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同学们好,先请大家朗读一段文字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这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里的一段文字,他将无声无息的时间拟人化,讲述了时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留下的踪迹。时间是那样神秘,又那样的悄无声息。大自然中却有它留下的清晰的脚印,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先生再次走近时间,探索“时间的脚印”的奥秘。
一、默读课文,感知脚印
1.大家在预习课文时,是否注意了下列词语的音、形?现在请你来读一读,然后在书上做好标注。
掸(dǎn)腐蚀(shí) hún(浑)浊
海枯石烂(kū) 山lù(麓) 粗糙(cāo )
龟(jūn)裂 刨(bào)刮 沟壑(hè)
钟鼎(dǐng)文 楔(xiē)形文
wéi(帷)幕 沙砾(lì) 琥珀(pò) xī(犀)牛
掸
山麓
龟裂
羁绊
帷幕
琥珀
腐蚀
粗糙
刨刮
蓦然
沙砾
犀牛
浑浊
海枯石烂
沟壑
钟鼎文
楔形文
dǎn
lù
jūn
bàn
wéi
pò
shí
cāo
bào
mò
lì
xī
hún
kū
hè
dǐng
xiē
.●
●
●
●
●
●
●
●
●
●
●
●
●
●
●
●
●
龟裂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写一写,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
粗糙
沟壑
羁绊
楔
麓
2.同时还应理解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请做好笔记。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山麓:山脚下。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3.读完课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4.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本文有很多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那些独立成段的句子你标注出来了吗?你能理解它们的作用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提出时间的话题。这样就从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的时间,引出了地质学上的时间,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这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告诉我们有哪些因素在破坏着岩石。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承接了上文所讲的非生物的地质现象,进而引出下文据此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接上文的5-21自然段,引出根据其他几种情况也可以看出地球上的变化。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承上启下,举出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更具说服力。
结合以上句子,文章的结构层次你理清了吗?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29)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第一层(5—21)说明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其他几种记录时间的情况:以砾岩为例说明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到地壳的运动;从岩石的不同颜色看到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从而可以记录时间;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记录了时间。
第三部分(30—31)指出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逻辑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二、研读课文,明晰脚印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那么时间是如何在岩石上留下脚印的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前者说的是地质时间,后者说的大家熟悉的生活时间,二者相互补充。
2.研读5-21段,梳理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来认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里重点讲述了非生物的地质现象,岩石从被破坏到新生的过程,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我们也能从中知道地球过去的年月。
研读课文,明晰“脚印”
3.细读22-29段,梳理岩石记录时间的其他几种情况。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坚固的岩石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霜寒,以及酸类的腐蚀、水的冲击、冰的削刮、生物的破坏等,变成“碎石、沙砾、泥土”,然后再沉积下来,形成新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自然的伟力形成了岩石的“书页”,再把它撕碎来读,如此循环往复,数万年的时间也就疾驰而过了;还有众多曾经存在过的生物,也在地层中留下了化石的遗存。要了解地球的过去,就要读懂这些“无字的史书”,因为它凝固了远古的历史,甚至能够告诉我们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地球是什么,有过哪些原始的“居民”。可见,“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研读课文,明晰“脚印”
4.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30-31段)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岩石是坚硬的,“时间”是抽象的,作者却将坚硬的岩石,“抽象”的时间写的生动、有趣、幽默,他用了哪些妙招把一篇科普文章写的这么吸引人呢?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圈点批注,用“我觉得……(句子)写得……,因为……”的句式说一说。(可以从修辞、说明方法的角度来说)
同学们从哪些方面批注了哪些句子?老师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赏析。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1.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时间的脚印”,时间不断流逝,看不见摸不着,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岩石中潜藏着时间的踪迹,引起读者的兴趣。
2.修辞手法: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人写,一是拉近了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请你再找几处来赏析。
三、品味语言,赏析“脚印”
3.说明方法
第28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增强了说服力。
请你再找几处来赏析。
四、写作借鉴
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贴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士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
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得多方面的信息。
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还有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如第19段“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我们要用心领会以上特点并学习借鉴。
五、追寻“脚印”,课后探究
1.为什么气候炎热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红色,寒冷时期生成的石头往往是灰黑色?
2.为什么寒武纪前形成了很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形成了许多煤矿?
3.地质时代是怎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
同学们,这篇科普作品内容丰富,还有一些问题在课上可能一时无法回答,比如下面这三个问题,就请大家在课下自主探究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六、总结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石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看到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记录开展科学研究而推断出结论。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同学们,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