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教材古诗词曲85首
九年级上册
九上 1.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2016云南鉴赏]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 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题解】“行路难”是乐府古
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
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
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
里选的是第一首。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 沧海2021。 【注释精选】①羞:同“馐”,
美味的食物。
②直:同“值”,价值。
③会:终将。④济:渡。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
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的诗作感情奔放,想
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他最擅长
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但入京
后,他不仅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
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
的他深感仕途的艰难,满怀愤慨地写下了这组《行路难》诗。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体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内容鉴赏】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
茫然。
◎写作手法:以叙事开篇,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
宴饮气氛,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
乐景写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表现手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
追求,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情感: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传
达出无限的惆怅和迷惘。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借历史人物姜尚、伊尹受到重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被重新任用
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
“垂钓碧溪”相传姜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
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句式:由七言转为三言,节奏短促、跳跃。
◎修辞手法: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表现诗人徘徊和低沉的心境,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
心理)。
(5)(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炼字:“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
理想的执着追求。
◎用典:用南朝宗悫(què)的故事,语典和事典交融,表明自己壮志未减。
《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情感: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
的勇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适用语境:在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时;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
【参考译文】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不愿进食;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
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却堵塞了大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却遍布高山。
相传姜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
王灭商;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在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的歧路这么多,如今身处
何方?
相信有一天,(我)终将实现远大理想,挂起高高的帆横渡沧海。
情感联读 积极乐观
《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出诗人乐
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
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乐
观旷达的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秋词(其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了诗人奋发
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广阔的胸怀。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
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龟虽寿》:“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抒发了诗人乐
观向上的精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
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九上 2.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2025鉴赏强预测]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2018, 到乡翻似烂柯人2014。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zhǎnɡ) 精神。 【题解】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这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一首酬和诗。
【注释精选】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②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③长:增长,振作。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
“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刘禹锡
集》。
【创作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
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
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
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思维导图】
主旨: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既表现了诗人遭受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也表达了诗人乐观
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内容鉴赏】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
带过无数艰辛。“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这一联表达
了诗人长期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运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王叔文等友人的悼念;运用“烂
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的悲
痛怅惘之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
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
是作了《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ɡ)《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
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
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炼字:“空”,即徒然,白白地,诗人怀念故友,却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
在吟诵歌赋中聊表思念之情。
(3)(哲理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修辞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千帆”“万木”比喻
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
两两相对,表现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是诗人用乐观的
精神看待社会人生的写照。
◎情感:此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
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哲理: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的哲理。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情感: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
表达了共勉之意。
◎炼字:“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参考译文】
(我遭受贬谪)在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回到故乡,物是人非,俨然有隔世之感。
沉船旁边仍有千帆竞相驶过,枯朽的树木前头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今天听了你的诗作,暂且凭借这杯酒来振作一下精神吧。
九上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2025鉴赏强预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转朱阁,低绮(qǐ)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 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④2018。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
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
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宋四家”。
【注释精选】①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②何似:哪里比得上。 ③何事:为什么。
④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创作背景】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请外放,
辗转各地为官,与亲人经久未见。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
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
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维导图】
主旨:这是一首咏月怀亲词,词人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反映了
词人的矛盾和困惑,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内容鉴赏】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情感:以问月开篇,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了出来,显露出词人
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炼字:“欲”和“恐”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情感:这两句是由出尘之思向入世情怀的过渡,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
热爱。
【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炼字:“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
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5)(哲理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用: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哲理: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
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6)(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表达了词人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适用语境:表达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参考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高兴兴地饮酒直到天亮,喝到大醉,乘兴写了
这首词,同时以此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
像中秋佳节时这样的明月什么时候出现?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
天上的宫殿,今天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
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那缥缈高空的寒冷。在月光下起舞,
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
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
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
满)这种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长长久久,即使相
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情感联读 思乡怀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了词人
对亲人的思念。
《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戍边将士
思乡忧国的情怀。
《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思乡情怀。
《夜雨寄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寂寥和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诗人浓浓
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
别之情。
九上 4.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
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是
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构思新奇,
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
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诗歌作品收录为
《李义山诗集》。
【注释精选】①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寓意,借景言情。这首思恋之歌,
写尽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相
聚的美好向往。
【内容鉴赏】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
第二个“难”指离别时及离别后心境的痛苦难堪。
◎表现手法:第二句情景交融,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
艰难。
(2)(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修辞手法:以浅显通俗的比喻(以“春蚕”“蜡炬”自喻)、巧妙自然的双关
(用“丝”谐音双关“思”),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适用语境:现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事业无私奉献的人,蕴含对工作、事业忠
诚执着、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内容: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
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情感: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互相关切之情,诗人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
又伤感。
【参考译文】
相见的机会难得,别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分,何况在这春风无力、百
花凋零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完全烧成灰烬,蜡泪才能流干。
早晨梳妆照镜,唯恐青春年华消逝;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
蓬山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请青鸟辛苦一趟,为我前去打探消息。
情感联读 相思之情
《无题》:抒发了诗人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对相聚的美好向往。
《庭中有奇树》: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关雎》:表达了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婚姻大胆执
着的追求。
《蒹葭》: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九上 5.月夜忆舍(shè)弟 (唐·杜甫)
戍(shù)鼓 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 未休兵。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诗人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内心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注释精选】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诗人。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世称杜工部、杜拾遗。杜甫是我国文
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风格沉郁顿挫,饱含忧
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思维导图】
首联:行人断绝,戍鼓雁声→悲凉凄切
颔联:今夜露白,故乡月明→思念亲人
颈联:弟兄分散,生死难料→担忧家人
尾联:书信难达,战事未休→忧心国事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和对国家的忧思悲痛。
月夜忆舍弟
【内容鉴赏】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内容: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营造了悲凉的气氛。“雁”既点明
秋季,又以孤雁失群的场景,使人联想起兄弟失散的现状,引发诗人忆弟
的情思;颔联写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露从今夜
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
感情。
◎表现手法:融情于景。这两联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表达了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情感:在“有”和“无”的对比中,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寓了无
限的人生感慨。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担忧和思念。
◎关联鉴赏:“书”
《月夜忆舍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
达?归雁洛阳边”相关鉴赏见P28;《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相
关鉴赏见P46。
【参考译文】
边防驻军的鼓声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孤雁的哀鸣。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九上 6.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2025鉴赏强预测]
三年谪宦此栖迟 , 万古惟留楚客 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 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简介】刘长卿(?—789),字文
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其诗
以五言、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自诩
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注释精选】①栖迟:停留,居留。
②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③吊:凭吊。
【思维导图】
首联:临古地(贾谊宅)——悲哀
颔联:即景生情——惆怅、伤感
颈联:忆其事——凄凉、痴心
尾联:抒己悲——自怜
长沙过贾谊宅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大历十二年(777)间的一个深秋,
诗人因被诬陷,遭二次贬谪,被贬为睦州司马。此诗应写于此次被贬谪来
到长沙时。
【内容鉴赏】
(1)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炼字:“悲”字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也暗寓了诗人自己
遭贬谪的悲苦命运。
主旨:本诗通过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对自己被贬的
悲愤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2)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炼字:“空”字营造出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痛
苦、怅惘之情。
◎关联鉴赏:“空”
《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相关鉴赏见P4;《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相关鉴赏见P17;
◎表现手法:即景生情。“秋草”“寒林”等景物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
寂寥的氛围,惆怅伤感,真切而又空灵。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关鉴赏见P43;《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相关鉴赏见P63。
(3)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表现手法: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
痴心,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4)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情感:表面上是诗人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
愤懑之语,抒发了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关联鉴赏:同人物“贾谊”
《长沙过贾谊宅》《贾生》借古讽今,同借贾谊的遭遇表达了对自己怀才
不遇的愤慨。
【参考译文】
你(贾谊)被贬于此地居留了三年,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我)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离开后的足迹,寒林空寂,只能看到夕阳
缓缓倾斜。
汉文帝治国有道仍然恩疏情薄,湘江水无情怎知你凭吊屈原的深情?
寂寞冷落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九上 7.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2025鉴赏强预测]
一封朝(zhāo)奏九重天 ,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 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 好收吾骨瘴(zhànɡ)江边。 【注释精选】①左迁:贬官。
②九重天:这里指皇帝。后文的“圣明”也指皇帝。
③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事。
④肯:岂肯、哪能。
⑤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散体,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
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与柳宗元并
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创作背景】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
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对诗人因上谏获罪被贬后所观所感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被
贬后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之情。
【内容鉴赏】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内容:写被贬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荡。“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
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见行程遥远。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内容: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体现了诗人为君除弊事、忠君的
坚定决心。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炼字:“横”“拥”二字分别从广度和高度两个层面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被贬谪
途中大雪拥塞、马亦不前的情景,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深感前途渺
茫的愁思。
◎表现手法:即景抒情。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愁苦悲
戚的心绪,“家何在”“马不前”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4)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用: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参考译文】
早晨我把谏书《论佛骨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
潮州。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被浮云隔断的秦岭,家又在哪里?眼前蓝关,
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有所打算,正好在岭南把我的尸骨收殓。
九上 8.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duó)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 枳(zhǐ)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fú) 雁满回塘 。 【题解】商山,在今陕西商洛东
南。诗人晨起早行,远离故乡。
【注释精选】①征铎:远行车马
所挂的铃铛。铎,大铃。
②凫:野鸭。 ③回塘:边沿曲折
的池塘。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他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
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
庄齐名,并称“温韦”。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
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内容鉴赏】
(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内容:前一句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晨起”点题“早行”。
(2)(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作用: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画面:鸡鸣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
白霜上。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用: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
意蕴,反衬出游子的思乡之悲。
【参考译文】
黎明起床,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已经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
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
清晰的印出。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明丽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故乡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鸭大雁正嬉戏在边沿曲折的
池塘里。
九上 9.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 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 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
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其诗多
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
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他们。
【注释精选】①汀洲:水中的小洲。
②芜:丛生的杂草。 ③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创作背景】本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
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
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对登楼所见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抒
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内容鉴赏】
(1)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内容:“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的时间之短。“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
迢遥广大。“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愁绪的突兀而浓厚。
(2)(名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内容:溪云乍起,夕阳沉落,山雨将至,风声满楼,这些景物描写层层推
进,极力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
◎适用语境: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情感:通过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表现手法: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杂草之中、
秋蝉躲在黄叶高林中悲鸣,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早已荡然无存的“秦
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4)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写作手法:融情于景。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熔铸着诗人思乡的忧愁和
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参考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愁绪油然而生,眼前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水中的小洲。
溪边乌云刚刚浮起,夕阳沉落在寺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
飒飒。
黄昏时分杂草丛生的秦苑中鸟雀落入乱草之中,深秋汉宫中枯叶满枝
的树上蝉鸣啾啾。
我还是别去追寻前朝往事吧,只有滔滔渭水依然东流。
九上 10.行香子(树绕村庄) (北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bēi)塘 。倚东风,豪兴徜(chánɡ)徉(yánɡ)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yánɡ) 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题解】行香子,词牌名。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注释精选】①陂塘:池塘。
②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③飏:飞扬,飘扬。
【创作背景】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
时作者居家,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
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思维导图】
主旨:通过记述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
田园春景图,抒发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内容鉴赏】
(1)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炼字:“绕”“满”二字表明春意之浓,描绘出了春到农家的标志性景象,也
为下面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2)倚东风,豪兴徜徉。
◎内容:“东风”点明时令,“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显示词人只是信步
闲游,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和路线。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安闲自在的神态。
(3)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炼字:“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出了春的生机与活力。
◎表现手法:白描。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
【参考译文】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步行。园
子不大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远望去,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酒店门口
挂的青色酒幌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
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
九上 1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 (qiǎnɡ) 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对祖国河山的吟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题解】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即在博山道中
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创作背景】本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他在带湖居住
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无能为力,满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注释精选】①层楼:高楼。 ②强:竭力,极力。
【思维导图】
主旨: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不同的人生感受,
作者反复品味着“愁滋味”,在自嘲自讽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内容鉴赏】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内容:回忆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为写“新词”,没有愁苦,勉
强“说愁”。
(2)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修辞:反复。“欲说还休”采用叠句的形式,写出了成年以后,历尽世事艰
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的痛楚。
◎情感:“却道‘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参考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远望。喜欢登上高楼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而竭力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
个凉爽的秋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