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
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C.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6.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7.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是1840—1949年上海人口增长趋势图(单位:万人),其中1895—1935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多次战争的极大干扰
D.近代工商业逐步发展
18.(2023·哈师大附中检测)下图是建成于1910年的京师自来水厂的来水亭,用于接收取水厂处理后的水,将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该亭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修建时运用了糯米灌浆、磨砖对缝等中国传统工艺。这反映出(  )
A.社会变迁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全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C.中西文明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D.西方文化入侵渗透诸多领域
19.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增加。材料表明英国(   )
A.人口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
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阅读《我国农村非农业产值变化情况》表(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我国(   )
时间/年 非农业产值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1978 640.5 31.4
1996 65 191.7 73.6
2003 106 246.2 80.1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C.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得到改善
D.中央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4分,23题10分,共40分。
21.(2023·重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散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
——《拉丁铭文集》
注:《拉丁铭文集》出版于1871年,主要收录了在罗马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市采集的城市生活内容。
材料二 1986年我国发行的普23民居普通邮票(部分)
材料三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摘编自[美]巴里·伯格多尔著《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对研究古罗马市民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一枚邮票,概述该民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居的建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6分)
22.(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 世纪初,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集市逐渐发展起来。安特卫普集市一年举行两次,每次开放两周。安特卫普的市政当局拥有管理集市的权利,制定了针对钱币兑换和商业信用的制度,不强迫外来商人必须出售所有带来的商品等。14 世纪20—30年代,安特卫普地区的集市吸引了整个尼德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英格兰羊毛商、布匹零售商,一些意大利商人、南德意志商人还带来了大量布匹、酒、胡椒、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到了15世纪末,安特卫普集市开始向综合性的交易所转变。
——摘编自宁凡《15—16世纪欧洲集市的转变——以尼德兰集市为例》
材料二 明初以来集市日渐发展和繁荣,如盛产线罗纱绸的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决”;以产包头绢而闻名的双林镇,“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在这些市镇上,作坊主们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并雇佣了较多的工匠。这些市镇附近的农村越来越多地从事商品作物的经营。如有的种桑、蔗、红花、棉;有的种蔬菜、水果、烟草等,但作坊主们“得不到官方的鼓励”,作为农业经济补充的商品化,往往被限制在维持小农经益的再生产限度内。随着人口的增长,“政府也变得更加集权,以试图控制迅速增加的民众”。这一切都导致了市场力量的发育与运作过程完全被扭曲。
——摘编自韩大成《明代的集市》等
(1)据材料一,归纳安特卫普集市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集市发展和繁荣的积极作用。(4分)
(3)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两地集市转型一成一败的不同原因。(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上图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单元检测卷(四)第4单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光在建筑中处处表现着它的灵性,其在建筑中的功能不仅仅迎合生物学的原理,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一座建筑如其他生灵一样存在于自然之中时,当它遇到了光线,有了光影的陪伴,便有了灵魂。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特性的是(   )
①古代黄河流域皇宫面向正南的设计
②万神殿大厅屋顶正中大圆孔的设计
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圆形窗户的设计
④皖南古村落民居入口处天井的设计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①古代黄河流域皇宫面向正南的设计,这是由黄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一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因而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面照射进来,①符合题意;②万神殿大厅屋顶正中大圆孔的设计目的是让人们在聚会的时候,得有光源进入,②正确;③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圆形窗户的设计,使室内光线充足,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开阔明朗的风格,③正确;天井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典型代表,它的形式和设计哲学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不谋而合,天井空间以其大气的造型和采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设计的重点,④正确;故选 D项。
2.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80年,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其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现存的建筑还有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堪称人类宝贵遗产和建筑精品。这体现出古代雅典(   )
A.注重宗教生活 B.实行民主政治
C.教会权力较高 D.城市经济发达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雅典卫城中有雅典娜神庙、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说明古代雅典注重宗教生活,故选 A 项;实行民主政治与“雅典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不符,排除 B项;古代雅典崇拜神强调的是注重宗教生活,与教会权力较高无关,排除C项;D项与“雅典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不符,排除。
3.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分割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古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解析:选B。材料表明古罗马建筑强调人的感受,反映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古罗马在建筑上借鉴了古希腊的经验,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古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排除D项。
4.在河南郑州和偃师的商朝都城遗址,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城墙,城内发现了宫殿建筑基址、军事防卫设施和祭祀场所,而生产活动的痕迹则非常少见。这说明商朝时(   )
A.原始的农耕活动尚未形成
B.都城屡迁主要是在逃避战争
C.不同都城间存在分工合作
D.城市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
解析:选D。宫殿建筑基址和祭祀场所主要是政治功能,城墙和军事防卫设施主要是军事功能为主,因此说明商朝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军事和政治,故选D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商朝都城屡迁的主要原因包括内部政治斗争、黄河泛滥等,排除B项;材料中介绍了河南郑州和偃师的都城遗址情况,未表明两个都城间是否存在分工合作,排除C项。
5.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战国时期城郭布局,没有明确天子与诸侯间的等级及社会变迁,故“王室衰微”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诸侯纷争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诸侯纷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有学者认为,常州淹城基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周王城图而设计,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记载吻合,是春秋时期的淹君驻地。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三城间水路相连,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这反映出当时(   )
A.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C.城池规划兼顾实用原则
D.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
解析:选C。由“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池由三城三河相套而成,每座城都有护城河”“在内城河中先后出土了四条独木舟”等信息可得,淹城的城池有事先的规划和设计,城池具有实用功能,故选C项;淹城是春秋时期淹君驻地,而春秋时期是没有皇权观念的,排除A项;春秋时期儒家思想刚刚产生,且没有成为被统治者认可的思想,所以不会出现儒家思想指导城市建设的现象,排除B项;题干是关于常州淹城的设计建造及其功能问题,并没有提到建设的结果怎么样,所以不能代表江南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且当时江南地区还未得到开发,排除D项。
7.“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镇”的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则是经济功能突出,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8.宋代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镇官,称为“监镇”,进行治理和收税。镇官享有略低于县官的职权,“镇”的含义,也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代的乡村经济中心。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开始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D.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
解析:选C。随着宋代乡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派官员进行治理和收税,即工商业发展推动地方行政制度变化,故选C项;宋代之前政府就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不再推行”说法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市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9.如图为南宋都城临安街道平面图。图中贯穿全城的御街与河道并行,成为城市的中轴线;全城被斜向道路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坊”;国子监、太学、武学等文化区则靠近西湖东北角。这说明宋代都城布局的特点是(   )
A.市坊制度严格
B.以商业活动为中心
C.强化礼乐秩序
D.注重适应自然格局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南宋都城临安城市沿河道布局,文化机构靠近西湖,道路沿山势斜向分布,体现了适应自然的特点,故选D项;宋代坊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坊制度瓦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南宋都城布局注重适应自然格局,不体现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排除B项;春秋战国以后“礼崩乐坏”的局面出现,礼乐制遭到破坏,且材料强调的是都城布局,排除C项。
10.(2023·北京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也突破了空间限制。由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A项正确;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及海外贸易繁荣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C两项;D项与材料中现象无关,排除。
11.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   )
明前期 明中后期
东部 西部 东部 西部
收入 7.5两 62.5两 35两 80两
支出 21.88两 68.65两 31.25两 74.6两
收支相抵 -14.38两 -6.15两 +3.75两 +5.4两
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
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
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明前期到明中后期,农民的收入提高,出现了盈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江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市镇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故选D项;材料只反映农民收支状况,未涉及松江整个地区与其他行业,无法得出“均衡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农家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提高,且材料也未涉及该地区引入新作物品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结构,排除C项。
12.据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商贾所集谓之“镇”;贸易之所曰“市”,市之大者曰“镇”。一些大市镇的经济实力远胜于县城,“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十分常见。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
A.在城市的扩张之中兴起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促进了各地区专业分工
D.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镇的经济功能增强,没有体现江南市镇兴起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市镇对各地区专业分工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其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且“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的说法夸大了市镇的作用,排除D项。
13.1848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   )
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B.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环境问题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基于此,欧洲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城市公共工程修建,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欧洲国家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B项;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14.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这表明(   )
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
B.城市化差异主因是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决定了城市化进程
D.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
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19世纪后期,欧美国家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结合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进行可知,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殖民扩张对城市化的影响,排除B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15.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的状况,提出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   )
A.降低了人口平均寿命
B.推动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C.造成了城市环境的严重破坏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选B。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样,也使得城市化过程中问题众多,政府因此颁布并实行对应措施,如颁布法律维持公共卫生,这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管理水平获得提升,故B项正确。
16.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析:选A。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速提高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希望回归到传统乡村,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故选A项;浪漫主义思潮是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民族国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国,小农经济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7.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是1840—1949年上海人口增长趋势图(单位:万人),其中1895—1935年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多次战争的极大干扰
D.近代工商业逐步发展
解析:选D。1895—1935年,上海人口呈持续增长态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有关,D项正确;A项是上海城市人口增长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于1864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争的影响具有临时性、突发性特点,不能解释人口的持续性增长,排除C项。
18.(2023·哈师大附中检测)下图是建成于1910年的京师自来水厂的来水亭,用于接收取水厂处理后的水,将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该亭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修建时运用了糯米灌浆、磨砖对缝等中国传统工艺。这反映出(  )
A.社会变迁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全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C.中西文明交融影响社会生活
D.西方文化入侵渗透诸多领域
解析:选C。据材料“该亭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修建时运用了糯米灌浆、磨砖对缝等中国传统工艺”可知,该亭是按照西式传统进行设计,但修建时运用了中国传统工艺,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故选C项;材料中仅强调了来水亭的设计特点,与城市化及西方文化入侵无关,排除A、D两项;材料中的来水亭主要供应京师地区,故无法体现全国公共卫生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
19.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人口减少8%,伦敦人口减少54万;1970—1985年间,伯明翰与伦敦的人口均出现负增长;1985—1995年间,上述两个城市的人口基本没有增加。材料表明英国(   )
A.人口呈现逐渐减少趋势
B.深受经济危机冲击
C.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选D。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英国的城市人口在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英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减少,并不代表整体人口减少,排除A项;经济危机对城市人口减少没有直接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城市化发展水平“不平衡”,排除C项。
20.阅读《我国农村非农业产值变化情况》表(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我国(   )
时间/年 非农业产值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1978 640.5 31.4
1996 65 191.7 73.6
2003 106 246.2 80.1
A.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美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C.城市与乡村间的差距得到改善
D.中央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解析:选A。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非农业产值增长迅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6分,22题14分,23题10分,共40分。
21.(2023·重庆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所有。从7月1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和宽散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格纳埃乌斯·阿雷乌斯·尼基迪乌斯·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
——《拉丁铭文集》
注:《拉丁铭文集》出版于1871年,主要收录了在罗马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市采集的城市生活内容。
材料二 1986年我国发行的普23民居普通邮票(部分)
材料三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摘编自[美]巴里·伯格多尔著《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对研究古罗马市民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2)请选择材料二中一枚邮票,概述该民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居的建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6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收录的是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就研究古罗马市民生活而言,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材料内容涉及房屋租赁程序,出租房屋的形式等内容,对研究当时市民的公共生活和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注意,史料属于文学作品,应与其他材料互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2)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民居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四合院,其布局受礼仪制度的影响,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居建造受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3)依据材料三“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得出,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依据材料三“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得出,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信设备的改善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
答案:(1)价值:材料一收录的是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就研究古罗马市民生活而言,属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材料内容涉及房屋租赁程序,出租房屋的形式等内容,对研究当时市民的公共生活和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该史料属文学作品,使用时应与其他材料互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特点:北京民居,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四合院,其布局受礼仪制度的影响,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四川民居,依山傍水,随势而筑;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与自然融为一体。)影响:民居建造受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
(3)改善: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通信设备的改善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
22.(2023·江苏连云港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4 世纪初,尼德兰安特卫普的集市逐渐发展起来。安特卫普集市一年举行两次,每次开放两周。安特卫普的市政当局拥有管理集市的权利,制定了针对钱币兑换和商业信用的制度,不强迫外来商人必须出售所有带来的商品等。14 世纪20—30年代,安特卫普地区的集市吸引了整个尼德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英格兰羊毛商、布匹零售商,一些意大利商人、南德意志商人还带来了大量布匹、酒、胡椒、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到了15世纪末,安特卫普集市开始向综合性的交易所转变。
——摘编自宁凡《15—16世纪欧洲集市的转变——以尼德兰集市为例》
材料二 明初以来集市日渐发展和繁荣,如盛产线罗纱绸的盛泽镇,“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决”;以产包头绢而闻名的双林镇,“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在这些市镇上,作坊主们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并雇佣了较多的工匠。这些市镇附近的农村越来越多地从事商品作物的经营。如有的种桑、蔗、红花、棉;有的种蔬菜、水果、烟草等,但作坊主们“得不到官方的鼓励”,作为农业经济补充的商品化,往往被限制在维持小农经益的再生产限度内。随着人口的增长,“政府也变得更加集权,以试图控制迅速增加的民众”。这一切都导致了市场力量的发育与运作过程完全被扭曲。
——摘编自韩大成《明代的集市》等
(1)据材料一,归纳安特卫普集市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集市发展和繁荣的积极作用。(4分)
(3)据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两地集市转型一成一败的不同原因。(6分)
解析:(1)由材料一“一年举行两次,每次开放两周”得出定期交易;由材料一“安特卫普的市政当局拥有管理集市的权利”得出地方管理;由材料一“不强迫外来商人必须出售所有带来的商品等”得出交易自由;由材料一“吸引了整个尼德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英格兰羊毛商、布匹零售商,一些意大利商人、南德意志商人”得出市场国际化;由材料一“还带来了大量布匹、酒、胡椒、玻璃器皿、金属制品等”得出商品种类丰富;由材料一“英格兰羊毛商”“大量布匹”得出手工业品为主;由材料一“到了15世纪末,安特卫普集市开始向综合性的交易所转变”得出市场性质转变。(2)由材料二“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连决”得出促进了工商业市镇发展;由材料二“各直省客商云集贸贩,里人贾鬻他方,四时往来不绝”得出推动了长途贩运发展;由材料二“作坊主们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并雇佣了较多的工匠”得出发展了雇佣关系;由材料二“有的种桑、蔗、红花、棉;有的种蔬菜、水果、烟草”得出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生产;由材料二“这些市镇附近的农村越来越多地从事商品作物的经营”得出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3)由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经济状况、政府政策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定期交易;地方管理;交易自由;市场国际化;商品种类丰富;手工业品为主;市场性质转变。
(2)积极作用:促进了工商业市镇发展;推动了长途贩运发展;发展了雇佣关系;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3)原因:经济方面,安特卫普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市场秩序规范;明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政治方面,安特卫普政府鼓励、维护集市发展;明代专制统治强化,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抑制了集市发展。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上图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上图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内容,即“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可知,“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就“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方面而言,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第一层次,主要论述“工业化”“农业革命”“城市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论述“工业化”“商业革命”“城市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方面而言,城市的集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最后总结,即“总而言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答案:观点: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解读: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提高了粮食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刺激了商品生产的扩大,推动了商业革命的开展。商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促进了财富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城市的集聚作用将资本、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集中起来,使之得以有效配置,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总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进而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