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2《诗经》两首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的诵读。 2.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3.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所抒发的感情。 4.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5.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二、教材分析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富有音韵的四字一句,回章叠句,形成一唱三叹,也渲染了一种渺远虚惘的气氛。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
四、教学目标
1.疏通诗句,理解《蒹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 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出自《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对《诗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叫《诗三百》,风、雅、颂三个部分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蒹葭》。 学习目标 1、疏通诗句,理解《蒹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诗经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美、含蓄美。(学习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 二、作品介绍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秦风就是秦地的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三、正音释义 萋萋:qī 茂盛的样子 溯洄:sù huí 逆流而上 湄: méi 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 跻: jī (路)高 涘: sì 水中的小块陆地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 四、一唱三叹——读《蒹葭》 (一)听读:感受诗的音韵美。 听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同学们要结合上一课时学习到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 四言句式 重章叠句 押韵 叠词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重章叠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 3、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二)再读: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的内容。 给出译文,大家参考。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五、联想想象绘《蒹葭》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 诗歌中哪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写景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景物特点: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画面。 写景作用:起兴手法,每章开头均已秋景起兴,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和环境,又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忧郁感伤的情怀。 六、字里行间品《蒹葭》 本首诗是怎样表现男主人公情感的 明确: 1.从伊人所在地点的变化中表现男子的情感。 例如:“一方”、“中央”、“湄”、“坻”、“涘”、“沚” 表现出主人公对伊人追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意伤感之情。 2.从道路的悠长曲折变化中表现男子的情感。 例如:“长”、“跻”、“右” 表现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不畏险阻,执着追求的真挚情感。 七、多维视角悟《蒹葭》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 爱情说:认为“伊人”是意中人。 政治说: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 理想说:认为“伊人”象征着理想。 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意义。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八、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的地方,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任何角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九、迁移拓展 从主题内容、结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相同: 1.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 2.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 3.使用双声叠韵,富于音韵美。 4.都采用了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异同: 《关雎》重在“叙事”,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十、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蒹葭》 2.推荐阅读: 《诗经·子衿》 、《诗经·木瓜》、 《诗经·桃夭》
教学反思
1.这是一首美丽的诗,这是一首纯净飘渺的诗,所以我的教学用语也尽量地诗意化。整堂课,孩子们都在诗意地徜徉,去看蒹葭苍苍,去感同身受主人公心境所经历的热爱、欢喜、渴望、失望、希望、惆怅,去描绘心中的伊人。 2.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有遗憾所以动人,有遗憾才追求不止。“教,然后知困”,本节课在初读这一环节节奏太快,应给更多的学生说自己的初读体验。预设性太强,在处理“突发”问题上犹显稚嫩,不够灵活巧妙。 3.真正美的诗歌,就是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能和作品产生极大的共鸣。但是我们又有遗憾,无论欣赏谁的朗读,谁的解读,我们都会感到我们无法完全把心中感受到的那份美,那种特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同样,诗经的教学也是如此,无论怎样的设计,都觉得仍是一种遗憾,似乎还是无法把那一种美,最真切的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我想,我会带着遗憾继续研究《诗经》,研究诗歌的教学。
4课 题 12《诗经》两首 课时 第1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的诵读。 2.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3.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所抒发的感情。 4.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5.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二、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二、文学常识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内容以颂扬为主。 三、正音 雎鸠 jū jiū 荇菜 xìng 窈窕 yǎo tiǎo 寤寐 wù mèi 好逑 hǎo qiú 芼 mào 四、听读 注意:节奏、语气、 感情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译读 识记重点词语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淑女:美好的女子。 好逑:好的配偶。 流:捞取 寤寐:日日夜夜。 服:思念 悠:忧思的样子。 友:亲近 芼:挑选。 乐之:使她快乐 译文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六、思读: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一)读出故事: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二)读出情感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首章(前4句):小伙子的爱情和愿望。 爱慕 次章(中8句):小伙子的寤寐不忘。 思恋 尾章(后8句):设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幻想 (三)读出画面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像故事中的一幅幅画面。 (1)例: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雎鸠和鸣图。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生自读,想像画面) (2)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师点评。(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我在读“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一幅:少女采荇图。清清的小河边,一位身穿粉红色衣裙的少女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际。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笑容粲然,像三月桃花一样美丽。 (一幅清新怡人的图画呈现在眼前) 我在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一幅:长夜难眠图。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的美好身影使他魂牵梦萦,意醉神迷。 (生动的语言描摹了君子寤寐思服的画面。) 我在读“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两句诗时看到一幅:琴瑟和谐图。红对联,红窗花,红蜡烛,红衣,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 (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好生让人羡慕。) 总结: 雎鸠和鸣、君子好球、寤寐思服、君子淑女琴瑟和谐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同桌互读,看能否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七、品读,鉴赏手法,读出美感。 景美、人美、情美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词语、句子以及诗歌特有的表现方式中体悟到的,所以,应该还有一美——“文美” 探讨文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补充介绍: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即直陈其事,直接抒写。 比:即比喻。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赋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记叙。 (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它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什么关系? 明确:比兴 在这首诗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说雎鸠鸟成双成对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一层关系。另外一层关系,那就是“兴”,为了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明确: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流 ”、”采 ”、”芼 ”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采荇菜的少女的性格特点:勤劳能干,心灵手巧; 八、总结 (一)起兴手法的运用 (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这首诗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九、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关雎》 2.完成《关雎》测试题
七、教学反思
1、导诵读的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 2、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品读诗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不够深入,故而学生体会有失肤浅,譬如,关于“语言”,关于“人物”,可赏析的美点还可以更深刻一些。
5