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25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下3月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学校:西南大学附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娃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
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行保管,以备评讲)。
一、论述类文本(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科一:
数字游戏传播文化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可被概括为“符号、知识与观念”。符号境,是指
活用文化元素与形式,以视听表现、美学风格、文艺作品等方式呈现文化待号;知识境,即在
游戏中置入并传播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观念境,指通过游戏叙事和
互动,呈现和传递文化思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近期的爆款《黑神话·悟空》游戏在三
重境界中赋予自身以独特美学和厚重内涵,让海外玩家感受到别样的东方魅力。
《黑神话》的游戏景观、物品、武器装备大量取材于真实的中国名胜古迹、文物和艺术品,
赢得中外玩家的广泛赞誉。声音设计上,创新而成功地采纳了民族乐器和陕北说书等元素。在
战斗系统方面,《黑神活》分别设计了根基、棍法、奇术、身法、毫毛和变化六个体系,大量灵
感来源于《西游记》原著。战斗交互方面,《黑神话》创新设计出一套围绕棍棒的动作模组和攻
击方式,其丰富程度和可玩性超越了此前任何动作游戏中的棍棒榫武器。《黑神话》完全有可能成
为继武侠小说、香港功夫片之后,再度风靡世界并形成中式动作美学与格斗风格的新标杆。
《黑神话》的故事灵感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同时,游戏的关卡与叙事采用了箱庭设计
方式,而非近年流行的开放世界架构。这种做法缩减了玩家探索空间和游玩进程的自由度,但
能够更好地以章回制的形式聚焦游戏叙事,玩家也能更沉浸地按照创作者的设计恩路去体验主
线故事剧情。游戏中的影神图包含203个可互动角色的图鉴信息和专属故事,其中有名称的小
妖90个、头目55个、妖王26个、其他人物32个,其中既有《西游记》原著中的角色如杨戬、
猪八戒、黑熊精、牛魔王、土地公、蜘妹精等,也有原创性游戏角色如被欧头的灵吉菩萨、靡
道人、刀狼教头等。这为海外玩家进一步了解主线叙事外的文化知识提供了契机,使他们可以
更准确地理解游戏乃至《西游记》的叙事逻锌和价植理念。
《黑神话》通过个体形象崖构和双重故事结局两种方式,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自
由观和命运观。游戏主角“天命人”同样也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重新寻回自由,获得抗争天
命、超越自我的机会。他所继承发扬的精神内核,是原著中孙悟空对自由的追逐和对命运不公
高三语文第1页(共10页)高三下语文 3月联考参考答案
1.B【解析】A:“文化符号是游戏中最浅的境界”错误,原文中“数字游戏传播文化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C:《黑
神话》并不是“让玩者按《西游记》的章回顺序体验剧情”。
D:“襄垣县剧团”在《小二黑结婚》出版前就已将其改编为戏剧。
2.B。游戏角色来源于《西游记》并不能“说明《西游记》的叙事逻辑有利于构造游戏架构”。
3.D。“其四”后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中一些次要人物和幕后人物为改编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4.C【解析】“后人的续写”并不是再生性的体现,续写属于追求“忠于原著”的写作。
5.①矛盾(或情节)拓展空间大:孙悟空与众多次要角色的矛盾复杂多样,有很大拓展空间;
②次要人物改编空间大(只答人物形象鲜明不给分):杨戬、黑熊精等为故事的再生提供了很大空间;
③意义的丰富性:孙悟空追逐自由、抗争命运不公的精神内核,既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获得了跨越国界的欣赏
和认同。
④所含游戏元素多:九九八十一难的取经历程便于设置游戏关卡;棍棒、奇术和毫毛等多种战斗方式利于设计多种
游戏战斗系统。(或答:孙悟空、杨戬、四大天王等人物的武器技能不同,利于设计不同的动作模组和攻击方式。)、
(4选 3)(没有前面的理论概括,扣一半分)
【阅卷反馈】1.理解不到是需要材料互证的,从材料二里面找理论,用材料一的依据去印证。
2.次要人物这一点答不到,因为 3D就错在这里,无法直接抄选项了。3.答题太不规范了,没有结论先行。
6.D 在战败经济凋敝的日本,一个没有家人,体重非常轻的少年,只能在梦里才会有幸福,生活于他而言,是无尽
的苦楚,他没有看到未来的希望,自然不会抱有期待。
7.C 小说只是描写了日本战后普通人的晚上搭车回家的普通生活,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自然也就没有一波三
折的故事情节。
8.①少年工人的最后结局应该是饿死。(1分)(只要说到结局是死,就给 1分)②从少年来说,他穿着破败,无家
可归(1 分),身体非常轻(1 分),已经到了濒死的状态。③从车厢中的其它乘客来说,虽然多数看出了少年的结
局,但碍于战后日本经济凋敝,自身都难保,更无法伸出援手予以帮助。(1分)
④少年人说去哪里都可以,表明他精神上已丧失求生欲,痛苦绝望。(1分)(理由 4选 3)
【阅卷反馈】学生答不到结局是死亡,还需要加强文本句子的逻辑训练。
9.①“大部分人习惯忽视的事物”,主要是指写作内容。以真实日本战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写作对象(1 分,
“普通”或“日常”均可),以电车车厢为故事发生的场景(1分结合文本分析 1分,答出“日常生活”在文本中的
具体体现即搭电车相关即可(没有概括“日常生活”只罗列出具体事物,只给阐释的 1分)②“日本世情一隅深刻
而清晰地呈现”指向世态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细腻而深刻地表达了战后日本经济凋敝,物质匮乏的现状(答到具体
“世态”2分),人们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迷茫/对自身、身边人的命运关心但又无能为力的精神状态(答到具体“人
情”2分,答“对国家担忧”和“对身边人”任何一个都可)。
【阅卷反馈】1.学生答不到忽略的事情就是日常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翻译理论。
2.学生答不到世情是什么。对文本词语的细化还要可以练习
10.ACF【解析】翻译: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
11.D【解析】D项“齐彭殇为妄作”中“齐”译为“把……看做一样”,两者都是意动用法。
12.C【解析】A:由材料一“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可知正确;B:由材料一“故
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可知正确;C:由材料二“法者,治
之端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没有严于执法”于文无据。D:《谏逐客书》肯定人才对治国的
重要性,更贴近荀子重视君子的治国理念。
13.(1)能者不可敝,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
有才能的人不可能被埋没,无能的人不可能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受到赞誉的人不能因此得到进升,受到非议的
人不会因此被免职。
(每句 1分,要点:敝,通“蔽”,遮住、遮挡、被埋没;饰,掩饰;誉者,受到赞誉的人/被赞誉的人;非者:受
到非议的人/被否定的人/被指责的人,扣“非”的本义即可。“进和退”,进官、贬职,大致意思恰当、和官场进退
相关就不扣分,否则扣 1分)
【阅卷反馈】
一、"饰"的翻译问题
·典型错误:部分学生将"饰"译为"修饰""遮蔽"“忽视”。
·正确解析:"饰"应译为"掩饰",需结合"败者"(无能者)的语境,强调掩盖过失的意图。
二、"誉者/非者"的翻译偏差
·典型错误:"誉者"误译为"有声誉的人""名声好的人",未体现被动性(应译为"被赞誉的人"),还有部分翻译为
“阿谀奉承的人”,未能理解“誉”字的本义;
"非者"误译为"错误的人""是非之人"“什么都没有的人”“明辨是非”“除了这些人”“不是这样的人”,偏离"非"的
本义"指责"(应译为"被非议/指责的人")。
三、"进/退"的语境缺失
·典型错误:部分学生未关联官职升降,如将"进"译为"进步","退"译为"后退"。
·扣分点:未体现"官职晋升/贬黜"的官场语境,需补充如"进升官职""被免职"等表述。
·逻辑衔接缺失
·高频问题:第三句"誉者不能进"未补充因果关系(如"不能因此进升"),导致句意断裂。
错别字:“掩饰”写成“演饰”。
四、学习建议:强化实词积累、关注语境逻辑(翻译时先梳理句子关系,补充必要衔接词)。
(2)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所以,君子以不修德行为耻辱,而不以被污辱为耻辱;以不诚实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信任为耻辱。
(每句 1 分,要点:耻不修:以不修德/不修身为耻/看轻/轻视/瞧不起不修德;见污:被侮辱;信:诚信;见信:
被信任)
【阅卷反馈】
关键字词理解偏差
一、"修"的误译:
·典型错误:译为"修正、修饰、修为、修改",或误作现代汉语"不修边幅"。
·正确解析:特指"修养德行/修身",需结合《论语》"修己以安人"、《孟子》"修身以立命"理解。
二"见"的被动用法忽略:
·典型错误:直译为"看见",如"见污"译作"看见污秽"。翻译为通假字“现”,表现。
·正确解析:"见"表被动(被),需关联《史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等句式。
三、"信"的范畴混淆:
·典型错误:译为"信仰",如"不见信"译作"不被信仰"。
·正确解析:专指道德"诚信",可对照《论语》"民无信不立"强化记忆。
四、句式结构及关系误判
·典型错误:将"耻不修,不耻见污"的并列对比译为因果关系(如"因为不修身,所以被侮辱")。强加关系,如最后
一句翻译为:以不诚信为耻,不以此为耻就不被信任。 正确解析:原句为"以 A为耻,不以 B为耻"的对称结构,需
保留"重视内在,轻视外在"的对比逻辑。
五、学习建议:
1.强化实词意思
·"修":《论语》"修己以敬"、《孟子》"修身见于世"
·"见"(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报任安书》"见狱吏则头枪地"
·"信":《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2.辨析古今异义:制作对比表(如"修:古义修身→今义修理;信:古义诚信→今义书信")。
3.句式专项训练
14.同:都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1 分)【反馈:学生概括不精准,除了看到法的治国作用,还画蛇添足,写
人才对国家的作用,君主要选拔人才等,应该是不能完全看懂文章,分不清法、君主、君子关系,无法理解和提炼
作者意图,只能在中间挑些类似和相同的词句来作答。】
异:韩非子认为应该将法放在首位(1分)【这一点很少学生强调】,用人也应该以能否严格执行法律为标准(1分);
荀子认为应该重视发挥君子在治国中的关键作用,治国之要在于急于得到君子(1分,答到“君子在治国中的作用”
即可)【此点错误最多,很多学生把君子等同于君王君主,意义全错;也有不少直接把君子等同与人才,扩大范围。】。
15.B【解析】“它没有清除污秽的德惠”理解有误,应该是“具有清除污秽的德惠”。
16.①诗歌首句写雪的冰清玉洁,颔联写其清除污秽、滋润焦枯的作用,其实是写诗人有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
望,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的伟大抱负。或答: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豪迈,自信,昂扬姿态,开阔胸襟)
②颈联写白雪覆盖世界,只待功成之时便放春归来,由雪的铺合之势、“功成身退”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改革
成功的信心。或答:“功成身退”的高尚情操。(或对改革成功充满期待)
③尾联写寒乡之人只盼天晴而并不感念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百姓对变法的不理解以及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
判。(要点:对目光短浅的批判)(或:不被世人理解的遗憾,无奈)
(每点 2分,共 6分)(抒发怎样的志向怀抱 1分,结合诗句分析情感志向产生的缘由 1分)
【阅卷反馈】1.读不懂诗歌,胡乱作答。2.不明确题目的指向和要求,情志应该是情感志向,有部分同学只翻译句
子,答写了什么,并没有回答问题,所以无法得满分。3.只答情志,不结合诗句分析,或者照抄诗句,不作翻译,
导致失分。
17.(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浔阳江头夜送
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符合“叠音词写声音”即可)
【阅卷反馈】不给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不是形容声音,只是形容雨的数量)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没有描摹声音)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古文,不是诗词)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没有描摹声音)
问题:第一句:“濯淖”错误率很高,写成“浊濯、浊淖、淖濯、濯槕”,后半句很多人“蜕”写成“脱”,“浊秽”
写成“濯秽、污秽”。第二句:写成“夺义”“度意”,“其悔故也”。还有很多写的是“度义而后动”的前半句+“度
义而后动”。第三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写成“急语”,“小弦切切如私语”写成“窃窃、私雨”,“唧唧复唧唧”
写成“叽叽”。
18.修改 1:成分残缺:“心理韧性是帮助人们……”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积极心态”后加“的重要能力/品
质/素质”或:把“是”改成“可以”/“能够”/删掉“是”。
修改 2:关联词搭配不当:“只有…就…”逻辑矛盾,应改为“只有…才…”。
【阅卷反馈】在教学时有三点要注意:一是“只要……就……”这个关联词不能用太绝对不符合愿意;二是有的在
“才”前面加了主语要引起重视,注意主语“同前异后”的规则;三是所改的关联词本身也不成立。
19.(1)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曲突徙薪/曲堗徙薪/防微杜渐
(2)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泰然自若/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临危不惧/静观其变(带“不惊”“不乱”“自若”等的成语
即可)
(3)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便宜行事/临机制变/乘机应变/临机应变
【阅卷反馈】此题得分较低,学生的问题在于成语储备不足,一些常见的成语也不能很好地在大脑中进行提取,一
些能想出来的词语却字又写错。未雨绸缪这个词写错的就不少同学。第二空和第三空很多同学能明白要填的意思却
用灵活处理、沉着冷静等习语来表达而不是用成语。建议复习中应该在早自习加强对成语的熟记。
20.D 【解析】文中加点的“通过”表示一种手段或方式,是一个介词,意思是心理韧性是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
探索、实践和调整发展出来的。
A.“父亲在目前的心境下自然也绝不会想到应该打开另外半扇门,以便让格里高尔顺利通过。”这里的“通过”是指
物理上的通过,是一个动词,表示“经过”或“穿过”,即格里高尔从门中通过,与文中的“通过”意义不同。
B.“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 计划’论证。” 这里的“通过”是一个动
词,表示“获得批准”,此处是指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863 计划”的认可。
C.“要没有意见,这方案就先用举手的方法通过了。”这里的“通过”是一个动词,表示“被接纳”或“被认同”的
意思,此处是指方案被接受或批准。
D.“每一个宇宙通过无穷多的蛀洞跟其他宇宙相连。”这里的“通过”表示一种手段或方式,是一个介词,表示“经
由”的意思,即宇宙之间通过蛀洞相连,与文中“通过”意义相同。
21.A【解析】荒草甸子是一个“定语(荒草)+名词(甸)+词缀(子)”的组合。荒草,形容词+名词。甸,指的是
田野,子,无实义。
A.大金链子,形容词+名词+名词+词缀。
B.煎饼馃子,动词+名词+名词+词缀。馃,一种油炸面食,即油条。子,无实义。
C.吃饭搭子,动词+名词+名词+词缀。
D.宽窄巷子,形容词+形容词+名词+词缀。
22.C【解析】A是比喻(博喻)。B是夸张、比喻。“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夸张,“万象为宾客”是比喻。C是人拟
物,把恶霸(人)拟作夹着尾巴的动物。D是通感
23.①句答①原句为“脊背绷得像一张弓”,相较“脊背紧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与大风
对抗下的爷爷脊背的弯曲而有力,写出了爷爷的艰难与顽强。(“比喻”1分,效果正确 1 分)
②原句有“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这一处细节描写,具体可感地写出了小褂子被风撕破的程度,相较改句更具
画面感,突出风势猛烈(“细节描写”1分,效果任答 1点 1 分。)
③原句为短句,将爷爷双手攥着车把的动作,脊背的姿态、双腿的动作、衣衫的状态分开描述,节奏短促,相较改
后的长句,更能够表现出大风之下的危险和紧急或爷爷的坚强不屈。(“短句”1分,效果任答其中一个 1分。)
④原句多处使用逗号进行停顿,相较改写后的句子,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大风之下爷爷挺立不倒的艰难。(扣“标
点”,“多个逗号使句子不再具有流畅性”1分,“大风之下爷爷挺立不倒的艰难。”1分。)(每点 2分,任答两点即可
满分,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卷反馈】失分的原因主要是:①分析不准确,答题概括不精准,有的同学答该短句的效果是增加了文章的韵律
感,音韵和谐,节奏明快。②只答表达效果,没有结论概括,如只答这句话表达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坚韧,没说句
式特点。③只说比喻、短句或逗号,没有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以在当前的时代,君王若能除去个人的私念而遵行公法,那么民众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若能除去个人
的私行而遵行公法,那么军队就会强大,敌人就会弱小。所以,君王如果能明辨是非,并设置法律和制度来约束群
臣,那么就不会因为欺诈作伪的手段而被欺骗;能明辨是非,设有衡量事物轻重的标准,以作长远的规划,那么君
主就不会因为天下大事的轻重而被欺骗。现在如果根据人们的赞誉来选拔有才能的人,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去
结党营私;如果根据私党关系来选拔官吏,那么民众就会竞相结党而不求依法办事。所以官吏失去办事的能力,国
家就会混乱,如果把人们的赞誉作为行赏的依据,把人们的毁谤作为惩罚的标准,那么喜好行赏、厌恶行罚的人就
会放弃公法而推行私术,互相勾结来互相庇护,臣下忘却对君主的忠诚而对外结交。用进献私人的财物来取悦君主,
那么臣下对君主的尊敬之心就会淡薄。臣下结交的人多,党羽多,无论他们在宫内还是宫外结党营私,即使他们犯
了很大的过错,他们也会用很多方法来掩饰。所以,忠臣往往因无罪而被处死,奸邪之臣却往往因为无功而得到安
乐。忠臣之所以无罪而被处死,是因为良臣不敢进言;奸邪之臣之所以无功而安乐,是因为奸臣在君主面前进谗言。
这是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像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律而推行私术,轻视公法了。他们多次到有能力的人家中
去,却很少到君主的宫廷中去;他们百般考虑的是自家的利益,却很少考虑国家的利益。他们结党营私的虽然很多,
但并不是尊重君主;百官虽然俱备,但并不是用来为国家服务的。既然这样那么君主虽然有人主的名分,但实际上
国家的权力却寄托在群臣的家中。所以说:亡国的朝廷中并没有贤能的人。说朝廷中没有贤能的人,并不是说朝廷
衰落了、大臣们互相争着为自家谋利益,而不致力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大臣们互相争着尊重对方,而不致力于尊重
君主;小臣们领取俸禄结交朋友,并不把官职当作办事的职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君主不能果断地用法
制来治理国家,而是听信臣下的主张。所以,明智的君主总是让法律来选择人才,而不是自己亲自选拔;让法律来
衡量功绩,而不是自己亲自估量。有才能的人不可能被埋没,无能的人不可能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受到赞誉的
人不可能因此得到进升,受到非议的人不可能因此被免职。这样那么君臣之间的是非就能分得清楚,国家也就容易
治理了。所以,君主仇视违法乱纪的行为就可以了。
材料二:
法律是国家治理好的开端,而君子是法律的根源。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约,也足以周遍适用;没有君
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因为失去先后的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懂得法律的精神而只拘泥
于条文的规定,即使知识广博,面对具体事务也一定会陷于混乱。所以,明君急于得到人才,而昏君急于得到权势。
急于得到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自在而国家得到治理;急于得到权势,就会自身劳碌而国家混乱。君子能够做值得被
尊重的事,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尊重自己;君子能够做到被人信任,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信任自己;君子能够做到
被人任用,但不能保证别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为耻辱,而不以被污辱为耻辱;以不诚实为耻辱,而
不以不被信任为耻辱;以无能为耻辱,而不以不被任用为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诱惑,也不被诽谤吓倒,遵循
正道行事,这才是君子处世最基本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