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选择题
1.《山海经·海内经》曰:“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的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加速了周王朝的瓦解而不是强化了它的统治。
答案:C
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解析:透过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初税亩”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选A项。
答案:A
3.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相比的相同点是(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了井田制
C.破坏了井田制
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不正确。
答案:C
4.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 )
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
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解析:要防止“谷贵”和“谷贱”这一物价起伏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只能与平抑物价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商鞅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女(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
(2)简释材料二中“初税亩”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
解析:第(1)问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回答。第(2)、第(3)问考查“初税亩”实施的背景、含义、目的、后果,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材料分析作答。
参考答案:(1)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反对按田亩多少征收田赋的方法。
(2)含义:“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原因:周王室衰微,吏治败坏;私田大量出现;增强鲁国的实力。
(3)鲁国。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材料三 (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唐)房玄龄《晋书》卷三〇《刑法志》
材料四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
——《史记·平准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魏文侯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四则材料回答魏文侯变法的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1)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2)破坏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课件26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各行业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3)政治上:
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制,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被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俸禄制,中央集权制代替。
(4)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5)文化上: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现象?其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
①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
②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2)鲁国的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履亩而税”。
《管子·乘马》篇记载:“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提示: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2.战国时期
(1)背景:
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统治者支持: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表现: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稳定小农经济;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贵族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③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4)作用:各国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各国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在经济领域中围绕赋税制度而展开,而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冲击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形势
(1)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虽经改革,但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1)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
(1)公元前4世纪,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国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上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地主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2)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4)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3.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为此秦国采取了怎样的对策?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注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作答。第(2)问根据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总结出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的特征;对策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即可回答。第(4)问需结合“大变革”的含义进行理解。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参考答案:(1)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影响: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
(2)特征: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对策:实行变法。
(3)百家争鸣的出现。
(4)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处应填( )
A.铁器牛耕的使用
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各诸侯国的变法
D.宗法分封制解体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
答案:A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原因有( )
①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②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③“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必然。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二、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异同
1.相同
(1)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即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3)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争夺霸权。
(4)都注重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改革。
(5)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旧制度的瓦解。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2.不同
(1)从历史条件上看:春秋时期社会转型刚开始,新兴的封建经济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相对较小;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2)从内容上看:春秋时期的改革从赋税制度入手,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没有触及上层建筑;而战国时期的改革,既有经济基础的变革,又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而且注重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从影响上看:①战国时期的改革比春秋时期要更彻底,涉及领域更广,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文化、法律等。②春秋时期的赋税改革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但没有建立起新制度;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一 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国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赋税。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
(1)材料一中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并探究思考其实质。
材料二 李悝提出“选任贤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李悝又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
李悝还强调法治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法典——《法经》。
(2)在内容上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解析:第(1)问“影响”透过材料可从“增加收入”和“承认土地私有”带来的土地所有权变化的角度回答;而“实质”应透过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作答。第(2)问相同点的回答立足于土地制度变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点立足于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同层次回答。
参考答案:(1)①影响: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①相同:都有利于废除井田制。
②不同:材料一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没有触及上层建筑;而材料二不但改革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也进行了改革。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1.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吴起、商鞅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因战败而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管仲、吴起、商鞅等改革者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答案:A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与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
A.客观上瓦解了井田制
B.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C.瓦解了西周所形成的分封制
D.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答案:D
将同一性质的事件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或将不同性质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时,可以从背景、目的、措施、性质、结果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史料史料他(吴起)宣布废除对疏远公族的优待,将一部分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整顿吏治,用人唯贤,禁止私门请托。变法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研读:史料中“废除对疏远公族的优待”“将一部分贵族迁徙到边远地区”等措施反映了吴起在变法中剥夺、打击了楚国旧贵族的既得政治、经济利益。史料中“整顿吏治,用人唯贤”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史料中“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反映了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运动遭到旧贵族的激烈反对。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思考,这里的“社会转型”是指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D
2.《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①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加剧了土地兼并 ④民众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除井田”可知废除了周代的井田制;“民得买卖”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表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
3.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解析:商鞅变法提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因此这里的“本”应是指农业。
答案:A
4.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 ( )
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对基层社会的统治
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③④与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相符,故排除③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是商鞅变法中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
答案:B
5.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解析:“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意在刺激小农户数的增加及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D两项和题干没有联系,C项“严格控制人民”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连坐法体现的。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有何意义?
(2)秦国为此建立了以军功奖赏为中心的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运动。
参考答案:(1)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二十等爵制。
(3)“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
(4)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强国》
材料二 (商鞅的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治安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现状。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
(2)商鞅变法中的哪些内容导致了材料二所述社会风气的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特征。
解析:第(1)问从户籍制度、县制、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第(2)问注意强调的是“社会风气”,应从土地制度、法令、习俗等方面,依据变法内容分析。第(3)问的特征应从政治、观念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进行社会风俗改革等措施,强化了对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县制,奖励军功等措施,加强了对各级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增强了国君的权威,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2)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重视对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视等级权威;重视培养人民的私有观念和竞争意识;强化个体小生产者的意识,推行愚民政策。
课件19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魏惠王重用。
3.弃魏投秦: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重用。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下图为“商鞅铜方升”,这与他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你认为他推行这一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集权。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
(6)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改革,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通过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性质。
提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据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归纳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习俗四个方面分别提取信息作答。
参考答案: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政治上,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社会习俗上,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1.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答案:A
2.《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答案:D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改革打击了旧势力,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二、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淮南子·要略》
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栗劲《秦律通论》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了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第(1)问“条件”紧扣材料一从“民俗”“地形”“畜积殷富”“孝公”等四个方面作答。第(2)问“特点”的作答应紧扣材料;“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
参考答案:(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
(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赏罚并用。作用: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1.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尽地力之教”
C.“相地而衰征”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解析:A项描述的是西周的井田制;B项描述的是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中的农业政策;C项是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措施;D项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制度的实行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答案:D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2.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答案:A
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一切政策都是为了提高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队的战斗力,巩固国家的统治和扩张国家的领土,所以有些举措不免过于严厉。变法确实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不过过激的措施也埋下了隐患。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民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
研读:史料中“民本,法也”“塞民以法”“刑重者,民不敢犯”等信息都体现了商鞅依法治国的治国思想。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二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毛泽东
研读:史料中“务耕织”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耕织,重视农业的措施。史料中“尚军功”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史料中“徙木以立信”反映了毛泽东认为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人民的信任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在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阐述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D.反对变法
解析:透过题干信息“不变法”“不易器”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反对变法的主张。
答案:D
2.《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反映出( )
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 ②商鞅变法收到富国强兵之功效 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④富国强兵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判断①正确;由“兵休而国富”判断②正确;由“无敌于天下”判断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④也是正确的。故选A项。
答案:A
3.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解析:由荀子的观点可知,秦国强盛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故选C项。
答案:C
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故选C项。
答案:C
5.《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余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而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连坐法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
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其体现的是秦人在战争中奋勇杀敌,而与其有关的变法措施是奖励军功。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要将秦国的血统贵族体制,改造成早在秦孝公父祖辈已在局部实施的军功贵族体制。所以,他取消的贵族特权,只是秦国传统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血亲关系就生而富贵的寄生性世袭特权,而代之以军功“明尊卑爵秩等级”的特权体制。
——朱维铮《重考商鞅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体现了这一核心观点?这一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因素。
参考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影响: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土地私有的历史潮流;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核心观点:商鞅变法用军功特权取代了血缘贵族特权。措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影响:社会结构: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社会风气:礼崩乐坏进一步加速,尚武的社会风气形成。
(3)因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措施全面;改革能分步推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跟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解析:第(1)问,图1中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模型,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2中显示的秦人的“尚武”精神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政策产生的影响。第(2)问,“山无盗贼”“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刑的结果,“民勇于公战”则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来作答。第(3)问,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
参考答案:(1)历史信息:秦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民风“尚武”。
原因: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①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刑的实行,形成了“山无盗贼”“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②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课件19张PPT。目标导航预习导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一、商鞅之死
1.原因
(1)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
(2)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
2.过程
(1)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2)商鞅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1.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变法的历史作用
(1)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2)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提示:(1)变法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变法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取信于民。
(3)统治者秦孝公的大力支持等。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三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强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②轻视教化,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①商鞅迷信刑罚,严刑峻法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②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焚烧诗书对人类文明成果造成了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1)“轻罪重罚”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评价这一主张?
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解析:第(1)问“作用”的回答立足于打击旧贵族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要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第(2)问“弊病”的回答透过材料信息“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可以判断其法律过于严酷;而对于“认识”的回答应立足于德治与法治的角度。
参考答案:(1)作用:利用严刑重法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树立了变法的权威。评价:保障了变法的顺利进行,但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极易引起人民的不满,也给守旧势力以反对变法的借口。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
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仅施行严刑峻法。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影响深远 B.体恤百姓
C.改革彻底 D.法令严酷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的变法措施却在秦国被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答案:A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二、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两次改革都有着富国强兵的目的。
(2)两次改革都涉及对权贵特权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
2.不同点
(1)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强化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2)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一二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3)特点: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4)结果和影响不同。折中的特点使梭伦改革受到平民和旧贵族的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以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31个县,所有县级官吏都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入官府为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两次改革在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和对工商业的态度等问题上各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分别产生了哪些不同影响?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解析:第(1)问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从“等级”划分、“公职人员”任免和对工商业态度等三个角度分析其不同点。第(2)问“影响”从其对当时两国政治、经济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1)梭伦改革按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按军功大小划分等级。梭伦改革中规定由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商鞅变法中规定官吏由国君任免。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2)①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秦国:为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两者都顺应了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C.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D.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答案:C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梭伦和商鞅进行的改革和变法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都实现了最初的目的。精要解读典题例解迁移应用一二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
研读:史料反映了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批评,其中史料中的“遗礼义,弃仁恩”反映了商鞅变法使秦国背弃了传统的礼义道德;史料中的“秦俗日败”“不同禽兽者亡几”反映了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史料中的“大贤起之”“转而为汉”反映了秦的暴政引发了人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史料一史料二史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犷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
——张荫麟《中国史纲》
研读:史料通过对比秦孝公变法时“不脱戎狄之俗”和变法后“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并使秦人“无敌于天下”,说明作者对商鞅变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变法使秦国移风易俗,赏罚严明,终于由弱转强,统一天下。课件4张PPT。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认识
1.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2)频繁的战争使各国统治者都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从而战胜对手。
(3)法家思想适应了时代需要,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内容
(1)政治上,改善吏治,大大削弱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逐步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法制上,《法经》等法律的颁布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3.作用和效果
(1)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
(2)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国强兵,为以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