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新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台阶》课时练习
一、积累运用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huāng pì 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
(2)母亲坐在mén kǎn 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3)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ér bù shě 。
(4)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shēn wù tòng jué 的。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C.(父亲)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D.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历史上那一位位著名的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许多作品。
B.“双减”政策能否取得良好成效,关键在于家庭、学校和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共同担负起这份责任。
C.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____。____。____。____。
①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
②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③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④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
A.④①③②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①②④③
5.对于《台阶》一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作者好像在为我们讲述一个平常的邻家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生辛勤劳作,是一个淳朴、厚道、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
综合性学习:
时下,有少数中学生因父母管教严格,对父母大吼大叫,甚至用离家出走的伎俩来恐吓父母。针对这一现象,班上拟开展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6.参考右图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孝”的本义: 。
7.若你认识上述那位用离家出走来恐吓父母的同学,你会怎样劝导他?请写出你的说辞。(50字左右)
8.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其中在内容和格式上共有三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更正。
征稿启事
爱好文学的同学们:
为了宣扬“孝”文化,校刊将出一期“孝”文化专刊,特征求下列版块的稿件:名人孝事、家庭趣事、读书笔记。来稿要求:内容健康,文字简洁,字迹清晰,篇幅不超过千字左右为宜。请填写真实的姓名和班级,来稿以班级为单位交至校刊编辑部办公室。
2025年3月2号
校刊编辑部
①
②
③
二、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③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④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⑤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凼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⑥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⑦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选自《台阶》)
9.从选文对父亲四件事的描写中,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填写空白处,再回答问题)
四件事:①起早踏黄泥,② ,③撬石板闪腰,④ 。
父亲:
10.第⑤段末尾画线句表现出父亲性情的什么特点?
11.简述父亲最能打动人的某个举动及自己的感受。(第⑤段画线句不得再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财富
①我的父亲最初是一名乡村教师。1966年他从镇中学初中毕业,没钱读高中,只好回到村小学当代课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他已经28岁了,也想考大学,可是没念过高中,他就想办法请读过高中的同学教他功课,竟然就考上了。他在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了三年,拿到了大专文凭,被分配到镇中学教书。这是一所高中,他大概觉得知识不够用,又报了师范学院的函授本科班,由此完成了从初中生到本科生的转变。
②由于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父亲分外重视对我的教育。父亲给我订阅了启蒙读物,每一期新书来了,他都会骑上好几里地,到镇上的邮政所去拿。到镇中学后,父亲教的班级里订了好几本杂志,左上角用锥子钻个洞,用纳鞋底的白线或红塑料绳穿上,挂在教室后墙上。我常偷偷溜进去,趴在最后一排的条凳上翻看。幼学如漆,那些鲜活的角色、炽烈的情感、风起云涌的时代、跌宕起伏的人生,极大地影响了我。
③我在镇上读完小学,父亲也调进县城,我们全家迁到了县城。和后来的若干次变动一样,看似羸弱内敛的父亲总能在命运的转角,精准地设计自己的未来。他更加勤奋地工作。我在半夜醒来,时常看到他枯坐在写字台前,桌上有一堆摊开的讲义,或静默,或沉吟,或奋笔疾书,或抓耳挠腮。为了督促学生晨读,他一大早就骑车走街串巷,一家家敲学生家的门窗。在强手如林的县中,他很快站稳了脚跟,成为带高三毕业班的不二人选。
④唯一让我父亲感到力不从心的,大概就是我的学习。那时我迷恋上了练习武功和踢足球,根本无心向学。教工子女多优秀,我却是例外,自尊心极强的父亲很是难堪,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他曾用红色圆珠笔给我写过一封长信,衬着从作文簿子上撕下的纸,正反面都写满,足有四五页,压在我的书桌上。时隔多年,我已经想不起这封信的内容,我只记得看到信的那一刻,自己如被子弹击中。
⑤后来,我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接着读了研究生,拿到了律师执照。我像一只候鸟,有了自己新的栖息地,除了每年寒暑迁徙的短暂碰面,和父亲渐行渐远。大四冬天的一个深夜,我早已入睡,突然有人敲宿舍门,打开门,竟然是父亲,裹挟进一身北方隆冬的寒意。为了能把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表及时送到我手中,他一大早从县城坐车到上海,连夜坐飞机到北京,再从机场拼车,赶到昌平已是下半夜。研二的夏天,他和母亲一起到学院看我,从裤腰上抽下牛皮带,神秘地对我一笑,原来皮带内侧还缝着小口袋。他缓缓打开拉链,从里往外取出我的学费,都是一小叠一小叠的纸币,有100元的,有50元的,叠得整整齐齐。
⑥2007年我回到地方上工作,父亲也退休了,却不安分起来。他说:“我这样的资深中学高级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在家给你带孩子是浪费啊!”他拿着简历和一堆应届大学生挤在一起应聘,到处面试,乐此不疲。后来在一些学校当老师,每天像年轻教师一样,守在班级里,一直忙到熄灯。
⑦父亲走的那一天清晨,我从病房里爬起身来,轻手轻脚折叠躺椅,扭头一看,父亲正安静地看着我。我乐观地认为,他能坚持到我下班。我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爸爸,我上班去了啊。”他用眼睛看着我,不说话。事实上他早已说不了话,走到床尾,我又回过头去,冲他摆了摆手:“你要等我回来啊。”父亲躺在那里,平静地看着我,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⑧在父亲去世近十年后的今天,我仔细盘点他留给我的遗产,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富有。我一直有个信条,“不要让人后悔遇见你”,这就是骨子里流淌着不屈和勤奋的父亲留给我最珍贵的财富。
(有删改)
12.请从修辞角度品味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3.选文中画波浪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14.结合选文谈谈你对标题《父亲的财富》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1985年的一场电影
①明天家里放电影!
②父亲是在晚饭后宣布这一决定的。那时太阳已经落山,屋里光线暗淡下去。
③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混沌在冥冥的暮色中,难以辨寻,但他说的每一个字犹如昨天大舅来家里道喜时炸响的鞭炮,令人震撼和惊喜。
④姐说,放啥电影?没有这个必要。父亲说,咋没必要?你考上大学这是我们老李家的荣耀,是大喜事。姐说,这纯粹是浪费钱。父亲说,浪费个啥?现在都时兴这样。你别理论了,我已联系好了。姐见父亲已安排了,便不再说什么。她知道父亲的脾性,认定了的事他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⑤三年前的暑假,姐收到县一中入学通知书。在我们斋公桥村,一个女孩能念完初中就算了不得了,上高中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⑥那天夜里,父亲问姐,闺女,想上吗?
⑦姐低着头,没有作声。家里条件差,母亲身体又不好,家里是无法供她上高中的。
⑧父亲对姐说,闺女,只要你想上,爸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⑨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⑩父亲用实际行动告诉姐,他是有能力供她读书的。父亲累完田里活,就去村砖瓦厂拉砖。他认为力气就是钱,力气是使不完的,那钱也就不会断。他把身上的力气变成一张张大大小小的钞票供姐读完了高中。
现在父亲还在村砖瓦厂使力气。在村砖瓦厂,父亲可算是待的时间最长干活最卖力的人了。
每天天微亮父亲就起床,到晚上天擦黑才回来。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完全看不出他有多疲惫。
姐不同意放电影自然也有她的理由。
那天,母亲叫姐去给父亲送午饭。临近正午,骄阳似火,烘烤大地。走了一会儿,姐的短衫就汗湿了。到了砖瓦厂,姐瞧见父亲正拉着一车熟砖从窑洞里出来。他身上落满灰土,脖子上搭着一条看不出颜色的毛巾,身子努力地向前倾,黝黑的脊背在烈日下很是刺眼。
姐的眼睛不禁模糊了。她放下饭盒,上前帮父亲推了一把。
父亲回头看见了姐,笑着说,闺女给爸送饭来了。
等父亲卸完砖,姐说,爸,吃饭了。
父亲用毛巾揩了一把汗,对姐说,饭就放在那儿,你回去歇息吧。我承包的活儿还没完,再干一会儿。
说完父亲又推着小车进了窑洞。望着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第二天下午5点多钟,放电影的人就来了,他们早早地扯起了银幕。银幕就像一面布告牌,家里放电影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村里村外。
天快黑了,来看电影的人从四面八方不断地赶来。门前平时沉寂宽敞的禾场变得热闹拥挤。
父亲看着眼前晃动的人群,不知咋的,心里竟有些慌了,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一些熟人向他打招呼或道喜的时候,他只是嘿嘿地笑着,机械地说着“多谢”两个字。
放电影了,全场安静了下来。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还有的站在凳子上。人们都被电影里的打斗情节深深吸引了。人群中间留给父亲的椅子却是空着的。
父亲在围子外转悠着。他一会儿在银幕底下站一站,一会儿又到后面转一转。他在看他的电影。他的电影就是眼前的人以及这放电影的场景。他甚至觉得这比银幕里的情节更生动更有趣,有时他还在嘿嘿地笑。
姐从人群里挤出来,拉着父亲的手说,爸,去坐着看电影吧。父亲轻轻推了推姐说,我在看咧,你快去吧,别耽误了看电影。姐无奈只好回到原位上。直到电影结束,父亲的椅子还是空着的。
散场了,姐却发现父亲不见了。母亲在屋里找了,没有。妹妹在后院里找,也没有。
父亲上哪儿去了呢?正当家里人着急的时候,姐发现了父亲。
他歪在草垛堆里正打着呼噜。
(作者李义文有改动)
15.阅读 ~ 自然段,概括在电影放映那天晚上父亲的表现。
电影放映前:①
电影放映中:②
电影散场后:③
16.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处姐姐两次流泪的心理有何不同?
①姐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②姐的眼睛又湿润了。
17.文章以父亲的一句话作为首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8.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台阶》,请与本文⑩~ 自然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位父亲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动力分别是什么?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阅读《台阶》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至,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9.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说说父亲为建造新房做了哪些准备?
20.先说说“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
21.“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2.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
23.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
三、语言表达
24.下图是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请欣赏这幅油画,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25.如果用一句话来点评《台阶》,你喜欢用哪个句子,请做出选择并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①要有一颗认真过日子的欢喜心。
②恰当的追求才能带来人生的幸福。
③一个男人的孤独挣扎与奋斗。
④一曲深情而忧伤的赞歌。
答案
1.(1)荒僻
(2)门槛
(3)锲而不舍
(4)深恶痛绝
2.B
3.C
4.A
5.C
6.好好侍奉父母。
7.【示例】同学,你好!我们作为子女,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要挟父母,父母都是为你好,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你要与他们好好沟通,千万不要负气出走。你这样,父母肯定会担心的,你说对吗?
8.①删去开头称呼语。;②“不超过千字左右为宜”删去“左右”。;③日期与“校刊编辑部”调换位置。
9.②让“我”放鞭炮;④浇水使新台阶牢实;父亲是一个勤劳、质朴,踏实肯干,不服输的人。
10.①坚忍不拔的毅力;②忘我的劳动精神。
11.(示例)最能打动人的是父亲在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之前,就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了。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表明了父亲的认真、勤劳,也表明父亲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有所规划,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1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表达感情强烈,写出父亲半夜勤奋工作的状态,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
13.表现出父亲的信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以及对自己因不努力学习而让父亲操心的愧疚和自责。
14.《父亲的财富》不仅指物质财富,还指父亲的奋斗史及他的言行对“我”的深刻影响,留给“我”的不屈和勤奋这一最珍贵的财富,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感激和怀念之情。
15.①父亲有些慌乱和不知所措,机械地和前来看电影、道喜的人打招呼。;②父亲在围子外转悠,乐呵呵地看着看电影的人群并婉拒了女儿一起看电影的建议。;③父亲在人群散尽后,歪在草垛堆中打着呼噜。
16.①听到父亲说只要她想上,砸锅卖铁也供她读书,为父亲对自己无条件的支持而感动、感激,为自己让父亲负担更加重而自责、难过。(意思对即可)
②看到父亲瘦小佝偻的背影和辛苦搬砖的身影,为父亲辛苦劳作而感到心疼和怜惜。(意思对即可)
17.①结构上为下文写父亲为何请大家看电影、如何请大家看电影做铺垫。②采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从“明天家里放电影”出发来回顾放电影的原因、父亲为了请大家看电影和供女儿上学付出的努力,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了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③开门见山,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一句话即展现了姐姐考上大学后,父亲的喜悦欣慰和自豪之情,体现了父亲果断和有家庭责任心的形象,渲染了充满喜悦的气氛。(意思对即可)
18.共同点:都是农民;都勤劳能干,通过劳动建设家庭,实现目标;都有浓厚的家庭责任心,分别为了子女的学业和家人的尊严奋斗。 不同的动力:本文中的父亲是为了让“我”的姐姐可以安心读书,不用操心学费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让家人安心,不用操心家中生计;《台阶》里的父亲是为了有高的台阶,让自己和家人受人尊重。(意思对即可)
19.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捡砖瓦,塞角票,捡卵石,砍柴卖钱,主要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
20.表现了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与执着的心理。父亲想:“总有一天我家也会有这高高的台阶。我得再加把劲,早点把这高台阶造起来。”
21.通过穿破的草鞋之多,从侧面烘托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艰辛与不易。
22.父亲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23.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父亲的现金收入来源是砍柴,起早贪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材料是捡来的。修建新房如此艰辛,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的经济极端落后。
24.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黝黑的脸、深深的铍纹、粗糙的手,显示了他辛勤劳苦的一生;他慈祥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厚厚的嘴唇,透露出他的善良和质朴;他缠裹的白色头巾、手捧的粗瓷大碗,又说明了生活的贫穷。
25.示例一:选①。《台阶》中的父亲勤劳朴实,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九级台阶。正是因为这种渴望被尊重的追求,父亲不辞劳苦,背石捡砖,日积月累,蓄聚角票,“准备了大半辈子”,尤其是“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忙着“给这个递一致燕,又给那个送一杯茶”。这正是父亲认真生活的很好体现。
示例二:选②。《台阶》中的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太低,为此父亲终其一生的心力和辛劳,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但是新的房屋造成了,父亲却高兴不起来,他在新台阶上感到不自在、不方便,变得更加寡言少语,成天若有所失的样子。这是他实现目标后的不适应。父亲是为了不被轻视,希望获得尊重而努力追求,但这份追求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人的追求要符合自己的性格,要真正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