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8 09: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雅礼教育集团2025年上学期3月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时量:7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42分,每题答案唯一)
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孟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狗。这反映了()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把礼仪活动频繁
2.有学者研究简线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3.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成当朝宜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4.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5.下表为明代东南地区四县役银分摊表
年份 地区 赋役总额 (两) 役银分摊前 役银分摊后
丁银 (两) 田赋(两) 丁银(两) 田赋 (两)
1572 福建漳平 9932 6747 3185 2189 7743
1582 浙江开化 22456 12648 9808 3457 18999
1585 广东顺德 34580 16628 17952 5304 29276
1621 南直隶歙县 48609 23669 24940 7657 40952
据表可知,役银分摊的做法()
A.增加了人丁税额 B.有利于人口的增长
C.制约了商业发展 D.强化人身依附关系
6.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7.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报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8.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遗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
9.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播。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1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宜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灵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
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定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3.在写于1549年的《关于英格兰王国公共福利的对话》中,商人抱怨“所有的食物都是那样昂贵或者更加昂贵,而就我所知,这里并无货物方面的原因,因为我从来未见过我们拥有比现在更多的粮食、牧草和各种牲畜”。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英国垄断了全球海上贸易 B.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市场
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14.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寒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15.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16.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1553年,英国派船前往北极。1596年,荷兰航海家巴伦支发现了斯瓦巴德群岛(以下简称“斯岛”)。18世纪上半叶,俄国制定了北极探险计划,发现了阿拉斯加。19世纪,欧洲再次掀起北极探险热潮。1858年后,斯岛发现了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引来众多开采者。1875年,奥地利探险家建议在北极建立考察站,这催生了第一个国际极地年(1882-1883)。在第一个国际极地年期间,12个国家的700多名研究人员进行了12次北极考察。
20世纪初,斯岛主权归属和资源开采问题引起国际争议。1920年,18个国家了《斯瓦尔巴德条约》。该条约规定挪威享有斯岛主权,但各缔约国公民可以自由进入;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目的所利用。1982年,中国签署了适用于北极地区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2010年底,该公约缔约方为161个。2012年,中国与冰岛决定联合开采北极油气。
-摘编自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编《北极问题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进行北极探险开发的动因并归纳近代以来北极探险开发变化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说明开发北极应遵循的原则。(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半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国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圈制渐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和西欧古代农业对文明发展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文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理解,最基础的理解是“读书写字”;第二种理解是指文学、艺术、小说、戏剧,还有唱歌、跳舞等,粗略等同于“文学艺术活动”;第三种理解是指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它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显然,前两种理解包含在第三种理解中,第三种理解是一个更宽、更高层次上的理解,大致可以与文明相等同。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某一世界古代文明为例,就文化是“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的观点进行阐述。(18分)(要求:选择中国以外的古代文明,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C
  4.C
  5.B
  6.A
  7.A
  8.B
  9.A
  10.C
  11.B
  12.B
  13.B
  14.A
  15.B
  16.C
  二、非选择题
  17.(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利益的驱动;人文主义的影响。
  特点:从国家竞争到国际合作;从掠夺到协议开发;从探索发现到科学考察和资源利用。
  (2)原则:和平共享;规则导向。
  18.(1)差异:中国土地连续耕作,西欧长期存在休耕;中国多种作物轮作,西欧主要以麦类轮作为主;中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西欧趋向农牧并举;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西欧较为简单;中国实行精耕细作,西欧相对粗放。
  (2)影响:
  中国:精耕细作农业使经济总量长期领先,支撑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勤劳作,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形成安土重迁的社会传统;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延缓经济社会转型。
  西欧:形成长期的庄园式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结构;粗放农业诱发外向扩张倾向;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便利。
  19. 以古希腊文明为例,文化确实可以被视作 “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政治制度上,古希腊创建城邦制民主政体,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公民有权参与决策,影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奠定民主精神基础。
  经济生活中,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催生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在物质创造上取得成就,如建筑和雕塑艺术。
  思想文化方面,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形成丰富哲学思想体系,其理性精神和批判态度影响后世,同时文学、戏剧、艺术辉煌,体现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古希腊文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现独特文化特质,相互关联、影响,共同构成社会整体存在方式,充分体现文化是 “社会的整体存在方式” 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