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8 10: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题:解密《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2.能正确判断文章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3.培养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精神。
回顾:温故而知新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具体表现为 。
逻辑顺序
引出说明对象——说明重要作用——分析影响因素——阐述研究价值
3.本文第三层的说明顺序是 。
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解密:说明的语言
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本文改写于1963年发表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近60年过去了,现在读来仍觉得有启发有趣味。
特色一:准确严密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语言表述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
第1、2句中的划线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3句划线词语则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课文第一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特色二:?
比较文段: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春夏秋冬,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特色二:生动形象
课文第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用词典雅、简洁、生动,句式短小,更显活泼。本段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思想感情。
作用:(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为下文写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3)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文章以 “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拟人化(表明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生动新颖、有情趣,更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启发性(表达效果)。
思考延伸
2.“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句中的“可能”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围绕“语言的准确严密”回答:
不能删掉(表明态度)。“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因为造成损失的原因很多,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避免损失(带词解句)。如果删掉,语意就变成肯定的了,太绝对化了(反向推导)。“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不能删掉(答题总结)。
解密:说明的方法
能正确判断,并分析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列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引资料
两点提示
提示一: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圈画关键词,可帮助我们判断。
提示二: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应紧密围绕说明的事理进行分析。
(1)首先是纬度。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第7段)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分析:
说明纬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2)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第8段)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分析:
说明经度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礼赞:人物的精神
竺可桢(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他的《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直到今天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他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有缜密而深沉的思考习惯,有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气概,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他所坚持的“求是”精神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被誉为那个时代“学问上、智力上和性格上的伟人”!
致敬!那个让石头和花卉说出宇宙秘密的人
竺可桢先生的一生都致力于对大自然语言的追寻与探索。他用他的行动和语言,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穷极事理,以达至理。他不仅带领着我们解密大自然,更引领着我们,解语人生。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本文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等,使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还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帮助读者理解认知。
作者别具匠心地把大自然的变化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让读者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想要探索它,要有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总结学习内容
作业:表达与积累
作业
1. 书P31 第三、四题
2. 小练笔: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
作者的崇敬之情。(100字)
预习提示:《恐龙无处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