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8张PPT)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
教材古诗词曲
八年级下册
八下 73.关雎(jū) (《诗经》)
关关雎鸠(jiū),在河之洲。 窈窕(yǎo tiǎo) 淑女2016, 君子好逑(hǎo qiú) 。 参差荇菜,左右流 之。 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 之。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宫廷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直陈其事“比”即借物譬喻;“兴”即托物起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注释精选】①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②好逑:好的配偶。逑,配偶。
③流:求取。
④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⑤思服:思念。服,思念。
⑥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⑦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⑧芼:挑选。
⑨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思念和追求的过程,表达了青年男子的爱
慕之情、相思之苦以及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
【内容鉴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现手法:比兴。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
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2)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炼字:“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
从深切的思慕到幻想实现结婚的愿望。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炼字:“悠”,形容男子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两个“悠”字,双
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
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出来。
(4)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表现手法:虚写。“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钟鼓乐之”描绘婚
礼的盛况。
【参考译文】
在水中的陆地上,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在船左右两边求取。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君子)日日夜夜想追求。
追求她无法得到,日日夜夜不停思念。
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成眠。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在船左右两边去采摘。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采荇人在船左右两边去挑选它。
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君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八下 74.蒹葭(jiān jiā) (《诗经》)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2017。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sù huí)从之, 道阻 且长。 【注释精选】①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③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④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那人。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⑤阻:艰险。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xī)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⑥溯游:顺流而下。
⑦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
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⑧萋萋:茂盛的样子。
⑨晞:干。
⑩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简介】同第73首《关雎》,P55。
【思维导图】
主旨: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
限情意,充满了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整体鉴赏】
全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
景(以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五至八
句描绘追寻的情状。这不仅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
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内容鉴赏】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表现手法:每章开头两句都以“蒹葭”起兴,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出萧
索凄迷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
惘心情。
◎作用:“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
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2)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作用:“方”“湄”“涘”“溯洄”“溯游”几个词,写从此岸到彼岸、从上游到下
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
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
【参考译文】
河畔芦苇茂盛繁密,清晨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那人,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碧绿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所爱的人,就在河水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那人,道路艰险又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茂盛鲜明,清晨露水还没有干。
我那所爱的人,就在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那人,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八下 7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2025鉴赏强预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 。 【作者简介】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
【注释精选】
①歧路:岔路口。
②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③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创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长安时所写。“少府”,是唐朝县尉的别称。姓
杜的少府将要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送别诗。
【思维导图】
主旨:这首诗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劝勉好友乐观面对
离别,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内容鉴赏】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
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
友人的惜别之情。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情感:用两人处境相同、情感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
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示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3)(哲理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修辞手法:夸张、对偶。表明真挚的友谊不受空间的限制,表现了诗人乐
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哲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适用语境:与友人分别时,表达美好祝愿。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表现手法:“歧路”照应送别,点出“送”的主题。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
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参考译文】
三秦辅卫着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都是在宦海中浮沉的人。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泪沾手巾。
八下 7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 林 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题解】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
诗,诗题中的“茅屋”即指成都
近郊的草堂。
【作者简介】
同第5首《月夜忆舍弟》,P7。
【注释精选】
①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②长:高。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忍:狠心。
④能:如此、这样。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布衾(qīn) 多年冷似 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⑤俄顷:一会儿。
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⑦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⑧衾:被子。
⑨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⑩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
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
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辗转到了四川,在亲友
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
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
了杜甫的茅屋,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当
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思维导图】
主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诗人推己及人,由个人的悲苦经历,联
想到天下寒士,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怀。
【内容鉴赏】
(1)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
◎炼字、修辞:“风怒号”用拟人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
力之大。“飞”“渡”“洒”“挂”“飘”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一种茅草漫天飞舞、
无处不在的奇景,让人感到风的肆虐,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2)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情感:“呼不得”“自叹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写作手法:自然环境描写,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
沉重的苦闷,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修辞手法:比喻。把被子比作铁,形象地写出被子的破旧冰冷,表现了诗
人生活的贫困凄苦,为下文写茅屋漏雨做铺垫。
(5)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修辞手法:比喻。把雨比作麻,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从侧面表
现了作者生活的凄苦。
(6)(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情感: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表明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
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参考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
渡过浣花溪,撒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
飘洒洒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有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
公然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家后拄着
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云像墨一样黑,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被子
(已用)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床
头因屋顶漏雨没有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安
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能露
出笑脸!(房屋)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
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只有我的屋子破漏,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主题联读 忧虑民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梁甫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翁》: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
和控诉。
八下 77.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 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十指 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 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贱愿天寒202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题解】本诗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
《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
市也。”
【注释精选】
①薪:木柴。 ②苍苍:灰白。
③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
翩翩 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 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④翩翩:轻快的样子。 ⑤回:掉转。
⑥叱:吆喝。⑦惜不得:吝惜不得。
⑧系:挂。⑨直:同“值”,价钱。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白居易作《新乐府》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这也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作者简介】同第57首《钱塘湖春行》,P44。
【思维导图】
主旨:这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
惨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
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罪
恶的揭露和控诉。
【内容鉴赏】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勾画出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砍柴
烧炭的老翁形象。
(2)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修辞手法:设问。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
一起,指出这些炭是老翁的全部生活依托,表现卖炭翁生活的贫困。
(3)(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衣正单”与“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
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道路已结冰,突出了卖炭翁赶车卖炭的
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5)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炼字:“牛困人饥”突出了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泥中歇”写出了老翁精疲
力竭的情态。
(6)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向北。
◎炼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
写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
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和控诉,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
炭直。
◎炼字:“惜不得”表现出卖炭翁无奈、悲愤、绝望的心理。
◎表现手法:反衬。“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在数量和价值上
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终南山里砍木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
熏火燎的面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熏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做
什么用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
里却担心炭卖不上好价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
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赶去)。牛累了,人
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市集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那两位轻快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他们手
里拿着公文,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掉转车头,吆喝着牛朝皇宫走去。一
车的炭,一千多斤,宫里的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卖炭翁吝惜不得
(却又不能要回)。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往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
的价钱了。
八下 78.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 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题解】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作品简介】同第73首《关雎》,P55。
【注释精选】①胡:何,为什么。
②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
躬,身体。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
通过写被奴役者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内容鉴赏】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内容:写服劳役者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才不得不终年累月、
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情感: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表达了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参考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为什么
还在露水中(劳作)?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为
什么还在泥浆中(劳作)?
青青子衿,悠悠 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nìnɡ) 不嗣(sì)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āo)兮达(tà)兮 , 在城阙(què) 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题解】子衿,你的衣领。
【作品简介】
同第73首《关雎》,P55。
【注释精选】①悠悠:深思的样子。
②宁:岂,难道。
③嗣:接续,继续。
④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八下 79.子衿(jīn) (《诗经·郑风》)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是一首古老的恋歌,通过描写一个女子徘徊在城楼上等候恋人
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内容鉴赏】
(1)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情感: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浓浓的爱意和思念转化为失落惆怅与幽
怨之情。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炼字:“挑”“达”二字,形象地写出了女子独自徘徊的样子,表现了她内心
的纷乱。
◎修辞:末尾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
突出女子对恋人的强烈思念。
【参考译文】
你的衣领青青的,让我的心在深思。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就不
能继续捎个音信?
你佩玉的带子青青的,让我的心在深思。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难道
就不能主动前来?
独自徘徊啊,在城门两边的楼台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
三个月那样长!
八下 8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 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 无舟楫,端居 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解】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注释精选】
①涵虚:指水映天空。涵,包含。虚,天空。
②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太清,天空。
③济:渡。
④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思维导图】
主旨:这是一首投赠诗,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
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内容鉴赏】
(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炼字:“平”“涵”“混”“蒸”“撼”等词,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烟波
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内容:诗人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
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
◎作用:过渡,从写景到陈情。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用典:“垂钓者”暗指张丞相,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古语,另翻新意,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援引之心。
【参考译文】
八月湖水盛涨几乎与两岸齐平,水映天空,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
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闲坐观看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八下 81.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 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题解】石壕,即石壕村。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 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 矣!室中更无人,惟 有乳下孙。 【主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
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
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
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 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
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
难而深感悲痛(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
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精选】
①投:投宿。 ②戍:防守。 ③新:最近。
④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⑤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作者简介】同第5首《月夜忆舍弟》,P7。
【创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
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
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
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
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思维导图】
【内容鉴赏】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内容:“暮”字点明了时间;“石壕村”点明了地点;“投”是投宿的意思,写
明了诗人的活动;“捉”字表现了征兵的强制性和残酷性,表现了诗人对差
役深夜强制“捉人”行径的揭露、批判。
◎作用:“有吏夜捉人”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炼字: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分别从正面和
侧面揭露了差役的凶狠残暴。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
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横行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接下来的诉说营造
出悲愤的气氛。
(3)三男邺城戍……出入无完裙。
◎内容:藏问于答。通过老妇哭诉的内容,揭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
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照应开头,写出了事件的结局。结尾以
“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捉走,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
对灾难深重的百姓的同情。
【参考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
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防守。其中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
的人生命就永远结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
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
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
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八下 8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2025鉴赏强预测]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lài) 此都寂, 但余钟磬(qìnɡ) 音。 【题解】这是一首题壁诗。破山寺,
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禅
院,寺院。
【作者简介】
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注释精选】①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②万籁:指各种声响。
③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思维导图】
主旨:本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幽深寂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远
离尘世、寄情山水的喜悦之情。
【内容鉴赏】
(1)(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内容:照应标题中“后禅院”三字,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
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描写了禅院清幽迷人的景色。
(2)(名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内容:前半句推我及物,写出物我间的通感,更是禅的境界;后半句写出
面对清澈的潭水,人所得到的宁静和彻悟,自是妙语。
◎炼字:①“悦”字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古寺环
境的优美静寂。②“空”字生动地表现出古寺后禅院清幽静谧的环境,使诗
人除去心中的烦恼和俗念,心胸变得宽广宁净。
(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表现手法:衬托。诗人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通过“钟磬”的袅袅清音来反
衬古寺后禅院的幽静。
【参考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的寺院,高高的林梢沐浴着朝阳的光辉。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僧人住的房舍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此时此刻各种声响都沉默静寂,只留下敲钟击磬的声音萦旋回荡。
八下 83.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 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 挥手自兹 去,萧萧班马鸣。 【作者简介】
同第1首《行路难(其一)》,P2。
【注释精选】
①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②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③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④兹:此。⑤班马:离群的马。
【思维导图】
主旨: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通过对送别环境景色的描写、气
氛的渲染,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意。
【内容鉴赏】
(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炼字:“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准确而传神地表
现了送别之地环境的优美,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修辞:对偶。“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整;“青”“白”相间,
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的静默,
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2)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修辞:由写景转为抒情,借孤蓬来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表达了诗人
对友人孤寂生活的顾念。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修辞:对偶、比喻。“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
巧妙地用天空中飘忽不定的白云,比喻友人行踪不定;用落日依恋大地比
喻与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情感:“挥手”告别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东潺潺流过。
我们在此地相互道别,你就像蓬草那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游子像浮云一样行踪不定,我就像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连离群的马都为惜别声声嘶鸣。
八下 8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北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 ,漏断 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ɡ)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题解】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
“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作者简介】同第3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P4。
【注释精选】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②漏断:指深夜。 ③省:知晓。
【思维导图】
主旨:这首词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描写词人深夜独自漫步时的
所见所感,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丰
六年(1083)初作于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词是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内容鉴赏】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内容:“缺月”“疏桐”“漏断”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为下文“幽人”与
“孤鸿”的出场做铺垫,这两句渲染出一种孤高的意境。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既实写幽居之人(即词人自己)心事浩茫,独自徘
徊,又虚写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使孤独的形象
更具体感人。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表现手法:直抒胸臆。直写世无知音,自己孤寂难耐的心境。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现手法:象征。词人匠心独运,用遭遇不幸、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的孤鸿
象征遭遇贬谪的自己,表现了词人志趣的高洁和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
【参考译文】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深夜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
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鸿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甘愿在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上忍受寂寞凄冷。
八下 85.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2025鉴赏强预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 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 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简介】同第39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P33。
【注释精选】
①着:遭受。 ②苦:苦苦,极力。
③一任:任凭。④零落:凋谢。
【思维导图】
主旨:这首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梅,表现了词人孤高傲世的情怀。
【内容鉴赏】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内容:写梅花的生存现况。“驿外断桥边”表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寂寞开
无主”指梅花无人欣赏的寂寞;最后两句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了梅
花处境的悲凉。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炼字:“妒”字写出了梅花无意争春,不惧百花排挤和打压的坚贞高洁的情
操;“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和被摧残者的凄惨遭遇。
◎情感:词人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梅花
正是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写照。
【参考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
分,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去极力争艳斗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凋谢了,
被碾成泥土,化作尘埃,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