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大雁归来》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日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提炼信息,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大雁归来的旅程以及相关的生活习性。2.品味题目、抒彩的人称定语、词句,感受文章的抒情性,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过程与方法 批注法、赏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大雁的情感,热爱自然、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重点 1.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2.品味题目、人称定语“我们”的含义。
难点 品析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抒情性,感悟作者情感。
学习内容 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作品。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字音写汉字。迁徙( ) 雾霭( ) 窥( )探 缄( )默狩( )猎 凋( )零 滑翔( ) 顾忌( )沼( )泽 瞄( )准 喧( )r ng( )yāo( )请 凋( )零 枯zào( )稀疏( ) 弥( )漫 环颈雉( ) 半蹼鹬(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 迁徙: 缄默: 窥探: 雾霭: 狩猎: 顾忌:目空一切: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大雁归来有哪些特点。2.概述大雁归来的旅程,理解说明的顺序。【适当积累】四、品读语言,感受情感品题目,悟情感观看短视频,尝试举一反三,初步体会作者在“归来”上所隐含的情感。【适当积累】品定语,悟情感1.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称呼,可否把“我们”去掉?“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齐读例句,谈感受。【例句】 “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适当积累】2..请你以久别重逢的好友的身份,重读文章第4段,体会“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时的惊喜之情。3.品句子,悟情感①.请从修辞与描写的角度,做批注,感受大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以“读‘ ’,我感受到了 ”为句式,组织语言,稍候分享。【例1】:第1段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例2】:第3段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例3】:第4段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例4】:第5段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例5】:第6段1.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2.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例6】:第9段 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适当积累】②课后挑选自己喜爱的句段背诵,再次感受大自然共享的魅力! 师生活动引发兴趣自主完成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品析感悟 时间2105515
作业超市 1.积累本课生字词。2.带着结束语,继续探究文章内涵。结合导学案中的拓展资料,再读文章,思考作者独特的自然伦理观。
1课题 《大雁归来》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日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拓展资料,探究句子含义,进一步理解作者独特的自然伦理观。2.观看视频,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大雁的热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自然伦理观
重点 阅读拓展资料,探究句子含义,进一步理解作者独特的自然伦理观。
难点 感悟作者对大雁的热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自然伦理观。
学习内容 一、细读探究,提升思想再读文章重点段落,理解句子含义,感悟作者独特的自然伦理观。【链接材料】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 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相处。从这种观念出 ,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 自私地伤害它 ,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是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在那远离过多的现代化的世外桃源——“木屋”中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在这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天赐予我们的本质……——《沙乡年鉴》英文版序3.“这时,我觉察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像山那样思考》4.利奥波德,被称作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他同时又是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这种身份上的矛盾或许在《沙乡年鉴》中能找到合理解释——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铲子”是种植,“斧子”是砍伐开发,威斯康星的法规对大雁而言既有“狩猎期”,也有“保护期”,这就是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倡的“土地伦理”。——《中学语文论坛》王新芳第3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这句话中,隐含着作者什么情感?2.第3段中:“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这句话中的“法规”,你猜到内容了吗?请结合导学案中资料,加深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人与自然”相处模式。3.第8段:“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可确实少有。”为什么数字会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4.第11段内容,带给你怎样的思考?5.第13段:“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在这句话中,如何理解“野性的诗歌”?观看视频,建立关系欣赏纪录片《大自然在说话》,结合春节期间全国对抗冠状病毒的“战‘疫’”,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上帝要为地球公民排序,“晴空”“大地”“蝉鸣”“白雪”“人类”,谁会位列第一? 师生活动自主阅读探究 时间15155
作业超市 作业1:了解大雁,尝试做一个“爱鸟者”。搜集整理与大雁有关的知识,如大雁的分类、体貌、习性等生物学知识,大雁作为文学形象,等等。结合图片,制作“大雁档案”。也可以绘制或拍摄大雁的图片,学习本篇作者的做法,写一写“观察手记”。作业2:阅读《沙乡年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