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选择题
1.《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称:“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无为而治”导致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出处“范文正公集”和材料信息“革五代之乱”可知其为北宋的奏议,故选D项。
答案:D
2.北宋诗人孙舜卿曾这样描述“嬉游廛市间,以鬻伎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低。B项主要指军队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项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故选D项。
答案:D
3.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解析: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答案:A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范仲淹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答案:D
5.《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解析:题干材料中范仲淹采取的是救济(发粟及募民存饷)与“以工代赈”(可以大兴土木)相结合的措施。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中期的著名官员)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
材料三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说明赵翼、范仲淹、王安石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夷狄”和“寇盗”各指什么人?据此说明范仲淹的基本立场。
参考答案:(1)赵翼提出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弊端;范仲淹则指出北宋官僚机构庞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王安石认为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国家财政困难。
(2)“夷狄”指辽和西夏;“寇盗”指反抗北宋统治的农民。范仲淹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北宋统治阶级的利益。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也;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
——范仲淹《上执政书》
材料二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三 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庆历新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将“庆历新政”的十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并简述其成效。(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要依据“举县令,择郡守”“复游散,去冗僭”“慎选举,敦教育”“育将材,实边郡”“保直臣,斥佞人”等信息,从政治、经济、选官、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归纳。第(2)问要依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信息,分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要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第(3)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
参考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军队战力低下,缺乏将才;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统治,边患不断。
(2)归纳:政治上,整顿吏治,改革科举;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军事上,整修武备,严明军纪。
成效:冗官现象得到遏制,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3)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