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教材古诗词曲 课件(共116张PPT)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教材古诗词曲 课件(共116张PPT)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07: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6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教材古诗词曲
八年级上册
八上 55.黄鹤楼(唐·崔颢)[2025鉴赏强预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 汉阳树, 芳草萋(qī)萋 鹦鹉洲。 日暮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精选】
①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②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
川、原野。
③历历:分明的样子。
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⑤乡关:故乡。
【作者简介】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
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有《崔
颢诗集》。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内容鉴赏】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
悠悠。
◎内容、作用:这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
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落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
的内容。
◎炼字: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无
限怅惘的情感。“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和时间的久远,写出诗人对世
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内容: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
现实中来。
◎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
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感:以抒情作结,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
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参考译文】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已经离开,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飘飘荡荡的白云。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
草木茂盛。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我的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的
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八上 56.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 过居延。 征蓬 出汉塞2023,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2015,长河 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创作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注释精选】①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②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
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③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④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⑤长河:指黄河。
⑥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题解】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此诗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
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作者简介】同第48首《竹里馆》,P39。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出
朝廷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以及面对大漠雄浑景色时的慷慨悲壮之情,表现
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内容鉴赏】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说明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
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第二句表现关塞
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
定的内心感受。
◎写作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
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关联鉴赏:“雁”
《使至塞上》中,诗人以“归雁”自比,流露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月夜忆舍弟》中的“雁”引发诗人忆弟的情思。
《次北固山下》中的“归雁”和《渔家傲·秋思》中的“雁”均传达出思乡之情。
(3)(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炼字:“大”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表
现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孤”“直”二字写出景物的简单纯净,有一种震
撼人心的力量。“长”表现黄河的渺无尽头,“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
感觉。这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画面:在纯然一色、无边无际的大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烽烟直上云
霄,十分醒目。苍茫的大漠一马平川,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
间,渺无尽头,一轮落日,又大又圆,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用典:暗用“勒石燕然”的典故。“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
暗示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流露出诗人对都护和戍边战士的赞扬,以及对
前线战事的关心。
◎关联鉴赏:勒石燕然
《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相关鉴赏
见P12。
【参考译文】
(我)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守军,要去的地方远在辽远的边塞地区。
(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转出关塞,又像振翅北归的大雁进入胡人
的地方。
苍茫沙漠上,一缕烽烟笔直地升上天空,夕阳西下,黄河上一轮落日
显得又大又圆。
走到萧关遇到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得知都护正在前线未归。
八上 57.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2021云南鉴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 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②2019, 谁家新燕啄春泥2019。 乱花渐欲迷人眼2024, 浅草才能没马蹄2024。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晚年和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思维导图】
【注释精选】①初:刚刚。 ②暖树:向阳的树。
【内容鉴赏】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大处落笔,勾画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主旨: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
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内容:写早春景象——禽鸟的活动。
◎炼字:“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
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争”字使人感到春光的难得和宝贵;“啄”字生
动地描绘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一个早莺争飞暖树、
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和生机,表现了诗
人对初春的喜爱之情。
◎适用语境:描绘早春景象。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内容:写早春景象——植物的变化。
◎炼字:“乱”写春花初放,而未缤纷;“浅”写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
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炼字:“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
一派春和景明气象;“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
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参考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
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栖息,不知是哪家新来的
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
繁花渐次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才长出来的小草刚刚能够没过马蹄。
(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来往不够,尤其是那绿杨浓荫下的
西湖白堤。
八上 58.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2021昆明鉴赏]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题解】《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
作者辞官归隐后。
采菊东篱下 , 悠然 见南山。 山气日夕 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
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xún)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其诗多描绘田园风
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
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
社会的向往。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
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注释精选】
①结:建造、构筑。 ②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③尔:如此,这样。 ④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⑤日夕:傍晩。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
爱和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
【内容鉴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内容: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修辞手法:三、四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表明只要心情闲适,
心志高远,即使身居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亳
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①“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
悠然忘我的心境。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作手法: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借飞鸟相伴飞还山林和万物自由自在、
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内容: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含义:“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
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即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
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适用语境:从某景物中领悟到不可言说的道理。
【参考译文】
在喧嚣扰攘的尘世中建造房舍,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够这样?(那是因为我的)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
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更加美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巢穴。
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八上 59.春望 (唐·杜甫)[2023云南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 簪(zān)。 【作者简介】
同第5首《月夜忆舍弟》,P7。
【创作背景】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注释精选】①浑:简直。 ②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思维导图】
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内容鉴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内容、情感: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
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这一联
虽是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悲凉景象。“深”字写出了乱草
遍地、林木苍苍、荒无人迹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作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这两句借花和鸟这两种春日的美好景物来表现
哀情;移情于物,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
的伤痛,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修辞手法:“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难得,表达
了诗人因战乱没有家人音信而产生的担忧、思念之情。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内容:“白头”是实写,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白头”“不胜簪”,描绘了
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的年迈诗人形象。
◎炼字:“搔”字是对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
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参考译文】
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内乱草丛生。
感伤国家时局,看到花开不禁涕泪四溅;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觉得
惊心。
战事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家书难得,一封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八上 60.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2017云南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yān)脂 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题解】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他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有《昌谷集》。
【注释精选】
①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②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③燕脂:胭脂,色深红。与“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
括了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
决心)。
【内容鉴赏】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炼字:①“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形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了将士们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②“摧”字形象而生动地渲染了敌军压境的气势和危
城欲破的紧急情形。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①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
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英姿勃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渲染了敌军兵临
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②把敌军的来势凶猛与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
进行对比,表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写作手法:这两句从侧面描写战争的惨烈。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
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和美丽的“秋色”形成极大
反差,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燕脂”“夜紫”的色彩变换,渲染
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守军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文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关联鉴赏:边地乐声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相
关鉴赏见P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十弦翻塞外声”相关
鉴赏见P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胡琴琵琶与羌笛”相关鉴赏见P17。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半卷红旗”描写了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
暗示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鼓寒”增添了悲壮的气氛。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和宝剑入水化龙的典故,表现出官
军全体将士的忘身报国之情。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
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作用:这两句诗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表达,升华了全诗的主题,是点
睛之笔。
【参考译文】
敌军攻城的气势像黑云一般压近,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将士们
的)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
为紫色。
寒风半卷着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凝重的霜气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
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君王的赏识和厚爱,将士们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八上 61.赤壁 (唐·杜牧)[2025鉴赏强预测]
折戟(jǐ)沉沙铁未销①, 自将 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简介】
同第47首《泊秦淮》,P39。
【题解】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
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和抑郁不平之气。
【注释精选】①销:销蚀。 ②将:拿,取。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成败而
写的,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情,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内容鉴赏】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写作手法:借物起兴。借赤壁之战中的一支断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
慨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论史抒怀做铺垫。
(2)(哲理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现手法:诗人反说其事,借“二乔”可能的命运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
“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有风致,表达了历史兴亡之感。
◎情感: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反映出诗人怀才
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哲理:机遇造就人才;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必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
一支折断的戟沉没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被销蚀掉,(我)拿起来磨
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二乔就会被关进春意浓郁的铜雀台中吧。
八上 6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2025鉴赏强预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 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 天语,殷勤 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 日暮,学 诗谩(màn) 有惊人句。九万 里风鹏正举2019。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辑有《漱玉词》。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注释精选】
①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
②殷勤:情意恳切。 ③报:回答。
④嗟:叹息,慨叹。 ⑤谩:同“漫”,空、徒然。
【创作背景】这首词大约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根据《金石录后序》记
载,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经历,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抒
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表现出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
【内容鉴赏】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内容:写梦中所见景象。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炼字:①“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
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②“转”“舞”两字化静为动,将词人
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炼字:“归”字写词人好像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的,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
回到天帝身旁。回到“帝所”,词人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多少心愿,终于
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片。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内容:第二句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难有作为;二
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无用。此句有怨嗟,有感慨。
◎炼字:“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流露出词
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现手法:“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想象丰富,充
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作者希望自
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乘风飞去那没有战乱、没有离散、没有悲伤
的仙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及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连接着清晨的雾,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
浪飘荡。梦里魂魄仿佛回到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传话善意相邀,情意恳
切地询问我归向何处。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慨叹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我空有
学诗的出众才华,却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
千万别停息,将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直送往海外仙山去吧!
八上 63.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2019昆明鉴赏]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 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 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2020,似曾相识燕归来11年2 考。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
家。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
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思维导图】
主旨: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听词饮酒的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抒发
了词人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内容鉴赏】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表现手法:“新词”和“旧亭台”的对比,表达了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的感慨
与怅惘。
(2)夕阳西下几时回?
◎情感: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的流连,
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几时回”三字折
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3)(哲理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修辞手法:对偶、对比。“去”与“来”对比,表现了词人对繁华易尽的惋惜
伤感和看到旧识重来的通达欣慰之情。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
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此而变得一片虚无。
(4)小园香径独徘徊。
◎炼字:“独”字写出了词人形影相吊、孤身一人的景象。“徘徊”为动作描写,
强调了词人伤春惜时的惆怅之情。
【参考译文】
听一曲新词,饮一杯美酒,依旧是去年的天气和往日的亭台。眼前的
太阳又将西沉,夕阳啊,你几时才能够回照天际?
无可奈何中花已纷纷落去,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到旧巢来。(我)
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径上徘徊。
八上 64.野望 (唐·王绩)
东皋(ɡāo)薄暮 望,徙倚 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 返,猎马带禽 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
津)人,唐代诗人。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有《王无功集》《东皋子集》。
【注释精选】
①薄暮:傍晚。薄,接近。
②徙倚:徘徊。 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④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创作背景】唐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今属山西万荣),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
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心绪。
【内容鉴赏】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内容:“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情感:“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点明诗人徘徊无依的孤
独心境;“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内容:紧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这两句
是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
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表现手法:烘托。以眼前所见的山林秋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诗人孤寂苦
闷的心绪。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内容:此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
◎表现手法:反衬。用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衬诗人忧郁、孤单的
心境。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用典:化用伯夷、叔齐在商灭亡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明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隐士的孤独心境。抒发了诗人
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
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
居不仕。
◎关联鉴赏:“采薇”
《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南安军》“饿死真吾志,梦中行
采薇”相关鉴赏见P24。
【参考译文】
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不仕。
八上 65.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2025鉴赏强预测]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解】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
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
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战略门户。
【作者简介】
同第1首《行路难(其一)》,P2。
【创作背景】本诗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诗人
第一次离开家乡漫游全国,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注释精选】
①从:往。
②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③怜:喜爱。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写诗人远游沿途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既
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内容鉴赏】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内容: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
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接下来,诗人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炼字: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①“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
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诗人
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②“入”字描绘了江水流入荒原的情状,显得视
野辽阔,境界高远,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激昂奋进。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画面。第一幅是水中
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第二幅是江上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
◎表现手法:反衬。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江上云霞多变形
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展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修辞:拟人。将江水人格化,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水情深意重,恋
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参考译文】
我乘船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去往战国时期的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朵高高地堆垒起来,
犹如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八上 66.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wèi) 所思。 馨香盈 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 【题解】奇树,佳美、珍贵的树。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
【作品简介】《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注释精选】
①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②滋:繁盛。 ③遗:给予,馈赠。 ④盈:充满。
⑤致:送达。 ⑥经时:历时很久。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写一位思妇独赏叶绿花盛的春日盛景时由物思人的场景,
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的
忧愁、苦闷之情。
【内容鉴赏】
(1)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写作手法:环境描写。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
(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内容: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枝折花,想要把它寄给远方
的丈夫。以花寄情,揭示了对远行人的思念这一主旨。
(3)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炼字:“盈”字既写出“奇树”的花香浓郁芬芳,又暗示着女主人公手执花枝,
站立了很久,表现出女子愁绪百结及无可奈何的心境。
(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内容:这两句是女主人公在无可奈何下生发的感慨:此花虽美,不能相赠,
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
【参考译文】
庭院里有一株珍贵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引枝条,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给予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达丈夫的手中。
此花有什么珍贵的呢?只是有感于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
情罢了。
主题联读 爱情闺怨
《庭中有奇树》: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长期
盼归又寄情无望的忧愁、苦闷之情。
《无题》:抒发了诗人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表达了对相聚的美好向往、
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关雎》:表达了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婚姻大胆执
着的追求。
《蒹葭》: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惆怅,表现了对美好爱
情的追求。
《子衿》:表现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八上 67. 龟虽寿 (东汉末·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 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lì) , 志在千里; 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 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同第29首《观沧海》,P26。
【注释精选】①竟:终结,这里指死去。
②骥:骏马,好马。
③枥:马槽。
④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⑤盈缩:这里指人寿命的长短。
⑥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
愉快。
⑦永年:长寿。
【创作背景】此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
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53岁了,不由想起了人
生的旅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有无限感慨。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内容鉴赏】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表现手法:采用起兴手法,以神龟、腾蛇为喻,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2)(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情感: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壮心不已”表现了要有永
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联鉴赏:“马”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相关鉴赏见P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相关鉴赏见P17;《天净沙·秋思》“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相关鉴赏见P29;《送友人》“挥
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相关鉴赏见P64。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情感:诗人认为寿命的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
可以益寿延年。抒发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
【参考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去的时候;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飞行,但终
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骏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仍有驰骋千里的雄心壮志;有气节有壮
志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自己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
快,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八上 68.赠从弟(其二) (东汉末·刘桢)
亭亭 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 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 ? 松柏有本性。 【题解】从弟,堂弟。《赠从弟》共三
首,分别用__________藻、松柏、凤凰作喻。
【注释精选】
①亭亭:挺拔的样子。
②一何:多么。
③罹:遭受。
④凝寒:严寒。
【思维导图】
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借松柏之刚劲,勉励堂弟坚
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作者简介】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内容鉴赏】
(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炼字:①“盛”字写出寒风气势的猛烈。②“劲”字写出松枝的刚劲。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将“山上松”和“谷中风”进行对比,以“风声”之“盛”
来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表达了诗人对松柏经寒风仍
旧傲然挺立的赞美之情。
(2)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表现手法:衬托。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修辞:设问。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情感:诗人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无限期望。
【参考译文】
挺拔的松柏,屹立在高山之上,承受着来自山谷中的瑟瑟寒风。
不论寒风刮得多么猛烈,松枝总是那么劲挺!
即使面对着悲惨凄凉的冰雪景象,松柏依旧端正挺拔。
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那是因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 风雨。 剧 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 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 【作者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为建安文学领袖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创作背景】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边地,看到了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八上 69.梁甫行 (三国魏·曹植)
【注释精选】
①异气:气候不同。 ②殊:不同。
③剧:艰难。 ④妻子:妻子儿女。
⑤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⑥翔:自在地行走。
⑦宇:房屋。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描述海边百姓的困苦生活,深刻地反映了百姓生活困苦不
堪的惨痛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内容鉴赏】
(1)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内容: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2)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炼字:“剧”是“艰难”的意思,直言海边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依”字
把逃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依”二字表现了诗
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内容: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承接前面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
深化了主题。
◎写作手法:侧面描写。通过对狐兔在荒废的屋子里出没这一场景的描写,侧
面表现出海边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凄楚。
【参考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同。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难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
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没有衣服穿),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狸和兔子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八上 70.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zhào) 西湖好,绿水逶迤。芳 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 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题解】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
(今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
物,晚年辞官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
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
适情怀。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
湖好”。这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通过对颍州西湖春景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好春景
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抒发了词人惬意的情怀。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
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内容鉴赏】
(1)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内容: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西湖好”是全篇之眼。“短棹”委婉写出了词人
的悠闲,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绿水逶迤”
写出了西湖水色美丽且富有动感。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
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2)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修辞:比喻。将无风时西湖的水面比作光滑澄碧的琉璃,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水色的美丽以及水面的平静。
◎写作手法:侧面描写。通过乘舟之人感觉不到船的移动来表现西湖水面清
澈平滑。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
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漂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
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八上 7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散,几时收?试倩(qìnɡ) 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有“词俊”之称,与“诗俊”陈与义等合称“洛中八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
【注释精选】
①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②倩:请人代自己做。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总
算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
时所写。
【思维导图】
上片(写景)登楼所见:江河日下,萧条零落→悲秋
下片(抒情)直言国事:中原沦丧,贵族逃散→忧国
主旨:本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
切的爱国精神。
相见欢
【内容鉴赏】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内容: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表现手法:象征。用眼前暮景象征南宋国事凋零,词人借此感叹国家生死
存亡的命运。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内容:下片转为抒情,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格调由舒缓变为
高亢激越。
◎炼字:①“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②“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
敌的心理。③“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内容: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
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参考译文】
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
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沦丧,达官显贵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请悲伤的
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前线吧。
八上 7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 滩鸥鹭。 【作者简介】同第62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P48。
【注释精选】①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思维导图】
主旨:这是一首忆昔词,通过记录一次驾船郊游返回的经历,表现了词人
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内容鉴赏】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内容:“沉醉”写出了词人驾舟郊游、饮酒为乐的欢愉。“不知归路”委婉地
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态。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炼字:“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
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情感:连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参考译文】
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中游玩至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沉迷在优
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酒宴结束兴致尽了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
了荷花深处。(我们)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一
群水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