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静夜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静夜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21: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下册7《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如出水芙蓉,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能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联系诗句、动作示意等方法理解字义。
审美创造:想象画面,体会思乡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静、思、床、疑”等9个生字;会在田字格里书写“思、床”等6个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谜语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谜语:
有时落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
有时像把镰刀。
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2.出示图片:
这是( )的月亮?
唐代有位诗人,他小时候,看到圆圆的月亮认为是白玉盘,又觉得它像传说中的瑶台镜,多么天真可爱的想法呀!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一起来背一背这首关于月亮的古诗吧!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说一说你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写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正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被人们称为“诗仙”。
3.在宁静的夜晚,诗人李白看到圆圆的月亮又会想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设计意图】用猜谜语的形式激趣。借助图片,在语言训练中帮助学生对“明月”一词加以理解。链接学生已学的关于月亮的古诗,初步了解诗人,走近诗人的作品。
环节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
1.你们发现了吗,古诗题目中有两个新的汉字,你们认识吗?说说好方法?
换一换:请——静
加一加:青——静
识记“思”字。
熟字加偏旁,“田”加“心字底”就是“思”。
2.教师结合学生所说,进一步讲解。
“思”上面代表大脑,下面是“心”,古人认为大脑和心脏都是思维的器官。本义为思考、想法,后来又引申为思念、怀念。谁来用“思”组词?
3.借助拼音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4.圈出生字,边圈边读,加深印象。
5.请会读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6.出示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①在四人一小组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床”“前”“疑”这三个字的?
②识记“床”字。
我们的汉字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时候,人们把字刻在龟甲或者动物的骨头上,我们把这样的字叫做“甲骨文”。
7.出示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把生字送回到整首诗中,自己再读一读古诗。听老师朗读,听清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
①指名朗读。
②抬起手来叫举手,抬起头来呢?
出示:举头——低头
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动作。
③你是怎样记住“望”“低”两个字的?
组词:望月、看望、希望,我们知道了“望”和“看”差不多,“望”是往远处看的意思。因为含有“看”的意思,所以引申出探访问候的意思,比如看望、探望。因为含有“向远处”的意思,所以又引申出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往,也就是“希望、盼”的意思,比如希望,盼望,望子成龙。体会“望”的一字多义。
组词:高低、低年级、低声,我们知道了“低”跟“高”相对。“低头”做一做动作,“低”指的是向下垂。体会“低”的一字多义。
④朗读诗句。
环节三: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1.李白25岁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在他26岁那年的九月,独自一人住在扬州的小旅店里。那天夜晚,李白看到天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再也抑制不住思乡之情,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吧!
出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已经到了深秋时节,此时正是农历九月十五,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夜空,分外光明。这月光就像是地面上的什么?
再读诗句。
3.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指名朗读。
就在这月色如霜的夜晚,李白在做什么?想什么呢?和同桌做一做动作,说一说。
请你一边朗读诗句一边根据诗句做动作。
4.故乡,那是李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你的故乡是哪里呢?
如果你独自一人离开故乡,你会想念谁?
你还会想念什么呢?
对,我们爱故乡的亲人,爱故乡的朋友,爱故乡的山和水。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思念故乡。
当诗人李白看到这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时,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句,一起读一读!
5.朗读古诗。
指名朗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环节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大家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住了“思、床、前”,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几个字写正确。仔细观察这三个字,说一说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2.“地”我们在一年级上册的《四季》一课中就学习过,“地”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提土旁,注意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右边是“也”。识记方法:
换一换:他——地
加一加:也——地
3. 教师范写“思”“床”“前”“地”。
4. 学生动笔书写。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描一个写一个,注意执笔和写字的姿势。
5.评价、修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写的字。谁来评价?
6.自己观察书写“思”、“床”字,同桌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写字习惯,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观察范字,课堂上重点指导,学生间相互讨论,学生可以及时查缺补漏,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教师适时地范写,指导学生把汉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了解内容
1.老师带来一些词语朋友,你们能读正确吗?
出示词语:夜晚、床前、月光、疑问、举头、低头、望明月、思故乡。
2.同学们词语朗读得正确,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看,在宁静的夜晚,一轮怎样的月亮挂在天空?
3.看到这又大又圆的月亮,你想到了哪句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在这月圆之夜诗人李白情不自禁地思念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认识的生字词。直观的图片与诗句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积累与运用结合。
环节二:识记生字,观察写字
1.自读古诗,读好古诗的停顿。
2.“故”是个生字,回顾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快和同桌说一说,并且用思维导图记下来。
预设组词:故乡、故土、故事、事故、故意、故宫。
3.怎样记住“乡”字。
乡亲 乡下 家乡 故乡 乡村 乡间 乡土 城乡 乡音 鱼米之乡。
4.书写“故、乡”。
预设1:“故”是个结构的字,大小、宽窄差不多,我提醒大家注意“反文旁”的笔顺是撇、横、撇、捺,共四笔,第三笔撇要在横的中间靠右一点起笔。
预设2:“乡”是个独体字,笔顺是撇折、撇折、捺,注意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提。
指导学生观察范字:写好这两个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请你快快提醒大家吧。
教师按照学生的提示写范字。
5.同学们,汉字写得这样正确、规范,古诗一定能够朗读好。
【设计意图】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识字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生字的结构。注重教师的示范,力求让学生把每个笔画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
环节三:积累古诗,畅谈感受
1.快和同桌背一背古诗吧。
2.让我们跟着音乐,和李白一起望明月,思故乡。
3.让我们把古诗补充完整,再深情地背诵这首《静夜思》吧!
4.李白一生写了将近有一千多首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也正因为他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仙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谁还能背一背李白的诗
5.《静夜思》是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一首诗,被誉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每当佳节来到,每当明月当空时,想到自己孤单一人,想到家乡的亲人,怎不令人低头沉思!
6.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设计意图】课堂上及时有效地积累背诵古诗。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下作业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静夜思》朗读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7静夜思
望明月--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